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闯,王维,孙文倩,张馨月
(吉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40400)
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研究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聚焦大学生主体,着眼于其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极具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进一步领悟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在深化对比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多角度展开研究,进而追求实践路径的认真落实与全面发展。
从大环境背景来看,我国当前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也就是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发展进程的重要推动者,其价值观的培养是第一要义,“培养什么样的人”关乎着一代征程[1]。从思想文化背景来看,随着海内外媒介渠道沟通的便捷化,信息浪潮不断冲刷着网络世界。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经历尚少,其心理承受能力和判断价值的能力都还尚未成熟,在快餐文化、丧文化等文化冲击下,大学生身心健康容易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正确价值观的树立。面对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落实。
从当前仍处后疫情时代的境况来看,起伏的新增病例使隔离和延缓返校成为各高校开展线下教学活动的变动因素,网络授课成为跟进教学活动和内容不可忽视的教学手段[2]。而大学生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极具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使教师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对话场景成为授课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不仅如此,学生在课业、考证、社交、实习等各种压力下,更应该得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理念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性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加强与大学生主体联系的对话方式,其关键性不言而喻。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提出“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而大学生人文关怀和疏导理念也将始终围绕这一基本内容展开[3]。
与此同时,思政课作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课程,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多维度、多形态地展开实践是这一理念的服务性特征。思政课堂也是围绕着大学生的理想价值信念和人文精神传递进行开展,运用人文关怀、传递人文精神。
此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理念也为思政教育提供创新方向,具有创新性。在开展核心课程的同时开发历史演说、互动问答课堂、思政演讲等多课堂形式,从文化、精神、事迹等多方面践行理念,帮助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实践思政和理论思政的合作,将思政课“变活”,更多的大学生在思政课上获得人生启发,宽其视野、阔其心胸,树青年之脊梁。
从大学生主体性的特征来看,如何调动大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思政教育的着眼点,也体现了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必要性。思政课堂若是单一的灌输式教育,课程的教育意义将会大大降低。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融入思政课堂,将理论与人文结合,能够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趣味性、故事性、实践性的增加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能动性。心理疏导的融入致力于为学生扫除心理障碍,突破自我局限。
从思政课的内涵特征来看,思政课不仅需要讲述理论知识,更需要通过融入有温情、有关怀的活动创新课堂。只有将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具体的事物,才能使人深入理解、加深印象。例如,开展“马列主义座谈会”“英雄人物小剧场”“红色旅游”等。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切身地感受人文的魅力之后才能生长得稳固而长远。此外,融入该理念是思政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原则的必然要求。
从党中央对思政课的时代命题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育人的关键。需要将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融入课程,增强课堂亲和力,培育具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奋斗精神的建设者。
首先,由于如今的生活与学习都离不开互联网络,娱乐信息量大且纷杂,学生完成思政线上课程及活动的专注度受到影响,网络隔空对话也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传达度不高、教学活动单一等问题。不论线上线下,不乏有思政课仍停留在“小课堂”的阶段,课堂教学没有与实际相结合,存在形式化等问题。与时俱进地跟进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将网络课程、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联动起来创新制定教学大纲是教学关键点。其次,现阶段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分配结构还有待优化。作为思想道德引导者,各高校思政教师的素质素养存在差异,对其监督、评价的体制有待完善。再次,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办学主体不同,其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还需提升,时刻准备为党和国家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最后,注意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以及课堂中的参与度,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让学生正确认识思政课的重要性。部分大学生存在将思政课堂内容罔顾一旁、分心做其他事情的情况。由此可见不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等各方面问题都有待改进。
从学校本身来看,学校对思政课堂的建设度、重视度以及工作指令与各级的传达度占首要因素。学校的重视度会影响教学团队制定教学方针的侧重点,教学大纲也会因此产生变动,教育工作者的体制管理和任务侧重也将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4]。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的主流意识和文化形态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如果是积极向上的,那么大学生在其中也将是上进的、澎湃的;反之,如果被类似丧文化、西方享乐主义占据主流将会影响社会秩序,大学生也必然受其影响。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宣传的重要作用。从家庭环境来看,这是一个人思想形成、价值观形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每个学生都有其性格和气质特征,这也意味着思政教育需要真正“活起来”,走近学生,引导学生。另外,从不同的性别视角下理解学生的价值、情感需求,疏导学生的情绪。大学生思政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常易忽视不同性别视角下人物心理需求和价值需求的参差,课程设置需要兼顾学生的多方面,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共同进步、向阳发展。
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的社会心态,提高大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开拓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认知视角。因此,应该认真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和心理交流。
高校大多为寄宿制学校,这使大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时间较长,需求量较大。另外,中学到大学的阶段性跨越让许多大学生产生茫然和无措。面对新阶段大学生的自我驱动性增强,自身所提出的要求与期望增多,社会化成长渐显。高校及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鼓励与交流,进而填补大学生在心理上对亲情的空缺。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高校可以开展具有明确导向、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出众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且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树立自我疏导、自我实现、自我成就的正确观念。在面对拥有学科竞赛、创新大赛等多种机会的新阶段,大学生想要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尤为突出,高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类项目。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参赛流程和评选机制,并对获奖学生进行奖励,激发学习热情,形成良好氛围。
大学生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是高校开展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包括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以及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高校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将人文关怀积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增强人文教育,提高爱国主义情怀,倡导科学实践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塑造精神高地的一个有效途径。高校要积极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构建勤工助学的育人机制,引导大学生到各地开展帮扶宣讲等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5]。由此可见,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缓解师生的心理压力,有利于达到提高师生人文关怀的现实目标。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环境和网络环境。高校校园是教师和大学生主要的聚集场所,加强校园基础物质和环境建设能够更好地满足师生的物质需求。高校应该警醒学生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国家网络安全监督层还需加强管理的力度,在网络社交平台向学生传递正能量。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强化需要人文关怀机制的充分保证,以此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此,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教育机制。一方面,完善育人机制。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协同工作,高校应该按照全方面培养标准施行育人机制,思政课教师充分考虑并照顾每个学生,理解包容学生的思想,尊重接纳学生的行为,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另一方面,完善激励机制。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奋斗方向。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以传授正确价值观逐步引导学生,引用社会成功人士实例并结合新时代实际现状,激励学生奋发图强,树立模范意识,建立理想信念。
教育者人文素养的高低往往会影响受教育者人文素养的水平,只有教育者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将人文关怀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自省教育理念,反思教育实践,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我内涵,自查工作职责。同时,高校要不断完善高校教师培养机制,引进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首先,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疏导能力。高校辅导员是日常生活中和大学生接触最密切、交集最多的一类教育工作者,是学生思政工作的关键要素。相关调查发现,辅导员大多不是专业心理咨询师出身,心理学专业基础薄弱[6]。因此,应该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例如,采用案例教学模式,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警觉度。在培训过程中利用实际案件,对案例进行剖析讲解启发辅导员。同时,增强其他人文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养。高校教师应熟悉新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突出表现,将现实问题和高校思想教育本身相结合,有意识地把成体系的思想教育理论方法潜移默化传递给学生。
其次,强化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完整度。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应对潜在心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强化高校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是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心理健康的有力保障。高校应该设置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搭建线上心理咨询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等。通过线上、线下两种咨询模式的有力整合、协同运作,能够更大程度地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围绕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进行研究,多角度探索思政教育的深刻意义,同时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与发展进行展望。从其内涵、特征和必要性聚焦现存问题,找寻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落实“以人为本”的宗旨,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培育,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需求和人文关怀、优化学习环境和教育机制、增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和工作职责,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