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作人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又到了收获的季节,遍地尽为“黄金甲”。而对于音乐艺术的秋天来说,同样也是硕果累累,收获满满。9 月21 日-26 日,享誉全国的辽宁歌剧院推出了他们经过艰苦奋斗创作出的大型歌剧《邓世昌》。这部歌剧的首演, 成为全国歌剧界在接近年终时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祖国艺术秋天中所收获的一颗硕大果实。
歌剧《邓世昌》的创演来之不易,辽宁歌剧院(以下简称“辽歌”)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2024 年是甲午海战130 周年,“辽歌”为了纪念这段悲壮的历史,更为了表现和礼赞民族英魂,遂以“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艺术手笔,打造了这部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魄的大歌剧,借以回望甲午风云,穿越历史硝烟,重塑英雄形象,谱写英雄咏叹。
歌剧《邓世昌》的创演班子十分“豪华”:编剧黄维若是我国著名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有着丰富的歌剧剧本创作经验;作曲孟卫东是近年来国内主要的歌剧作曲家,其作品耳熟能详,屡获国内大奖;导演曹其敬更是我国戏剧界的泰斗,大师级的歌剧导演;指挥许知俊多年来作为中央歌剧院常任指挥,指挥了大量中外歌剧,有着丰富的歌剧指挥经验;舞美设计高广健是国家大剧院舞美艺术总监, 中国最著名的舞美设计师之一;灯光设计邢辛亦是行内的顶级人物,现为国家话剧院一级灯光设计; 此外,执行导演殷之声、服装造型设计阳東霖、形体及场面设计肖燕英、多媒体设计丰江舟、化妆设计曾卫、声乐指导车英、监制张大川、指挥马楠等, 均为国内一流的专业艺术家。
此次我受辽宁歌剧院之邀,赴沈阳观看了23 日、25 日的两场演出,对该剧的整体面貌窥见一斑, 现将所获感想汇集于此,以供大家参考和评价。
老练编剧为作品夯实基础
歌剧《邓世昌》的编剧是黄维若,这位著名戏剧家是国内顶尖级的歌剧剧本创作者,笔下曾有《苍原》《沧海》《我心飞翔》《运河谣》《貂蝉》《高山流水》《萧红》《唱响南泥湾》等作品,且许多都已是中国歌剧经典。黄维若熟悉歌剧剧本的创作规律, 在写作上有着丰富的技巧和经验,此次写作《邓世昌》,剧作家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以顺理顺畅、前后完整的戏剧构思,将民族英雄邓世昌塑造得有血有肉、豪气冲天,且用清晰的脉络发展和情节展示, 为整部歌剧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我认为,黄维若的剧本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为邓世昌这个人物增加了人性。为了衬托好他可信的英雄形象,编剧设置了何玉娘(邓世昌妻子)这个人物,且以爱情的红线,将二人的相濡以沫、情投意合、志同道合串联在一起,为整部剧的戏剧增加了丰满的“填充”效果。
再有,黄维若构思剧本时,在情感安排、情节进展、结构布局、高潮处理等方面,都有着合情合理的铺垫、叙述、展开和升华。无论是序幕的倒叙、六场戏的重点着笔,还是尾声的深情追溯,都有着首尾呼应,环环相扣的体现。我个人觉得,黄维若对剧本中每一场戏的安排都颇有条理(即逻辑性的自然贯穿)。如第一场一开始,青年邓世昌与何玉娘既矛盾又契合的首遇,就为后续剧情埋下了情感萌芽和发展的种子,亦为夫妻二人日后生死与共, 慷慨爱国的豪情定下了基调。
再如歌剧最高潮的第六场,编剧以强烈的写实性叙述和戏剧化渲染,将以邓世昌为首的致远舰官兵,与一小撮龟缩在角落中胆怯自卑而又侥幸的日军做了鲜明对比,并在舞台上展开了硬抗式的激烈搏斗,双方之间的戏剧冲突非常激烈。这部歌剧最重要的核心主题,亦在这里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我一直认为,歌剧《邓世昌》应该表现的是一种气势,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因此它必须通过强大的戏剧手段来弘扬正义、宣泄正义、讴歌正义,并以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来塑造英雄和告慰英灵。黄维若的剧本在这些方面都做到了最佳。他以顺畅的逻辑主线加之巧妙的情感辅线,将剧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做了合理而又可信的处理,并以最大的限度扩展了悲剧了内涵,从而使“甲午海战” 这段悲情、悲愤、悲壮的历史,成为激励民族、警示民族的现实号召。
优秀作曲家为作品创造精魂
孟卫东是近年来中国歌剧界内的知名作曲家。别的不说,在我所写过的歌剧评论中,就有他的《红河谷》《方志敏》《红船》《盼你归来》《天使日记》《侨批》《一江清水向东流》等作品,可见其创作密度之高,数量之繁,这一切在业内均有着相当突出的口碑。
关于孟卫东所写的歌剧,我的体会是体裁完整, 规格性强且成功率高。在他以往的作品中,音乐总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新鲜感和旋律美,但我最为看重的,是他的音乐中那种戏剧性满满的动力感。在创作时,他总是能够第一时间找到作品的戏剧焦点, 从而以自己的音乐围绕着人物塑造、情节展现及戏剧发展进行不断的表现、修饰和展开,继而将整部作品撮合、凝聚、融汇成一个艺术整体。
在歌剧《邓世昌》中,孟卫东的音乐在风格上异常鲜明,具体来说,其音调颇具民族性和抒情性,合唱(特别是主题歌)及独唱都富有深情优美的旋律感, 而重唱、合唱则与乐队段落一样,十分富有推动力和渲染感,大大加强了歌剧中的音乐表现效果。
《邓世昌》的音乐十分歌剧化,男女主人公的咏叹调都写得十分流畅,没有因语言或其他因素而导致的“四不像”感觉。具体来说,邓世昌的唱段写得坚定沉稳,颇有将军的气度和壮士的豪情,而何玉娘的唱段则情深意浓,柔中带刚。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反面人物李莲英的一个唱段非常有趣,音乐写得刁钻油滑,“俗味儿”十足,其间还有一种奴腔奴调的体现。
孟卫东是写作旋律的高手,这在他以往的歌剧创作中均有所体现,此次在写《邓世昌》时,他的这方面才能再一次得到了发挥。剧中主题合唱曲《你是大海的朝阳》深情质朴,委婉悠荡,缓缓流动的旋律,寄予了人们对英雄邓世昌的无比怀念与惋惜, 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后人对伟大英灵的寄托与热爱。歌剧中还有许多有意思的唱段(包括男女声合唱及大量重唱)都与剧情和人物相关,它们的出现起到了辅助情节、渲染情绪的作用(如第一幕中农妇们的女声合唱,第二场、第六场中的士兵合唱等),而非“填补空白”“互不相干”的静止演唱。
如今谈起中国歌剧,很多业内人士都会提及“咏叹调”“宣叙调”这些名词,因为前几年中国作曲家在写歌剧时走过这方面的弯路,写出了一些不洋不民的怪腔调(宣叙调为最),所以留下了被人诟病的把柄。然而孟卫东则不同,他有着写作中国歌曲的深厚功力及丰富经验,所以在歌剧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写作上得心应手。在歌剧《邓世昌》中,孟卫东所写的咏叹调和宣叙调非常入耳,不洋不土,不奇不怪, 在语调、语气及声韵上都十分讲究。看来,这位作曲家真的没少在中国式咏叹调与宣叙调上下功夫。
孟卫东的歌剧音乐还有一大长处,那就是乐队部分写得好,这一点在《红河谷》《红船》《侨批》《一江清水向东流》等作品中均有所体现。我个人感觉, 孟卫东的乐队音乐写作不仅配器均衡细腻,乐队表现方法突出,更重要的是他有着乐队戏剧化、乐队歌唱化和乐队角色化的先天感觉,所以他写的乐队音乐在歌剧中总是显得精彩而得体,起到的作用也都是正面有效的。例如在《邓世昌》中,乐队部分自始至终分量很重,从序曲中就出现的进行曲音调(全体铜管),直到尾声时仍在嘹亮响彻,而在中间场次的不同段落中,交响性的乐队独立部分均此起彼伏, 很多地方都充满着个性、色彩和激情(如海战场面) 的表现,有趣的是,这些近似瓦格纳创作手法的乐队部分,不仅没有出现压唱式的喧宾夺主,反而常常与声乐部分融合协作,恰当地烘托了歌剧情节的戏剧发展。我认为,孟卫东之所以能够如此得心应手, 与他自身的乐队领悟性和感知力是分不开的。
名导演为作品量身把脉
曹其敬是中國戏剧界的一面旗帜,她德高望重, 在人们心中拥有至高的地位。当年她执导的歌剧《苍原》成为一代经典,为无数后来者树立了榜样。此次重新出山执导《邓世昌》,可谓是艺术青春“新勃发”的标志,而对于“辽歌”而言,则是他们歌剧创演史上的又一次“光荣幸会”。
曹导执导的歌剧是理念、技术、经验融为一体, 那些成型的作品,既有理论上的支撑,又有实际上的效果,既有严谨的逻辑进行,又有强大的情感魅力,而其中的戏剧因素,则在以上的诸多特点中得到了自然而顺理成章的展开。
《邓世昌》是一部以历史为借鉴、以英雄为主题、以弘扬为手段、以大歌剧为体裁的大型作品,要将它完美地展现在舞台上,需要导演付出巨大的智慧、手段和经验。曹导在此方面可谓身经百战,且成果颇丰。《邓世昌》的整部戏进行得非常顺畅,剧中情节的叙述与发展、人物的静动态对比、戏剧高潮的铺垫与爆发等,都表现得丝丝入扣,井然有序, 非常富有逻辑性和连贯效果。我观曹导的戏,感觉是情节紧凑、逻辑清晰、情感细腻、高潮激荡,感染力非常强大。另外,曹导很重视剧中人物的塑造, 十分强调角色内心与个性的挖掘展现。在歌剧《邓世昌》中,邓世昌、何玉娘、刘步蟾、李莲英等正反人物,都在表演中准确抓住了角色的定位,表现出他们真正的人物本质,我认为这与导演在执导时的塑造与要求是密不可分的。
曹导执导歌剧时还有另外一个“绝活”,那就是对整体场面的把控及舞台调整的掌握。曹其敬有一种“想象慧眼”的能力,能够通过剧本和音乐的提示来架构戏剧场面,同时以精准的“嗅觉”,感悟到戏剧的重要节点和关键之处,并以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剧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转换。例如第一场邓世昌与何玉娘的首次见面,壮志青年与纯美少女之间均有着难言之隐,邓世昌决心报效国家但怕连累何玉娘,意欲与其解除婚约,然这却引起刚烈的何玉娘极大的委屈与自尊。最终何玉娘明白了邓世昌的高远志向,遂决心与其生死与共,伴随终身, 而邓世昌也被何玉娘的坦诚、大度和温顺所感动, 二人便在甜蜜的感情交织中相拥而就。
这是一场很细腻的感情戏,它需要两位演员既要表现出情感失落的复杂心理,又要表现出情感真挚的爱情甜蜜,而其间相连的链条则是英雄的大义与烈女的刚强。曹导在执导这个场面时,有意加强了两位演员内心情感吐露的对比,并借助一条在珠江中来回游动的小船(道具,男女主人公一个在船上,一个在岸上,一会儿同船,一会儿同岸),暗中寓意了两人爱情红线的波折与反复。同时又以对岸十余位村妇的旁白演唱作为陪衬,映射出这对青年男女生生不离的爱慕与同仇敌忾的志向。
再如第六场“甲午海战”中我致远舰与日吉野舰激烈交锋的戏,曹导运用极好的“雕塑”站位, 将邓世昌的英雄形象进行了凸显。而在处理吉野舰上的日军官兵时,她又利用了舞台的方位角度感, 将几个嚣张狂傲且狼狈不堪的日军龟缩在台口的角落里,利用正面面积与斜角的反差对比,烘托出英雄邓世昌及致远舰官兵的正义高大,同时也反衬出日军官兵的阴险狼狈与卑鄙渺小。
总之,曹其敬执导的戏看上去特别舒服,舞台协调整洁不说,演员们的唱演也显得十分到位,没有那些突兀的不顺和蹩脚的“磕绊”。我感觉,这一切都源于老艺术家过硬的专业技艺、丰富的专业经验和深厚的专业修养。通过此次《邓世昌》的演出, 人们更加深信、更加钦佩、更加敬重这位年过八旬的戏剧大师了。
众位名家为作品添砖加瓦
歌剧制作和排演是一个大的工程,受其综合因素所限,它的成型,除了编剧、作曲、导演、指挥的作用外,还必须依靠舞美设计和灯光设计等其他项目的作用。此次《邓世昌》的排演,舞美设计邀请了国家大剧院的顶级专家高广健,他曾经为歌剧《苍原》及《赵氏孤儿》、太庙版《图兰朵》担任舞美设计。高广健的舞美设计风格极为突出,常以舞台上的突发奇想惊艳观众,我看过太多他的作品, 对其创作特色深有了解。在我的印象中,他善于使用写实主义手法,常利用道具实物与布景进行对比, 再加上立体的写意化反衬,使得舞台上的设施虚实结合,层次交织,颇具奇特的视觉效果。
此次歌剧《邓世昌》的设计,高广健延续了他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风格,以实体道具(小船、炮位、舰岛)配合虚拟造型(军舰甲板、码头工地等), 将军舰行进、码头停泊、海战场面等表现得惊艳而又翔实,整个舞台既有具象的实景展现,又有抽象的模拟象征,看起来颇具形象感和震撼力。
灯光设计邢辛同样是业内的“大咖”,他也曾经是歌剧《苍原》的灯光设计。此次作为《邓世昌》的灯光设计,他在保留其风格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具体来说,就是善于根据情节、地点、环境、人物的不同变化调节灯光,使其发挥出突出重点,衬托局部的效果。特别是在第四场,醇亲王奕譞、大太监李莲英、丁汝昌、邓世昌四人在舞台上各自商议(丁、邓在为海军建设冥思苦想,而奕、李则在商议如何挪用海军军费为慈禧修建颐和园),奕、李居于舞台左上,丁、邓居于舞台右下,四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议题决定了两个忠奸组合在舞台上的不同站位。此时,邢辛的灯光设计非常有效果,他以有效的切光、压光技术,使得右下方丁、邓“忠贞组合”的效果敞明光亮,而使左上方奕、李“奸佞组合”的效果昏黄暗淡,如此形成了一种无声的灯光语言,使得人物造型在视觉上得到了剧本预期的效果。
歌剧《邓世昌》的指挥是许知俊和马楠(“辽歌” 自己的指挥)。许知俊我再熟悉不过,他原为中央歌剧院常任指挥,是我一起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同事。许知俊指挥歌剧是个行家,指挥时,无论对细微个体还是宏观整体的把控,都有着信心满满和胸有成竹的表现。我于25 日看了一场他指挥的《邓世昌》,总体感觉他很自然自信,技术上娴熟,音乐上流畅,音乐高潮的起伏亦很有层次,整场演出是成功而又成熟的。
值得一提的是“辽歌”自己的指挥马楠,他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是一位年轻的指挥硕士,此次获得了实地指挥的机会,对他来说是一个来之不易的锻炼。我于23 日看了一场马楠的指挥,感觉这个小伙子很有悟性。他的指挥颇具激情,全场的把控做得有模有样,且在很多细微之处(情感变化、戏剧高潮等)的处理上显得镇定自若,没有因慌乱而出现的明显瑕疵。马楠的欠缺是经验不足,在歌剧演出中的很多地方尚缺技巧性的“跟随”“帮衬” 与“诱导”,然而我相信,随着演出场次和经验的积累,他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歌剧指挥。
演出阵容为作品添加光彩
“辽歌”是一个实力型剧院。此次《邓世昌》的演出,“辽歌”仅邀请了一位外援演员,即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赵丽丽,其余演员均为自己剧院的优秀年轻人。这样的安排,足可见“辽歌”艺术储备的雄厚与艺术信心的强大。
此次“辽歌”的演员阵容为:傅伟林饰邓世昌, 赵丽丽、姚亚端饰何玉娘,孙艺宁饰青年邓世昌, 张元军饰刘忠,高峰饰丁汝昌,韩震饰刘步蟾,任秀利饰奕譞,杨侃饰李莲英,孙杨饰河原要一,关思奇饰伊东佑亨,赵鹰男饰英国监工,李慧嘉饰北洋水师军官,邢志勇饰铺兵,水兵、村民由“辽歌” 合唱团饰演。
傅伟林是一位很有特色的男中音歌唱家,他饰演的邓世昌形象、气质、声音都很好,且唱演到位, 赢得了观众的充分认可。我已多次听过这个年轻人的演唱,在“辽歌”曾经上演的歌剧《苍原》《逐月》《雪原》等作品中,都能够听到他的声音。我个人认为,傅伟林声音条件好,表演气质到位,在专业上很有发展潜力,只是在戏的把控及人物塑造的细节上还需提高,另外在声音上能够多多保持一些平直和稳定就更好了。
赵丽丽是近年来的一位新秀演员,当年她在歌剧《雪原》中担任女主角,我也在现场观摩了她的表演。我认为,赵丽丽是一位技巧出众且声音形象迷人的女演员,她的演唱情真意切,音色高亢亮丽, 且有着平稳的质感和坚实的气息。从此次演出整体来看,赵丽丽的表现非常稳定,唱演中能够感觉到她的经验十分丰富。其次,她的精神内涵十分贴近角色,何玉娘温柔、善良且刚烈的性格,被她在分寸上“拿捏”得十分恰当。
此次的B 角何玉娘的饰演者姚亚端,她是“辽歌” 的一位新演员,本人实力相当不俗,是留法的最高级演唱家博士。姚亚端的唱演很有自己的特点,与赵丽丽形成了一定的反差。我在现场感觉到,姚亚端的声音较之赵丽丽更“硬”、更“圆”,在体现角色坚韧性格和悲愤效果上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另外,我对饰演刘忠的张元军十分欣赏。这位年轻的男高音声音非常纯正,他音量适度,音色穿透力突出,演唱中集中了高、飘、亮的特点,很有辽远的效果。他所饰演的刘忠,也因其率直的表演而显得质朴而又可信。
还有一个演员在演出中给我带来了惊喜,他就是饰演李莲英的杨侃。这个年轻人很会演戏,在舞台上操着一口油腔滑调的太监腔,再加上谄媚的奸佞表情,将一个满肚子坏水的大太监饰演得惟妙惟肖。更绝的是他那一段戏曲味儿十足的独唱“小调”, 效果非常滑稽,与当时的情节及角色性格十分吻合。
其他几位角色演员的表现亦很有特色。如饰演青年邓世昌的孙艺宁,她是女扮男角,故在戏的难度和声音的控制上很不好处理,然而这位年轻女演员却以自己的歌唱(通直的声音)及表演(帅气的气质)能力,将青年邓世昌的英俊、才气和踌躇满志的精神体现得充分而又自然。
“辽歌”是一个老牌的歌剧院,几十年的辉煌业绩,证明这个剧院拥有着传统的精神和过硬的实力。“辽歌”不仅拥有一批优秀的青年歌唱家,还有着实力不俗,经验丰富的合唱团和交响乐团(“辽交”)。此次《邓世昌》的演出,人们在现场看到了他们出色的表现,合唱团的声音协和而又通透。无论是主题歌《你是大海的朝阳》还是剧中的多处戏剧合唱,他们都完成得很好。“辽交”目前是东北三省中的“招牌”乐团,整体状况平稳均衡,尤其在歌剧演奏中占有着经验上的“先机”。此次演出中, 在许知俊与马楠的指挥下,乐团发挥了灵巧的特点和擅长戏剧音乐的优势,为整部歌剧演出的成功提供了保障并增添了光彩。
歌剧《邓世昌》的上演,可谓中国歌剧经过多年奋斗与磨难之后所取得的又一大硕果。它集中了全国一批理念先进的顶级艺术家,在“辽歌”这个坚实而又坚固的歌剧平台上,共同打造了《邓世昌》这样一艘“歌剧航母”。
歌剧《邓世昌》在艺术上确实有着局部与整体的多方面优势,是当今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作品。然而若让我从中“鸡蛋里挑骨头”的话,我倒是可以说出一些我认为的明显弱点。譬如,歌剧《邓世昌》尽管在艺术上拥有成功的突破,但仍存在着“主题偏移”的现象。具体来说,整部剧对邓世昌的提升塑造尚有欠缺,而对何玉娘的戏和作用则过于偏重(音乐上也有此现象,何玉娘的咏叹调写得比邓世昌的咏叹调显得更有特色),以致作品中本所应该呈现的“英雄屹立感”在独立性上打了折扣。
我个人认为,编剧在剧本创作上应该给邓世昌以更多独立性格的展现空间,如多设置一些展现邓世昌英雄气概的戏(如电影《邓世昌》中邓一人怒斥洋人,严惩日本奸细的场面),而作曲家也可以多角度、多性格的重唱形式加以表现,如此便会牢固地树立起邓世昌爱国英雄巍峨的形象。现在的戏, 在遇到关键问题时,总是由妻子何玉娘出面,并以其大度的胸怀、温柔的体贴和忍让的态度感化邓世昌,随后鄧世昌再做出英雄式的决定,这样的感觉多少对邓世昌的整体形象产生了弱化的效果。
除此之外,我感觉《邓世昌》在创演上再没有更大的缺陷,至于一些枝节的细小瑕疵,在歌剧的演出中是在所难免的,但毕竟不是主流问题,不会影响歌剧总体上的成功。
我一直认为,歌剧《邓世昌》唱的、演的、奏的都是一种气势,即舍我其谁的气势,而这种气势所代表的,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中国式“英雄主义”。“辽歌”此次的演出,使我们真正听到、看到并体验到了这样一种一往无前的强大气势。
大歌剧的形式、大歌剧的风格、大歌剧的特色, 在9 月21 日-26 日辽宁大剧院的舞台之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辉煌壮丽的场景,它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意义出发,将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英魂高高托起,并将它传承、传递、传播到了世界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