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耕地压力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2023-12-27 10:28赵国秀张全景翟腾腾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3年12期
关键词:耕地面积黄河流域耕地

赵国秀,张全景,翟腾腾,滕 淦,贺 飞

(1.曲阜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2.中国矿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0 引言

耕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耕地数量的变化对推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进程进步有着重大意义[1-3]。在人口持续增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社会对耕地资源需求的增加致使人地矛盾愈加突出[4]。与此同时,黄河流域作为中国北方具有丰富耕地后备资源的地区[5],其战略地位不断提高。中央政府出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确定以水定田促进农业发展的策略,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提升到国家层面。因此,分析黄河流域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比值关系,探究时间序列下耕地压力变化情况与空间分布特征,对流域内部耕地保护政策优化、粮食增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关于黄河流域耕地资源的研究,学者多以行政区为研究单元[6,7],从耕地数量变化、耕地质量提升、生态保护三方面展开。具体来看,主要集中在耕地利用效率与集约利用[5,8]、生态保护约束下的耕地利用[9,10]、耕地资源时空格局演变[11]、耕地资源开发利用[12]等方面。目前关于耕地压力的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诸多学者以推进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13,14]为研究目的,基于全国宏观尺度[4,15]、省市县尺度[16-18]等多个研究视角,通过对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模型、人均耕地警戒值等指标[19-21]的计算,从耕地压力的时空变化与分布规律[22,23]、未来预测[21,24]、影响因素[25]、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关系[26,27]、对粮食安全的影响[28]5 个方面展开研究。例如,卢新海等从省级、地市级尺度出发,分析湖北省耕地压力的时空变化特征[29];李福夺等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山东省耕地资源状况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粮食生产进行动态分析及预测[24]。综上可见,关于耕地压力的理论研究和方法研究正在逐步加深与完善,但当前研究大多是以行政区为评价单元,较少从流域、城市群等区域层面进行讨论。已有研究中,全国尺度的研究无法对地区内部耕地压力的时空差异进行详尽分析,容易忽略微小区域的细节变化;在自然与经济关联密切的区域中,省市县行政区层面的研究则割裂了区域内部耕地生产要素的联系。本文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包含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7 省的35 个地市,运用标准耕地系数修正的耕地压力模型,定量分析2005—2021年耕地资源及耕地压力的时空演变及内部差异特征,以期针对流域内各地市如何缓解耕地压力提出可行性建议,为流域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提供科学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 个省级行政单元,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农业用水灌溉来源。流域全长5 464km,横跨中国西、中、东三阶地形阶梯。其中,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为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河南省郑州市的桃花峪。流域涉及地理范围广,地貌、气候类型多样。黄河干流流经地市农业灌溉取水更为便利、农业发展水平普遍较高,本文选取黄河干流流经地市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到四川省在地理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隶属于长江流域,青海省作为黄河源区农业发展以畜牧业为主、耕地数据获取困难等多种因素,本文研究区仅选取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7 省的35 个地市(图1)。

图1 黄河流域各地市位置Figure 1 Location of cities in the Yellow River region

优越的自然条件、国家政策的扶持与悠久的种植历史推进了研究区域的农业发展。2021 年,研究区耕地面积1 333.92 万hm2,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0.46%;粮食产量达7 603.04 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13%;人口数量13 643.25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66%。全区人均耕地面积0.097 8hm2,高于全国人均水平;人均粮食产量0.557 2t,是全国人均粮食产量的1.15 倍。研究区具有丰富的能源及矿产资源,使有色金属冶炼业及稀土业成为其重要的支柱产业。2021 年,全域地区生产总值达103 292.18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9 933.63 亿元,第二产业44 962.90 亿元,第三产业50 232.73 亿元。同2020 年相比,研究区第二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第一、三产业产值均呈现增长趋势。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根据学者对耕地保护政策阶段的划分[30],选取2005 年为起始年份,以2005—2021 年为研究时段。研究期间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人口数量等数据主要来源于黄河流域7 个省区统计年鉴(2006—2022 年)及35 个地市统计年鉴(2006—2022 年),部分年份耕地缺失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官网第二次土地调查和第三次国土调查的耕地数据补足。参考已有研究的指标组成与计算方法[6],黄河流域数据由各地市数据汇总得到。

2 模型构建

2.1 耕地压力指数模型

“耕地压力指数”是理论值与实际值的比值,用来衡量一定区域在满足最低粮食需求的情况下耕地资源的紧张程度[31]。耕地压力指数综合反映了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但其忽视了在较大研究尺度下存在的耕地质量地理分布差异问题。考虑到耕地质量的地区差异性,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质量系数进行模型修正。修正后的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如下:

式中:Ks为耕地压力指数;Smin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hm2);Sa为实际人均耕地面积(hm2);β 为粮食自给率(%);Gr为人均粮食需求量(kg);p 为粮食单产(kg/hm2);q 为粮食播种面积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k为复种指数;K 为标准耕地系数修正后的耕地压力指数;σ为质量系数;pi为各地市粮食单产(kg/hm2);ki为各地市复种指数;pn为流域粮食单产(kg/hm2);kn为流域复种指数。

耕地压力指数划定了耕地保护的阈值,而K 值属于动态变量,K值的大小同耕地保护压力成正比。基于耕地压力测算结果及对耕地压力指数的内涵解读[14],将耕地压力指数划分为5 级:K≤0.9,无耕地压力;0.9 <K≤1.2,警戒耕地压力;1.2 <K≤1.8,轻度耕地压力;1.8 <K≤3,中度耕地压力;K >3,重度耕地压力。

人均粮食需求量与粮食自给率是否科学取值,会对耕地压力指数值的计算产生直接影响。人均粮食需求量是测算区域内部粮食总需求的基础性指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表明,2010 年、2020 年人均粮食需求量为389kg/人、395kg/人;根据社会发展及粮食消费趋势,鲁奇划定温饱与小康水平的分界值为400kg/人[32]。综合理论值与黄河流域实际情况,设定黄河流域人均粮食需求量为450kg/人。粮食自给率表明区域粮食供给与需求关系,借鉴熊启泉的研究成果[33],综合考量黄河流域内部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将粮食自给率设定为95%。

2.2 重心模型

为直观地呈现研究区耕地压力指数的空间变动特征,在力学重心坐标原理的基础上,引用加权平均的耕地压力重心方法,用以反映各地市耕地压力变化对流域耕地压力重心位置的影响程度[34]。基本模型如下:

式中:Ki表示各地市的耕地压力指数;(Xi,Yi)表示各地市的地理坐标;(Xa,Ya)表示第a 年黄河流域耕地压力指数的重心坐标。

2.3 变异系数法

变异系数是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值,一般用来反映观测值的离散程度。本文以黄河流域的耕地压力平均值作为标准,测算各地市与标准的相对差距[35]。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CV 表示变异系数;σ 为黄河流域耕地压力标准差;μ为黄河流域耕地压力平均值;xi为第i个地市的耕地压力指数值;n为地市单元数量。

2.4 核密度估计

核密度估计是在概率论中一种可以产生连续密度表面的非参数方法,即通过连续的密度曲线描述特定指标的空间集聚状况[29]。具体公式如下:

3 结果及分析

3.1 耕地资源动态分析

3.1.1 黄河流域耕地资源整体分析

2005—2021 年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呈波动变化,整体增加了37.89 万hm2,增长幅度为2.9%。耕地面积变化表现为“急剧增长—小幅波动增长—下降后趋于稳定”3 个阶段,面积变化由大幅波动变向趋于平缓稳定。2005—2009 年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快,增加128.68 万hm2,增长率达9.93%。其中2007 年是耕地面积变化率由负到正的关键节点,主要是由于2007 年之前我国生态退耕执行力度较大,导致耕地面积急剧下降,2007 年之后生态退耕速度放缓;同时废除农业税、耕地质量数量保护、农业结构调整[36]等政策的实行,有效推动了流域内耕地面积的增加。2009—2018 年,流域耕地面积波动缓慢增长,共增加8.04 万hm2,增长率0.56%。经济发展、耕地保护政策成为这一阶段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主要表现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情况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地整治、土地复垦等工程的实施补充耕地面积。2018—2021 年,受到第三次国土调查中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占用耕地等因素的影响,2019 年较2018 年耕地面积减少103.62 万hm2,之后耕地变化平稳,呈小幅增长。在耕地保护政策的激励下,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农作物播种面积由2005 年1 586 万hm2增长至2021 年1 733 万hm2,增加146 万hm2;粮食播种面积共计增长226 万hm2。2016 年是农作物、粮食播种面积增幅突变节点,主要是在国家耕地政策影响下,耕地补充来源增多。2005—2021 年,耕种技术进步、土壤肥力改良等原因使传统意义的小农业逐步向机械化大农业发展,耕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由2005 年4 720kg/hm2增长至2021 年5 719kg/hm2,平均每公顷粮食增产999kg。其中,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2011 年、2013 年、2021 年粮食产量小幅下降。

3.1.2 耕地变化类型区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黄河流域耕地资源变化,剖析流域内部各地市耕地资源变动情况,以2005 年各地市耕地面积作为变化比较基准,根据耕地面积变化率(v)设置间断点,将35 个地市划分为5 个类型区(图2),分别为耕地减少区(v <-2%)、耕地持衡区(-2% ≤v <2%)、耕地低幅增长区(2% ≤v <11%)、耕地中幅增长区(11%≤v <21%)、耕地大幅增长区(21%≤v),具体如图2 所示。

图2 2021 年黄河流域各地市耕地面积变化幅度类型区分布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type zones of the magnitude of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in various citi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2021

由图2 可知,流域内部耕地面积减少的地市数量较多,耕地变化类型区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空间分布呈现高度一致性,各地市自然禀赋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差别是导致地市耕地面积变化率差异化的主要原因。①耕地减少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济源、焦作、开封、聊城、洛阳、吕梁、濮阳、三门峡、泰安、渭南、吴忠、延安、榆林、运城、郑州、淄博16 个地市。2021年全区耕地面积528.97 万hm2,占流域耕地总面积的39.66%;人均耕地面积0.074 8hm2,为流域人均水平的3/4。耕地减少区分布地市经济发达,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速度较快,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需求大,致使耕地面积快速减少。②耕地持衡区,包括滨州、包头、忻州、新乡、济南5 个地市。2021 年全区人口数量为2 481 万人,耕地面积224.55 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不足流域平均水平。③耕地低幅增长区:包括呼和浩特、银川、临汾3 个地市,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地区。该区具有耕地资源长期稳定,经济平稳发展的特点。2021 年全区人口数量1 029 万人;耕地面积117.67 万hm2,占流域总面积的9%;人均耕地面积0.114 4hm2,是流域人均水平1.19倍。④耕地中幅增长区:包括德州、东营、菏泽3 个地市,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地区山东省境内。2021年全区人口数1 652.74 万人,耕地面积162.09 万hm2,人均耕地面积0.0981hm2。该区主要特点为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农业较发达。⑤耕地大幅增长区,包括巴彦淖尔、白银、鄂尔多斯、临夏、石嘴山、乌海、中卫、兰州8 个地市。2005—2021 年,耕地面积共计增长104.36 万hm2,增长速率快;2021 年人均耕地面积0.213 4hm2,是流域人均水平的2.23 倍。耕地大幅增长区分布的地市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在国家大力提倡耕地保护的政策背景下,耕地面积增长率可以维持在稳定水平。

3.2 耕地压力时空动态分析

3.2.1 黄河流域耕地压力时序变化特征

在对耕地压力指数相关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计算黄河流域2005—2021 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用以测度黄河流域耕地压力变化状态(图3)。由图3 可见,2005—2021 年黄河流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总体上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005—2011 年为迅速降低阶段,此期间耕地压力指数大幅下降,下降幅度达18.14%,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也由0.106 4hm2降低至0.090 3hm2;2012—2016 年为波动变化阶段,此期间耕地压力指数和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较前一时期变化幅度小,耕地压力指数波动增长,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略有减少;2017—2021 年为波动降低阶段,此期间耕地压力指数、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较第二阶段有明显下降,耕地压力指数累计减少0.019 3,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下降0.008 6hm2。探讨耕地压力指数变化动因发现,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得2005—2011 年期间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得到大幅提升,这是该时期黄河流域耕地压力迅速降低的主要原因;其次在一系列耕地保护政策影响下,耕地面积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耕地压力。2011 年之后,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需求增加与耕地保护政策实施之间的博弈,成为该时期黄河流域耕地压力呈增长趋势的主要动因;同时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单产下降也导致了流域耕地压力的上升。2017 年以来,总播种面积与粮食播种面积的大幅上升遏制了流域内耕地压力的增长。因此政府决策部门可以从提高粮食单产、复种指数,增加耕地面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达到约束耕地压力的目的。

图3 黄河流域耕地压力指数、最小人均耕地面积Figure 3 Cropland pressure index,minimum cultivated land per capita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3.2.2 各地市耕地压力空间演变特征

为刻画流域内各地市耕地压力的空间分异特征,选取2005 年、2009 年、2013 年、2018 年和2021年为时间节点,运用ArcGIS绘制地市耕地压力指数空间分布图(图4)。由图4 可知,2005—2021 年,在良好的耕地保护政策背景下,地市数量在耕地压力等级中由中度以上压力向轻度压力、警戒压力、无压力倾斜,中度压力以上地市数量占总地市数量比重减少14.29%。

图4 黄河流域35 个地级市耕地压力状态分时段动态变化Figure 4 Dynamics of cultivated land pressure status by time period in 35 prefecture-level citie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各地市耕地压力指数时间序列变化异质性明显,压力下降型地市呈倒“N”型分布,2009 年达到耕地压力峰值;压力上升型地市呈“波动”型变化。地市耕地压力整体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从黄河流域中上游压力集聚向中游压力集聚转变的特征,空间变化基本态势为“整体布局稳定、局部变动”。主要表现为:①巴彦淖尔、鄂尔多斯、石嘴山、焦作、濮阳、新乡、开封、菏泽、聊城、德州、滨州、泰安为无压力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下游地区,除泰安、鄂尔多斯、焦作耕地压力持续上升外,其余地市压力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②呼和浩特、白银、吴忠、中卫、包头、忻州、临汾、运城、榆林、渭南、三门峡、济源、洛阳、东营为压力下降区,各地市多由中、重度压力转变为轻度压力、警戒压力、无压力,其中白银、运城、榆林、三门峡4 个地市的压力指数下降幅度均大于1;③临夏、银川、郑州、济南、淄博为压力上升区,呈多聚集式分布于黄河流域上、下游;④兰州、乌海、吕梁、延安为重度压力区,位于黄河上游边缘地区与中游地区,其中,兰州、乌海耕地压力指数呈波动增加,延安、吕梁耕地压力迅速下降。

从耕地压力时空变动趋势看,黄河流域上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总体较为充足,随着土地整治工程的推进,部分宜耕且未利用的土地开发复垦为耕地,极大地缓解了上游部分地市的耕地压力[37];但个别地市如兰州、乌海、鄂尔多斯、银川,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降水量少,又位于黄土高原西部、土壤质量差,同时经济高速发展伴随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需求量增大,恶劣的自然条件加上经济高水平发展导致地市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地压力加重;而临夏以采矿业为支柱产业,同时境内山谷多、平地小,可利用耕地面积缩减使得耕地压力增大。黄河流域中游地区的压力下降型地市2005 年由于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实施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耕地压力水平升高,但随着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及良种的选择,粮食产量得到了大幅增产,耕地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基于地市未来发展规划,以经济发展为先的地市,如郑州、延安、焦作,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各种建设用地对土地的需求增大[38,39],占用耕地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农业结构调整使耕地复种指数下降,双重原因下耕地压力加重。黄河流域下游地市耕地压力普遍偏低,主要原因为下游地市的行政区划均属于河南省和山东省,是我国两个产粮大省,政府对农业发展较为重视,农业投入多、农民耕种意愿强烈、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粮食单产提升较快;但个别地市,如济南、泰安、淄博,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第二、三产业为地市支柱产业,农业发展为经济发展让步,耕地压力增加。

3.2.3 区域耕地压力空间演变特征

通过耕地压力重心转移模型的建立,绘制流域耕地压力重心转移空间分布图(图5),进一步揭示黄河流域耕地压力空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2005—2021 年黄河流域耕地压力重心位置与流域几何重心位置存在明显偏离,始终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与延安市交界处,这说明流域几何重心点以南、以西地市耕地压力增长幅度大于以北、以东地市;研究期间重心位置单个年份迁移距离小、方向变化多,整体向西北方向移动,其中经向移动0.883 3°,纬向移动0.083 3°,耕地压力重心沿着“西—东—西—东北—西南—西北—东”轨迹共迁移了76.77km。

图5 黄河流域耕地压力重心转移Figure 5 Shifting center of gravity of cultivated land pressure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2005—2021 年,黄河下游地市耕地压力普遍降低,个别地市压力升高,而黄河中上游地市单个年份内耕地压力变化幅度大小是引起流域内耕地压力重心空间变化的主要原因。整体来看,黄河流域下游多数地市耕地压力仍处于安全范围,但压力有增长态势;中上游地区耕地压力整体减缓但仍为中、重度压力集聚区。

3.2.4 区域差异动态分析

在明晰黄河流域耕地压力整体变化规律与重心转移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变异系数法与核密度估计法,进一步探究区域耕地压力空间变动的差异化程度,明确区域内部耕地压力空间布局变动情况,具体如图6、7 所示。基于变异系数计算可得(图6),2005—2021 年黄河流域耕地压力指数变异系数介于0.85—1.50,变异系数波动增长,表明各地市的耕地压力空间分化不均衡、离散程度整体增大,但2010—2014 年变异系数持续减小,说明这一时期内各地市耕地压力离散程度减小。

图6 2005—2021 年黄河流域耕地压力指数变异系数Figure 6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cropland pressure index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2005-2021

从图7 可见,核密度曲线位置变动趋势不明显,密度曲线由“较平缓波峰”向“高尖波峰”转变,波峰数量增加,表明黄河流域耕地压力的内部差异增大。同时,核密度曲线整体向右移动,右尾移动距离大于左尾移动距离,说明流域内出现更高压力地市。在耕地压力核密度曲线的演变过程中,黄河流域在不同时段内耕地压力存在多种变动趋势。2005—2009年,核密度曲线变化较小,耕地压力区域差异无明显变化;与2009 年相比,2013 年核密度曲线中心位置大幅向左移动,峰值增加,出现2 个波峰,表明这一阶段耕地压力区域差异呈缩小态势、两极分化现象更为明显;2013—2018 年,峰值快速增长,波峰形态由较平稳转换为陡峭,曲线重心位置右移,且波峰数量增多,说明这一阶段耕地压力区域差异不断扩张、极化现象明显;2021 年,核密度曲线较2018 年向左移动,变化区间减小,波峰数量增加,且核密度主峰峰值达到研究期间最大值,表明该期间地市数量向压力较轻的类型区偏移,耕地压力区域差异减小,多极分化明显。

图7 黄河流域耕地压力核密度Figure 7 Pressure kernel density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综合来看,2005—2021 年核密度计算结果与变异系数计算结果趋势相同,黄河流域耕地压力整体空间布局不均衡现象加重,各地市的耕地压力离散程度加大,流域各地市耕地压力现状极化现象明显,且地市耕地压力数量向更低压力区倾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文运用修正后的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2005—2021 年黄河流域耕地压力的时空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利用重心模型、变异系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详细分析了黄河流域耕地压力承载能力的整体空间演变特征及区域内部差异变化。主要结论如下:①从耕地面积变化现状来看,2005—2021 年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呈波动增长,各地市耕地资源变化异质性明显,地市耕地面积变化幅度类型区分布特征表现为上游地市增加、中游地市减少、下游地市“增加—减少”类型区混合分布,说明自然资源禀赋不同、省级行政区划不同对各地市耕地资源变动有较大影响。②从耕地压力时间序列变化来看,黄河流域耕地压力整体呈阶梯式下降,但各地市耕地压力变化情况多样,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地市,如泰安、鄂尔多斯、焦作、临夏、银川、郑州、济南、淄博、兰州、乌海,耕地压力时间序列呈倒“N”型增长,其余耕地补充较多或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的25 个地市耕地压力的时间序列变化呈“波动”降低,说明地市未来发展方向会很大程度影响耕地压力变化,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地市耕地压力普遍升高。③从耕地压力重心迁移轨迹、耕地压力空间分布格局来看,黄河流域耕地压力重心呈现东西方向振荡变化特征,变化幅度小,整体向西北迁移,表明各时间段内上游、中游、下游地市耕地压力增长幅度不一;流域内各地市耕地压力空间格局表现出“整体布局稳定、局部变动”基本态势,研究时段内流域中、上游地市耕地压力明显高于下游地市,但在耕地压力普遍降低的趋势下,中游地区耕地压力加重的地市数量增多,推动重度耕地压力集聚中心由黄河上游地区转移到中游地区。④从区域差异现状来看,黄河流域内部各地市耕地压力的离散程度不断增大,重度耕地压力地市(如兰州市、乌海市)的耕地压力持续增长,无耕地压力地市(如巴彦淖尔、石嘴山等)的耕地压力波动下降,促使流域内地市间耕地压力差距拉大;同时,黄河流域内部耕地压力空间分布极化现象更加明显,重度压力集聚区由2005 年的“双核心”转变为2021 年的“三核心”。

4.2 建议

结合上述研究结论,针对不同地市耕地压力变化特征,提出增加耕地承载能力,缩减黄河流域内部耕地压力差异的建议:①对于位于黄河上游地区的兰州、乌海、临夏等耕地压力较大的地市而言,应积极推动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提高耕地质量,同时通过加大农业技术研究投入、高产量良种培育等方法,提高单位耕地粮食产量,达到减缓耕地压力的目的。②对于位于黄河中下游的郑州、延安、济南、淄博等耕地压力加重的地市而言,各个地市未来发展目标以第二、三产业发展为主,应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一系列耕地保护政策,如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耕地进出平衡制度、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等,同时基于地市发展需求,可以通过耕地指标交易来增加地市耕地面积,实现与农业发展型地市的共同发展。③对于鄂尔多斯、银川、焦作、泰安等耕地压力持续增大但压力水平不高的地市而言,要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第一产业转移、推动耕地向规模化经营发展、实现高效现代化农业,以期达到缓解耕地压力的目的。④对于黄河流域内部耕地压力下降和始终无压力地市,如濮阳、新乡、中卫、东营等22 个地市,应坚持现有耕地保护力度,确保农民耕种意愿不减少,高效利用土地,增加粮食产量;对于满足特色农业发展条件的地市,在保证粮食产量不减少的条件下,推动一三产业联动发展,实现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⑤基于黄河流域内部存在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地市耕地压力过重、无或较轻耕地压力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低等情况,提出可以建立跨地市、跨省的耕地补充指标交易平台,以此减轻流域内部地市之间耕地压力差异过大的情况,充分发挥各地市的产业优势,推动黄河流域“经济—农业”并行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耕地面积黄河流域耕地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2022年中国耕地面积逾19亿亩 连续第二年止减回增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发布耕地面积超过19亿亩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