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环,胡玲,胡春华,杨若青,涂俊鸿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120)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人群,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不仅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成才,还关乎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及国家的发展。习近平就此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并对广大青年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大家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其他各门课也要加强,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到,要对专业课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梳理,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纲要明确指出,医学类专业课程教学,要融入医德医风教育,要加强医者仁心教育,着力培养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纲要指出,医学类教育要引导学生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2]。“健康中国”建设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技能,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所以医学生的培养,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医德医风教育融入医学各类课程教育中,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课堂担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3]。作为医学院校的专业基础课教师,我们团队近年来也一直致力研究如何搞好课程思政建设。本文以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异常人体结构与功能”为例,探索医学类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和实践。
近年来,我国社会医患关系、护患关系紧张,患者、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的冲突频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者调查显示,我国一部分护理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在工作上缺乏责任心,对待患者的态度不积极,比较淡漠,因此,患者的满意度较低,从而导致患者与护理工作人员的冲突时有发生[4-5]。从南丁格尔时代开始,便将患者的健康和安全放在首位[6-7]。护士的职责,除了观察患者的基本情况,了解患者的病情,配合医生治疗,还需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处理医疗纠纷,防止医疗事故发生。并从躯体、精神心理等方面,负责病人的健康与安全等问题。研究表明,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的道德水平、护士对患者的关怀及护士专业能力[8]。可见,医疗现状对护理从业者和护士的职业素养及情感、态度、道德、人文关怀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在校期间注重培养高职护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的精神境界不断提高,不断自我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异常人体结构与功能”课程是我校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融合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连接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桥梁课程。本课程介绍疾病发生的原因、机制、病理变化、病理临床联系及转归,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人文性均很强的课程,具有融入思政教育的天然优势。因此,“异常人体结构与功能”既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又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文情怀的重要路径。在本课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高思想政治觉悟及扎实理论知识的护理工作者。
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普高、对口高职和单招生源各占一定比例,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呈现多样性。高职护生普遍呈现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方法欠科学、不重视医学基础学科学习的现状。多数学生表现为专业课程认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得过且过,上课随便听一听,最后期末阶段临时突击,通过死记硬背应付课程考试,甚至个别学生企图通过违规行为通过考试。这种学习态度严重影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目前,“异常人体结构与功能”课程教学内容仍然是重“知识目标”轻“素质目标”。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一部分教师还未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专业基础课教师的任务就是准确地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及价值观,应该由高校各级党、团组织、辅导员及思政课教师负责。
第二,一部分教师在上课时,会根据教学内容临场发挥,通过介绍一些临床案例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思想引领,但在课堂中往往一两句话一带而过,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所以思政效果不明显。
第三,大多数教师都没有经过系统的课程思政培训,目前很大一部分教师都是为了课程思政而思政,在教学中存在生硬添加思想政治教育,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可能引起学生反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所授知识点中、如何做到润物细无声地课程思政、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仍然是大多数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所面临的困难。
“异常人体结构与功能”这门课程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由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两门课程合二为一,因此知识点繁多、内容抽象难理解、难记,学生普遍感觉学习困难。而且课堂教学总的课时不多,教师往往疲于将繁多的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忽视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者应先受教育。为了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我们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德师风教育,通过“学习强国”APP、新华网、人民网等各种媒体平台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增强教师理论自信的目的。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思政教育讲座、课程思政培训,从而每一位教师都深刻地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教学团队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集体备课,从而对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素材进行审核把关。通过以上举措,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课程思政能力都得到提升。
我们培养的对象是高职护生,课程思政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喜好、学生的需求进行课程思政。我们团队从学习态度、社会责任、职业素养、爱国情怀、道德诚信、实践创新等多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对大一护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心中期望的思政教育内容,从而在设计思政目标、挖掘思政元素时尽量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点,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更好地吸收、内化。
我们团队依据护理专业对“异常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将书本内容转化为常见病理过程、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呼吸系统常见疾病、泌尿系统常见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乳腺及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常见传染病。一共8个项目32个学习性工作任务,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共性到个性的认知规律。结合“健康中国战略”中提到的我们要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因此,我们将重点放在32个工作任务中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上,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结核病、艾滋病等。
本着服务专业的理念,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专业化的探索建设。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各项目、任务的教学内容特点,以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为主线,立足基层的健康科普宣传,大力弘扬“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者精神,深入挖掘并梳理课程思政育人要素。并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融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培养于一体,结合“异常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内容,从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培养、健康科普宣教、职业道德要求4个方面挖掘思政元素。根据思政元素,我们团队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搜集思政素材,思政素材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包括图片、动画、视频、故事、案例等。
首先,团队教师及思政教师集体备课。研讨、整理病毒性肝炎所蕴含的课程思政要素、修订病毒性肝炎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为了达成这三维目标,重新修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课前、课中、课后,每个部分都融入学生的实际行动,融入思政教育,体现劳动教育。
其次,发布课前任务。针对素质目标发布学习任务:第一步,略读《中国第一病》,这本小说描写了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生存状态。通过这本小说,学生感受乙肝曾经给我国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读完之后思考问题,乙肝大国到底是如何炼成呢?乙肝大国的帽子是如何摘掉的?第二步,学生进一步搜索资料,完成乙肝发展史的小作文。在查阅资料、阅读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能看到我国从乙肝大国到摘掉乙肝大国这顶帽子的几十年科学家的坚持不懈,有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也有外国友人的帮助和支持。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以上素材,在思想上得到升华,确立新的思考、行动和情感。
课中,采用翻转课堂,由学生介绍乙肝的发展史。教师讲解乙肝的基本病理变化及类型。通过翻转课堂和教师讲解,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对乙肝发展史的介绍,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科学精神的领悟和对祖国的热爱。
课后,将优秀的乙肝发展史小作文发布在学习平台上,学生阅读并想一想,如果没有科学家的大力付出,没有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还有很多人将会经历《中国第一病》中的场景,饱受乙肝的摧残。而我们因为有了免费的乙肝疫苗,避免了这些摧残,何其幸运。每位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说一句想对祖国说的心里话。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加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经过课前搜集资料、课中积极展示、课后感言三个环节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不但得到锻炼,而且思想也得到升华。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教育质量的高低,首先体现在立德树人上。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异常人体结构与功能”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迫在眉睫,我们通过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的思政学情调查分析、针对专业重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及素材,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有机统一起来,期望将“异常人体结构与功能”打造成为基础医学中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与课程思政结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