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3-12-26 05:30郝圆圆黄丽丽刘晓莉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俱乐部育人

郝圆圆,黄丽丽,刘晓莉

(1.亳州学院 体育系,安徽 亳州 236800;2.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安阳 455000)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略,蕴含了新时期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创新理念和目标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时代反映[1]。2018年,教育部启动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明确提出“新思政观引领改革,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的工作要求,标志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进入提质增效阶段。

体育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提升育人成效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的核心任务。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以课程为中心,以技能传授为内容,课内外缺乏衔接与互动,思想政治引领长期失位,课内外一体化育人体系并未形成[2]。体育俱乐部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运动项目为基本单位,以俱乐部制为组织形式,将课堂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竞赛、课外锻炼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3]。体育俱乐部教学“教、学、练、赛”全覆盖、课内外一体化的特点高度符合“三全育人”理念。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为高校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体育育人“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可行路径。

1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三全育人”是党和国家从新时代高等教育回应青年一代人格养成与社会重大关切的高度,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育人格局、育人体系、育人路径的宏大命题所做出的战略思想方略[4]。深刻地认识与理解“三全育人”的思想内涵与价值意蕴,抓住“三全育人”教育实践中的核心要素和关键问题,是切实有效地推进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

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大中小学校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5]。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成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其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肯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所有课程都承担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6]。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体育课程当好“守渠人”和“种田人”。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将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融合推进有利于准确把握新时代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进而打通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课程教学之间的障碍与壁垒,最终实现体育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的双提升。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属性,体现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7]。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内化到俱乐部教学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当前,我国高校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逻辑、学理基础和实现路径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为高校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明确了目标方向和内容框架。但是,取得重大建设成果,可复制和可推广的实践案例较少,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最后一公里”的困局。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是“三全育人”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实践,也是打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最后一公里”的有益探索。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表现形态去适应社会的需求。今天的高校体育正面临时代的巨大变化,传统大学体育教育表现出的思想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难以适应时代要求已经是不能回避的事实[8]。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引领,加强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正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回应与探索。“三全育人”理念强化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一切为了“育人”的目的、一切服务于“育人”的宗旨、一切贯穿“育人”的过程。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目标要始终指向“育人”的发展目标,“育人”是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高校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虽然课程内容不同,但都有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和使命。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育人体系要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2.1 全方位革新育人理念

思想决定行动,认识到位才能执行到位。长期以来,增进健康是大学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并通过体质测试和运动技术考核来量化评价,而思想政治教育处于附属地位。部分教育管理者、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清,仅重视“健体”的表象而忽略了对“育魂”的价值追求[9]。因此,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是让体育课程回归育人本位。

教师是体育俱乐部课程的实施者,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师的育人能力决定着育人成效[10]。首先,着力强化教师育人意识。通过组织学习课程思政相关政策文件,帮助体育俱乐部教师完成由“运动技能传授者”向“体育育人践行者”的角色转变,提高政治站位,激发从事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动力。其次,着力引导教师找准育人角度。鼓励教师探索跨区域、跨学段、跨学科、跨学校的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发掘模式,致力于解决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单一的突出问题。教师要了解学生与运动项目特点,熟悉运动项目文化,不断提升从不同角度进行发掘、凝练和总结思政元素的能力。最后,着力提升教师实践水平。结合不同项目俱乐部活动特点和价值理念,不断丰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法、手段,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专项化教学滞后,体育课大多以“蹦蹦跳跳”来增进健康,普遍存在“有兴趣无专项难以持久”的现象,学生难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通过“教会、勤练、常赛”来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1]。这是对学校体育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思想革命,提出了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指出了实现路径和方法。相对传统教学模式,俱乐部教学更贴近学生运动兴趣,更容易帮助学生形成专项技能,使其通过参加俱乐部竞赛形成专项能力,在“享受乐趣”中“增强体质”。竞赛是俱乐部教学的基本特征,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改”来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专项学习效果,激发学生攀登竞技高峰的热情,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同时,俱乐部竞赛中的道德与规则、竞争与合作、成功与挫折都可以充分发挥“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教育价值。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俱乐部教学在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价值,全面优化体育课程建设理念。

要构建与国家课程思政制度相适应的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新时代的体育课程实践改革同频同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导向。课程思政要全面融入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的各方面,贯穿于俱乐部课堂教学、课外锻炼、体育竞赛各环节。要健全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体系,全过程反映、反馈、评价课程思政实施情况,提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要做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与配合,建立将俱乐部活动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制度。组织开展“校园体育俱乐部文化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周”等系列活动,不断拓展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2.2 全过程体现育人目标

强化政治认同是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目标,主要从拥护党的领导、强化国家意识和增强使命担当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拥护党的领导就是通过思政元素融入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理论与实践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强化国家意识就是通过充分发掘典型体育人物、体育故事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不同民族体育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体育比赛奏唱国歌增强国家形象意识和民族自豪感。“青年强,则国家强”“使命在肩,奋斗有我”,增强使命担当就是在俱乐部活动中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以强健体魄和坚定信念去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是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目标与内容,主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体育文化、红色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交流互鉴等方面进行实践创新。在体育俱乐部活动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体育文化教育,弘扬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内涵的中华体育精神。例如:在排球俱乐部活动中融入“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为内涵的女排精神;在冰雪运动俱乐部活动中融入“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这些精神内核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体育文化的核心。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鲜明体现,体育俱乐部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及其蕴含的独特的体育文化理念,增强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历史自觉和时代担当。同时,还要教育学生以开放的心态扩大文化交流,推动我国体育文化“走出去”,增强构建中国体育文化话语体系的责任感,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做新时代文化交流的使者,让体育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增辉添彩。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2]。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目标,主要从培养集体主义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崇尚规则意识、团结协作意识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要把集体主义作为体育俱乐部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导向,传承和发扬为了国家和集体的荣誉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公平竞争是体育的灵魂,也是体育俱乐部的重要教学内容和体育比赛活动的基本要求,要把公平竞争意识通过体育课程外溢到学生处理社会关系之中。公平竞争的前提和基础是体育规则,没有规则不能称之为“体育”,规则是体育的生命线。体育俱乐部教学的重要职责就是让学生在规则之下开展身体练习和体育活动,进而把体育中的技术规则、契约规则与道德规则转化为学生对社会规范、法律法规、纪律规矩的尊崇与遵守。“更团结”成为奥林匹克格言之后,体育促进人类团结的功能更加凸显,体育项目尤其是集体类项目需要集体中每个人的团结协作,有助于学生团结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培养。同时,体育俱乐部开展各类活动的过程,也是师生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彼此支持,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协作的过程。

2.3 全领域统筹育人资源

首先,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要通过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体育院系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层面有序的对接和帮扶,打破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原有学科边界和教学局限,从课程思政建设理念、目标、重点、任务、制度等方面进行重新布局与设计,建立协同联动的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组织。其次,支持各地各高校搭建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在各高校间共享共用。最后,充分发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教研室、教学团队、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构建多层次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总方向和总要求,也是体育育人的价值导向和目标追求[13]。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导向下,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要与德育协同推进。一是要“育德”与“育体”兼顾。将来自不同渠道的德育内容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和串联起来,构建出全方位、多角度的体育俱乐部育人体系,使德育教育能够与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有机融合,同向同行。二是要“明德”与“精技”互融。“未曾习武先修德”,“立德”先要“明德”,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要突出体育规则教育和体育礼仪教育,引导学生知规则、懂礼节、敢拼搏,在“精技”过程中尊师重道、技道并重、以德服人。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这是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顺利推进的基本保障。科学健全的评价机制是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的“指挥棒”,完善多元的激励制度是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的“助推器”,前者是“把方向”,后者是“提成效”,二者相互支撑。对于教师的评价可以从教研成果、实践效果、教学水平、育人能力等方面进行。对于学生的评价可以从过程表现、进步幅度、技能水平、素养提升等方面进行。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要抓典型、树标杆、多元激励,提质增效。一是要实施精神激励,对于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突出的教师或团队鼓励申报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给予表彰。二是落实物质激励。通过增设专项经费支持、优化教研环境等改善课程思政建设条件。三是完善政策激励。在职称晋升、工作考核、荣誉评选等方面对优秀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及个人给予政策性倾斜。

3 结语

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是“三全育人”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实践,也是打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最后一公里”的有益探索。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要重点通过全面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全面更新课程建设理念、全面优化教育教学体系来全方位革新育人理念;通过强化政治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来全过程体现育人目标;通过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课程思政建设与德育协同推进、科学评价与多元激励相互支撑来实现全领域统筹育人资源,最终形成“教、学、练、赛”全覆盖、课内外一体化、“明德”与“精技”互融、“育德”与“育体”兼顾的“三全育人”格局。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俱乐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