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洪义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公共基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从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现在,教育信息化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义务教育领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教育信息化在残疾人的教育中才刚刚起步。尤其是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发现针对残疾学生尤其是聋生的课程资源十分有限且较为分散。
随着各地高校开展教学,尤其是面对聋生这个特殊群体,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无论是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安排上都要做特殊的考量。在本学期开学之初,高职聋生语文课程主要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这个阶段主要考虑直播设备和语音转换软件的应用。复学之后,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逐步深入探讨、实践如何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模式,这就无疑对课程学习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这些学习资源可以供聋生利用碎片时间开展自我学习,促进聋生信息补偿和学习强化;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协助教师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1]。
由于聋生自身的特殊性,其认知能力、分析理解问题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相对薄弱,现有的面向聋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已经尝试利用各种手段对听力损失造成的信息丢失进行补偿,但仍难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结合网络课程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弥补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还可以将适用的学习理论及丰富的教学经验直接体现在学习资源设计中,将线下课堂面授和线上网络学习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新型学习环境。
本研究主要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并以定量为主的方法进行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聋生语文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行支撑。
通过检索目前国内在职业教育领域知名度较高的两个学习平台——智慧职教、智慧树,发现适合聋生开展自我学习的网络课程学习资源很少,且在满足“有字幕”的前提下符合我校高职聋生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少。按照我校高职聋生语文课程标准,以“大学语文”“高职语文”“文学”及“沟通”为关键词在智慧职教、智慧树两个平台上进行课程检索,发现符合要求的课程寥寥可数。经统计,在检索到的总共42门相关课程中,配备字幕的有8门,占19.05%。这表明目前网络课程中使用字幕的并不多,对后期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检索到的相关网络课程中,符合我校高职聋生语文课程标准的有24门,占57.12%,表明在我们检索到的相关网络课程中有一定比例的课程(章节)可供整合借鉴,但这部分的内容需要后期梳理、重新制作,以便高职聋生进行语文学习。
初步统计之后再对这些符合我校高职聋生语文课程标准的网络课程资源进行细分,按照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分为直接采用、仍需整理、仅做素材三个等级。其中可以直接采用的有3门,分别是“大学语文”(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和“职场沟通技巧”(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占符合我校高职聋生语文课程标准的网络课程资源的12.5%;仍需整理的有12门,仅做素材的有9门,分别占符合我校高职聋生语文课程标准的网络课程资源的50%和37.5%。也就是说符合我校高职聋生语文课程标准的网络课程资源中仅有12.5%是可以直接采用的,剩余87.5%的网络课程资源需要重新整理、加工才能用于高职聋生的语文教学[2]。
根据对现有网络课程资源的检索及分析,发现以下几个问题较为突出:(1)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课程资源中配备字幕的较少;(2)符合我校高职聋生语文课程标准的网络课程资源不多且较为分散;(3)大部分网络课程资源仍需整理才能适用于高职聋生语文教学。这些问题也是在构建高职聋生语文网络课程资源之初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下一步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我校高职聋生语文课程标准是根据所面向的学生群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既有面向全体聋生通识教育的部分,也有针对工艺美术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电子商务、中西面点工艺等不同专业学生设置的学习板块,课程按照上、下学期分为《人文修养分册》和《通用能力分册》两个不同的内容。《人文修养分册》主要涉及的内容有“文学的熏陶”“生活的智慧”和“职业的美德”,这部分的三个内容主要涉及不同体裁的与生活、职业紧密相关的文学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优秀的文化知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三观”,先做人,后做事;通过学习,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把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为学好其他课程、为职业岗位工作需要奠定基础,实现高职聋生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通用能力分册》主要分为“语言训练”“交际沟通”和“实用文写作”,旨在通过相对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培养高职聋生的表达能力、交际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实用写作能力、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等职业通用能力,从而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3]。
根据前期的调研结果,在查找到的符合我校高职聋生语文课程标准的网络课程资源中可以直接采用的有3门,仍需整理的有12门,仅做素材的有9门。除了3门网络课程可以直接嫁接到现有框架中使用之外,剩余的21门还需要进一步整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EV录屏软件的使用和语音-文字转换系统——音书对录制加字幕的视频极为方便,EV录屏是一款免费无水印,集视频录制与直播功能于一身的桌面录屏软件,具备分屏录制、实时按键显示、录屏涂鸦等功能。使用EV录屏的主要目的在于整合串联现有的网络课程资源,使之适用于高职聋生语文学习;在整合录制网络课程资源时使用音书可以添加字幕,方便聋生开展自主学习。在具体的整合和录制过程中可以直接采用上述两个软件进行。以“轻松玩转职场——职场沟通与写作技巧”(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这门课程为例,该课程在智慧树和智慧职教两个平台皆已上线,主要由九章内容构成,九章内容里由若干个小节组成,一小节里面包括内容相对独立的几个微课,每个微课针对一个概念进行细致、精练的讲解。
在结合网络课程(包含仍需整理、仅作素材的部分)和自主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使用EV录屏和音书等软件制作与录制的微课再加上网络课程中直接采用的部分,整合归纳至按照课程标准搭建的框架中。后期将被导入指定的学习平台——智慧树供教师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同时也为聋生搭建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智慧树平台除了有相应的网页版学习平台之外,还有移动端的手机应用——知到,其具备的问答、小组教学、章节测验等功能都十分适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在智慧树平台的基础上进行网络课程学习系统的设计,完成基于智慧树平台的网络课程学习系统,并结合智慧树平台设计相关的功能模块,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课程服务,以便教师对课程的管理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完成网络课程学习系统之后,聋生借助智慧树平台进行网络语文课程学习以辅助传统课堂教学,之后从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网络课程教学体验三个方面分别对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积极采纳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反馈意见,进一步改进高职语文课程资源的建设。
截至6月份,经整理、录制的教学视频已有二十余个,前期已经全部应用于线上教学,从课堂的反馈、聋生上交的作业等情况来看效果良好。接下来将逐步把现有教学视频整理归纳进已经建立好的体系框架中,形成较为完整的高职聋生语文课程资源,以期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推广实践,更好地服务聋生的语文学习,更好地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1.高职聋生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有利于促进聋生学习内容及途径的多元化。由于网络学习资源的不适用性和自身条件受限,聋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依赖课堂教学,学习内容及途径都十分有限。因为高职聋生语文课程资源中的一部分内容是基于对网络相关优质课程的整合,且处于不断更新调整的状态,这极大地拓展了聋生语文学习的宽度,使聋生能在语文课程的框架下尽可能达到博采众长,获得代表性的较为前沿的教学理念。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传递有形的知识,还在悄无声息地进行无形的价值建构。经过整合的高职聋生语文课程资源虽仍然受限于课程框架,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多个角度、多种视野的学习内容,所录制的课程内容可供学生课前预习及课后强化。此外,借助智慧树等平台也有助于聋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在进行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问答、留言的形式与任课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同时这种互动和交流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学习资源的提高和改进。
2.高职聋生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有利于匹配聋生学习的思维模式。相关研究显示,聋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视觉获取信息,偏重于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和运动的物体,相比于健听学生,他们的视觉更易疲劳,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因此,聋生在固定的课堂时间内的学习效率较为有限,学习过程中因其自身的学习特点及学习压力容易导致其产生排斥心理,而如果采用课后“一对一帮扶”的形式对其进行补习,则容易使其因过分受关注而产生紧张情绪。平台上的高职聋生语文课程资源能够为聋生营造较为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且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体系有效提高了聋生学习的自主性。网络课程资源在内容上能够做到引经据典,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给聋生,更加匹配聋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模式。轻松的学习环境和形象生动的内容能够有效提高聋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3.高职聋生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有利于树立聋生学习的自信心。聋生因为自身语言系统的不完善,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的情况,心理上也更容易对未知的领域产生不自信甚至害怕的感觉,这种感觉如不加以正确引导会降低聋生的学习效率,甚至会使其产生厌学心理。作为为高职聋生量身定制的课程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契合聋生的学习特点,方便对新知识点的预习和课后强化,帮助其循序渐进地进入学习状态,引导其完成对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整合与内化。聋生在平台上完成指定课程资源的学习之后,还可在小组群中提问并与同进度的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大幅度提高聋生学习语文课程的质量。
1.高职聋生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有利于高职聋生语文教师系统把握聋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及时进行反馈与调整。在整合、制作高职聋生语文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教师逐渐了解聋生特点、把握教学节奏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不断尝试、调整的过程,教师在使用课程资源进行面授时开展讨论,就聋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让聋生在课上对已经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得到学生第一时间的反馈。在得到这些建议、反馈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对课程资源进行改进补充,录制新的教学视频供学生学习参考,逐步形成“录制—上传—实践—反馈—改进、补充—再录制……”的循环,这些来自课上第一手的反馈和意见能极大地促进教师的反思和提高,使高职语文课程资源得到长足的发展。
2.高职聋生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有利于拓宽高职聋生语文教师教学思路,逐步推进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在开展高职聋生语文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相对固定且更新速度较慢,教师在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时思维容易固化,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而这种固化的思维和单一的教学方法虽可能受到诸如二语习得等理论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理论层面的影响很难直接反映到实践教学中,且需要较长的时间去消化,这个消化的过程对新教师而言显得漫长且吃力。而现有的由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整合、录制的课程资源能够帮助新教师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做出较快的改变,极大地推进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展,拓展教学思路。
3.高职聋生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共享、共建,促进高职聋生语文教师团队的发展。高职聋生语文课程因所针对的学生群体较为特殊,所以现有的已经开发的课程资源数量较少且针对性不足,教师可采用的网络教学资源有限。高职聋生语文教师团队在缺乏必要教学资源的情况下也很容易出现断层现象,一部分原因在于新教师无法通过直观的视频学习获得相应的教学经验,与此同时,经验丰富的教师缺少优秀经验输出、分享的路径。各地的高职聋生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根据自身的研究成果和课堂实践,逐步整合、制作相应的课程资源,很大程度上能促进高职聋生语文课程的共建、共享,使原本“小众”的课程资源逐渐壮大,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