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儒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但是由于学习、人际交往、就业、升学等各种社会压力的增加,学生们也会出现诸如“寝室矛盾,焦虑紧张、恋爱烦恼”等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处理不好,会形成心理障碍,对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甚至断送大学生涯。因此,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重要保障[1]。
根据2018 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工作要求,应对学生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专职岗位,辅导员的身份是学生在学校的“家长”,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专职导师和朋友,应积极践行指导纲要的要求,直接面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所以,不断提升辅导员发现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能力,非常重要。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其重要生活目标受挫时所经受的心理失衡、无法主宰自己生活的状态。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认知上,注意力分散、不集中,思维一直沉浸在危机事件之中,怀疑一切,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情绪上,负面不良情绪的增加,出现极度愤怒、难过、伤心等多方面的消极负面情绪。第三,在行为上,丧失主观能动性,出现了冲动行为,遇到不利的情况时的消极逃避行为,属于无能为力的情况。危机具有突发性、紧急性、痛苦性、无助性、时限性和危险性等特征。[2]
危机是危险的,包括躯体和精神上的反应。如果当事人不能有效应对并加以纠正,持续发展就有可能导致个体严重的精神病态,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与交往,甚至会导致自杀、自残、伤害他人的悲剧性后果。自杀是危机极端严重的表现。作为辅导员教师应当时刻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等状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如果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要从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进行心理危机干预[3],正确引导、激励学生,尽最大努力将危机以及潜在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中。对心理危机进行有效干预,是减少出现行为上的危机以及自杀行为的概率,并减小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与破坏程度的必要环节,有利于将危险因素在其萌芽状态予以化解,帮助学生心理恢复健康状态,促进其身心健康。
学业是学生大学生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业”在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分量”还是很重的。但是,由于网络游戏的诱惑,自身的惰性等诸多方面原因,导致其不能按时完成学业,出现多次旷课,考试不及格、重修、降级甚至不能顺利毕业,无法取得毕业证书现象的出现。事后学生追悔莫及。但由于自身缺乏自律性,学生很快又开始沉迷于追剧、网游等事务中,但内心仍然想顺利完成学业,可是又无法拒绝新鲜事物的诱惑,久而久之,这种自相矛盾的状态容易使其产生压力,从而产生抑郁的情绪,进而产生心理危机。
目前,高校中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是父母的“小王子”和“小公主”,享受着亲人的万般宠爱。进入学校后,远离父母,开始集体生活,要维持和室友之间的和谐关系。但是,室友不是自己的亲人,更不是自己的父母,他们也是和自己一般大的同学,同学不会像亲人一样包容自己,所以在大学中,往往是志趣相投的同学成为好朋友,班级“小团体”较多,寝室中其他人员形成团体,共同孤立一个同学的情况也时有出现,从而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增加寝室矛盾,易使被孤立的学生产生压抑、沮丧的情绪,产生心理问题。所以,辅导员作为学生“家长”进行危机干预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大学生的年龄大约在20 岁,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这个年纪易对异性产生好感,从而确定恋爱关系。但是也会产生诸如情侣吵架,恋爱影响学业,失恋后情绪失控等问题。所以,辅导员作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应及时发现其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危机干预,疏导学生情绪,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端正恋爱的态度。
大多数企业愿意招聘经验丰富的员工,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少,为毕业生提供的岗位不多,近几年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增大,导致心理压力增大,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分析就业形势,为学生毕业后是继续求学,应聘就业,还是自主创业指明方向[4],缓解其心理压力,将心理危机的发生扼杀在萌芽之中。
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承担着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和重担。面对目前高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危机,甚至部分学生有自杀的倾向,如何识别自己的学生中是否存在由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不和谐、情感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等方面导致的心理危机,并及时解决,还学生一个健康快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阳光灿烂的大学时光,辅导员作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
在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情况下,及时进行正确的心理危机干预非常重要,也是使学生尽快恢复健康心态积极面对人生的必经之路。心理危机干预的步骤主要分为六个方面:
第一步,明确问题。辅导员作为危机干预者,需先认真倾听学生的陈述,明确学生的问题是什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在后续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疏导学生的情绪,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第二步,保障安全,即保证求助学生的安全。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干预的首要任务,要想方设法稳定学生情绪,引导其脱离危险心境和危险环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保守秘密,保护学生的隐私,保存好与学生谈心谈话的资料,拒绝让求助学生产生新的危机和困惑。
第三步,给予支持。即辅导员在充当危机干预者角色时,要发挥作为教师的真诚、倾听、共情、尊重、认真、积极关注的能力,对学生给予关心、关爱,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理解和关心,让学生坚信“老师是从心底里真正关心我的”,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与爱。一旦感受到老师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一员的支持,就会获得心理能量,缓和消极情绪和消极行为。
第四步,找到正确的方法,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遇到心理危机的学生思维往往比较固化,会让人感觉“死脑筋”,教师应该多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发散思维,帮助找到学生目前能应对其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寻找的过程中,注重挖掘学生已有的人际资源、环境资源、自身优势资源等,通过对各种资源的分析,引导学生看到生活的希望和光明的前途,从而重拾自信、重新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定位,摆脱危机情绪的控制。
第五步,制定计划。辅导员作为危机干预者与学生配合就像项目策划一样去认真论证、谋划,制定接下来的行动计划,制定符合实际且能够实施的方案,方案中多体现学生的意见和思想,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感觉到这就是自己制定的行动计划,激发学生主动实施这个计划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水平,重拾自信。
第六步,得到承诺。让学生对行动计划方案进行总结,得到其实施计划的承诺和保证,培养其积极应对的行动意向。
例如,有个学生出现抑郁、烦闷的情绪,甚至与家长、辅导员交流中明确表示活着很累的消极情绪。学院领导及时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采用心理危机干预的方式方法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辅导员也及时与家长电话沟通,找到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形成“家校联动”的干预模式,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学生进入大学以后,远离家长和原生家庭,进入一个新的陌生环境学习和生活,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最密切最直接的纽带和桥梁,是引导学生适应新生活新环境的生活导师和心灵导师,是学校里的“学生家长”。学生辅导员也肩负着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因此辅导员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十分重要。
在平时,笔者多参加心理课程的培训,阅读相关书籍,并向经验丰富的老辅导员请教,将学习成果做好总计,在笔记上做记录,经常拿出来翻看,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各种心理危机的表现,掌握解决心理危机的方法,从而更高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此外,作为我们院系的心理工作负责人,笔者组织同学们参加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的演讲大赛以及心理话剧表演比赛,多名同学在比赛中获得奖项,同学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心理知识,成长了很多。笔者应带领学生多参加此类活动,在实践中加强学习,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成为好朋友,有利于日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和学生沟通时要有“三心”,即“爱心”“耐心”“细心”。
有爱心。“爱能包容一切”,从心底里关爱学生,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充满爱。作为辅导员,也要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让自身的正能量感染学生,让自己成为学生在学校里最想依靠的肩膀。
有耐心。学生遇到问题时要耐心倾听,学生在倾诉时不要打断他,做一名善解人意的老师,让学生觉得你很支持他,理解他,让他心里有安全感。
要细心。学生在倾诉问题后,要细心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谈话内容要详细,观察问题要仔细,解决方案要精细。事后要对解决事情的效果进行追踪和评估,时刻关注学生的心情和心理状态的变化。
多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都有着与他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如单亲家庭,被校园霸凌,家庭里的重男轻女思想让孩子从小遭到不公平的待遇等。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所以,要想更好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就一定要了解学生的“苦”,感同身受,用心交流,关爱学生,对学生要有“三心”,通过经常走访寝室,谈心谈话的方法,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是站在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做学生的好朋友,成为知己,学生才会将心里的真实想法告诉自己,便于自己更好地开展工作。在平时深入寝室谈心谈话时,我发现如果以很正式的姿态和学生谈话,他们一般不会吐露真言,而以朋友的身份和口气跟学生聊天时,他们也会放松下来,“放下戒备”,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在我看来,与学生做朋友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好方法。
为了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应在每个班级设立一名心理委员,每个寝室设立一名心理联络员,如果寝室有同学出现心理问题,心理联络员要及时上报给心理委员,心理委员进行分析和处理后再上报给辅导员。形成心理联络员—心理委员—辅导员的三级心理联络网,全方位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以一个个案为例,某班一学生和寝室同学产生矛盾,他和宿舍同学基本上没有交流,没有重要的事情相互之间就没有沟通,但有时也会因为宿舍卫生的清扫等小问题而产生矛盾。有一次又发生了争执,心理联络员及时上报给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在记录和分析后上报给教师。教师将其中一个同学叫到办公室,并描述了当时的情况,在学生离开办公室后,教师对他所描述的事情在本子上做了详细的记录。然后,又找到了寝室其他同学进行了谈话,从不同同学的视角对该事件进行了分析。在了解情况后,没有将双方召集在一起,而是分别单独进行了思想教育工作,告诉他们要互相包容,相互理解。在分别谈心谈话以后,对后续的情况进行了跟踪回访[6],定期了解寝室情况,并让心理委员定期向我反馈情况,通过走访寝室以及微信线上沟通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关心和关爱,成功化解了心理危机。虽然双方还是有一定的矛盾,但没有让矛盾升级,双方在寝室中能够做到“相安无事”。由此可见,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重要作用。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未来,笔者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做好辅导员工作,解决学生心理危机,帮助他们塑造人生美好未来,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当代“四有”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