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万达 马朝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培育产业集群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抓手。2023年以来,新疆提出“八大产业”集群,伊犁州也结合实际提出“8+1+1”产业集群,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放在了重要位置。伊犁州在产业规模、资源、区位、口岸等方面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和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不可忽视的“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等发展短板。以深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为借鉴,结合伊犁州实际,提出伊犁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有关对策建议,包括加强统一规划、打造产业集群集聚区、打造飞地园区、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促进体系以及建立中亚五国开放机制等六个方面。
作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概念最早是2009年在我国提出。2010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自此,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已成为我国“十二五”规划中重要的产业战略,也是我国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关键举措。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内涵,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例如,朱迎春(20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反映国家战略的新兴产业,具有准公共性、外部性和高风险性等特征①;孙国民(2013)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性和新兴性的结合体,并具有明显的产业层次性②;张弛、张彩云(2023)研究认为,产品创新是引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的重要概念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利润率的特征影响资本运动,推动产业内涵型发展、外延型发展、蜂聚式发展③;吴松强等(2023)研究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以产业技术演进为基础推动产业价值链的重塑,强化系统观念,通过技术、产业、城市耦合联动,在融合发展中实现产业迭代的更新、发展空间的拓展、创新要素的集聚和质量效益的提升④。学者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解虽然存在差异,但普遍认为,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战略性、新兴性、高风险性、知识密集性、创新性、融合性等特点,对其他产业有较强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国外没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更多的是战略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相关概念。国外有类似的发展规划。例如,德国“工业4.0”、欧盟“地平线2020”等。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仍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一代互联网,也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持续,因此制造业也正在重新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发力点。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大,产业布局重点开始转向区域集群的建设,通过重点集群发展实现整个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目前,从德国的高端装备制造集群、美国的硅谷互联网集群、英国的伦敦文化创意集群、日本的九州半导体集群等国外先进集群的发展经验看,集群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效果。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公布了第一批的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名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迅速成为国内各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途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一批增长引擎”,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强调跨领域、跨产业、跨集群的深度融合,对区域发展基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优势有着较高要求。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从Gartner、德勤、腾讯研究院、阿里达摩院、百度研究院等国内外多个研究机构总结的科技发展趋势看,数实融合及衍生的新型数字技术正成为未来5~10年的关键技术创新。国内发达地区已开始通过数字化赋能等方式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开展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不断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新模式。
自“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连续三个五年规划中都提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务院于2012年和2016年分别发布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家统计局也先后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试行)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
在“十三五”规划出台之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七大产业,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在“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七大领域增加为八大领域,新增数字创意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加入了相关服务业,因此称为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十四五”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进一步完善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指出“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将八大领域调整为九大领域,减少了数字创意产业,新增航空航天、海洋装备产业。
在国家层面的支持政策不断完善的同时,国家各部委也编制印发了多个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细分领域战略规划。例如,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强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2022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强调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同时,相关部门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重大工程落地实施,全国部分省市,也制定并发布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我国的新疆自20世纪末以石油、纺织、钢铁、煤炭、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作为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主要动力,“一黑一白一红”产业结构特征明显。同时,新疆的风能、太阳能富集,并且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近年来,新疆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力度,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新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十三五”时期,新疆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12.6%⑥。
表1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部分政策文件⑤
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加快形成以“八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新疆将加快打造包括油气生产加工、煤炭煤电煤化工、绿色矿业、粮油、棉花和纺织服装、绿色有机果蔬、优质畜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从“八大产业集群”看,既有传统的资源型产业,也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体现了新疆立足资源禀赋、释放资源潜力的优势。新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培育壮大,围绕延链补链拓链强链做文章,正在步入发展快车道。
为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的“八大产业集群”,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以下简称伊犁州)根据自身的条件,提出“8+1+1”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即把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石油石化生产加工产业、绿色矿业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绿色有机果蔬产业、有机粮油产业、优质畜产品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智慧文旅产业、现代商贸物流产业打造为行业集中度高、综合竞争力强的疆内优势产业集群。伊犁州还成立了各个产业集群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州领导联系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工作机制,正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迈进。
在此背景下,本文着重研究伊犁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基础优势条件,并借鉴深圳的经验,对伊犁州推动现代产业提档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对策建议。
伊犁州区位、资源、政策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伊犁州强化科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整体看,伊犁州具有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基础和优势,具体体现在产业规模、资源、区位、口岸等方面。
在“两霍两伊”⑦一体化等战略支持下,伊犁州围绕“智慧伊犁”建设,积极引进面向疆内和中西亚市场的电子通讯、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网络服务、系统集成等电子信息产业,产业集群正在成型。
一方面,“两霍两伊”一体化等战略为伊犁州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政策支持,能够带动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伊犁州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自治区和伊犁州的政策支持,自治区的“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打造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等百亿级园区。伊犁州“十四五”规划也强调,承接东中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发展以半导体元器件加工、智能终端、网络设备制造和视听产品等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以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加快推动“两霍两伊”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另一方面,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已形成集新型电子材料、半导体封测、电子元器件、信息终端组装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具有承接各类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基础和能力。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已在电子信息多个领域形成集聚效应。例如,半导体原材料产业园、信息产业园在半导体封装测试、芯铜线缆电子线材加工、钢化膜等项目领域积累了一定优势,清水河园区也引进了汽车电子产品、LED模组、电子元器件和智能手表等领域的多个重点企业。以半导体封装测试为例,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在2020年引进了霍尔果斯三优富信半导体精工有限公司,打造了总投资100亿元的霍尔果斯三优富信光电半导体产业园项目,从立项到投产仅用45天,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特区速度”,吸引了多家半导体封装测试类产业链企业落户,很快在园区形成了产业集聚⑧。
1.新能源领域具有资源丰富、企业主体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全的多重优势
伊犁州近年来立足能源资源禀赋,持续在能源领域加大投资力度,不断推进光伏和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开发利用项目建设,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伊犁州能源资源富集,煤炭资源丰富,是新疆四大煤田之一,光伏风电资源也比较丰富,新能源装机占总电力装机规模的50%以上⑨。其次,伊犁州在新能源领域涌现出了多个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企业。例如,新疆中超新能源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产品覆盖新疆新能源市场并远销中亚。第三,伊犁州在多形式新能源综合利用领域积累了经验,目前正在推进实施农牧光互补融合发展示范、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微小电网建设、光伏绿电制氢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能源综合利用项目。此外,伊犁州光伏产业链比较丰富,自2012年起已建成11家光伏电站和1家风力发电站⑩。
2.新材料领域已形成聚氨酯、硅基、煤化工等多个新材料产业链
在聚氨酯新材料领域,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推动聚氨酯全产业链新材料产业发展,配套发展可降解塑料等材料化工以及综合利用的产业。在硅基新材料领域,伊犁州的石英矿、工业硅、单晶硅均处于自治区硅基产业链集聚区,并且正在打造硅基产业集群,目前已开工年产1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在煤化工新材料领域,伊犁州依托伊犁新天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煤化工龙头企业,正在打造集天然气、重芳烃、多元烃、混合酚、硫铵于一体的煤化工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3.装备制造领域具有出口基地和产业园区优势
伊犁州已形成以奎屯铝制材料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出口基地。目前,正在以汽车及零配件、电气设备等组装加工为主,打造装备制造业向西出口产业基地。伊犁州正在加快建设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南部产业园区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其占地2000亩;清水河配套园区装备制造产业园,新建标准化厂房40万平方米。同时,伊宁园区也正在培育发展智能电气设备、智能农机设备、建筑工业化装备、工程机械,形成出口导向型装备制造集群。
4.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大龙头企业优势
伊犁川宁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宁生物)于2022年12月在创业板上市,成为伊犁州首家A股上市企业。在上市企业“雁阵效应”下,伊犁州已形成以川宁生物等药品出口为主的生物制药出口基地,并形成了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龙头企业集聚优势。以川宁生物为链主,依托广州康臣药业有限公司(现代中成药)、新疆芯团医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制剂、康复医疗设备)、新疆瑞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核苷和氨基酸等高附加值产品)、伊犁宁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项目建设,伊犁园区生物医药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大大提升。
伊犁州“8+1+1”产业集群既有传统资源型优势产业,又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煤炭煤化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体量较大,是伊犁州稳增长促就业的“稳定器”,也是催生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前提。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伊犁州“调结构、促转型”的有力抓手,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通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可以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实现转型升级。
以黄金产业为例。伊犁州是新疆最大的黄金产区之一。中国黄金协会发布的《中国黄金年鉴2023》显示,伊犁州2022年度成品黄金产量为7.57吨,位居新疆第一、全国地(市)第四。伊犁通汇黄金贵金属有限公司依托伊犁州黄金资源和深圳数字科技、数字供应链的优势,将传统黄金珠宝行业同数字经济和新零售融合,通过开展黄金金条购储、黄金珠宝直播销售、数字供应链等服务,打造了“黄金珠宝+数字科技+互联网”的智能供应链服务体系,带动黄金贵金属数字化流通服务体系落地新疆,为伊犁州传统资源型产业和数字经济融合提供了经验借鉴。
伊犁州是中国连接中亚、西亚和欧洲最便捷的陆路通道,同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支点。中亚五国广阔市场为伊犁州向西开放提供了良好机遇。2020年7月,“中国+中亚五国”外长会晤机制建立;2022年1月,中国与中亚五国元首共同宣布打造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2023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我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愈发密切。我国对中亚五国外贸进出口一直保持较高增速,2023年1~8月对中亚五国进出口同比增长34.1%,增速显著高于整体。伊犁州正积极申报进口落地加工试点等政策,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创建工作,未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产品出口将享受更多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外贸优势进一步加大。
图1 2023年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增速变化情况
依托区位资源、口岸物流平台优势和智能化建设,伊犁州将进一步拓展区域合作空间,吸引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优势企业集聚。霍尔果斯口岸通关便利化以及与欧亚国家联通的优势,将助力园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度和附加值,进一步增强伊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产品的贸易综合竞争力。首先,霍尔果斯口岸通关速度快。已开启落地签证业务,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实现落地签证的陆路口岸。其次,霍尔果斯口岸是我国最大的常年开放铁路客货运输口岸,开行线路达77条,辐射境外18个国家、45个城市和地区,已成为国际物流陆路运输的“黄金通道”。2022年,从霍尔果斯口岸直达中亚欧地区的中欧班列数量达7068列,占全国中欧班列数量的44.29%。搭载中欧班列经霍尔果斯出口的商品种类主要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其包括电子元件、汽车配件、家用电器、玩具和服装百货等。第三,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一个封关运营的跨境经济合作区,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和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为突破口,伊犁州正在着力打造全国首个跨境自贸区和与欧亚国家互联互通“试验田”。2023年以来,霍尔果斯进出口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随着霍尔果斯综保区、边民互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先后获批设立,中亚等周边18国商品均可经此进入中国市场,未来霍尔果斯的口岸优势将进一步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产教融合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培育创新性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伊犁州高校资源虽然和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但在新疆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具体来看,伊犁州拥有伊犁师范大学、伊犁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聚焦伊犁州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学科设置、科技创新、人才聚集能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支撑。
图2 2023年霍尔果斯对外贸易增速变化情况
以伊犁师范大学为例,其在2023年ABC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居新疆第八名,拥有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水平高校与其开展对口支援合作,为其发展相关学科提供了合作支撑。同时,伊犁师范大学还拥有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多个可以支撑伊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学科,拥有凝聚态相变与微结构实验室、重质碳资源化学与化工重点实验室、伊犁州LED产业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等相关的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平台,还有新疆凝聚态物理与光学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伊犁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一定的人才和平台支撑。
国务院多次强调,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坚守主责、做强主业,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一方面,伊犁州国资国企数量多,近几年资产持续增长。截至2022年底,其纳入国资报表的有228户,资产总额2112.76亿元,同比增长14.2%。另一方面,伊犁州第三产业突出,具有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双循环”的能力和优势。伊犁州直国企中,一二三产国企分别有22户、35户和171户,资产占比分别为5.8%、8.8%和85.4%。围绕产业集群建设,伊犁州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国资国企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组建数字信息产业公司、矿业公司、能源公司、现代商贸物流公司等集团公司,正推动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现代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现新突破。
虽然伊犁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发展周期长、风险性高、技术性强等特点。伊犁州要打造高质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难点、痛点和体制机制堵点。首先,区域间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伊犁州各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存在同质化、缺乏整体统筹,导致资源分散,亟须打造分工明确的产业集群集聚区,提升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等集群化效应。其次,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增长动力受到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核心技术的竞争。伊犁州长期以来对传统资源型产业体系形成了路径依赖,存在“创新不多、能力不强、动力不足”的问题,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前瞻性技术储备,缺少技术研发机构的支撑,需要解决高端产业低端化的难题。第三,伊犁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面临高水平、跨行业复合型人才稀缺难题,“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的困境亟须破解,需要加大各种战略性资源的支撑与赋能。
从“一无所有”走到“中国硅谷”,深圳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了主动权。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深圳经济的驱动作用不断增强,产业发展保持高速增长。2016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7847.72亿元。到2022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3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1.1%;工信部发布的三批共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深圳以四个集群跻身榜首。
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深圳稳住制造业基本盘,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路径和现实需求。深圳在2009年便制定了针对生物、新能源、互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政策,两年后又出台了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为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2013年起,海洋、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成为深圳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2018年,深圳提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万亿级和千亿级产业集群。2022年,深圳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若干措施》《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等文件,提出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深圳目前正面临制造业外迁、增长下降、制造业对经济贡献率下滑等问题,制造强市是解决“深圳问题”的综合方案,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集群发展更是深圳制造强市理性的路径选择。
深圳提出“20+8”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是芯、智和融。其中,芯是指芯片,包括网络和通讯产业集群,以及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等。智是指智能,包括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智能电网等。融是指融合,包括工业母机、精密仪器、数字创意、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大健康、海洋等领域的融合发展。
深圳拥有灯塔工厂、母工厂、专精特新等多类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载体,已形成多层次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格局。深圳通过各类平台作用,可融合各行业之间的创新,同时又能解决共性的、关键的技术问题,使其先进制造业百花齐放,而且在先进制造的各个领域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支撑,为国家的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示范。
具体来看,深圳实施了“灯塔工厂”示范工程,打造一批标杆智能车间、无人工厂,对企业实施的智能制造技术改造项目按技改支持政策予以重点资助。深圳积极推动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建设,打造“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大力培育跨行业跨领域、行业级、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打造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标杆;每年遴选100个重点工业园区推进网络升级改造,按照改造方投入费用一定比例,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同时,深圳还遴选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商、方案提供商等服务机构,以政府采购、公益服务等形式,每年为2000家左右规上工业企业提供诊断咨询服务、数字化改造解决方案。
深圳注重强化企业和企业家在源头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已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深圳市场主体竞争力、影响力、创新力三力突出,既有像华为、腾讯这样的世界级一流企业,也有各类创新力强的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以及大量活跃的个体工商户,类型丰富,发展迅速。这些企业是深圳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主力军,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力量。
具体来看,“6个90%”树立了深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圳虽不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地方,却是全国最富创新活力的城市之一,很大程度上充分发挥了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群。目前,深圳已形成“6个90%”的创新形态,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表4 深圳创新载体数量分布情况表
表4 深圳创新载体数量分布情况表
序号类型数量1基础研究机构10家2诺奖实验室11家3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9家4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3223家5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52家6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8600家7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万家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需要市场和政府协同发力,深圳通过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同频共振,有效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1.建立“六个一”工作体系
深圳完善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坚持一个产业集群对应一份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清单、一份招商引资清单、一份重点投资项目清单、一套科技创新体系、一个政策工具包、一家战略咨询支撑机构,逐步实现“一集群、一基金、一展会、一论坛、一联盟、一团队”,做到专员负责、挂图作战。
2.推动“四链”协同发展
深圳以产业链为核心、以创新链为引领、以资金链为支撑、以人才链为根基,围绕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五大环节,实施“强基”“突破”“加速”“融合”“汇聚”五大工程,推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和人才链,促进科产教资融合发展。
3.形成短、中、长期政策体系
深圳接连出台多个“30条”,着力解决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困难。在此基础上,又及时出台实施意见,提出一系列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的政策,既着眼当下的稳增长,更面向未来的产业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短、中、长期政策体系。
4.规划建设20大先进制造园区
深圳围绕为20大产业集群提供高质量空间保障,选取产业基础好、具有空间保障能力的区域打造20大先进制造园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阵地,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空间形态,完善产业集群生态,培育产业发展动能,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形成了错位协同发展、高端要素集聚、核心功能突出的先进制造业园区格局。
1.加强规划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影响效果广、关联因素多,具有先导性、战略性等特征,需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战略引导作用。建议紧扣当前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加快研究制定推动伊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升级创新发展的顶层规划,研究制定《发展壮大伊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实施方案》,推动集群一体化、协同、高效发展。同时,研究编制伊犁州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不同创新主体功能定位和使命要求,全面提出重点领域、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
2.明确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
立足伊犁州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建议优先聚焦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5个具有疆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持伊犁州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一步优化完善面向科技前沿和重点产业需求的学科布局和研究体系,提高科技创新综合实力。
3.加强统筹协调
探索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机制,协同推动伊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实现资源要素配置合理化和效益性。坚持问题导向,瞄准伊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升级创新的薄弱环节,加强部门统筹协调,发挥好政策组合拳效力,精准提升集群升级创新发展能级。
1.打造分工明确的产业集聚区
研究制定伊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在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和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系统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突出先进制造业主体地位,因地制宜打造“园区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集群发展新路径。
2.明确集聚区重点方向,推动创新要素加速集聚
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国家级园区优势,重点发展精化工、聚氨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发挥霍尔果斯的区位、政策、开放优势,在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的“一区三园”重点发展机电装备、电子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助力“两霍两伊”一体化发展。其中,霍尔果斯口岸园区重点打造新材料、电气设备加工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清水河配套园区重点打造电子产品加工、新材料加工、装备制造等领域,伊宁园区以生物技术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机电装备等领域。
1.把握对口援疆机遇,发展飞地园区,做强开放平台
深圳在喀什总投资7.4亿元开发建设了飞地园区,之后将纺织服装、电子加工、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喀什深圳产业园,并引进一批有技术、有市场、有资源的优质企业,迅速提升了当地产业水平。建议借鉴深圳喀什飞地园区的成功经验,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江苏省,做好前期规划研究,探索在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和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飞地园区”。2023年初,江苏省提出将构建产业链条完备、产业特色鲜明、领先优势突出的“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系。建议依托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内领先优势,加快推动江苏援疆产业园区建设,着力发挥集聚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苏州援疆产业园生物科技产业,南京援疆产业园生物科技、科技金融、智慧城市产业,江阴援疆产业园智慧呼叫产业等产业园和重点产业建设,实现互补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2.积极探索反向飞地模式
借鉴浙江省衢州绿海飞地(深圳)产业园等反向飞地经验,探索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江苏省建立反向飞地园区,找准契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入点、着力点,将粤港澳大湾区和江苏省的产业、技术、资本、渠道、服务等优势与伊犁州的资源、空间、市场、要素成本等优势充分对接,打通伊犁州对创新资源的迫切需求和发达地区高端资源充沛供给的通道,实现需求链与供给链的有效对接。
1.引进培育与伊犁州产业需求匹配的新型研发机构
针对伊犁州经济社会的重大需求,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产业共性需求,引进培育一批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究和科研攻关,加强对成果转化应用情况及其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问题、支撑引领行业产业发展等考核评估。
2.加快落实“四方合作”机制
可积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编制“四方合作”落实行动方案,加强与科技部、中科院、深圳市、自治区的对接。围绕伊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引进中科院、深圳市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在伊犁设置分支机构,积极争取优质创新资源向伊犁拓展。
3.加快培育集群促进机构
依托伊犁州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主体,大力发展集群发展促进组织,培育服务能力强、影响力大的集群促进机构。建立“集群联盟+专委会”的管理咨询体制,有效建成产业集群促进机构体系,形成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新型集群治理模式,助力伊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基于伊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构建产业集群管理体系,精准高效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1.打造“一个基金”
探索设立伊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专业化投资基金,支持伊犁州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功能,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伊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形成“政策性扶持+市场化运作”模式,助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根据伊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可在新能源和新材料等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中探索设立专项基金,并与中央级、自治区基金进行对接配套,进一步发挥杠杆作用撬动引导各类专业化基金的设立。
2.打造“一个会展”
依托霍尔果斯口岸优势,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国际会展中心为基地,打造伊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展会品牌,研究打造“中国—中亚战略性新兴产业博览会”的可行性,积极招引更多优质会展项目、会展资源落户霍尔果斯,打造辐射中亚、欧洲的国际会展之都。根据产业方向设立专业展会,以专业展会助力各产业上下游企业找市场、促合作、拿订单,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借鉴“天山经济论坛暨首届伊犁经济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经验,做好做大天山经济论坛和伊犁经济发展论坛的品牌,围绕伊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定期举办论坛,邀请国内知名科研机构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专家、企业界代表出席,为伊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3.打造“一个联盟”
成立伊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联盟,开展产业政策、知识产权、金融等服务,打造促进伊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后期针对每个产业集群,逐步配套一个产业联盟。基于川宁生物等生物医药企业优势,可率先打造生物医药产业联盟,汇聚伊犁州生物医药产业优质资源,开展产学研协同合作。
4.打造“一个协会”
由行业(产业)主管部门推动发起成立相关领域社会组织,构建伊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协会,打造成为聚焦伊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和专业智库,助力伊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1.解决突出瓶颈问题
加快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口岸与腹地联动性不强等制约伊犁州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瓶颈,打造更加便利、智能、高效的开放发展环境。
2.丰富对外开放载体,提升对外开放层次
以中哈合作中心、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为依托,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推进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霍尔果斯片区申建工作,进一步畅通对外开放大通道。
3.探索构建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
基于伊犁的区位优势,建议申请承办“中国+中亚五国”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中国+中亚五国”智库论坛、中国—中亚合作论坛等各类论坛,建设中亚商务会展中心,加强与中亚五国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往来互动,探索形成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
注 释:
① 朱迎春:《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1期,第22页。
② 孙国民:《警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误区》[J],《中国经济问题》,2013年第3期,第47页。
③ 张弛,张彩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基础与演进特征》[J],《学习与探索》2023年第5期,第135页。
④ 吴松强,王硕,王茂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J],《企业改革与发展》2023年第5期,第50页。
⑤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国家统计局
⑥ 《新疆加速抢占工业新兴“赛道”》[N],《新疆日报》,2022年12月12日,第7版。
⑦“两霍两伊”指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霍城县、伊宁市、伊宁县。
⑧《霍尔果斯企业生产平稳有序》[EB/OL],http://www.xjhegs.gov.cn/xjhegs/c114504/202110/b3cae415184447dbba6a1a2300ed4e2a.shtml.
⑨ 《强信心 起好步 开新局丨2023年首期“新时代伊犁干部大讲堂”开讲》[EB/OL],https://mp.weixin.qq.com/s/0uiC2AV_W_GOlFGA9Wv71Q.
⑩ 《伊犁州直加快新能源基地建设》[EB/OL]https://mp.weixin.qq.com/s/soJ089jftCNJuuW4-3jd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