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云云 孙雁娥
1.晋中信息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0;2.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朔州 036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民办高校的兴起与建设还需更加注意内涵式发展。成就目标是以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为基础,在德维克(Dweck)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是指成就行为的目的在认知(如对于情景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等特征上的稳定趋向。[1]早期的研究者对成就目标进行了二分法和三分法结构分类,埃利奥特(Elliot)和宾特里奇(Pintrich)在逻辑推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形成了“掌握—成绩”与“接近—回避”2×2的对称结构。这一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学者们已经开展了数量可观的应用研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有关成就目标定向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仍将是学者们积极关注的焦点话题,也将持续激发教育界与心理学界研究者的兴趣与灵感,其研究对象也会逐渐延伸至不同背景的学生群体。新近一项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大学生的成就目标与其创新精神关系密切,对成就目标的了解和评估有利于对其创新精神的培养。[2]本研究拟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成就目标的实际水平进行系统考察,从而为大学生成就目标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参考。
本研究的经验数据来源于中部某省民办高校的在读本科生。J 信息学院属于我国十大独立学院之一,始终坚持以“完整的人”为培养目标,遵循“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八字方针。本次研究数据来自2106 名本科生。其人口统计学特征如下:从性别分布来看,其中,男生为242 名,约占总数的11.5%,女生为1864 名,占总数的88.2%;从年级分布来看,本科一年级为953 名,占45.1%,本科二年级为599 名,占28.3%,本科三年级为328 名,占15.5%,本科四年级为226名,占10.7%;从担任学生干部与否来看,学生干部为606 名,占总数的28.7%,非学生干部为1500 名,占总数的71.0%;从生源地来看,城市学生为481 名,占总数的22.8%,县城学生497名,占总数的23.5%,乡镇学生167 名,占总数的7.9%,农村学生961 名,占总数的45.5%。
关于成就目标的测评工具来源于陈会昌译著《人格心理学(第六版)》,[3]包括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四个维度,共12 个指标项目,每个维度各对应三个指标,每个指标按七分制计分,最低分计为1,最高分计为7。经内部一致性检验,整个量表的同质信度α 系数为0.904,四个维度的信度系数在0.706 至0.843 之间。远高于0.7,显示量表信度颇佳。[4]
样本校本科生成就目标水平总体得分均值为4.85,高于理论中值4,标准差为0.95,高成就目标的学生占样本总数的45.8%,还有20%学生的成就目标均值低于理论中值,目标水平明显偏低。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成就目标水平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明显不同。那些成就目标越高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明显越高,而成就目标越低的学生其学业成绩也明显偏低,该发现与其他研究的结果相一致,成就目标可以显著预测学业成绩。[5]总体看来,样本校本科生成就目标总体水平一般,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中的骨干力量,既是普通的受教育者,也是特殊的学生管理者和服务者,对于促进高校有效治理、浓厚校园文化氛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6]因此,本研究从成就目标定向视角分析高校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差异,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经过独立样本T 检验发现,本科生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成就目标定向的得分均值差异具有显著性(T=-2.173,P<0.05),担任、不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在掌握趋近目标(T=-2.704,P<0.01)和成绩趋近目标(T=-4.066,P<0.001)两个维度得分上均有显著性差异,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担任干部学生,在掌握回避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两个维度得分的差异性不显著(P>0.05)。数据表明,担任干部的学生中有50.17%的学生具有高目标,而未担任干部的学生中只有44%的学生目标较高,也就意味着不担任干部的学生目标较低,距离高目标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无论是掌握趋近目标还是成绩趋近目标,担任干部的学生目标均值都较高。样本中有65.6%的学生干部“其目标是获取比大多数同学好的成绩”,多数学生表示“即使很累,也会尽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干部身上发挥着很明显的榜样示范作用,带着教师和普通学生的特别期待,学生干部具备高自信心和高成就动机,面对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可以及时适应,因挫折感和失败感而带来的困扰也会进行自我调整,所以相较于不担任干部的学生,学生干部无论是成绩还是能力的趋近目标都较强。
有研究已经表明,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人格特征、学习能力、就业取向及消费行为等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7]本研究主要分析来自不同生源地的本科生成就目标的类型和差异性。结果表明,成就目标定向在城乡间存在显著差异(F=3.181,P<0.05),主要集中于掌握—趋近目标(F=2.858,P<0.05)和成绩—趋近目标(F=6.028,P<0.001)两个维度,均呈现出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的态势。
在本研究低成就目标学生群体中,城市学生占22.78%,农村占比46.71%,无论是掌握趋近目标、成绩趋近目标还是成就目标总值,生源地距离城市越近的学生目标均值越高。数据显示,70.1%的农村学生即使觉得累,也依然会坚持完成学习任务,但会尽量逃避展现自己,对自己未来的目标定位也较为谨慎甚或模糊。75.5%的城市学生学习目标很明确,无论是能力还是学业成绩都力争上游,面对出现的失败,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重新设置新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学习动机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不会陷入太多的自责和消极情绪中。
高校校园环境为大学生提供的是多维文化氛围,让大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可能性,校园环境中存在的文化交织、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碰撞、集体要求与个性追求的差异,会使部分大学生产生自我定位上的迷惑与矛盾性。进入民办高校的本科生对未来的职业地位和自身价值实现也存在迷茫和困惑。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应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做出清晰而准确的目标规划,坚定成为合格而又优秀人才的信念,这在民办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本科生而言,在校期间要不断完成学业任务和提升专业技能,不仅要设置近期内的目标,还要为未来的职业或升学选择做出安排,学习什么内容的知识和技能,什么时间学习,学习的进度区间是怎么样的等一系列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这些目标需要教师更多经验和技巧的辅助,才能使得本科生可以更准确和更有效率地设置和实现。
以往研究表明,相较于相对功利主义的成绩目标,具备掌握目标的个体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力求掌握新知识并提高自己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8]因此,学校应重视引导更多本科生形成掌握目标,通过有效的教育干预以鼓励学生积极选择并参与到如大学生创业大赛、校园风采大赛等活动中,借此帮助本科生尝试领会参与这些活动的意义,并理解其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掌握它所促进的专业技能,使学生专业素质、职业观念、社会适应性等方面都形成特殊优势,同时,唤起学生参与教育活动可以充实并增强自我的意识。此外,教师要多给予表扬性、鼓励性评价,调整部分学生的回避型心态,逐渐树立他们对自我能力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良好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对于学生社交技能与学术能力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提高本科生的成就目标水平,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积极指引,还需发挥教师在课下的引导作用。今后要加强教师对学生的课后学业指导和师生互动交流,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业需求,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动力支持。建议学校建立健全师生沟通机制,将师生互动频率纳入教师考核范围。另一方面,辅导员应该重视学生的立志教育和同辈群体的影响力。民办高校的辅导员通过组织开展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并确立坚定理想信念。在高目标指引下,学生才能不畏惧失败和挫折,积极投入到学业中。同辈群体作为本科生在校期间最为主要的人际关系因素,充分发挥同辈群体中团结合作精神和同伴榜样示范作用,依赖于群体的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
本研究发现,学生干部兼备掌握趋近目标和成绩趋近目标,会对学习动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已有相关研究表明,担任学生干部是一种教育过程,可以对学生的学业表现与某些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高校中的学生干部往往是由少部分优秀的学生担任,干部的积极影响促进学生的成绩、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继续提升,“马太效应”使非干部学生群体处于较弱势的位置。因此,要建立多元化的干部任职机制,多为学生提供主动展现与提升自我的机会。总而言之,通过干部经历的增加,可以促进本科生更加注重培养自身的能力,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也能得到强化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