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域下不同地域高中生文化融入研究
——以广东省七所中学为例

2023-12-26 06:45梁容然黄小慧余智欣陈淑君潘辛瑜黄佩璇
科学咨询 2023年20期
关键词:高中生交流语言

梁容然,黄小慧,余智欣,陈淑君,潘辛瑜,黄佩璇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广东广州 510800)

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人口流动现象日渐增多,由于教育求学所带来的人口流动是流动人口的重要构成部分,人口的流动必然会带来文化的碰撞。高中生正处于三观塑造的重要时期,随着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进入班级,关注他们在高中求学阶段的文化融入体验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这将直接影响着其三观的形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广东的流动人口超过5000万人,在全国遥遥领先,同时广东的省外流入人口也是最多的,因此在广东省的学校在流动人口异地求学的发展样本上具有多样性和典型性。

本研究使用问卷法、实地观察法和访谈法三种方式收集数据,基于此来探究共同体意识下不同地域高中生的文化融入。问卷调查方面,共收集157份有效问卷,包括在56个非广东籍学生、101个广东籍本地学生;在主要调研阶段,笔者访问了22位与不同地域高中班有关的人员,涵盖江门培英高级中学、广州协和中学、广州玉岩中学、广州广雅中学、肇庆中学、东莞高级中学、深圳坪山高级中学7所中学,对于本研究来说,这些都是典型个案。目的是为数据分析提供全面的角度,也增强了本研究的可靠性。

一、多元文化与不同地域高中生文化融入

今天的“中国”是由中原、北方草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等亚区域“多元互构”演化而成的体系。所谓“多元”,是因为中华大地上有多种自然生境,其上的人群在历史上造就和分衍出不同形态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这些秩序有着深刻的环境适应性[1]。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在进入班级后由于其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有本原地域文化的印记的影响,容易在交流交往过程中与当地学生形成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也将影响其文化认同与社会融入。

文化融入作为社会融入的一个更深层的维度,主要涉及该群体对迁入地语言、习俗、生活理念、文化和价值观念等的了解、接纳和适应程度[2]。不同地域高中生的文化融入是“不同地域高中生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遭遇当地文化这种异质文化之后经历不适、震惊,在当地文化与本原的地域文化之间进行调试、适应,并有机地内化当地文化,最终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过程”[3]。在跨文化交流与沟通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地域的学生的文化融入是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抓手,而多元文化共生共荣是文化融入的重要测量指标。

不同地域的高中生文化融入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校内身份的认同度;二是日常学习生活的语言交流;三是社会交往过程中文化习俗与生活习惯的调适。不同地域高中生的文化融入就是适应变化了的学习生活环境,适应新的社会交往关系,学习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习得当地的行为规范并在此过程中达成对新身份的认同的过程。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其地域文化得以在碰撞、调适中不断丰富发展的场域。不同地域高中生的文化融入,不仅关乎当地就读深造的每一位学子的个体学习体验,还事关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荣、共赢以及国家教育环境长足发展。

二、广东省不同地域高中生文化融入特点

(一)身份认同度高

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群体身份的认可,是一种对价值和意义的承诺和确认,在本文则体现在不同地域高中生与本地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归属感,身份认同度的提高也有利于文化融入。根据访谈记录的比较分析了解到,不同地域生与本地生的社会交往情况良好,与对方交往的意愿都较高。有来自广东外的受访者表示,一开始大家相处会有些不自然,因为部分文化差异导致双方的交流比较拘束,但慢慢地边界感会弱化,共同体意识提高,具体表现在班级荣誉感增强等方面。身份认同度通常不会被很直观地体现出来,而是从言语间不经意的态度、措辞等细节处得以窥见,例如,某不同地域生提到的“我们学校做得很好”,言辞间透露出对学校的归属感以及与同学的亲密感。除此之外,他们多数人十分认可自己共产主义接班人的身份,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多元文化一体,也是身份认同度高的表现。

(二)语言的使用具有针对性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身份象征,是人们用于拓展社会网络、构建社会认同的重要手段。人们对于语言的态度直接决定其是否能够融入当地社会文化,找到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身份认同包括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4]。不同地域学生使用普通话语的频率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将提高其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不同地域高中生在进入广东之后,在交流时面对不同群体的语言选择上出现分化趋势,使用的场合也出现分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根据访谈记录得知:不同地域学生在与家人朋友打电话时会使用维语,与同乡的同学交流时,其会选择使用本土方言交流;在与本地生交流时则使用普通话交流,也就是在公共场合更多会选择普通话交流。

(三)文化习俗的表现程度有所不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疆域广阔的国家,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在当地文化习俗的影响下,不同地域生各自形成了较为独特文化习惯和行为。同时,多地域文化交织将引发相互吸收融合,导致其原本的文化发生变化,也就是形成文化整合。

不同地域生在进入内地高中班后,受内地的文化习俗的影响,他们受文化整合的影响相对更为明显。例如,研究组在访谈中对于是否吃猪肉的问题,访谈对象有“我们不吃,在那我们也不吃,平常吃饭都会注意这个”的保持原本文化习俗的回答,也有“像有些同学,之前不吃猪肉,但后来就吃了”的较轻程度接受猪肉的回答。

整体而言,不同地域学生的文化习俗的表现程度受文化整合的影响显现出更为多样的特点。同时,文化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间的文化认同,因而进入同一班级学习生活有利于其增进民族认同感,推动其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意识。

三、不同地域生文化融入面临的困难

(一)群体特殊性阻碍本地生与不同地域生间的交往

不同地区所自有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熔铸了不同地域学生群体的特有特征,其具体集中表现在生活习惯及风俗习惯方面。不同地域学生进入同一地区学校班级生活后会经受当地生活习俗等各方面文化冲击,而这不仅会使不同地域学生意识到自己与本地生之间的不同进而产生跨文化适应困难,也影响了他们的文化融入。就风俗习惯方面看,大多数不同地域学生表示:“我们不吃猪肉,在哪我们也不吃,平常吃饭都会注意这个。”也有本地同学表示:“个别不同地域同学对于猪肉的忌讳已经达到连锅铲上沾着猪油都会受不了。”由于不同地域同学因宗教风俗上所具有的特殊性,有本地生坦言“在不认识的时候去和他们交往确实会有小心翼翼的感觉,就害怕冒犯到他们的风俗习惯。”

在生活习惯方面,较为集中的问题表现在不同地域学生的洗澡频率上。有些地域同学表示:“两天洗一次已经很可以了,我不会每天都去洗澡。”据此可知,不同地域学生在进入广东就读后并不能认同且适应当地每天洗一次澡的生活习惯。由于生活习惯的差异,本地生对其他地域学生难免产生了“某些地域学生体味大”的群体偏见。本地生直言:“我们对他们有太多偏见,比如他们会几天没有洗澡,会体味大啦等等。”而这无疑阻碍了不同地域学生间的社会交往。

(二)语言交流障碍影响文化融入

文化之间的分歧和差异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在跨文化沟通时往往存在语言沟通障碍。不同地域学生和本地生之间的语言交流障碍首先体现在语言运用上。不同地域学生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且受词语搭配及文化语境等要素的制约[5],在普通话表达和使用方面往往不能游刃有余,影响语言意图的表达,进而影响与本地生之间的文化互动与文化融入。例如,有本地学生表示:“部分地域同学有时候和我说的普通话我其实有些听不大懂,就你需要停一下才能反应过来他讲什么。”

其次,不同地域学生彼此交流之间大多数使用地区方言而不是国家通用语,语言的鸿沟使本地生不能明白其他地域学生的语意,难以与其之间进行语言交流。而这也无形地产生了交往圈中的语言界限与族群边界。语言是文化融入中的核心要素,是民族的标记和烙印,是民族的形成和存在的标记。各民族各地区的人民群众若不能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就难以打破语言交流障碍的藩篱,就难以模糊族群界限,让其他民族、地域文化流入广东岭南文化的“肌理”中相互融合,就难以构建多元文化一体下的文化融入新局面。

四、推动不同地域学生文化融入的对策建议

不同地域学生的文化融入需要国家、地区、个人三方面的努力,鼓励不同地域学生融入当地,适应当地生活的同时,要帮助不同地域学生解决在求学时遇到的交往交流问题,促进各族各地学生交流、交往、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培养不同地域学生的多元文化一体意识

广东高中班级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每个人的民族习惯、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各不相同,在与本地生日常学习相处中会出现“小摩擦”,因此必须培养班级内的多元文化一体意识,不同文化要相互尊重,加强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各地域学生间的和睦相处。

学校在宣传栏等地宣传各民族、各地域文化知识,营造多元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一体意识。此外,可将不同地域学生与本地生进行结对子活动,在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增进各民族、各地域间的文化理解。每逢古尔邦节、三月三等其他地域的传统节日或者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法定传统节日时,学校可以举办一些活动,让不同地域学生与本地生一起度过这些传统节日,感受节日氛围与文化习俗,增加各民族、各地域文化了解的同时还能促进不同地域学生与本地生的感情,增强不同地域学生的班级认同感,建构多元文化一体意识。当不同地域学生因群体特殊性在生活上出现矛盾时老师要及时解决问题,向双方了解矛盾发生的原因并从中调解,各民族、各地域学生间要及时沟通,互相包容,促进多元文化共融的联动,提高多元文化适应的意识。

(二)加强“双语双向”教育,促进“融入融合”发展

采取“课堂培训+日常交流+特色活动”的方式加强“双语双向”教育,对语言基础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鼓励和帮助。学校创建学习普通话的环境和氛围,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可举办朗读比赛、同读一本书、同创一份报等活动,为学生学习汉语创造便利条件,将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激发不同地域生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兴趣,加强他们的跨语言沟通能力,提升学习效率,在生活上能与本地生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增强不同地域学生的文化认同,促进“融入融合”发展。此外,应当积极倡导不同地域学生在学校交流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避免不同地域的学生因为语言交流不同而划分出内外群体不安全感或者排斥感。

(三)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铸牢多元文化一体意识

各学校因地制宜,挖掘当地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例如,组织学生们去广州、珠海、深圳等地的知名建筑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实践中,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感受当地优秀文化精神,培植学生的文化自信、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组织学习中国文化经典,讲好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促进血脉相通、灵魂相融,筑牢学生们的思想基础,使他们回到本原地域后也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与他人共同铸牢多元文化一体意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根据不同地域高中生文化融入的概念及自身实际的调查数据,先是具体呈现不同地域高中生文化融入特征,再阐述其当前所存在的文化融入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总而言之,不同地域高中生的文化融入研究对做好新时期团结教育工作,铸牢多元文化一体意识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高中生交流语言
如此交流,太暖!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