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炳坤,吕庆华,李艺玲,朱雅萍
(1.闽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2.莆田学院 商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3.华侨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创意农业旨在培育“三农”自身“造血”功能,构筑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融合互动的产业体系。发展创意农业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措施将驱动创意农业发展模式不断演进和优化。因此,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创意农业实践现状,深入研究创意农业发展模式的概念和特征,提炼具有典型特征、可模仿和重复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揭示创意农业成功案例的经营哲学及其要素组合方式,对创意农业学术研究、实践探索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方面从不同视角着眼,总结归纳具有代表性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各种模式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异同,为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另一方面,通过呈现各类创意农业发展模式的具体做法及典型案例,将为地方政府和创意农业组织提供有益借鉴,促使其更有针对性地投入创意农业发展资源,从而提升资源投入的成效,促进“质量兴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模式中文涵义指事物的标准样式,其相近表述在中国历代文人作品中多有出现,如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闻先生之艺久矣,愿见笔法,以为模式。”此外,清代薛福成的《代李伯相重氵交锲滨遗书序》提及:“王君、夏君表章前哲,以为邦人士模式,可谓能勤其职矣。”当前,各领域所涉及模式的内涵主要源自结构主义理论(structuralism)[1],被用于阐释事物结构在主观层面所应达到的理性形式。模式形成的情境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另一种则是为了应对现实问题。模式是否有效,是否符合现实需要,须通过实践检验和修正。模式代表主体行为的特定方式,包括科学实验模式、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盈利模式等[2]。模式虽被认为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媒介,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但在实践中,模式须与具体情况相结合,根据适用情境下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才能发挥最大功效[3]。
创意农业发展模式指创意农业运营的标准样式,是经济属性概念[4]。结合模式内涵、农业发展模式演进历程和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典型特征,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可界定为在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创意农业发展成功范式,包含发展动力、相关主体、运行机制和发展特征。根据发展动力来源,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分为外源型和内源型两大类型。外源型发展模式依靠外部资金、技术和政府支持政策发展创意农业。内源型发展模式是通过激发农民创意潜能和自主创新意识,在一定地区开发创意农业的典型做法,并以此为核心向外辐射,形成创意农业内源型发展的“扩散效应”[5]。
外源型和内源型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均有突出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中外源型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能获得较多外部资源,并在短期内实现快速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创意农业开发的首选模式。但外源型模式的主动权由外来主体掌握,一旦外资撤出或战略调整,资源流入地的创意农业发展方向将出现重大变化,不利于创意农业的稳步发展。此外,因农民处于受支配地位,在利益分配过程中不具有主导权,农民的收益难以得到保障。内源型发展模式由乡村内部发起,农民参与创意农业产品开发、市场拓展、人才培育等重要发展战略的制定,且经营收益均由农民支配,农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创意农业实现平稳发展[6,7]。但内源型发展模式所能配置的资源总量有限,如若地方缺乏创意要素和创新能力,其创意农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有效突破。
经过多年发展,各国创意农业经营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以外源拉动和内生推动为指导思想,形成多种创意农业发展成功模式,这些成熟做法经过理论归整,被进一步划分成各种“标准样式”,为其他地方开发创意农业提供重要指导。从现有具有代表性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来看,主要存在4 项共性特征:一是结构性,创意农业发展模式涉及的要素以一定方式进行组合,并形成各种相互依赖、相互制衡的关系,各要素在模式中所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相对固定;二是稳定性,创意农业发展要素投入比例、投入方式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相对稳定,这使得创意农业能以相对平稳的状态运行,并获得预期成效;三是重复性,成熟创意农业发展模式之所以可以被模仿和复制,是因为不同创意农业发展要素均以特定方式进行组合,各种组合方式可以简单重复,且取得相对一致的结果;四是可操作性,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并不是“天马行空”的存在,各种模式所提出的相关主体关系组合都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根据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内涵和特征,结合创意农业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现状,本文从发展主体、驱动要素、功能定位、开发方式4 个视角总结提炼具有典型特征、可模仿和重复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依据发展主导力量,总结创意农业发展方式,是创意农业发展模式研究的主要方向。根据创意农业发展驱动力量、运营主体、资金来源、实现方式、农户参与经营决策程度等指标,可将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划分为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农户主导、共同作用四大类型。
政府主导型强调政府在创意农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主要做法是政府制定创意农业发展政策,并拨付专项扶持资金,由国有企业以项目形式发展创意农业,或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土地优先使用等产业扶持政策,支持地方民营企业开发创意农业产品和服务[8]。这种模式的突出特征是政策性、非市场性、程序性和社会性,其中政策性表现为政府出台的系列扶持政策,搭建并支撑整个模式的框架,一旦政策取消,模式难以维系;非市场性指创意农业发展的业态、类型、规模由政府指定,与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发展规律契合度不高;程序性指各项扶持政策和资金的申请和使用,均需符合文件规定,并接受相关部门监管;社会性指政府主导发展创意农业,不仅关注经济效益,还强调就业增加、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效应,文化节庆开发和农业生态功能修复等类型创意农业主要由政府主导开发。
企业主导型模式包含三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引入优势创意农业企业,构建强势产业,实现路径是租金、税收减免和利息优惠等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以及道路、灌溉、生活配套等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二是推行土地改革并进行土地改良,通过调整土地流通制度和提升土壤质量,推动提高土地的流通效率和生产力;三是引入先进技术、农作物新品种、高质化学肥料,并加强农户教育培训,促使创意农业生产效率获得持续提升。企业主导型发展模式中,农民更多的表现为某个环节的执行者,缺乏自主性,其与创意农业生产要素均受创意农业企业支配[9]。外部资金、技术和政府支持政策,是该模式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此外,因创意农业企业负责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研发水平、生产管理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也对该模式运行绩效起重要影响。
农户主导型属于内源型发展模式,由农户根据自有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状况,采取单独发展或与其他农户合作的方式开发创意农业。农户主导发展的创意农业项目,农户承担人、财、物等所有资源的投入,获取创意农业经营收益。从投入产出角度来看,农户资本投入与创意农业产出呈正相关关系,因此该模式被认为能最大程度发挥农民创新创意潜能,并促使其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等创意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农户主导型能充分调动农户发展创意农业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提升农户对创意农业的认知和开发运营能力,是加强乡村自主“造血”功能的可行路径。这种模式在英国和美国较为盛行,因为英美农户拥有大面积农地和庄园,具备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基础条件。而在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耕地资源稀缺,农户能够自主支配的土地十分有限,难以发展占地面积较大的创意农业项目。
共同作用型涉及多方主体,包含“政府+企业”“政府+农户”“企业+农户”“政府+企业+农户”4 种组合方式。共同作用型为创意农业开发提供更加多样的路径选择,能在较大程度上调动政府、企业、农户发展创意农业积极性,使各方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此外,这种由外部拉力和内部推力共同主导的发展思路,有助于构筑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机制,达到市场竞争与政府调控相平衡,实现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多重发展目标[10]。创意农业的融合性特征,决定其发展资源需求的广泛性、复杂性和高级性。同其他发展模式相比,共同作用型具有突出的资源整合优势,成为国内外创意农业发展主要采用的模式。国内外许多地区,采取两种主体参与或3 种主体共同开发方式,在政府、企业、农户之间建立创意农业发展协作关系,取得显著成效。共同作用型4 种组合方式中,“政府+企业+农户”模式被广泛采用,其运行机制如图1 所示。基于以上分析,深入分析4 种创意农业发展主体模式运行机理的异同,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4 种创意农业发展主体模式运行机理Table 1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four main development models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图1 创意农业“政府+企业+农户”模式运行机制Figure 1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government +enterprise +farmer’model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驱动要素视角区分标准是发展过程的主导因素和源动力,如科技、文化创意、娱乐休闲等。根据发展动力差异,总结归纳文化创意驱动、技术创新驱动、“双轮”驱动3 种代表性发展模式。
文化创意驱动型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引入美学、设计学和艺术学等领域的知识,对农业生产过程、乡村环境、农产品用途、乡村节庆、农业废弃物、农产品形象进行创意性塑造,从而产生富含文创元素的创意农产品和服务,促进创意农业附加值和市场吸引力同步提升[11],其发展模式如图2 所示。其中,“农业生产过程+文创”是通过一定方式,将农业生产过程有正面体验价值和教育意义的环节和内容呈现给游客,达到吸引城乡居民参观和购买相关产品,实现增加农业额外收入的发展目标,如连片油菜花展示、杭州千岛湖巨网捕鱼体验项目等。“乡村环境+文创”的发展思路是充分开发农村独特“三生”环境,为外来游客提供富有吸引力的观光和休闲度假体验,如乡村大面积植物迷宫、创意乡村道路、生态休闲通道等。“产品用途+文创”是农产品在食用功能之外,深入挖掘其他高价值功能,以“新、奇、特”打动市场,让消费者愿意溢价购买,如观赏瓜果、中药绘制的图画等。“乡村节庆+文创”是将乡村社会富含文化内涵的内容以节庆形式展现给游客,从而提高乡村节庆的文化价值和娱乐价值,如淮安盱眙国际龙虾节、嘉兴平湖西瓜节、南京农业嘉年华等。“农业废弃物+文创”型全面发挥创意农业环保功能,其主要做法是将农业废弃品加工成具有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工艺品,如根雕、草帽、草鞋等。“农产品形象+文创”通常是将农产品拟人化或特色农业品牌化,并借助现代营销手段进行品牌塑造和品牌推广,持续提升地方农特产品知名度。
图2 文化创意驱动型发展模式Figure 2 Cultural and creative-driven development model
技术是创意产业发展核心要素,为创意产业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保障[12]。其中,高科技和新技术助推创意产业超越传统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13]。创意农业经营主体抓住创意产业本质属性,引入生产技术、设备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领域技术,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和提升,形成多种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方式。一方面,采用前沿生物育种技术,以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产品营养价值、改进农产品颜色和形状为目标,培育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作物新品种,实现更高经济效益,如外形小巧、颜色鲜艳的小包菜、圣女果、小萝卜等新品种果蔬;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机械化率和改进设备技术,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强化农业竞争优势,如无土栽培农业、温室大棚农业、滴水灌溉农业等。此外,在流通环节广泛使用5G、AR、VR等移动通讯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催生乡村虚拟旅游、互联网+生态农产品认养等产品和服务。
“双轮”驱动模式注重发挥文创元素和科技元素组合协同效应,主张按照创意农业发展目标,将文化创意和科学技术以附着或融入的方式加入农业客体,并遵循新产品开发思路发展创意农业,从而产生超越农业资源原有功能和市场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双轮”驱动模式涉及多学科知识,其成功开展需要投入大量智力资源,特别是高级别的发展类型,因此操作难度比单一要素驱动模式大。一方面要有综合艺术知识以及农耕文化提炼与表达能力,能将抽象文化转化为故事或具体产品;另一方面要有完备的农业及相关基础知识以及生物学、农学、数学、物理学、化学、药学等学科知识,且善于将基础知识引入应用领域。此外,开发团队还要有较高的市场敏锐度,能根据市场最新需求动态开展创意农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当前,已有多种“双轮”驱动型创意农业,根据文化和科技融入程度,可分为“高文化+低技术”“低文化+高技术”“低文化+低技术”“高文化+高技术”4 种类型。其中,农业类题材动画片、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网络游戏等是创意农业高级形态,相关作品融入较高文化、创意和科技元素。
功能定位视角根据创意农业发展原始诉求、社会文化环境、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实际情况,分析获取具有较高辨识度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让各种模式体现出更加鲜明的地域特点和要素特征,也有利于成功模式的推广和宣传。功能定位视角将创意农业划分为绿色生态、出口创汇、社会服务、旅游环保、多功能致富五种发展模式。
绿色生态型是创意农业早期发展模式,于19 世纪中叶在法国出现。当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 年代到19 世纪中期)和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 年)交汇期,发达国家工业生产水平在蒸汽机的推动下得到显著提升,但因大量燃烧煤炭,烟尘和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严重污染城市生活环境,对居民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为减少环境污染对身体的损害,法国贵族率先以团队度假的方式到乡村地区短期居住,并参与当地农业生产。随着参与人群的逐渐增多,来自城镇的居民逐步意识到:农业在工业污染防治方面具有突出功效。于是法国开启工业和农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在工厂、公路附近规划建设大型农业园,利用农作物净化空气,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标。经过多年发展,法国在这种环保型农业中加入诸多创意元素,使其在污染防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由此催生“绿色生态型”创意农业。
出口创汇型创意农业是以技术为动力、以成本为导向、以出口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其突出特征是高质量、高产量和低成本,具备强劲的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力。荷兰土地资源短缺,为克服农业生产不利因素,政府不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在玻璃温室技术、生物防控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同时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大力推进农产品出口贸易,形成闻名世界的“出口创汇”型创意农业发展模式。为维持创意农业竞争优势,荷兰政府通过政策扶持,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同瓦格宁根大学与研究中心合作,持续创新设施农业技术,产出大量“高质量+低成本”农产品,显著提升荷兰农业整体生产水平。同时,为加强郁金香等球根花卉的国际影响力,做好供需对接,荷兰政府牵头改造库肯霍夫公园,将其建设成各类植物及珍稀花卉展览的创意农业公园,并吸引近100 家国内花卉供应商共同参与公园运营。经过科学规划和有力的营销推广,库肯霍夫公园已经成为荷兰创意产品生产的基地和销售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本国居民和外国游客休闲观光的知名景点。
社会服务型是根据城乡规划要求,在合适区域发展满足城乡居民休闲需求的创意农业。慕尼黑推出的“绿腰带”项目被认为是社会服务型创意农业的典型代表,所谓“绿腰带”是指慕尼黑城区和相邻乡镇之间没有建筑物的区域。20 世纪90 年代慕尼黑政府提出利用郊区农村“三生”资源发展创意农业的设想,在城乡之间“绿腰带”区域发展生态农业,分别制定“草地牲畜方案”“干草方案”“菜园方案”“马铃薯方案”等系列行动计划,对水土保持、草地保护、农作物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实现保护区域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同时,在“绿腰带”区域先后发展起来的骑行、漫游、骑马、水上运动等文化休闲项目,具有艺术、生态、社交、运动、文化等多种元素和功能,为城乡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康养等服务,成为居民休闲旅游重要去处。因此,满足居民社会生活需要,被认为是德国创意农业的突出特征。
旅游环保型创意农业是以生态环保理念为指引,对农村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在不损害农村自然环境和农业资源前提下,通过为游客提供农耕、采摘、垂钓等服务获取经营收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14]。英国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形成于20 世纪60 至70 年代,动因是城镇居民在环境污染和工作压力影响下,对休闲式、体验式乡村旅游产生浓厚兴趣,为迎合市场需求,英国农场主推出包含居住、餐饮和农耕体验的农业旅游服务,取得巨大成功。为了进一步做大旅游环保型创意农业市场,英国政府与农场主协作,开发大量融合创意元素的农业旅游项目,如农场动物互动、自然环境接触、农耕活动参与、乡村氛围体验、儿童农业教育和娱乐节目等。此外,为维持农业旅游环保形象,英国政府设立农业环保专项基金,每年拨付大量经费进行环境治理。政府还通过印制传单和宣传手册,不断强化国内外游客对英国环保型创意农业的认知,促使英国农业旅游知名度得到持续提升。
日本通过发展多功能致富型创意农业,推动乡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成为世界乡村振兴成功范例。20 世纪70 年代,为解决乡村人口外迁和老龄化带来的发展问题,日本政府提出振兴乡村经济计划,同步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和措施。在此背景下,大分县采用资源转化方式,确立“立足本地,放眼世界”“自立自助,创意为先”“培养富有挑战精神人才”三大创意农业发展原则,提出“一村一品”创意农业发展计划。经过数十年发展,日本各地推出“雪子寿司”“品尝肥牛大喊大叫”“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等成功创意农业产品和项目,有效地改善了日本乡村产业结构,实现乡村经济长足发展。日本的“一村一品”计划注重农业和制造业、服务业的交叉互融,在相关实践推动下,形成被称为“第六产业”的“1 +2+3”创意农业发展模式。“第六产业”的优势是可以借助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成果,通过产业融合方式激发农业发展潜力,实现农业的多样性功能。除产业融合外,日本多功能致富创意农业的显著特征是农业的功能的科学定位和动态调整。从20 世纪70 年代至今,日本创意农业功能先后经历了产品生产、就业保障、生态环保、文化休闲、观光娱乐、低碳生产等多次调整,每次调整后的功能定位均与社会经济状况高度契合,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借鉴。
创意资源开发方式和产业形成方式的不同,导致创意农业发展思路和做法存在较大差异,并直接促成不同发展模式。根据创意农业开发方式的差异,提炼出多元组合、连片开发、产业接二连三进四、空间集聚四种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多元组合模式以地区整体农业资源为基础,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开发方式,形成涵盖休闲娱乐、旅游购品、餐饮、住宿、康养等多元内容的创意农业体系[15]。北京农业资源丰富,其在多元组合型创意农业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创意浪潮推动下,北京于2004 年提出发展创意产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构想,北京近郊、远郊和山区依托地方特色资源,采用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手法,将农业资源、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成富含文化、创意和科技元素的创意农产品或服务,以满足城乡居民物质、文化和精神等多层次需求。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是北京创意农业的突出特征,北京各地并不拘泥于单一发展理念,而是根据资源禀赋情况,采用民俗文化植入、低碳生态强化、聚焦特色产业、产品加工创意等方式开发创意农业,打造“波龙堡酒庄”“紫海香堤艺术园”“百里山水画廊”“大兴农业”“南瓜主题公园”“京承碧园”等知名创意农业项目,为城乡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创意农业市场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连片开发经营模式是在资源优势区,按照集中规划、集中开发、集中经营方式发展创意农业,形成有主题、有特色、有规模的创意农业综合体[16]。2000 年,成都采用连片开发经营模式,在锦江区城乡结合处的三圣乡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依托红砂村、幸福村、驸马村、万福村、江家村五个自然村独有的农业资源,以“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景观打造生态化、土地开发集约化”为指导思想,建成“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5 个特色创意农业项目,并将其统称为“五朵金花”。经过多年发展,“五朵金花”年接待游客接近1000 万人次,年产值接近2 亿元,在村财增收、农民就业安置、相关产业带动和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成为国内极具代表性的成功创意农业项目。前瞻性、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是“五朵金花”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根据各村优势和特色资源,严格按照“一村一业一景”开发思路,不断强化“五朵金花”休闲属性和旅游功能,持续推出并延伸新的品牌项目,保持较强的市场活力和竞争力。
产业接二连三进四模式是围绕创意农业核心项目,持续强化商标、专利和品牌等农业知识产权建设和交易,推动创意农业产业链不断延展,从而形成涵盖不同层次、不同产业的创意农业价值链体系[17]。其中,“接二”指借助地方领先的工业生产能力,对农产品展开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连三”指依托农业特色资源,发展观光娱乐、休闲康养、教育研学等类型农业服务业;“进四”指运用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开发方式,深入挖掘乡村“三生”资源商业价值,发展创意农业。浙江采用产业接二连三进四模式,形成“全域参与+特色突出”的创意农业发展格局,实现创意农业高质量发展。浙江按照融合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浙里田园”休闲农业品牌,于2022 年推介109 条全省精品文旅线路,涉及红色乡情、教育研学、绿色康养、农事体验、田园村韵、乡村夜游六大主题旅游项目,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显著提升全省创意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空间集聚模式适合农业资源相对匮乏但对创意农业有较大需求的地区,发展思路是在交通便利且具有一定农业基础的地区,集中开发若干类型有市场前景的创意农业[18]。上海采用空间集聚模式开发创意农业,取得显著成效。上海依照“现代农业+旅游”发展思路,在奉贤区集中开发现代创意农业,采用“一核四园”空间布局,分别在中心区域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构建五大创意农业园区,其中“一核”指奉贤现代农业园区,主要功能是孵化农业龙头企业、推进高科技工业、发展生态农业。“四园”指庄行农业园区、柘林绿都园区、青村申隆申亚园区和海湾都市菜园,涵盖生态创意农庄、生态森林创意公园、果蔬创意加工和展示等类型创意农园,重点提供森林度假、休闲观光、民俗风情展示等多种旅游服务。从资源使用效率角度来看,空间集聚型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将资金、技术、人才等产业要素聚合于特定区域,较大程度发挥创意农业发展资源的空间集聚效应,对创意农业知识溢出、创意农业企业孵化、创意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一种相对经济、高效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