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体验式教学策略探析

2023-12-27 21:58梁秋连
学苑教育 2023年32期
关键词:体验式生活活动

梁秋连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民族中学,广西 南宁 530000)

学生对枯燥的理论学习内动力不足。教师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利用直观性、趣味性、开放性、互动性情境展开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多种感官形成冲击,增强学生的学科学习体验。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创新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手段,动态调整人物、故事、话题、时事等,以多样化的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习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心理触动下内化学科知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一、设计思考问题,组织讨论体验式活动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创设问题教学情境,以科学的教学问题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启示,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建构知识网络。

(一)设计讨论问题

教师梳理教材内容,整合课外教学资源,搜集、筛选更多话题、案例等内容,寻找切入点设计相关思考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思考要求,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学科思维,帮助学生快速跟进。在具体课堂教学时,教师对思考问题的设计要带有讨论性或争议性,鼓励学生表达个性观点,让学生在讨论中产生思维碰撞,在交流中建立学科认知。教师借助问题情境的设计,组织学生深度探究,有力推进课堂程序。

教师在教学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丰富的社会生活》时,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创建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社会生活的特点有哪些,我们的“衣食住行”是否能离开社会的支持,亲社会行为有哪些表现等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比较熟悉,能够积极展开讨论,列举一系列个人离不开社会的事例。教师梳理、总结学生的解读内容,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深入讨论学习,了解亲社会行为的表现,理解亲社会行为的意义,掌握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途径和方法,明白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进行班级巡视,根据各小组讨论进度,适时投放教学内容,为小组合作提供必要的认知素材,以确保讨论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设计巧妙、精准的讨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性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如何在社会中成长,建立亲社会行为意识。

教师扎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主要知识内容,投放多维度讨论问题素材。这些问题素材不仅有鲜明的学科性特点,还贴近于学生已有生活认知经验,能够快速抓住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将学生带入到问题情境当中,学生在问题驱动下,从多个方面对社会生活展开思考,构建“丰富的社会生活”感性认知,为之后讨论体验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创新讨论组织

在讨论活动组织时,教师从开展小组合作、课堂辩论、角色扮演等角度,开发体验式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归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放大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体验式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思维呈开放性、随意性等特点,容易脱离问题,教师结合学生基本学情,以话题做引导,组织学生针对性讨论、交流,围绕话题展开思考、达成学习共识。

在信息技术时代,中学生对网络应用已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在教学《网络生活新空间》时,教师针对网络带给人们的便利和弊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话题讨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展开思考,延展思维深度。学生面对熟悉的网络,能够举例说明人们利用网络查阅资料、网购、支付、导航、交流等便利,也能结合生活中案例讲一讲身边人沉迷小视频、网络游戏等,耽误学习、生活、工作的事例。教师对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归纳,阐述网络在生活方面带给人们的改变,以及对社会经济、民主政治、文化传播、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但同时网络也是把双刃剑,过度沉迷影响身心健康,启发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在网络生活中尊重他人、保护自己。

教师创新讨论教学活动组织,指导学生以生活案例为抓手,提出自己对信息网络的态度,阐述信息网络分别具有哪些便利和弊端,使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更多思维火花,更加客观、深刻地认识信息网络的利弊所在。教师基于学生讨论学习成果进行教学指导,多角度剖析信息网络的特点,推动学生讨论认知内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应用观念。

二、设计预习任务,组织探索体验式活动

教师深潜学生群体,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结合教学实际,推出更多探索体验式预习任务,为学生创造更多体验机会,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环节,在体验中自然形成学科认知。

(一)设计探索方案

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布设信息搜集、社会调查、延伸阅读、自我发掘、生活观察等预习任务,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切入点,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成长学科认知。学生在预习任务执行的过程中容易受多种因素制约,教师应积极做出应对,动态调整并探索学习方案,以增加方案与实践活动的契合性,辅助学生顺利开展学科预习。

教师在教学《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时,布设课前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走访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社区以及各班级,或通过网络、书本等搜集不同场所的规章制度,并观察不同场景下人们遵守秩序的情况。学生将这些搜集、调查的信息进行梳理,以书面的形式带回学校,组内成员共同分析这些规章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寻找规则中不完善的地方,讨论修改方案。学生对实践性预习任务有更高认同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为学科知识学习提供内驱力。各小组经过讨论分析后,都能直观且深刻地认识到制定规章制度的重要意义,对不同场所的规章制度提出自己的优化方案,预习目标顺利达成。

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适时投放实践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明白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但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学生通过切身实践得到的学习认知显然更加符合学生学习需求,教学效果明显优于教师单调枯燥的语言讲解,对学生的情感影响也更加深刻。

(二)优化探索组织

在生活情境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组织预习探索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熟知的生活现象中进行探索,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引导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成长各项技能。教师立足生活实际和当前教学内容,灵活布设预习任务,以适合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习惯为抓手,达到多角度、多维度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社会生活讲道德》时,教师布设小组实践性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建立小组网络交流群,整理中国古代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的传统故事,搜集生活中文明行为和不讲道德行为的案例上传到群内讨论交流,分析不同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剖析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反思学习生活中出现的考试作弊、包庇错误、借物不还等失信行为,认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教师适当放手,赋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权利,减少对小组学习的不必要干涉,为学生合作学习的思维提供导向,让学生在与小组同伴的合作探究中,完成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内化。

在探索方案设计时,教师适时增加小组合作探索任务,提高任务执行的可行性,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教师优化探索体验式活动组织设计,一方面做好各类感性认知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按照学生探索学习需要,有目的性地将其投放到课堂当中,辅助学生体验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减少学生学习进程中不必要的思维干预,使学生体验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充分体现,促进学生学科综合能力成长。

三、设计演绎方案,组织互动体验式活动

教师适当组织角色扮演活动,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演绎方案,引导学生在演绎过程中展开积极思考,并适时组织演绎评价,从不同角度理解活动内容,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一)设计演绎方案

在演绎方案设计时,教师结合当前教学内容,融入相关案例故事,以符合学生认知标准的方式推进演绎方案,引导学生代入角色,感受角色的心理走向和行为特点,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演绎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结合学生的演绎实际,不断优化演绎方案设计,为学生搭建更多情感体验式训练平台,并关注学生在演绎过程中的表现,引导学生正确释放情感,从而使获得的情感认知更加鲜活。

学生对分角色扮演有特殊情结,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利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将故事完美演绎。教师在教学《做守法的公民》时,投放案例故事:小明的爸爸在楼下乘凉时,被高空落下的花盆砸伤……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绎方案的设计,从人物设定、场景布设、台词表情、动作走位、故事走向等多方面展开编排,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设计成剧本的形式进行投票,选择最精彩的两个小组进行演绎。学生通过剧本的设计和演绎,剖析角色的心理动态,能够了解到违法行为对他人、对社会造成的伤害,明白遭遇伤害时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认识到法律无小事,要自觉遵章守法,预防违法犯罪,提升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推出角色演绎活动,突出活动的开放性和自主性,为学生参与演绎活动、设计演绎方案留出空间。学生通过组内交流讨论,自行设计演绎剧本发展方向,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促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应用学科知识。

(二)组织演绎评价

在演绎活动结束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分享演绎体会和观看感受,并对演绎内容、过程进行评价,以及表述自己的感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思考,从不同维度理解演绎内容,对案例故事进行剖析,强化学生认知层次和学习印象。教师在组织演绎活动时,有意识从不同维度展开,让学生能够直观对比评价,了解不同处理方法所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得到进一步学习启发。

教师在教学《责任与角色同在》这部分内容时,就当今社会的“扶不扶”问题展开设计,从不同维度组织角色扮演活动。第一个场景是老人摔倒、有人问路等生活常见现象,学生分别扮演热心帮助和袖手旁观的角色,开放性展开后续故事;第二个场景是走在河边,遇到有人落水,采取手拉手的方式救人,结果被拉入河;第三个场景是带有凶器的歹徒拦路抢劫时,不直接与歹徒搏斗,而是选择快速跑开,逃到人多的商场、店面、保安亭等安全的地方拨打报警电话。教师组织学生分别演绎这三个场景,并分别评价在这些场景中的学生所做好的选择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当的,从而做到具体事件具体分析,帮助学生直观、深刻认识到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保护自身安全的方法。

教师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整合社会事件素材,设置主题鲜明的角色扮演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到三个场景的模拟演绎活动中。丰富的场景设置为学生参与活动提供了更多机会,学生在演绎过程有多元化表现,为教师渗透学科知识教学指导创造了更多契机。

四、设计延伸训练,组织生活体验式活动

教师适当设计延伸训练活动,淡化各学科之间界限,增加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对接学生生活实际,组织生活体验式活动,布设合理的训练任务,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学科综合能力。

(一)设计训练任务

教师在设计训练任务时,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对接点,要求学生搜集时事政治信息、展开社会实践调查、整合生活案例素材、参与公益宣传活动等任务,并进行信息梳理、整合、分享、评价。对于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环境的学生,完成任务的阻力不同,教师对任务形式和任务内容不做硬性规定,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独立或小组形式完成任务,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影响学科学习的兴趣。

在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的教学时,教师设计相应训练任务,开展感恩活动、植树活动、环保宣传活动、情感体验活动等,组织学生以集体、小组、个人为单位,参观革命历史遗迹、瞻仰革命烈士纪念馆、发放保护环境的宣传单、手工制作礼物慰问敬老院老人、做一天疏导交通的志愿者、做一天图书馆义工、帮助父母做家务等。学生对新颖的实践活动报有不同期待,能够主动参与活动的探索,在实践体验中领会关爱的意义,增强劳动观念。教师强调实践体验的反思总结,要求学生采取不同方式记录每次实践体验的体会感受,推动学生情感认知内化,最大化彰显生活体验实践活动的积极教学作用。

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训练活动的组织需要协调多方面的教育资源,教师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整合当地教育资源、文化资源,为学生排除各方面阻力,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创造更多的教育契机,让学生在多样化实践训练活动中,丰富情感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培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

(二)促进训练对接

道德与法治学科理论知识较多,学生容易产生知识理解的片面性。教师合理设计训练任务,将学生搜集的信息素材进行筛选,选择具有争议性的内容为活动主题,组织课堂辩论赛,引导学生综合多方面知识支撑自己的观点,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深化学生体验感悟。课堂辩论赛的主题从学生训练作业中选择,是对生活体验式任务的延伸训练,能够让学生的思想认知更为深刻。

教师结合中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在《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教学过程中,搭建交流平台,以课堂辩论的形式,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师以“初中生是否有必要树立国家安全观”为主题,将学生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学生对辩论活动有高涨热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多点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辩论过程中,教师除适时维持秩序外,不做过多干扰,让学生自主完成辩论,最终达成初中生需要树立国家安全观的共识。教师适时科学、合理地开展辩论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辩论中发现认知欠缺的地方,从而构建全面、系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认知体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对事物有个性观点,对不认同的理念持抵触态度。教师很好地利用了中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创意设计课堂辩论教学活动,依托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好胜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辩论课题,主动表达自己的个性想法。学生辩论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思维的碰撞,学生学习思维得到充分拓展,能够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思考,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自然变得深刻,价值观念也随之更加完善。

五、结语

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融入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形成多点对接,给学生带来更多情感体验、实践体验机会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在体验式教学启动后,教师利用问题、故事、案例等内容做情境化设计,组织实践探索活动,布设训练任务,梳理学科教学程序,丰富学科教学形式,启动学生学科学习思维,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中,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三观。

猜你喜欢
体验式生活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