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环境类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以“环境监测”为例

2023-12-26 06:45王赫名
科学咨询 2023年20期
关键词:工科环境监测思政

王赫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北京 102249]

为了应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抓住发展机会,教育部于2017年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概念,要求培养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在“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培养能够顺应产业发展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迫在眉睫。因此,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环境类课程占有重要地位。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依旧要“以人为本”,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塑造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建设者的需要。早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纲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部署。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全国各地各校开始开展不同的课程思政教育。

一、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新工科的内涵

随着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快,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为新工科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立足在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新需求和构筑新的国际竞争优势,新工科的建设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的重大战略选择,是我国今后实现新的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因此,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1]。表现在“环境监测”课程上就是培养能够在环境保护领域(特别是石油、石化、化工、工业环保领域)从事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工程运营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以及优秀创新人才。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大动力与保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维护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有力竞争地位至关重要。课程思政是指构建一种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令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2]。此外,课程思政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在思政教学中令课堂充满人文情感,使学生对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荣誉感有着深刻认同,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具有较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感。同时,课程思政的本质在于教书育人,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助力,具有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这既保证环境监测专业知识的教授,增加环境监测学科内容的深度,又对学生的成长带来帮助。

(三)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在新工科背景下,对环境监测课程进行思政教学能为专业课程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丰富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科结构,因此它并不是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授课教师通过挖掘环境监测学科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包括生态文明理念、美丽中国建设内涵等,与环境监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故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将思政教学与专业学科教学相结合作为一种新的、重要的方法论,能有机地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书育人提供新的教学创新,及时将正确的文化传递学生,供其消化、吸收[3],让学生乐在其中,对提升育人实效发挥积极作用[4]。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一)校训与校史

校训能够反映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办学理念,是教风、学风和校风的集中展现。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的校训体现了“实事求是、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石油精神。“厚积薄发”蕴含着石油要经过上万年的积累才能变成能量喷涌而出的深刻道理,“开物成务”即掌握万物的变化规律,成就天下之功业。简洁但寓意丰富的校训告诉我们,在科学知识和道德品质上也要不断积累、行稳致远,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除了校训的内涵,学校的历史也体现了学校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校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就是1 365名师生毅然奔赴松辽盆地参加大庆石油会战。他们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信念与激情,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为我国的石油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校训和校史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通过与课程内容的恰当融合,容易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共鸣。

(二)校园资源

校园内的资源是学生熟悉且容易接触到的,因此发掘校园资源与课程内容相融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预期。例如,由水污染源的监测引出校园污水站的由来和作用。处理水源为校内生活污水,回用水用于学校冲厕、绿化喷灌等。教师可通过学校的具体举措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进而引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教师还可展示学校在节水节能方面实施的措施,如太阳能板、雷达感应灯、节水水龙头、节水宣传标语以及节能节水活动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培养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

(三)时事政治

新时代的大学生对国内国际的社会热点都十分关注。从时政中挖掘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上思考问题,这既能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又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有利于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中国未来将不断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将用更高的标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同时坚持PM2.5与臭氧的协同治理,这充分展现了国家对环境的重视。若能将其结合到课程中,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能激励学生朝国家需要的方向不断努力。若从环境污染的概念引入我国开展得如火如荼的“3060”双碳行动,延展到不同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时的密切合作,强调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

(四)绿色发展理念

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时,形而上学的道德教育和缺乏内在联系的泛泛而谈都难以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若能将思政教育巧妙地结合到绿色发展理念中,辅以切实案例,则教育更能深入人心。在讲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限值时,引出WHO建议的AQG、三期目标,以及PM2.5污染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深刻内涵,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在介绍水环境中的有机碳含量时,教师可以黑臭水体为例,进一步引出美丽中国建设的指标体系,引导学生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在这样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中,绿色发展理念将深植人心。

(五)未来职业素养

大学生位于学校和社会的交接处,若能在大学期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益于学生未来更快适应工作。在制定水环境质量检测方案的实践中,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通过文献调研、现场踏勘制订东沙河流域的水质监测方案,锻炼了开展环境监测的专业能力,也锻炼了团队协作的能力。教师通过介绍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的重要性,数据造假对环境保护的危害,引入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惩处案例,强化学生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诚信意识和法治观念,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教师通过介绍“污染负荷、污染物组成、可生化性、生物毒性、系统稳定性”五位一体废水水质综合评价方法,以及某炼厂含油废水处理达标外排后有机物数量和生物抑制率,激发学生深入研究水中微量有机物的兴趣,鼓励其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关于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

(一)课程思政的统筹安排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将思政课的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到专业课上,而是用德育理念和科学思维引导学生,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并引发其在价值领域的思考[5]。课程思政的内容广泛,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匠精神、革命传统、国防教育,以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同种思政内容适用范围也不局限于一门课程。例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诚信意识等在环境类的课程中都可以较好地结合起来。但是任课教师在设计课程思政内容时,往往只专注思政内容在所授课程中的体现,无法顾及整个培养方案中思政内容的协调。这有可能导致一个思政案例在不同课程中被重复提及,降低学生的接受程度;另外,也可能导致思政教育不全面,或者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的课程思政。因此,这就需要全体教师通过交流和讨论,统筹设计课程思政的内容。一方面,保证每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恰到好处;另一方面,协调不同课程之间的课程思政内容,保证课程思政符合培养方案并达到全面覆盖。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

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也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课程思政是渗透到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如何在课程结束时考核和评价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掌握情况是一个难点。而且相似的课程思政内容在其他课程中也会有交叉和覆盖,这也为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带来挑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巧妙的教学评价方案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例如,在环境监测课程中制定水环境质量监测方案时,可以通过小组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展示所做方案,也谈谈在现场踏勘时的感受和体会;还可以在课程开展前和课程开展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关注通过课程学生是否掌握基本知识,是否对思政内容有更深刻了解。

(三)课程思政的持续更新

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课程知识点在四年内一般是固定的,而且课程思政所传递的核心思想也基本不变。但是,课程思政的案例需要与时俱进,持续更新。例如,这次冬奥期间的奥运场馆要进行空气监测,给空气做“核酸检测”。为了监测空气中的气溶胶,多所大学和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开展紧急攻关,联合研制公共空间生物气溶胶新型冠状病毒监测系统。这里就涉及气溶胶的概念以及气溶胶的采集问题,这些都是与课程紧密相连的知识点。授课时正值冬奥会,教师在课上引入这个案例很容易引发学生兴趣,学生也能了解课程学习的意义。这个案例融入教学,不仅可以巩固知识点,而且可以引出科研人员通力协作、敢于克服困难、勇于奉献的科研精神。另外,这是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生物气溶胶新冠病毒核酸监测系统,也会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课程思政的教学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根据学生特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关注的事件,让课程思政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结束语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新工科建设,支撑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人才也离不开新工科建设。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课程思政作为思政课程的有力补充,应当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将立德树人融入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课程思政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事政治和热点新闻,充分利用校园资源,不断发掘与课程内容相契合的思政元素。通过这种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方式,教育做到有深度、有广度和有温度,才能最终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工科环境监测思政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