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点线面协同化”的高校课程思政双向融合实践研究

2023-12-26 07:55赵春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8期
关键词:专业课理论课思政

赵春梅,李 芹

(燕山大学 教务处,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一、课程思政的背景与内涵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互相关联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的社会活动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围绕课程思政,许多高校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各大高校普遍形成了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良好格局。在此大环境下,高等教育领域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诸多学者在课程思政的总体平台基础上,探究高校教学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并在具体教学活动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体系,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1]。课程思政的建设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主要问题就是在逻辑上和结构上厘清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

二、课程思政“点线面协同化”体系构成

在课程思政组成内容中,按照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可以划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各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从社会运动发展及其比较中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从其学科价值中挖掘独特的行业价值、历史内涵、文化诉求;从学科实践中分享每位教师独特的学习经验、人生体悟、事业感受;从其发展历程中挖掘代表人物不畏艰苦、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追求卓越、不懈奋斗的光荣历程。在科学研究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辨明各学科研究方向、掌握科学思维;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培育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通识课和专业课。这是三者统一性的一面,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三个要素之间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区别,例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主体上都有所侧重。但三者又构成了课程思政这一整体,在逻辑体系上互为补充、有机统一。

(一)课程思政内容的“点—线—面”构建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美育劳育等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三者之间辩证统一,主要体现在专业课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更为侧重“点”,以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落实以及达到的深度;综合素养课主要侧重“线”,凸显其承上启下、交汇贯通的串联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为侧重“面”,以凸显体系化的覆盖面以及基础理论[2]。

高校在教学环节一般会重点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优势,在具体环节可适当增加相关课程学分以彰显思想政治理论的优势地位;同时在思想政治工作逐步推进过程中,通过整合高校相关资源,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选修课的基础上增加其他优质课程。在综合素养课以及专业课方面,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推进,积极开发系列特色课程,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专业课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使用教学方法、依据的原则,往往都具有学科专业的特殊性,而综合素养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性和普遍性更为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为在专业课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提供基本的理论指导,尤其是在教学设计与规划、教案内容的深度开发、具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原理的运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4]。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型人才。人文艺术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美育、劳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二)课程思政教学主体的“点线面”协作

从协作分工来看,专业课、综合素养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三类课程授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5]。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教师队伍为“主力军”、课程建设为“主战场”、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要,以学习为中心,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从学生所思所想、社会热点、国际国内形势、现实问题等导入教学内容,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课堂教与学的质量。专业课教师需加强课程教学设计,开展集体备课或师生公开备课。教学形式上,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实行中班上课、专题报告与小班研学相结合、专题化与“微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增强师生教学互动[6]。同时加强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研究,形成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微课。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方法,开展小组学习,加大课外学习量,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方式,优化课程考核方式与题型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扮演主导者,积极参与综合素养课和在专业课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的规划设计及教材的二次开发,密切关注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的状态,对其中的偏离及时做出调整,帮助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并为其提供理论支持以及实践层面的答疑解惑[7]。综合素养课教师应注重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切入点的关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师可能会出现的内容与使用不合理情况予以指导[8]。专业课教师应立足自身专业知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进行深化,为价值引领提供实践支撑。专业课教师和综合素养课教师在各自专业领域的优势往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不具备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深入、走出单纯说教模式所最需要的。三者之间的分工协作,能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9]。

三、双向融合的实践

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三者形成的“点—线—面”体系,如何将三个要素协同、融合起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工作。燕山大学在对全校课程“点线面协同化”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与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体系定位为两个模块,两个模块之间通过有效机制将二者无缝衔接,打破了课程之间思想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壁垒,以三面协同、双向融合为基本思路,开展了双向融合的具体实践工作。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对子”联系院系机制

为全面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努力推动教师交流机制的形成,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辐射作用,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与各专业学院对接,通过开展讲座、座谈、联合备课、共上一门课等教研活动,提高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

(二)开展“双向融合”联合备课教研活动

以高校立项建设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开展“双向融合”联合备课教研活动,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点带面,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结合专业课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特点,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专业内容的融入点,研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每学期均需开展联合备课和教学观摩教研活动,联合备课教研活动须覆盖到所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此外,高校培育建设的课程思想政治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每年开展集体备课不少于4次,开展公开课活动不少于2次,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文件(教学方案、教学大纲、PPT),完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录制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视频等成型和便于推广传播的成果。

(三)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汇报会

学院在完成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双向融合”教研活动各项工作基础上,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汇报会,面向全体教师。各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要分别汇报课程建设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要分别介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果。

四、成果评价及展望

自2021年开始实施双向融合工作以来,燕山大学在课程思政建设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21年,学校组织专业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建13项规范化项目,以双负责人共同负责建设的形式,打造了一批优质项目,形成260余个、13套优秀案例。2022年发布《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向融合”联合备课教研活动方案》并圆满完成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双向融合”联合备课教研活动,2022年双向融合教研活动以联合备课的方式进行,由全校13个专业学院的62个基层教学组织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6个基层教学组织共同完成,共组织了59场活动,1 558名教师参加,180余门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汇报。

2023年2月发布《2023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向融合”教研活动方案》,指导专业学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结对子,以学校立项建设的47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开展“双向融合”联合备课教研活动,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点带面,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探索开展专业学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共上一门课”联合授课活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理论知识点与其他专业的专业知识充分融合,形成特色“双师教学”课堂,打造特色“双师教学”课程,克服学科之间的理论距离,引导学生深度学习。通过系列活动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课程思政普遍面临着理念认知上进一步深化、实施方案上进一步优化、建设合力上进一步增强的需求。尤其是建设合力方面,具体运行机制协同性较低,三类课程之间“各说各话”,不同学院部门“各自为政”,不同主体工作职责与目标不统一,合力难以形成甚至存在分力现象。为此,在“点线面协同化”方面应进一步深入,另外推进“双向融合”深度和广度,目前燕山大学在“双向融合”联合备课教研活动基础上,探索开展“共上一门课”联合授课活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理论知识点与其他专业的专业知识充分融合,形成特色“双师教学”课堂,打造特色“双师教学”课程,克服学科之间的理论距离,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在“点线面协同化”推进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培养要求,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和行动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认识、提升感悟、锻炼成长。同时为了适应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要求,需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实效评价。要深化实践教学队伍选聘制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师资水平和执教能力。

结语

根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三者之间的“点线面协同化”,积极开展“双向融合”的思想政治管理举措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坚持学校、学院、基层教学组织、教师“四维并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针对高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元素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做到“课课有思政”。系统修订完善通专结合的培养方案,以专业思想政治为抓手,形成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构成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促进思想政治资源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最终实现深化理念、优化方案和增强协同化程度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目标。

猜你喜欢
专业课理论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