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路径研究

2023-12-26 06:45周友焕
科学咨询 2023年20期
关键词:劳动心理健康心理

周友焕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太仓 215411)

在新的教育环境中因为生活习性不同、个人生活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同等因素,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心理问题。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存在归属感较低、缺乏自信、自卑感较强且不愿意与他人主动交流等问题,由此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学生在没有掌握系统化劳动技能的前提下,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会出现不知所措的问题,缺乏系统化的劳动培训,在生活中容易不够自信,甚至可能会延伸为焦虑型心理疾病。在高职院校之中,心理健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大多都是三种类型,分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素质。在高职院校中已经陆续增设劳动教育课,但由于该课程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时间存在较短,整体仍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亟须合理、完善教育模式。从心理健康视角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明确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探索劳动教育新路径,面向学生开展多层次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使其真正成长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1]。

一、高校基于心理健康视角劳动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一)培育学生尊重劳动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民教育思想水平的提升,社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给予充分关注。尤其对大学生教育而言,很多大学生都是首次离开家门,其对独立生活的理解较为敏感,并且价值观念还未成熟,因此在面对不同的社会现象以及消极事件时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为了能够保证大学生迅速适应独立生活,需要进一步阐明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积极营造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由此才能够促进大学生具有更为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之后的成长发育提供有力保障。

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学生所能接收的信息较为广泛,通过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等多样化的渠道可以观察多元化的人生,了解他人的人生经历,对于社会的认知将会更加复杂。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不同阶段的人生轨迹,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以及挫折能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应对[2]。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内容,更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格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保证学生能够实现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也是帮助学生走向正确发展道路的指向。劳动教育作为德育教育中的基本教育内容,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培养尊重他人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在日常生活学习之中自发主动展现劳动素养,在劳动中体现自身价值,感受劳动的乐趣,逐步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主动形成学会分担家务、承担劳动责任的品质。

(二)提升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校学生进入全新的需要独立的人生阶段。学生在独立生活的过程中,需要面对较多的生活琐事,也需要独自应对更多的困难,这些内容会消耗学生的精力,使其在挫折中感受到挫败感[3]。心理较为脆弱的学生可能会因此变得一蹶不振,对人生的态度较为消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关键的,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开展劳动教育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保障。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正确的方式处理自己的生活问题,应对生活中突发事项,并且可以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学生能够在锻炼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独立,增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同时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积极心理学是现代化社会中一种较为新颖的理论视角,这一思想主要来自人本主义心理学,其所强调的内容是心理学中心的转移,在人们生活质量水平提升的基础上,需要进行观点上的转变,由关注并且解决生活中最糟糕的事情逐步转变为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应对的品质,需要从美德角度出发,以健康积极的方式为人们所表现出的心理现象进行全新解释。在进行劳动教育时需要将积极心理学这一内容贯彻应用其中,从良好的心态出发实现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具备较强的实用性,是德智体美四育的基础所在。但是大部分学校没有开展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缺乏一定的途径进行有效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以尊重劳动培养高尚的品德,以劳动增强学生的智慧发育,以劳动加强学生的体魄,以劳动培育学生的美德,促使学生能够在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成长进步,在五育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作用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4]。

(三)激发学生勇于创造精神的必然要求

高校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大多是关于专业技术的专业知识,是为其进入社会之后提供较好就业机会的支撑。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对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较多的迷茫感,对未来的生活不具备较强的规划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沉稳心态,在脚踏实地的学习中增长本领,使其能够形成自律的品质,同时能够在劳动中修身养性,在沉淀中形成更为成熟的性格品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丰富学生社会经验的同时可以加强其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较多的问题,学生可以依据自身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有效解决,在劳动体验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更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帮助学生实现健康成长。

在贯彻落实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劳动实践中深刻感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实践行动真实感受蕴含于劳动中的品质,激发学生在劳动中的思维创新能力,利用创新手段提高劳动效率,增强劳动技能,实现个人能力提升的同时,可以增强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敢于创造、勇于创造的精神品质。

二、在心理健康视域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开展的课程内容较为单一

学校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依旧过于重视文化科目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较低,同时学校的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性较低,由此在对学生所产生的劳动问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时所采取的方式是较为常规的心理安慰,并没有从专业化角度分析其具体的原因并且提出可实施的策略指导,导致学生无法从根源上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大多都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且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疏导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但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其内容大多都是泛泛而谈的心理健康理论,并没有从实际角度出发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即将面对的就是就业问题,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较多空白。学生对未来就业场景较为迷茫,对劳动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尤其是在现代网络技术较为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很容易被网络上的不良风气影响,价值观念出现偏颇。在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学生正视劳动,杜绝出现“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否则很容易在错误的观念之下走向错误的道路。

(二)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较少

学校在组织劳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大多都是以与专业知识内容没有较大关系的社会活动为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劳动的内涵,但是未能够让学生在其中解决自己心理上的压力。学生心理上所存在的较大问题是“劳动是否能够改变生活”“勤劳是否能够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对于未来的担忧以及就业的焦虑直接导致学生可能出现较大的心理问题。学校所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只能够让学生“劳”,而未能够起到较强的“育”作用。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不仅开展频率较低,并且其具体内容也没有真正贴合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虽然学生体会了更为丰富的劳动体验,但是从心理视域角度进行分析,未能够真正让学生对劳动产生较深的感悟,对解决心理问题也没有起到较大的作用。

(三)学校未能引导学生形成常态化劳动习惯

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大多都是从理论知识角度出发,结合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该种劳动教育方式容易给学生造成完成任务的错觉,导致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有着一定的目的性,并未真正将劳动渗透到自己的生活之中,依旧秉持原有的较为惰性的生活习惯,因此很难将勤劳的精神品质内化到学生的成长之中。在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进行分析,劳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以及体会个人价值。但是学校所开展的劳动教育流于形式,无法真正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也无法让学生体会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作用,因此学校所开展的劳动教育依旧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

三、高校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背景开展劳动教育的践行途径

(一)创设特色化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

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点场所,应当承担劳动教育的主要责任,从基本课程角度入手,在课程中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进而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将劳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掌握充分的劳动教育理论知识之后,应当以实践课程为主,引导学生与社会、自然以及生活中的劳动事务多接触,将理论知识进行充分利用,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劳动品质。创建具备劳动教育色彩的课程内容,真正以实践活动解决学生劳动教育缺乏的问题,学生能够真正领会劳动的核心价值[5]。

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使命自觉,从教育自身变革角度出发,融合生活、生命以及社会价值为一体的课程内容[6]。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孤立的专门化、单纯的创新性以及浅表的体验性,特将劳动教育与心理教育课程建设进行充分融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深度情感,促使其实现全面健康成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劳动在课程中所体现的科学创新价值所在,在劳动教育背景之下了解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7]。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形成知识突出性以及连贯性,将劳动教育活动贯穿每一个教学活动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每一个活动进行深入探讨,从贴近生活实际角度入手,感受劳动的真实价值,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以及以劳动创造伟大的思想[8]。

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可以结合学生自身所学专业内容为学生提供不同方向的劳动机会。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抓住学生的心理压力要点,从就业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在日常劳动教育活动中体会未来就业所需要从事的内容,能够极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丰富个人生活经历,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9]。从实际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对未来就业方向产生更为清晰的认知,也能够在多元劳动活动中确定个人未来就业选择,由此可以解决学生的迷茫问题,从实际未来发展角度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组织社会公益劳动的实践活动

劳动的本质在于服务。教师在劳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一教育机会,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公益劳动活动,有效关联教育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质,更能够培养乐于奉献、实现自我价值的公益品质[10]。教师可以积极组织社会公益服务活动,通过带领学生前往养老院、孤儿院等场所,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内容进行劳动体验,教师全程进行指导,在实践劳动技能、感受劳动乐趣的同时,可以在公益活动中创造一定的价值,为老人以及幼儿提供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提高其心理的幸福感。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自我社会责任感以及公德意识,在可预见的劳动成果正强化作用下,满足学生成就感的同时可以加强学生对劳动的进一步向往,进而形成正向心理激励作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学生在进行公益劳动的过程中,可以体会乐于助人的价值,对其劳动价值观念的树立有着较好影响。另外,高校也可以为学生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学生能够在寒暑假中前往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劳动,熟悉工作环境、未来就业方向以及工作内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最关键的目标并不是获得更高的薪酬,而是需要获得了解就业市场的机会,用亲身实践解决自己对于未来就业的迷茫,甚至在劳动过程中可以为自己争取未来就业的机会,由此真正解决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真正达到在心理健康视域下劳动教育的目标,体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价值。

(三)践行依托家庭生活的家务劳动

部分家长依旧秉持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达到教育目标的理念,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给予关注,甚至认为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是“矫情”,也在成长中会自愈。另外,学生在成长阶段大多都是和父母共同生活,因此从小未能形成劳动的良好习惯[11]。由此在成人之后投身到生活中进行劳动时无所适从,但是家长对学生这一心理障碍的理解程度不足,学生在与家长沟通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无法敞开心扉沟通其心理问题,导致亲子之间没有建立和谐健康的关系,家庭无法为孩子的心理问题提供帮助。学校应当自发主动联系家长,鼓励其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劳动机会,并且以“导师”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会劳动,掌握劳动的基本技能,在充实学生劳动教育的基础上缓解其可能产生的“劳动焦虑”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并非是有限数量的劳动教育活动就能够达到的效果,而是需要学生真正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才能够起到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常态化地要求让学生逐步将劳动与生活进行融合,由此可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习惯。学校与家庭进行深入结合,在寒暑假等时间学生承担部分家务劳动,这样可以感受劳动的价值,更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践行劳动,形成健康的劳动品质。

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成长学习的关键场所,应当积极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才能真正从根本上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在互相合作之下解决其所面临的困境。教师应当发挥自身教育的主体作用,积极构建家校互通的沟通渠道,建立微信群等公共平台,在考虑家长时间与工作的因素上,简化沟通环节,为及时沟通提供更加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线上家长座谈会,积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改变,为自身的教育提供方向,建立更加健康和谐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

四、结束语

在当前高等教育机制的改革背景要求之下,积极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以及目标。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具备更高水平的素质,适应现代化知识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自身的行为决策特点以及个人认知状况,从思维意识、道德素养、文化素质水平以及科学探索等多个角度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帮助学生在减轻学业压力的基础上能够正视高校生活,逐步形成更为科学、积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作用下,帮助学生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真正将“勤劳致富”融入个人的思想之中,避免学生通过异想天开的方式获得收益,由此出现被诈骗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其心理问题。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还需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在实习过程中真正通过劳动体现个人价值,避免在日常生活中以假大空的形式加剧焦虑情绪,用“行动”获得更好的解压路径。

素质教育是当今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根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应当引起学校以及社会的充分重视。学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以及深层次的教学研讨,为劳动教育提供高质量平台,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劳动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促使学生实现身心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助力教育转型。

猜你喜欢
劳动心理健康心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心理感受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