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近日,国内首部反家暴题材电影《我经过风暴》热映,影片讲述了一位独立的新时代女性,在长期遭受丈夫家暴后,从奋起反抗执意离婚,到为孩子妥协复婚,再到不堪忍受杀死丈夫,结局令人窒息,也发人深省。当风暴席卷婚姻,你会如何选择?
私密空间里的“撒娇”发泄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的定义始终包含着温馨、安全感等前缀。遗憾的是,家庭暴力让一些人不仅没有感受到家带来的温暖,反而还要承受心灵与肉体的折磨。一般情况下,家庭暴力的发生除去病态人格的因素,多源于心理失衡。
其实,每个人的心理都需要一个出口,多数人会通过良好的沟通加以梳理,但当沟通不良时,这个宣泄的出口就有可能扭曲。从众多家暴案例中可以发现,很多施暴者在外人眼里都是非常优秀的好好先生,对家庭也非常有责任感,但正是这种“优秀”,也让他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当心理不堪重负,又找不到合理的宣泄出口,便“躲”在家里这个私密的空间,跟自己最亲的人“撒娇”发泄。
不要配合他的“心理游戏”
暴力发生之后,施暴一方可能会试图缓和矛盾,即将家暴行为进行合理化,甚至会进入关系的蜜月期。不过,新的矛盾、新的冲突一旦出现,暴力就会再次回来,这就会形成一种暴力循环模式。心理学中有一种“心理游戏”的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心理游戏是指人们通过扮演“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这样一些心理角色来进行的争斗。玩“心理游戏”的人,不管他想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都至少要拉一个人,来给他当“配角”。
因此,千万不可对暴虐成性的丈夫抱有侥幸,尤其要慎重对待丈夫的第一次施暴行为。许多恶性的家庭暴力案件,都是因为妻子一再退让,而导致丈夫更加的肆无忌惮。如果丈夫的第一次施暴行为轻易得逞,事后丈夫又没认识到这种施暴行为的严重性和和对家庭造成的伤害,其施暴行为就会逐渐升级,愈演愈烈。
沉默只会带来更多的伤害
影片中的一个情节让人看了特别心酸:儿子在跟小朋友玩时动手打人,妈妈问他怎么打人呢?他也说不清为什么会这样,还说了一句“要用毛巾嗎?”因为他亲眼目睹过父亲殴打母亲时,怕发出太大声音、怕有太明显伤痕,用毛巾包着拳头!
大量研究都表明,原生家庭中的家庭暴力对孩子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言传身教很重要,从小接受体罚的孩子,长大后大概率就是家暴施暴者。经历家庭暴力的孩子会在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人际交往、行为举止、学习工作、自尊和自我认同等方面出现各种问题。这些孩子更胆小孤僻,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杀倾向,社会交往中缺乏自信和社交技能,难以建立维持亲密关系。因此就算是为了孩子,家暴的受害者也不要再沉默下去,沉默不会让施暴者改变,只会对自己和家人带来更多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