《师说》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2023-12-27 07:47卢海英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师说教育思想韩愈

作者简介:卢海英(1983—),女,硕士在读,湖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摘  要:韩愈在面对中唐“耻于为师”的风气时,创作了我国第一篇教育论文《师说》,提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大职能,并以身作则,形成“韩门学派”,传播了儒家思想。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师说》对现代教育的深远影响,结合当下的教育政策,论述《师说》学习的重要性、老师的教育职责、师生之间友好关系,指出《师说》在重视思想引领、尊师重道、尊重学生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韩愈;《师说》;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2-0007-04

教育事业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乎国家兴衰。但是现实教育难免存在各种弊端,“内卷”成为时尚名词,教师、家长、学生被裹挟,青少年成长空间被不断地挤压、扭曲。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意见),整治校外培训市场乱象,恢复学校教育主体地位,减少考试、作业等评教体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双减”政策的出台对调整师生现状有着深远影响,有利于构建良好教育环境,缓解家长攀比现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联系中唐时期韩愈的教育思想,以《师说》为例,学习教育思想,结合实际,对照教育的现实意义,吸取积极可取之处,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一、《师说》的教育思想

贞元十八年,后生李蟠拜韩愈为师,“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1],身为国子监的韩愈为回复学生李蟠写下《师说》,更是对中唐“耻于从师”的歪风邪气进行的回击。

(一)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吐蕃入侵,宦官干权,此时国运衰微,中央集权急需巩固,有志之士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維护皇权统治,稳定全国社会秩序,达到治国安邦、中兴唐朝的目标。韩愈身为儒家思想的传承人,以孔孟传承人自居,“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1]。高举儒家道统,是其皇权拥护代表人之一。但此时儒家思想受到佛教、道教的排挤,特别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在位期间,对佛教的推崇和大力弘扬,佛教成为当时的“国教”。大批的僧尼分与田地,建造寺院,抽离封建劳动力、影响财政收入、耗损社会财富,形成佛教道教与封建地主阶级争夺劳动力的斗争。“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2]。韩愈见此情形,规劝有志之士尊孔孟,排异端,以《论佛骨表》为例:“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他强烈反对唐宪宗迎佛骨入宫,强调信佛的荒诞性和危害性,说明“佛不足事”的道理。

中唐沿袭魏晋门阀制度,贵族子弟可以进入学堂读书,无论是否学有所成,都能承袭官职,自视门第高,看不起读书人,不学无术、不肯从师;隋唐以后虽然建立了科举考试制度,考试的试卷未做密封处理,阅卷人可知试卷人信息,考试成为一种形式,平民子弟很难跨越阶层,很多考生看重考前与考官疏通关系。韩愈经历了四次科举,三次博学宏词科考试,身怀济世之才,多次科举不中,对此深有感触。35岁时,由节度使张建推荐才逐渐进入管理层。一叶知秋,可见广大学子晋升无望,社会逐渐形成了耻于求学的风气。为了彰显自己的独创性,不以求师为荣,反而为耻,身为国子监四门博士的学官,韩愈不顾世俗眼光,写下了《师说》,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谈到“今之士,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3]。可见,世风日下,人们都耻于为师,为人师者会遭到众人耻笑,只有韩愈重整师道,教育出一批人才,抗颜为师,得此狂名,培养出的学子被称为“韩门弟子”。

(二)教育思想

《师说》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从意义上看,是“解说”之意,属于现代的议论文。在此文中韩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教育思想:学习的重要性、老师的教育职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 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1]人并非生下来就知道所有的事情,不可能没有疑惑,有疑惑不向老师学习,那么终身也不能解惑。韩愈举了两个例子,一个古代圣人,以孔子为例,一个以现今巫医乐师为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而且还向老师请教;现在的普通人远低于圣人,却耻于向老师学习。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1]特别是列举了孔子从师的经历,孔子向郯子学习官名,苌弘请教音乐,师襄学习鼓琴,老聃学习礼教。孔子作为圣人都向身边人学习,普通人为什么不谦虚学习?第二个举例说理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拿巫医、乐师、工匠和士大夫作对比,巫医、乐师、工匠相互学习,而士大夫却耻笑请教的师生,认为年纪差不多,向官位低的人请教为耻,向官职高的人请教就是献媚,那些自视高人一等的士大夫不肯学习请教,士大夫的见识还不如被瞧不起的巫医、乐师、工匠,这一现象真叫人讶异。

韩愈的教育理论基于“性三品”,把人分为圣人、士大夫、下层百姓。在《原性》中“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者而已矣”。把人性分为三个等级,上品之人天性是善的,中品之人性是可以诱导,可善可恶,下品之人性是恶的,所以在韩愈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可以让“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中品之人在教育引导之下,教育人性向善、向上。但是韩愈也有他的局限性,对于下品之人“下之性畏威而寡罪”,他们不会接受教育,只是害怕刑法。韩愈把教育阶层化,出于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的目的,让下层百姓服从君主的统治,老老实实地当好百姓,服从统治。其实,下品之人也可以通过教育去改变,这与《师说》中的巫医、乐师、工匠相矛盾,巫医、乐师、工匠作为下层百姓并非不想学习,而是乐于学习的。

2. 教师的教育任务。“武则天执政时,选择教师更无标准可言,任命学官不根据真才实学,学官空有其名,无教学之实。德宗时虽有不同,但仍用学官‘多循资序,不考艺能。”[4]在当时,任职老师多凭资历或关系,不求真才实学,更谈不上教书育人,社会上耻以为学,韩愈发出“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叹息,作为学官,自然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师道失传的忧虑。在文章开头就开门见山地提出教师的主要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即思想道德教育,这是教师职责之首。孔子曾教导学生“笃信好学,死守善道”。“道”为儒家之道,韩愈揭示的“道”在《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侍于外之谓德。”[1]以爱人之心叫仁,行为适宜仁叫义,从仁义出发的就是道,以仁义为代表的儒家道德原则。文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指出“师”与“道”相辅相成,必须依靠教师的传播,教师离了“道”,势必影响教师存在的主要价值。倡导以仁爱为主的传统儒家入仕精神,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的,维护国家统治。“授业”与“传道”相比,“授业”排其次,“授业”是教师教学生学习技能,即学生学习儒家经典篇章,学会字词、语段,学会学習技能。“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1]如果教师只传授知识,不传授道,不帮助解答疑惑,那么学到的只是小部分,没有悟道、授道损失更大,这样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当时这种情况却很普遍,只学习“业”而轻视“道”的传播,粗浅地教授知识,不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就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韩愈大声疾呼,希望改变现状,让“传道”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解惑”只是解决学生的困惑,回答学生各种疑难。学生在学习期间,自然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能理清事物的脉络,分析原因,解决疑惑,指导学生从“有惑”走向“无惑”,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博学多才,循循善诱。韩愈分层次地提出教师的职责,给出系统性的分析,在古代教育思想中是一大进步。从这三个任务来看,“道”占主导地位,思想教育最重要,“授业”和“解惑”是教育的技巧和内容,为其次。只有完成这三项教育任务,才能称之为合格的教师。

3. 师生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传统社会,教师就像父亲一般,是不容置疑的,教师极具权威性,但韩愈对师生关系的定位十分开明,走出传统伦理纲领的局限认知,《师说》中“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1]。无论教师的年纪、贫贱,只要擅长传道,就可以当教师,甚至教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厉害,学生也不一定不如教师。韩愈认为教师和常人相同,不是事事精通,教学的内容有局限。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关系,不是老师懂得道理早一些,学生要向老师请教,在老师的教育下,不断进步。学生不需要在老师面前唯命是从,鼓励学生超越老师。韩愈既鼓励教师勇于为师,积极传道、授业、解惑,提出要与学生平等对话,营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好为人师的韩愈如同伯乐,在教育实践中民主开放,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并且积极推荐、提携很多“千里马”,如皇甫湜、牛僧孺、张籍、孟郊、贾岛、李贺等人。在《新唐书》记载“籍性狷直,赏责愈喜博簺及为驳杂之硕,论议好胜人”[5]。张籍作为韩愈学生,指出老师的缺点,韩愈心胸开阔,丝毫不影响师生关系,后来写下《举荐张籍状》,推荐他为国子监博士,可见这些都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生动实践。

二、《师说》的价值意义

韩愈既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文学创作中常常融入政治理想。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承人,古文运动的领袖,力避佛老思想,维护皇权,出于知识分子的政治责任感,把创作引向现实,关注现实社会,针对现实事件和政治主张,用笔写心。《师说》正是体现了以韩愈为代表的士人阶层,肩负着“达则兼济天下”的使命感,希望跳出被奴役的现状,跻身到统治阶层,形成“学而入仕”的路径,必须保障科举考试的顺畅,以入世进取的态度,匡扶社会,治国安邦,以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师说》作为古代教育经典篇章,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系统表述,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对现代教育有深远影响。韩愈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师说》贯彻到工作生活中去,以身作则,教育出李翱、张籍、李汉、贾岛、李贺、刘叉、卢仝等学生,形成了韩门弟子,对后世影响巨大。“其平生奖掖后进,开启来学...故‘韩门遂因此而建立,韩学亦更缘此而流传也。”[6]韩愈提携有用之才,服务社会,即使被贬潮州,也注重发展教育,创办学校,捐出自己的俸禄用于教育事业,推动潮州儒家思想的传播。潮州人为了纪念韩愈,在潮州修建了祠堂庙宇,把很多山川草木都改姓为韩,直到现在潮州学子还在韩公祠祭拜韩愈。

在现代,韩愈的教育思想仍有可取之处,如重视思想引领、尊师重道、尊重学生等内容。

思想引领。无论怎样实行教育改革,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甚至研究生,思想政治作为必修课,要最大限度地把知识分子凝聚在党的周围,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爱国教育深入人心。同时,中考改革,把音乐、美术、心理健康、体育等纳入考核范畴,占140分,在中考指挥棒的引导下,以真善美的教育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双减”政策改变原来的书山学海,改变培训班泛滥状况,学生、家长不断内卷的现状,这和韩愈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即“传道”才是首要任务。

尊师重教。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中小学教师保障责任,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教师职业稳定、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社会地位高、有寒暑假,成为当代青年优先选择的职业之一。国家在财政收支矛盾大的情况下,仍保障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以上。曾任教育部部长的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教育事业取得新的显著成就,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各级教育普及程度都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尊重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通过法律保障每一个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不仅免去缴费,还给偏远落后地区的学生补贴,上学有交通费、吃饭有免费的午餐、住宿生有住宿补贴、贫困家庭的女生读大学有金凤奖、读师范大学毕业成为教师免学费等等,只要想读、愿意读,国家就创造条件圆学生读书梦。“双减”政策下,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保证教育公正、公平,杜绝体罚学生,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三、结语

现代教育比起韩愈所处时代的教育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得到空前的重视,尊师重道成为社会风尚,教师成为光荣职业,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时代进步的要求,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高质量教育成为时代之需。

参考文献:

[1] 韩愈. 韩愈诗文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31.

[2] 张建光. 理想与现实:中唐文学家对农业经济的关注——以韩愈、白居易、元稹为例[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01):61-67.

[3] 张伯行. 唐宋八大家文钞[M]. 北京:中华书局,2010:47.

[4] 王凌皓. 韩愈、柳宗元教育名著导读[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64.

[5] 李秀兰. 韩愈的教育思想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1.

[6] 陈寅恪. 陈寅恪先生文史论集·上卷[M]. 香港:文文出版社,1972:22-23.

(荐稿人:黄飞燕,恩施市农业农村局高級农艺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师说教育思想韩愈
晚春
从韩愈的《师说》分析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师说》“受”字探析
听《师说》公开课之我见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重置《师说》段落?巧化作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