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俄罗斯在音乐交流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基础。1898 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大量俄侨涌入中国。俄籍音乐家在中国境内开展了大量的音乐活动,为中国培养了一批高质量音乐人才,也助力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家走向了世界舞台。同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也为俄籍音乐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音乐元素,使其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中俄两国音乐界在创作思想、美学追求及其音乐作品方面都进行过广泛交流,而俄罗斯也成为与我国近代音乐发展联系最紧密、交流范围最广泛的国家。
2017 年10 月6 日, 俄罗斯国宝级女高音歌唱家安娜· 奈瑞贝科(Анна Юрьевна Нетребко, 1971-)第一次來华,与丈夫、男高音歌唱家尤西夫·伊瓦佐夫(Юсиф Эйвазов,1977-)共同受邀参加中国南京江苏大剧院的开幕。他们为中国观众带来的欧洲歌剧经典唱段,至今大家记忆犹新。时隔六年, 2023 年10 月4 日安娜· 奈瑞贝科再次来到中国唱响广州大剧院。
此次,奈瑞贝科为中国观众呈现的是一场“俄味儿”十足的混合式音乐会① ,曲目涉及三位浪漫主义后期俄罗斯作曲家的25 首作品。音乐会时长95 分钟(含15 分钟中场休息)。由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钢琴家伊琳娜· 索博列娃(Ирина ЮрьевнаСоболева,1954-)担任艺术指导。或许受国庆长假影响,当日票房并未售罄,但这丝毫不影响来自全国各地歌迷们的现场热情。毋庸置疑,安娜· 奈瑞贝科就是为舞台而生的艺术家,如今52 岁的她依然是国际舞台上那颗最耀眼的巨星。
聚焦俄罗斯民族主义的浪漫曲编排
1971 年9 月18 日出生的安娜· 奈瑞贝科,是俄罗斯声乐学派的正宗传人,当今歌剧界炙手可热的国际巨星。她曾被授予俄罗斯联邦国家奖和世界歌剧艺术杰出贡献奖,是第一位入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100 名最具影响力人物”的古典音乐家。
歌唱家如何选择和设计自己的音乐会曲目,不仅是一种艺术行为,更是艺术沉淀和个人积累的体现。音乐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曲目编排是否有品位和设计感,曲目的长短、多样性、平衡性和内在关联是编排的关键所在。安娜重视自己音乐会曲目构成的内在联系和意义,演出曲目的编排设计从不是随意的拼凑和组合。
此次广州音乐会,安娜并未选择大家所熟悉和追捧的欧洲歌剧作品,而是聚焦浪漫主义后期、俄罗斯民族主义作曲家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Николай Андреевич Римский-Косаков, 1844-1908)、拉赫玛尼诺夫(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 1873-1943) 和柴可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 1840-1893) 的创作。
音乐会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由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的12 个经典作品组成。当晚一开场, 安娜遍一口气演唱了《宁静的夜晚》《没有从高处吹来的风》《永恒的爱》《在格鲁吉亚的山丘上》《在玫瑰与美酒的国度》《朱莱卡之歌》《迷恋于玫瑰的夜莺》《渐渐稀薄了,飞跑的层云》《仙女》《仲夏夜之梦》这10 首经典浪漫曲,以及讽刺沙皇昏庸腐朽的歌剧《金鸡》、俄罗斯童话故事改编的《雪之少女》中最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的选段。整个上半场的作品旋律优美、委婉而富有感情,诗与乐的完美结合传递出丰富的意蕴,每一首作品都散发着浓郁的俄罗斯抒情气质。
音乐会下半场由拉赫玛尼诺夫和柴可夫斯基两位作曲家的13 首经典作品组成。下半场开场,安娜连续演绎了拉赫玛尼诺夫的5 首浪漫曲《窗前》《回答》《梦》《这里多好啊》和《噢,不要哭泣, 我的保罗》。这些作品保持了19 世纪浪漫乐派、俄罗斯民族乐派,特别是柴可夫斯基的传统,音乐舒展、宽广,带有浓烈的民族风情,能够充分地展现安娜声音表达中的大抒情性和戏剧性。而接下来柴可夫斯基的8 首浪漫曲,更是涵盖了作曲家不同时期的创作,从早期的《为什么》到中期的《早春》, 再到后期的《疯狂的夜晚》《小夜曲》以及离世前创作的《日落》,安娜用歌声带着我们读完了作曲家的一生。柴可夫斯基的浪漫曲创作虽不及他的舞剧、交响曲、协奏曲那般受到公众普遍的关注,但却也是俄罗斯声乐艺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饱含着作曲家对生命、对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
安娜· 奈瑞贝科根据个人喜好、艺术品位和当下心境,设计了这套根植于自身文化背景的俄罗斯声乐曲目。23 首短小精致的浪漫曲和2 个歌剧经典唱段,大多都是这位国际歌剧巨星的保留曲目。这样的曲目编排,不仅能够充分展现歌唱家的不同音色,同时也表达了安娜自己对祖国以及俄罗斯音乐文化的深爱。
丰富、多变、细腻的声音表现
音乐会伊始,安娜抹去所有发饰和烦琐的首饰,着一袭湖蓝色羽毛长裙现身,温婉而神秘。她用优美而富有诗意、淳朴清新的美妙歌声完成了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为抒情女高音和花腔女高音而作的经典浪漫曲,带大家领略了俄罗斯无限美好的风光和俄罗斯人如火如荼的炽热爱情。音乐会在《宁静的夜晚》中拉开帷幕,接着安娜用清澈、干净的声音开始描绘《在格鲁吉亚的山丘上》《在玫瑰与美酒的国度》以及《仙女》等作品所表现的意境。音乐极富诗意和歌唱性,在与钢琴伴奏丝丝入扣的巧妙配合下,一幅幅情景交融、风景绚丽的俄罗斯音诗画在我们面前展开。而在《没有从高处吹来的风》《迷恋于玫瑰的夜莺》《仲夏夜之梦》中,安娜以流畅的旋律、充沛的情感抒发着心中炽热的爱,她的音色饱满、声音富有张力和穿透性。本场音乐会仅有的两首歌剧咏叹调也都出现在上半场曲目中。
《太阳的赞歌》和《终曲》(融化的一场),分别选自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的代表性歌剧《金鸡》和《雪之少女》。安娜在演唱这两首作品时,声音在屡屡突然而至的调性变化和力度转换中游刃有余地表现,晨雾中的女王和在冰雪消融中摸索的姑娘这两个极具反差感的女性形象跃然台上,安娜“歌剧女王”的多变形象再次呈现在观众面前。
下半场,安娜身穿水彩画露肩花裙摇曳着向舞台中央走来,自信且妩媚。拉赫玛尼诺夫的5 首浪漫曲,使用的是纯真易懂的音乐语言抒发内心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感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这组作品的钢琴部分与演唱本身同样吸引人,从钢琴伴奏的调性、和声、织体到作品的前奏、间奏、尾声,都与人声旋律声部相互映衬形成了“交响化” 的二重唱。
安娜当晚演唱的《梦》是作品Op.8,No.5, 与作曲家最后一部浪漫曲作品中的另一首同名歌曲《梦》(Op.38,No.5)不同的是,它呈现的不再是对现实的期盼,而是一种虚幻的梦境。安娜的演唱语气亲切自然,声音时而虚幻缥缈、时而温暖真实,钢琴伴奏延绵而流畅,将陶醉于美梦中的恍惚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最后一曲《噢, 不要哭泣,我的保罗》,钢琴从激昂的和弦中爆发,人心便已开始沸腾,安娜一嗓子高音亮相后的音色变化和极致的力度控制,特别是她在同一音高上的多层次表达,更是增强了整首浪漫曲的音樂表现力,让所有在场观众的听觉感受和内心情绪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曲终,观众席里掌声和“Brava!”“Bravi!”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音乐会被推向了阶段性小高潮。
本场音乐会诠释的第三位作曲家是柴可夫斯基,他的创作有对俄国黑暗社会现实、人民的悲惨遭遇以及知识分子苦闷心理的反映,也有对光明美好前途的热切追求。安娜在这组作品中释放出了大家熟悉的那个极具爆发性戏剧张力的歌唱状态。层叠的诗句与音乐的层次在《为什么》中不断相互映衬,她的情绪从压抑到悲伤,声音色彩层层递进,直至最后的愤怒反抗,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其内心深处所经历的磨难和苦楚。《我是否身处在没有草地的田野》中的安娜,探求的是一种先抑后扬的隐晦情绪,美妙的、隐藏的激情在歌曲结束时爆发出戏剧性的转变,音色从平静、轻巧逐渐变得深沉而富有张力。
演绎这套曲目,演唱者需要转变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和次女高音的四种不同声音色彩。但这对于安娜来说轻松自如,并且在演唱过程中十分自然地解决了不同音区的转换问题,通过出色的气息控制和高位置的统一将不同声区连贯、衔接成一条平滑统一的声音线条。三位俄罗斯民族作曲家的浪漫情怀和细微的不同音乐特征,都被安娜通过自己精湛的声音技巧完成了向观众的清晰表达。
遗憾的是,52 岁的安娜在唱最后一曲《那一天,是否寂静如夜》时,释放了她所有的激情,以至于最后一个高音有了明显的失误。当然,要求一位歌唱家做到激情四射且万无一失是苛刻和不切实际的,这一个音的失误绝不影响安娜整场音乐会的高规格声音表达。
真挚、诗画、浪漫的情感倾诉
俄罗斯浪漫曲历来注重诗歌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以及音乐对整体意境的塑造。这套音乐会曲目基本由浪漫曲构成,其中包含了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以及其他几位俄国诗人的精妙诗文。安娜对这些如诗如画的诗文有着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她携伊琳娜· 索博列娃一起与词曲作者之间建立关联, 在浪漫的诗文中寻找到自己,从而赋予作品更加深刻的音乐内涵和真挚的内心情感。
音乐会现场,安娜除了唱功方面具备高技术表现外,也在情感倾诉和舞台表演方面表现出了对俄罗斯浪漫作品精准而不乏新意的理解。
《不是高处吹来的风》借用对自然景色的刻画, 表达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音乐响起,安娜用温暖和真挚的情感叙述着一切祥和宁静下的纯粹和美好。突然,恬静的环境被“暴风雨”“摧残”“怒吼”打破且充满风险,人的内心仿佛暴雪天气被层层寒冷冰雪掩盖……歌唱家强烈的悲痛与绝望情绪开始迸发出来。最后,“你说的话娓娓动听, 你的温柔轻微的触动,像从鲜花飞来的毛绒,像五月里吹来的微风”,一切阴霾成为过往,歌唱家带着我们迎来了春天,在憧憬中拥抱美好、拥抱希望。安娜深刻体会了作曲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希望人们不论经历怎样的苦难,也不要放弃希望, 坚持心中的信念,相信磨难终将过去,相信美好终将到来。
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诗意盎然、感人肺腑的旋律也无处不在,他的浪漫曲大多旋律宽广、气息绵长、情感真挚,散发出强烈的抒情气质和无尽的诗意,堪称以情动人的典范。“为什么郁郁葱葱的玫瑰在春天变得苍白?为什么蓝紫色的紫罗兰变得苍白?为什么鸟儿的歌声在天堂里听起来如此悲伤?……为什么冬天的太阳在天空中很冷?为什么我自己一天比一天更难过和痛苦……” 安娜在《回答》中进行着激情盎然、充满生气的自问自答,她在音乐中所表现出的真挚情感与她作为一个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和自小熟悉的民族音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梦》的前奏相对较短, 旋律也清新质朴,兼备了歌曲性或朗诵式因素。安娜从《回答》的情绪中迅速调整,用中声区舒适的音色、精准控制的气息流速连贯地倾诉起自己的内心,在每一组音程转换和每一个旋律起伏时都拥有质朴的情绪表现力。曲末,人声与钢琴遥相呼应,它们时而对答、时而重叠,犹如温柔叙事娓娓道来。
《这里多好啊》也是拉赫玛尼诺夫笔下一幅美不胜收的音乐风景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中国歌唱家们经常演唱的音乐会曲目。但在安娜的情感倾诉中,我感受到的却是一个沉浸在爱情幸福中的女子,她怀着诚挚而温暖的感情描绘了俄罗斯大自然的一片美景,抒发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这儿真好,晚霞在远方河面映照,草地像彩色的地毯,白云在天空上飘。这儿没有人,这儿多安静,这儿只有上帝和我,有野花和那苍松, 还有我的幻想……”听到这样的倾诉和表达,人的内心瞬间安静、平和了许多。艺术歌曲的魅力在于歌者能够通过歌词到旋律、语言到气息、音乐到情感的不断升华传达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艺术意境,安娜天籁般的歌声充斥着整个音乐厅,她对每一首浪漫曲的歌词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因而,在她的演唱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亲切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浪漫的表达和如诗如画的场景。
自然、和谐、合理的舞台行动表达
古典音乐的舞台上,演员更多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声音质量和音乐表达上,对舞台各区域的使用以及与现场观众的互动往往不被重视。但安娜绝对是一个为舞台而生的歌剧演员,哪怕是没有剧情的艺术歌曲音乐会,我们也看到了她对自己整场音乐会的舞台行动设计。
一出场,安娜就没有把自己的行动范围框死在预定的表演区域,而是在歌词和音乐所设定的规定情境中进行自然、合理的舞台调度。当晚的舞台犹如俄罗斯的广袤大地,她在台上自由、肆意、深情地咏唱,每一个手势、眼神、形体、表情、走位都十分入戏,但又没有丝毫的造作和违和感,一切舞蹈和戏剧动作都显得如此恰如其分。她时而走向舞台两侧宣泄自己的内心情感,时而绕到钢琴背后与钢琴家进行无声对话,时而又从舞台前端走向下场口陷入沉思……安娜本人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内心情绪等心理定式透过舞台行为得以充分的释放,她炽热跃动的灵魂和热情四射的情绪弥漫在舞台的每一个角落,观众也不自觉地被吸引进她所设置的情感场景中。
特别是钢琴家在演奏作品的前奏、间奏和尾声时,安娜总是能在每一个作品中,抓住这个极其重要的舞台瞬间,运用自己的呼吸、眼神和肢体语言向观众传达歌词以外的内容。随着她的美妙歌声和舞台行动表达,也引发了观众自己更加朦胧、深邃而悠长的感性意味。
曲终人不散,观众席里的掌声、喝彩声持续不断,一首《噢,不要哭泣,我的保罗》的返场显然不能满足现场的观众。面对如此热情的现场,安娜和伊琳娜4 次返场谢幕。最后,当伊琳娜再次奏响柴可夫斯基的《小夜曲》,安娜也表现出更加似火的回应。她伴随优雅流畅的圆舞曲旋律信步走下舞台,在观众席间载歌载舞,与她的歌迷们进行近距离的音乐交流,观众几乎耳目不能自主,沉溺其中。安娜的人声表达音色丰富、细腻多变、技巧精湛,舞台表演真挚而热忱、豪迈且奔放、大胆有张力。这场音乐会再次印证了指挥家捷杰耶夫对她的评价:舞台上的她,可以悲痛欲绝,可以风情万种, 迅速的角色切换让人难以置信。
感谢这位俄罗斯培养的国际巨星带来的视听盛宴,愿她能在国际舞台上继续盛放,也愿中国音乐与俄罗斯音乐能够持续不断地交融、碰撞、融合, 使其内涵随着具体音乐体裁、形式、种类和美学观念等外延的不断变化而更新和发展。
(吴婧瑀,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