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丛木,刘天森*,邢新朋,王天东
(1.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2.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
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双碳”目标下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学校加快相关学科建设。面向“双碳”目标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不仅是凝聚智慧力量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更是激励青年人才队伍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并在其中勇担重任的有效举措。工商管理作为研究工业和商业企业经济管理基础论及实践方法的学科专业,需不断适应且创新性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要求与新目标,塑造具有突出特色的专业发展体系。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教育载体,工商管理专业需着力突出课程思政对国计民生的推动作用。鉴于“双碳”目标下企业和消费者的角色需被重新厘定及其对管理学领域的知识需求,工商管理专业应本着立足于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培养德才兼修、经世济民的高层次人才,亟须将“双碳”目标作为新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体系,从而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入实践并全面提升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创新型、研究型、复合型人力资本对实现“双碳”目标的引领支撑作用。。
有序推进实现“双碳”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且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面向“双碳”领域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下的必然选择,培养契合现实需求的高层次人才是一项亟须完成的工作。工商管理专业主要以企业、消费者等微观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面向“双碳”目标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将有助于从管理视域深入探索相关主体行为变革,厘清“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优化关系与互动规律。鉴于此,“双碳”目标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深化具有以下推动意义:其一,助力培养德才兼修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德才兼修的高层次人才,是扭转因过度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不力局面的有效举措。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不仅要求青年人才突显“以德为本”的修身意识,更要求高等院校坚持“育人当以德为本”的办学理念,在尊重教育规律基础上,回归对传统美德的坚守、传承和发扬。为此,将以“双碳”目标为代表的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深刻内涵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是工商管理专业立足培养德才兼修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激发学生积极投身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选择,更是全面推动青年人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建立与协同推进的有益探索。其二,助力培养经世济民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经世济民的高层次人才,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重要论述的有力实践;也是主动适应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新格局深刻调整,切实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举措。坚持“经世济民”的发展初心,将促进工商管理专业更好地赋能实体经济与国计民生[1-3]。新发展阶段,青年人才的思想、能力和素质应达到更高水平。高等院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培育主体,应当从改进人才供给侧视角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工商管理专业持续依托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进行培养理念改革,将在巩固升华青年人才理想信念过程中发挥重要指引作用,这也对加快实现青年人才道德素质提升、知识结构优化、家国情怀赓续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新要求。
教师需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并融入“双碳”目标是依托专业课程思政完善日常思想建设的基础,工商管理专业相关课程需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深刻融入“双碳”目标下的思政育人体系、专业知识体系、思想建设体系与社会实践体系,共同推进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政治性、学理性、思想性与实践性[2]。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双碳”目标与日常思想建设的关系,重点从政治契合视角、内涵异同视角和个人发展视角把握“双碳”目标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与日常思想建设的关联基础及深度融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需引导学生将日常思想建设融入“双碳”目标下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充分挖掘学生对“双碳”目标理论与实践价值的主动思考,以促进日常思想对推进“双碳”目标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增值。具体来说,教师需充分挖掘学生日常思想建设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增值、对科学实现“双碳”目标的价值增值、对加快推进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有效实施的价值增长、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增值[2,4-5]。在此过程中,需着力培养学生认知“双碳”目标赋能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价值提升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拓展融入“双碳”目标的理论视域范围、实践视域范围与价值增值机制。
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需要内外部要素形成联动效应。其中,内部要素应聚焦于专业内部不同课程之间、同一课程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互动关联;外部要素应聚焦于课程思政与外部重要主体(例如政企学研用)之间的互动关联。由此研判,专业教师推动课程思政体系有效运行需要内外部要素形成合力,把握系统性与全局性的互动统一[2,6]。为深化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双碳”目标的理解,教师需在既有知识体系内合理融入“双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深度探索如何依托产业人才需求与高等院校制度保障,构建课程思政与专业外部关键要素的协同联动机制。例如,尝试通过典型企业实习实践、企业家进课堂、项目路演等方式强化学生对“双碳”战略规划、“双碳”经济与政策、“双碳”目标下我国产业结构重构路径、“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优化新路向等关键问题的理解。鉴于我国绝大多数微观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和消费者)均需要快速且有效率地融入“双碳”目标,全面掌握“双碳”目标下重要主体的心理、行为与决策规律将助力学生在未来就业领域获得竞争优势。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更需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双碳”目标应注重处理好4对关系,即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述关键关系不仅是高质量实现“双碳”目标的行动指导思想,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夯实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系统性与全局性相统一的思想,促进青年人才更好地投身于国家重大战略任务。
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建设应契合思政教育的整体转型方向,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自我突破与守正创新。在“双碳”目标下,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自我提升需着力关注以下方面:其一,契合专业建设与面向对象的转型方向。通过把握“双碳”目标的时代特征、内涵要求与发展机遇,以保障教师和学生把握“双碳”目标过程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其二,实现教师对“双碳”目标理解的自我突破。依托“双碳”目标内涵与观念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实践,促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队伍(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的充实壮大,从而通过深刻把握“双碳”目标实现专业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的自我突破与自我提升。其三,增强“双碳”目标下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动力。通过提升“双碳”目标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深度、实践广度与成果转化效率,激发教师面向“双碳”目标的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动力,从而加强师生队伍夯实建设目标的一致性、建设方法的多样性和建设过程的协同性[7-9]。从教师视角来看,上述关键方面将助力实现育才与育人相统一、思政教育共性与专业特性相统一、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统一。
为深刻把握“双碳”目标助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逻辑与行动着力点,研究团队共同设计企业家进课堂思政教学实践活动,邀请3位大型企业中层管理者(分别为环境技术部、云网数据部、企业战略部总经理/总监)走进课堂(受疫情因素影响,采用录制视频的授课方式),全面介绍制造业和服务业如何在生产运营实践中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受邀企业管理者指出,从企业高质量发展层面来看,践行“双碳”目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力举措,不仅能优化完善企业绿色生产运营环节,更为企业深入开展供给侧改革、实现供需双侧相契合注入新动能。同时,高质量推进“双碳”工作也是企业加强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现阶段,企业正以充足的动力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双碳”目标下的关键领域,致力于生产经营质量达到新高度。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青年人才如何融入“双碳”目标,受邀企业管理者提出以下建议:其一,拓展“双碳”领域的理论知识范围,从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视角领会“双碳”目标的内涵要义,把握我国经济社会步入低碳化的必然要求与关键措施,积极运用企业管理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双碳”目标下企业面临的桎梏性难题。其二,增加“双碳”情境下的企业实践及案例路演环节,构建“大思政”“大格局”的新时代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促使学生切实感受“双碳”目标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与具体生产经营方式,进而在未来工作中能更好地应对相关复杂性事务。其三,在课程考核设计方面,增加学生的开放性思考空间,面向以“双碳”目标为代表的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考查学生深度思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丰富考核体系促使学生高质量地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并充分表达个人观点与认知,以主动融入的心态成为课程建设的主导者和最终受益者。
面向产业跨越式发展与紧缺型人才需求,“双碳”目标助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有利于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需求与工商业企业发展层面推进人才供给质量的显著提升。工商管理作为高等院校广泛开设的管理类专业,现阶段如何更好地将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亟须推进的课题。依据不同类别课程思政教育形式应具备的特征属性,促进青年人才深刻理解以“双碳”目标为代表的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并创新性地开展实践,对面向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教育需求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加快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具有实质性和突破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