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霞,常爽,李亚萍
(1.山东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355;2.山东省巨野县人民医院手术室,山东菏泽 274900)
高校的发展根基在于立德树人,教师若要完善课程体系,并解决各类课程与思政课之间的配合问题,就需要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阶段,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价值。为了培养适合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高校教学团队应坚持优化课程教学改革,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政教学,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展开分析。
课程思政概念源自于德育学科,它的本质在于培养立德树人的高素质人才,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不同专家和学者的观点和看法并不相同,但是都一致认为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措施,是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方式,能够彰显当代中国的特色。作为人才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课程思政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渠道。在专业课程中对护生开展思政教育,有助于全方位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从而凸显思想政治观念的价值。思政课的实质是一种隐性要素,在非德育课程中利用思政元素展开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各环节,培养品德优良、思想端正、爱国爱岗的青年学生。
课程思政作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要求结合专业特色划分课程思政内容,从思政教育的层面分析,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内涵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思政的隐性教育特征,从而实现专业知识和价值观的引领,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爱国精神、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
所有专业课程都有各自的发展体系。教师只有挖掘思政元素并结合学科发展特点,才能呈现良好的知识结构,并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兼顾课程的侧重点,包括工匠精神、思辨元素等要素,从而将课程思政作为全课程育人的一种形式。实训课程中融入相应的思政教育元素,有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在具备基础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护理职业观念,培养护理专业人才。因此,护理学基础实训课程具有人才培养的使命,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思政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需求。护理学基础实训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又是实践课程。筑牢思想根基,可为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护理学基础实训是培养护生基础护理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课程,对人才培养来讲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掌握护理理论的同时,具备较强的操作技能,对患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和判断,挖掘整理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学生处于价值观逐渐完善的时期,开展思政教育有助于学生增强个人的理想和信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予以正确的教育引导,从而促进学生个人品质发展。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引入爱国情怀教育,对时代的使命担当进行分析,让学生将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之中。课程思政应教育学生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牢记治病救人的重要使命,秉持患者至上的良好精神品质。
鉴于此,教师应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将护理学基础实训课程的内涵进行提炼,既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又塑造优秀的职业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培养新时代具有较高专业素质能力的人才。
为了培养适合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高校教学团队应坚持优化课程教学改革,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政教学,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展开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才培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为此,在护理学基础实训课程思政实施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使学生坚定个人的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首次实训课以护理学专业的基础护理项目铺床法为依托,讲述护理工作性质、工作范围、临床工作状态,营造临床工作氛围。学生了解临床工作对于疾病康复的积极意义,树立临床服务意识,加深对国家的热爱,在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过程中,致力于建设祖国,投入个人的力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树立个人的目标,从而在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为祖国的繁荣发展付出个人的努力。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理论输出,还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深入了解护理专业的特点,从而增强对护理的认识。例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相关的案例,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影片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而形成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的良好品质,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护理服务的对象是患者,每一位患者都具有特殊性。为此,这就需要护理工作者具备严谨认真的态度,在护理过程中如果出现任何失误都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以生命体征测量和输液技术为例,教师通过现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关爱患者,如何表达人文关怀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团结协作的美好精神品质。教师讲解生命体征测量操作的目的、生命体征测量操作前的预备工作,对测量操作的流程和要点展开分析,使学生了解具体的生命体征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良好职业素养。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护理学基础实训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课程。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还应注重培养临床思维,从而提升护理的整体质量。护理工作者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为此,教师就应当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各类活动。例如,教师在静脉输液实验课上,安排静脉输液模拟操作练习,让学生对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评价,并思考实施该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该项护理操作开展的原因、目的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每项护理措施的意义,树立正确分析问题的理念,激发敢于操作的信心和勇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层层剖析的形式,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在独立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角色转换、自主学习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了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
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是向学生讲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学生会出现应付的现象,无法将思政的内涵深化于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提高自身的思政水平。为了更好地达成思政教育的目的,教师就需要结合学情分析,加强教学环节的针对性,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各项学习活动[1-3]。
首先,转化角色,协调各方能力。在实训课堂中,教师通过播放操作视频、示教操作要点,对具体操作项目进行讲解,指导学生练习。练习之后,角色转换,学生再结合个人及小组训练情况和体会,对该项操作的要领和重点环节进行讲解和演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自我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样将使学生通过相互学习,增强动手能力。
其次,借助现代化技术,丰富教学互动形式。例如,无菌技术操作项目练习后以录制操作视频的方式进行考核,学生可以反复多次训练后提交自认为操作最熟练和完美的视频。教师结合信息技术资源,通过学习通平台,进行分析讨论,学生观看操作视频形成自主思考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和思政元素的渗透有机融合,润物细无声,默默滋润学生的心田,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最后,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例如,组织学生走进社区或医院、养老院,通过现场感受无菌技术、穿脱隔离衣等护理技术的操作和应用,形成沉浸式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完善个人的知识框架,从而贴近病患,直观地感受护理工作者的爱岗敬业与无私奉献,树立劳动价值观念。
教师可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优化完善评价体系,丰富教学评价指标,注重形成性评价,把平时成绩做实做细,考核项目多元化,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监督。教师还可以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分享学生课堂参与的讨论和想法,按照比重记录到课业成绩之中,从多个角度进行形成性考核评价,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教师肩负立德树人的使命。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个人的政治立场和道德情操,在坚定个人理想信念的同时,认识到自己言行对于学生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反思个人的行为举止,真正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除此之外,课程思政要求教师立场坚定,方向正确,牢固树立思政教育信念,才能在教学中使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高度契合,向学生传递积极的能量,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专业、热爱工作的情感。为此,教师在钻研业务、学习技能的同时,还要努力提升个人的德育能力,实现教学与思政的相互结合。
教育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因此,思政元素的融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构建空中楼阁,令学生产生厌恶情绪。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产生“链接”,收集学生的思想活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注意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转变,听取学生的想法,结合学生的反馈设计安排具体的教学活动。
高校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须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工作中做好统筹,完善育人机制,逐步构建成熟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既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个人建设,又加强学科、专业甚至院系间的综合联络,进而全面构建良好的育人机制。教师应在学生树立正确立场和观点的关键时期,深耕教育阵地,助力学生成才,真正体现思政育人的价值。
教师应当在每节课教学后对整节课的教学展开分析,做好教学反思工作,从而找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完善。专业课教师需要加强对思政教育理念的理解,领悟立德树人的宗旨和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巧设育人环节,深挖课程思政对学生的有利要素,更好地渗透专业育人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与理解。教师应当反思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的成效,反思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内涵,从而呈现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效果[4-5]。
综上所述,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新时代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体现在护理人员要掌握丰富知识的层面,而且体现在对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需求以及道德要求中。在护理学基础实训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就需要高校以专业教学为基础,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修养、职业道德等知识概念,培养学生形成家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崇高的道德素质,全面增强个人的素质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