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三重逻辑

2023-12-26 06:45任珂瑶季学艺
科学咨询 2023年20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思政课

任珂瑶,季学艺

(1.常熟理工学院,江苏苏州 215500;2.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 233030)

党的二十大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党的二十大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1]。“现代化”这一概念最先在西方兴起并开始进行理论研究。它至少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现代化”在性质上指的是新近出现的事物,且没有领域限制,可指用来描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特点;二是“现代化”在时间上只有下限,没有上限。“现代化”主要指从公元1500年开始,并没有时间下限,可以无限延长。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它规定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偏航、团结奋斗有力量的重要法宝。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中国式现代化人才的重要环节,肩负着引领社会成员形成社会主义方向意识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实践的形式将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作用于社会成员身上,筑牢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根基,进而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保驾护航。

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并把它融入高等学校思政课堂,让更多青年学生了解并践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大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项宏伟事业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服务,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就肩负为“中国式现代化”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以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讲好“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这一政治命题,对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理论自信和文化认同感意义重大。由此,厘清“中国式现代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价值逻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实践路径,有助于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模式革新,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价值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校思政课相融合,既是完善高校思政课内容的教学之需,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之需。将“中国式现代化”相关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生力军。

(一)教学之需:“中国式现代化”为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提供主线引领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主线引领。目前,高校思政课教材并没有单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进行详尽阐述,但其具体内容又与“中国式现代化”紧密相连。教师应以大历史观的视野,以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为依托,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过程,向当代高校大学生讲清“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的带领下,人民群众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探索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学生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并没有跟在西方国家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其中没有恃强凌弱,没有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中国用自身现代化的成果,为世界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们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建成了世界第一大清洁能源体系,建成了世界覆盖人数最多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中国用自身现代化的实践,为人类对更好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这将增强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及认同,提高文化自信。

(二)精神之需:高校思政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内容教育平台

长期以来,西方对现代化的定义形成了叙事垄断,而“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它打破了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妄言,打破了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强者必霸”的旧逻辑,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来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把中国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努力和尝试。这些宝贵经验,为全球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发展模式,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高校大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历程,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自觉自愿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而高校思政课堂正是阐述并传播这一事实的重要平台。此外,高校思政课内容还蕴含着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例。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历史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则是五千多年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中国人坚持“天下为公”“民为邦本”,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定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人坚信“讲信修睦”“厚德载物”,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必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人提倡“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校思政课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过程,其实也是认真学习领会“中国式现代化”意涵的一种体现。

(三)育人之需:二者相融是全面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认同“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且具有相关知识技能的人才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可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大批优秀后备人才。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高校思政课则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依托。通过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相关内容,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塑造,使其充分认知并认同“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和价值立场,培养其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问题逻辑

高校思政课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极大影响,必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目前,把“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校思政课融合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高校思政课具体教学中不断反思改进,提升教学质量。

(一)意识薄弱:“中国式现代化”在教学中未得到充分阐释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理念、特色和原则,填补了世界现代化理论发展的空白。但是,由于我国现代化理念提出的时间较晚,“中国式现代化”目前存在大体框架完善,各项内容有待进一步优化、充实的问题。由于教学惯性影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意识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依旧遵循原来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不能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将“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结合。此外,大多数高校的考核评价体制以科研考核为主。高校教师受制于既有高校考核评价体制,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2]。加之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在没有教师主动引导和教育的情况下,他们很难主动获取党和国家有关重大决策部署的内容,不能准确认识自身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担负的历史重任。

(二)特色不明:未能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导向。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开展“课程思政”,以提高思政课的应用性,增强学生在思政课上的积极性和体验感。“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专业、各方面的现代化。要把“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使思政课更加具有实效性,思政教师就需要将“中国式现代化”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课不能有效把握“课程思政”的发展方向,主要教学内容局限于国情、国史、党史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尚未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抵触态度和无所谓心理。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授课过程中采用的是“被动式”和“大水漫灌型”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体验感[3],更不能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及理论融入“课程思政”中,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讲清、讲透“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

(三)成效未显:学生学习效果缺少行为检验

党的二十大后,少部分高校已意识到将“中国式现代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并已付诸实践,但其主要形式仍然是依托传统思政课课堂教学。在传统思政教育主流的说教、灌输教法中,爱国、爱党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作为一种宏大的叙事结构,通常让大学生望而却步。部分学校也会带学生到红色遗迹参观学习。但参观活动结束后,大多数青少年仍然并不了解参观活动的主要意义,仅仅把参观活动当作外出“游览”,并不能从活动中感悟相关精神、了解相关知识。此外,大部分高校思政课考核方式单一,导致学生知行脱节。部分高校思政课考核是单纯的理论考试,不注重行为体现。大部分学生不能坚持知行合一,在“求真”的基础上达不到真信、真行的教育目的。高校思政课难以将过程化考核和效果检验结合,导致出现知行脱节、“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

三、“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实践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校思政课要实现有效融合,需要坚持道路自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梳理“中国式现代化”在各行业的发展历程,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守正创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教学模式增强思政课教育效果。

(一)自信自立:以“中国式现代化”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

自信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在高校思政课的革新与转变上也要保持足够自信,始终秉持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计划的改善。首先,高校思政教师应增强自身理论修养,弄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弄懂“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性及重要性,弄通“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共性与个性。在此基础上,教师主动探索将“中国式现代化”内容融入思政课程教学的可行路径,使大学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问题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不断增强历史自信。只有全面认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才能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序推进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高校思政教师要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其次,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3]。高校思政课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发言、辩论等形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自己则扮演答疑解惑和引导者的角色,解答学生心中的疑虑,使其对“‘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好、为什么能、为什么行”的运行逻辑产生深刻认知,从而规范他们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心理和行为。

(二)守正创新:创新具有专业特色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

创新是时代发展离不开的主题。“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守正创新。首先,应当在遵循高校思政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把“中国式现代化”与各专业进行内容上的创新结合。教师可按专业梳理“中国式现代化”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脉络,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真切体会“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一个感性了解。其次,教师可深挖各专业在推进专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杰出人物代表,引导学生思考其在推进本专业现代化中发挥的作用及体现的品质,为学生树立专业学习的榜样。最后,高校还要根据教育部署,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衔接,保证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4];促进形成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特点,探索不同年龄阶段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内容和形式[5];将立德树人深入贯穿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保证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然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特色融合。

(三)学生主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效果

新时代Z世代大学生有其自身特点。在“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教师也应采取Z世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6]。首先,可借助现代教育数字技术,搜集大学生知识盲点[7]。在讲述某一知识点之前,思政教师可利用教学智能APP判断大学生对该知识点的了解程度,精准把握学生特征,按需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其次,创新教学方法,编写“红色剧本杀”。剧本杀作为一种新兴线下娱乐方式,以其独特的社交、互动属性和新颖的游戏设计备受众多青年消费者青睐。教师可以“剧本杀”为载体,以发生在高校所在地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为素材,创作具有地方特色能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红色剧本杀”剧本。

把“红色剧本杀”这一青年大学生喜欢的游戏引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有助于用好用“活”地方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让更多青年人重温革命岁月,让大学生能身临其境,穿越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各个光辉历史时期,用心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风雨历程,通过真听、真看、真感受,激发心底最强烈的爱党爱国情怀。这将使大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感知,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思政课
中国式民主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