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3-12-25 15:40:41阎燕燕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乡村治理农民

阎燕燕

摘 要:社会心理服务嵌入乡村治理是国家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社会心理服务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助于构建乡村协商民主的长效内生动力机制,增强农民对乡村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有助于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增强其参与意识,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压力,是乡村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途径与重要体现;有助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引领乡村治理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社会心理服务;乡村治理;农民;治理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以尊重差异的理性协商互助方式进行的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以社会整体为服务对象,以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主题,以个人心理更健康、社会关系更和谐为目标的社会建设和治理机制。乡村社会心理服务是从心理学角度把握乡村场域中个体、群体、社会的心理特征,在个体、组织、社会、文化等层面,基于农民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提供社会心理服务,全方位加强乡村心理建设,有效提高农民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基层组织工作效能、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社会心理服务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将心理服务嵌入社会治理体系,有助于丰富乡村治理理论和实践,助力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是社会心理服务的保障,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是共同的价值导向。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的核心是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是得到农民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心理服务和乡村协商民主鲜明的价值导向,推进乡村协商治理必须坚持人民立场,依靠农民,了解农民愿景,增进农民福祉。有效的社会心理服务更需遵循农民心理需求,为他们排忧解难,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与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二是共同创新乡村治理。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实现治理有效,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社会矛盾的新变化要求基层治理模式既要从政策和管理层面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保民生、促发展,还应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以解决部分群众的社会心态失衡问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能够对乡村社会心理动因、个体诉求、社会需求进行分析,并提供针对性的多方协同解决方案,解决我国乡村发展中的社会心理问题,减少社会矛盾引发的冲突,创新社会矛盾的化解机制,依据心理规律助力乡村公共事务协商与决策,进而更好地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乡村社会心理服务还有利于缩小城乡、人群之间相关资源配置与认知能力的差异,提升农民的心理素质与接受心理援助的便利可及性。三是共同达成人际间的有效沟通。沟通的关键是理解,不被理解、拒绝理解的沟通是无效沟通。社会心理服务着重于心理层面的有效沟通,能为参与主体提供更为理性、开放、包容的基层共建环境和平等协商的利益诉求表达途径,其提供的知识宣讲、活动组织、归因训练、团体辅导等可以激发农民情感上的共鳴,增进了人际交流,强化了情感纽带,提高了农民的共情能力,有效推进政府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沟通,保障共建模式在基层治理中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心理服务有助于构建乡村协商民主的长效内生动力机制

乡村治理现代化实践是政治思想和制度范本的良性结合。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主体是农民,社会心理服务在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现代化治理观念、提高认知水平的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内生作用,是落实国家惠民政策的抓手。一是激发农民发展的内生动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是提升农民公共精神和政治能力的过程。社会心理服务提供心理知识与技能帮扶,促进农民内在精神层面与乡村协商共治的有效融合,以心态的改善带来行为方式的积极转变,激发农民对家乡建设的朴素热忱和责任感,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自觉意识,增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决心、建设美美与共家园的信心,有助于乡村的持久有序发展。二是增强农民对乡村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乡村生活场域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共同体,更是当地文化风俗和社会意义上的心理共同体。社会心理服务可以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和弘扬乡村文化中蕴含的睦邻互助、厚德自强等精神品质,依靠农村熟人社会内生力化解纠纷、疏导情绪;心理援助和技能训练可以提升农民的人际融合度、社会支持度与心理归属感,加深乡亲们相互之间的沟通理解,强化乡土乡情乡愁共生纽带,提升农民对发展自我、振兴家乡的认同感,增强共同奋斗、共同拼搏的团结力、凝聚力和行动力,打造守望相助的乡村命运共同体。三是强化农民心理素质,提升其健康水平。漠视精神状态与精神疾病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理性参与乡村民主协商建设,共同富裕不仅要物质富足,还要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康素养与丰富的精神生活内涵。

三、社会心理服务有助于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增强其参与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高增长向高质量的转向,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积极的思想观念会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协商共治的热情。转变思想观念、懂事明理不纯粹是本本上的理论,实践出真知。乡村协商共治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特点,社会心理服务也是从多层次多维度发挥作用。创新乡村治理围绕基层公共事务问题,必须摒弃单一思维,用跨域的理念、方法、机制实现多元主体之间的密切合作、协商共治。高效的社会心理服务可以突破各主体的域界,调和各类关系,构建多元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广泛融合机制,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用多元化的服务满足多层次心理需求,在认知上打破思想茧房、突破消极思维藩篱,通过对协商治理知识的创新性转化和宣传,拓展农民知识结构的广泛性与多样性,帮助农民将参与民主协商与依法依规维护自身权益相契合,提升农民对共建共治共享的认同意识、责任意识,提高他们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技能,促进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构建自治共治法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实实在在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社会心理服务有助于农民有效应对压力

乡村治理需要理性平和的参与者、建设者,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心理服务起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经济快速发展使人们普遍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过大的压力会使人们心理焦虑、幸福感下降。压力引起的忧郁、不满乃至愤怒等心理不平衡状态应尽早进行调适或宣泄,使压抑的心境及时得到缓解。长期压抑不良情绪会在心理上累积侵犯性能量,成为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暗流,应激冲动状态下爆发的恶性事件会发酵酿成重大舆情与社会事件,若处理不当会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给乡村治理带来隐患与挑战。适时有效地释放压力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心理服务可以帮助农民预防与疏导压力,采用适当的途径降低焦虑体验,使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有效减少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筑牢乡村安全基础,以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态保障乡村发展。

五、社会心理服务有助于乡村共建共治共享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鄉村社会场域中,由政府、基层组织、乡村居民等多元主体,采取民主协商、共同决策等方式规治乡村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动态过程。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社会心理服务具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作用。强化社会心理服务职能是创新乡村治理、优化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体现。

首先,社会心理服务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在共建层面,社会心理服务以解决现实问题和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注重基于社会心理基础的乡村社会现实的有效改善。社会心理服务可以使治理主体实现专业化赋能,从而提升治理主体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能力。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有赖于充分发挥县(乡)政府及社会各类组织和民众等不同治理主体间的联动协同作用。社会心理服务将参与协商的各共建主体以共同利益相关联,弥补了多元治理主体各自为政的不足,促进各参与主体在良性互动过程中共同决策公共事务,增强各主体间的信任感,为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提供支持。在组织层面,团体心理辅导模式为乡村基层团队提供心理知识技能培训,改善干群关系;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心理建设与心理援助可以缓解其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增强工作满意度;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广阔交流平台为多方力量通力配合拓宽了渠道,平台的开放包容为解决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提供良好氛围和沟通基础。在社会层面,社会心理服务致力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将心理建设与乡村治理中的纠纷化解等具体需求相结合,协助解决现实难题,改变乡村治理中“重制度、轻情感治理与行动策略”的倾向,提升农民群众对村镇组织的信任度,营造和谐乡村环境。

其次,社会心理服务是农民自治共治的重要途径。村民自治是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共治强调了广大民众参与治理的重要性。社会心理服务拓展了农民参与共治的通道,乡村协商治理也需要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的深度嵌入,如民主协商中多元主体的参与配合、心理调处,各治理主体的心理诉求与相互信任,政府不同部门间的衔接联通,合法有效的村民自治章程的落实完善和村规民约的执行机制。在内容定位上,突出社会心理视角,兼顾个体与特殊人群,侧重解决宏观层面全社会面临的普遍性、群体性、突发性的社会心理问题。如促进不同群体间的理解、融合,针对社会事件对公众心理的影响进行合理疏导,协调村民关系,坚持公平公正、合作共赢。在现实路径上,创新社会矛盾的预防和化解机制。倾听农民心声,疏解农民困惑,引导农民自强自立,为有情绪困扰的农民提供适宜的宣泄方式,调处自治过程中产生的农民内部矛盾,为突发事件提供应急心理援助等,从源头化解可能发生的社会危机,使建立在治理现代化基础之上的乡村社会生态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可见,社会心理服务与治理现代化有机结合是构建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高效乡村治理体系的长效保障。

最后,社会心理服务是共享的重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是建设全体人民共享富裕的现代化,乡村治理的目标是在共建共治中实现全体农民共享农业农村建设成果。社会心理服务是事关农民心理健康、乡村和谐发展的普惠性民生工程,红利惠及全体农民,心理援助、主体培育、福祉增进、权益维护、农民参政的过程均是共享乡村建设成果的具体体现。

六、社会心理服务有助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中华文明植根于悠久的农耕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乡村。优秀的乡村文化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传承发展与提升,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思想是行动的指导,文化自信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基础与思想保障。文化内在于人的心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具有鲜明的社会文化特征,将社会心理建设与赓续传统文化、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相融合,弘扬向上向善的文明乡风、民风、家风,以同舟共济、天地人和的乡村文化精神和共同目标、共同理想凝聚民心,培养遵守公序良俗、文化自信自强、符合治理现代化内在要求、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有助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世界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心理与精神方面的需求。社会心理服务在政策引导、法治保障之下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推进乡村民主内生长效机制建设,以守正创新引领乡村治理高质量发展。高效的社会心理服务可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共美新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2-10-25].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苗芃.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创新[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119-127.

[3]刘晓明,高率航.社会心理服务融入基层治理:价值、挑战与路径[J].理论探讨,2022(6):73-78.

[4]孟可强,王丽,李旺,等.构建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3):444-454.

[5]陈雪峰.心理服务助推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10):1290-1297.

[6]王丽莉,郜静怡,马文生.社会心理服务参与社会治理:价值、困境与进路[J].行政科学论坛,2022,9(8):28-33.

[7]伍麟,杨旸.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技术应用[J].中州学刊,2020(4):76-81.

[责任编辑:朱松琳]

猜你喜欢
治理现代化乡村治理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理论导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7:26:15
语言习惯与民族地区双语司法人才队伍建设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人民周刊(2016年20期)2016-11-30 21:23:17
基于乡村治理思维的精准扶贫思考
我国农村治理的历史逻辑及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51:07
乡村治理与民间信仰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21:59:39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