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故事

2023-12-27 12:18陆小燕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3年48期
关键词:良马秦穆公伯乐

陆小燕

读文悟写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若一身庸非盗乎?盗阴阳之和以成若生,载若形;况外物而非盗哉?诚然,天地万物不相离也,仞而有之,皆惑也。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有公私者,亦盗也;亡公私者,亦盗也。公公私私,天地之德。知天地之德者,孰为盗耶?孰为不盗耶?”

(选自《列子·天瑞》)

读与悟

这则寓言讲的是宋国的向氏到齐国向国氏请教生财之道。国氏告诉向氏,他是靠“善盗”发家的,向氏没有问如何偷盗,就兴致勃勃地回去大行其“盗”,不久就被查处问罪。向氏认为是国氏欺骗了他,就去埋怨。国氏了解了向氏如何偷盗后,告诉他是因为他曲解了“盗”的意思,才犯了法。向氏认为国氏还是在欺骗自己,就去向东郭先生询问。东郭先生给他讲了一番道理,告诉他国氏的“偷盗”符合公道,无罪;而他的偷盗出于私心,有罪。

从这寓言故事中,我們获得了以下启示:1.听话的能力很重要。向氏只听懂了国氏的字面意思,而曲解了其中真正的道理,最终导致惨剧发生而不自知。我们在听话时,不能只听表面意思,还要听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俗话说,“听锣听声,听话听音”,正是这个道理。听话要注意思考,不然会闹出“穿井得一人”的笑话。2.违背天道而行,就会遭致灾殃;顺着天道而行,就会带来吉祥。正如《尚书》所言,“惠迪吉,从逆凶”。向氏不劳而获,将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这是逆天道的做法,定会遭殃;国氏顺应自然,借助自然条件,利用自然资源劳动致富,是遵循天道的行为。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读与写

1.巧用语言,暗含哲理。

这则寓言三处引用了国氏的语言,一处引用了东郭先生的语言。四处语言描写在寓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个故事围绕“盗”展开,先告之方法“吾善为盗”,再询问“若为盗若何”,再到结果“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最后借助东郭先生的“知天地之德者,孰为盗耶?孰为不盗耶?”揭示“盗”之道。第二,巧用人物语言,揭示寓意。国氏和东郭先生的话条分缕析,耐人寻味。

2.详略分明,寓意明确。

寓言中出现了三个人物形象,国氏、向氏和东郭先生。国氏和东郭先生都是智者的形象,因此详写他们的语言;对向氏的问话没有具体呈现,都是简单交代,更符合向氏头脑简单的形象。详写国氏和东郭先生的语言,更是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既是对向氏疑惑的很好解答,也便于从不同角度强化文章的寓意:顺应天道的行为则为“善”,悖逆天道的行为则为“不善”。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②相也。天下之马③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④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⑤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选自《列子·说符》)

〔注〕①子姓:您的家族。②形容筋骨:形体外表,筋内骨架。③天下之马:这里指天下最好的马。④担纆(mò)薪菜:即担柴挑菜,指干粗活。⑤牝(pìn):雌性的鸟、兽,与下文“牡”相对,“牡”指雄性的鸟、兽。

读与悟

这则寓言精辟透彻,寓意深刻,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获得不同的启示。从伯乐的角度可获得这样的启示:做人应大公无私,唯贤是举。九方皋在相马的过程中忽视次要的因素,集中精力,抓住千里马的根本特征,从而获得了千里马。从这个角度,我们获得了这样的启示:在对待人、事、物的时候,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九方皋相马”这一典故,后来用来比喻善于识别良马、识别人才,或比喻看问题能舍弃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是关于“什么是真正的人才”的经典寓言故事,给后人识才任贤以莫大的启示——识别一个真正的人才,不是看他的长相与出身,不是看他的学历或文凭,不是看他的简历或自我介绍,更不是看他的穿着打扮,而是看他的品质、才情与能力。

当然,不是所有的有才之人都能幸运地遇到他的“伯乐”,黄庭坚在诗中写道:“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九方皋”可遇而不可求,因此,还是要做自己的“九方皋”。

读与写

1.人物形象鲜明

伯乐大公无私,唯贤是举,秦穆公善纳雅言,气度宽宏。“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体现出伯乐大公无私、唯贤是举的高贵品格;“穆公见之,使行求马”“马至,果天下之马也”,说明秦穆公听从了伯乐的谏言,体现出他善纳雅言、气度宽宏。

2.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由“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可知,起初秦穆公对九方皋的相马之术是高度怀疑的;“马至,果天下之马也”,颠覆了秦穆公对九方皋的认知,认同了伯乐对九方皋的夸赞。这种写法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既赞扬了九方皋的相马本领,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猜你喜欢
良马秦穆公伯乐
爱马说
千里马无须伯乐证明
基于HPM的数学公式生成
数学文化之中国古代对等差数列的研究
伯乐之子按图索骥
墨子训徒
快脚周仓
伯乐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