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素养内涵及提升对策研究

2023-12-25 22:37:59梁红军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梁红军

摘 要:生态文明素养是公众对待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种态度和修养的综合体现,由知、情、意、行等方面构成。稳步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有利于在全社会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它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休戚相关。要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素养的科学内涵,正视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方面的短板,着力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力加强生态文明素养宣传教育、着力推进生态文明素养基地建设、着力加强考核评价激励制度建设,为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素养;对策

生态文明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关系党的使命宗旨,关系民生福祉,涉及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形成了以“十个坚持”为核心、系统完整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宣传,加快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促进公众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更是应然要求。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素养的科学内涵,以高水平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确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一、深入把握生态文明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指人们内在的一种稳定性、倾向性的品质、情怀,是对外在事物的精神、观念和态度的总和。生态文明素养是人对待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态度、倾向所表現出来的由内到外的一种生态修养总和,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所谓“知”,即生态文明专业知识,体现在个人对于生态文明专业知识的知晓度,涵盖对生态系统中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发展规律,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方法,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认知,是公众必备的最基本生态文明素养。所谓“情”,即生态文明情感,是基于自身感知产生的对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情感态度及价值取向,对生态和生态系统中的生命所拥有的敬畏、尊重、热爱等情感和态度,尊重认同自然生态价值。所谓“意”,即生态文明意志,充分尊重自然界及每个生命的尊严与权益,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责任和自觉。所谓“行”,即生态文明行为,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行为扩大到人与自然方面,认识到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必然会对人类进行“报复”,人类不要过度陶醉于“对大自然的征服”,要积极承担保护自然、呵护生态的责任,将生态文明相关知识、情感与意志,自觉转化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养成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习惯。

在生态文明素养“知”“情”“意”“行”各个要素中,生态文明知识是基础,生态文明意志情感取向是内在发展动力,生态文明伦理行为是最终归宿,它们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公众生态文明知识比较丰富,生态文明情感深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坚定,就有利于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公众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社会等协同发力,久久为功。

生态文明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素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认识过程。生态文明素养反对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科学技术决定论,反对片面地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提倡适当地把伦理关怀赋予自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进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单纯依赖科技治理或政府投入是达不到目的的,必须推动人类的环境理念和行为深层次变革,用生态理性重塑环境行为,努力提升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生态文明素养反对“唯生态论”、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不能片面地把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的原因简单归结于工业化活动,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在快速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统一。提升生态文明素养能够帮助人们进行独立思考,在人类文明演进中,依靠健全的理智与判断力,达到解放思想、健全人格、改善民生的目的。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探索的永恒话题。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将生态文明素养内化为自身素养的一部分,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严峻形势使然。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看得很重,特别关注公众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他一再教育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餐桌革命”、推动实行垃圾分类等。开展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满足新时代公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要求,促进公众把生态文明理念和素养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加快提升生态文明素养的着力点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2)》显示,我国公众普遍具备较为强烈的环境行为意愿,但在不同领域实际行为表现存在差异,从环境信息、分类投放垃圾、践行绿色消费和监督举报环保违法行为等方面的关注度来看,尤其在关注生态、呵护自然、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低碳出行等方面表现良好,在关注绿色消费、环保实践、监督举报等方面表现一般。结合公私领域环保意愿和行为表现,识别划分环保爱好者21.9%、独善其身者35.0%、公共参与者16.3%、行动不足者8.1%、消极旁观者18.7%,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人数不足一半,说明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的顶层设计不足、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考核评价的激励力度不够。只有摒弃思想认识之“雾”,才能清除生态环境之“霾”。生态环境保护态度直接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进度,要自觉端正生态环境保护态度,积极行动、履行职责、主动担当。

(一)着力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化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工作的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从根本上说,人类给予自然生态系统的道德关怀与情感寄托,都是对自身道德关怀的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绿水青山与经济发展相融共赢的现代化,必须持续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绿色低碳转型,把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擦得更亮。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大脑、指导实践,坚持知行合一,一以贯之。要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领导,健全公众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强化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工作的顶层设计。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要探索完善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的工作机制、制度方案,推动生态文明素养培育融入国民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推动城乡、区域资源投入与分配均衡化,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监督举报体系,调动公众积极性、提高参与度。注重生态城市、生态社区与和美乡村建设的制度设计,强化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凝聚党政军民学、企事业单位合力。

(二)着力加强生态文明素养宣传教育,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必须高度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在现有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各项工作计划的基础上,推动各类主体生态文明素养宣传教育走深走实。学校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部分,要积极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努力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培训体系,把生态文明教育和劳动教育、卫生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适当增加生态文明实践教学的比重,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珍爱自然资源、绿色低碳生活习惯。探索学习落实《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的具体办法,力争在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传播和生态文明情感培养方面见效,切实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要将生态文明知识讲座纳入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大讲堂课程,推动领导干部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真正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便利公众办事的同时,节能降碳。强化城镇社区及基层工作者生态文明专题培训,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岗前任职培训、基层社会管理,助力公众生态文明态素养提升。深化家庭生态文明教育,共同创建绿色环保家庭。借助媒体融合新机遇,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综合运用多种实践方式,如征文比赛、短视频平台等传播生态环保故事,以“中国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节日为切入点,结合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特色小镇等创建实践,因地制宜开展生态文明素养提升主题活动。注重打造城市生态名片,培育基层生态社区品牌,依托生态橱窗、环保宣传栏、警示牌、书架、报刊架等载体,共建生态环保驿站,建设社区生态文明实践基地,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厚植生态文明素养根基。引导公众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崇尚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秉承“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原则,杜绝奢侈浪费,分类投放垃圾,节水节电,拒绝过度包装,绿色低碳出行,养成简约适度的消费方式。

(三)着力推进生态文明素养基地建设,促进公众生态文明素养提升

推进生态文明素养科普教育进学校、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抓重点人群的科普教育,以带动全民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积极动员政府机关、基层组织和民间环保力量,充分发挥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作用,增加生态文明知识方法培训份额。研究现有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人员、场地、展示内容等提质增效的途径方法,切实提高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建设运行质量,发挥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催化剂作用。加强生态文明素养基地建设,依托博物馆展览型基地,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书画作品展览等,高端谋划组织相关知识讲座,创造性地开设动植物认领、手工花艺等教育体验课程,创设多元化的公众参与方式,增强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工作的吸引力。依托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自然生态环境优势条件,打造高水平的生态文明素养科普教育中心,让公众在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中感知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厚植生态文明素养。依托环境保护及处理基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面向公众开放污染治理、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工作流程,创新公众深度感知参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垃圾分类工作的途径。加强生态文明素养基地专兼职讲解员队伍建设,强化基地与环保组织机构的交流合作,推进不同基地教育资源共享,加强优秀活动案例的推广学习。加强农村生态文明示范体系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普及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观念。强化绿色志愿者知识技能培训,造就一支生态文明基础知识扎实、生态情感丰富、生态伦理观念正确的志愿者队伍,引领指导公众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四)着力加强考核评价激励制度建设,为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圍

要压实各级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工作的主体责任,把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工作成效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中,积极探索将基层社区生态环境治理与公众遵守规章制度融入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新途径。畅通公众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监督举报渠道,加大对违反相关规定要求、破坏生态环境、造成资源能源损坏或浪费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快建立生态信用黑名单制度。创新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工作的激励办法,实行公众生态文明行为在基层社区换取绿色积分的新举措,如用绿色积分兑换家庭日用品、使用社区公共设施减免押金,优先评选生态文明荣誉称号、兑换志愿服务时长等,切实调动公众共建、共治、共享生态文明的积极性,为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营造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69-175.

[3]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603-613.

[4]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2)[EB/OL].(2023-06-29)[2023-06-29].http://www.prcee.org/zyhd/202306/t20230629_1034892.html.

[5]习近平.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7-19(001).

[6]郑雅文.城市社区居民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22.

[责任编辑:王芳玲]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28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试论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人间(2016年30期)2016-12-03 19:49:30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时代金融(2016年27期)2016-11-25 18:11:05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00:38:19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