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亚利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认知的主要阵地,对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基础性影响。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学生学习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在此情形下,“减负”并不意味着放任发展,教师更应当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与价值引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高效地设计教学活动、科学地布置作业,让课堂教学更加真实、有序、低投入、高产出,做到“减负”与“提质”双落实,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
一、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思想意识不高,对学生的知识要求仍停留在浅层方面,认为只要学生取得好的成绩便达成了教育目标,这明显是片面的认知。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形成科学的教育意识,以此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其次,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相对单调,难以迎合学生的兴趣,若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开展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需尽量提高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从而鼓励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的内化。
此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手段单一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需结合学生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1.转变观念,多方式多渠道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在“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发生了变化,即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素养的养成。因此,教师需积极转变观念,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在讲解团结协作相关內容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开展与之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协作。活动结束后,教师鼓励各小组派出代表分享自己的感想和经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活跃度,还能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合作的意义。另外,教师可通过向学生渗透学科知识来提升其学科素养,使其形成适应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各类技能,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2.找准教学起点,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
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在“双减”背景下,教师更应该注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策略,首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找准教学起点,再有针对性地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继而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等情况来确定教学方法。如在教授低年级学生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融入生动鲜活的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形成基本的认识。
3.联系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与语文、数学等其他课程相比,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具有更强的开放性,课程所能利用的教学资源更加宽泛,素材也更为多样。其中不仅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含各学科的部分内容。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我和我的家”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去了解自己的家人,并运用简单的语句对某个家人进行描述。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实现教师、学生、家庭之间的多重互动,增强学生与家庭的黏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促进知行合一。
4.结合地域特点,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学校应结合地域特点,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同时充分挖掘本土现有的资源,如重要人物事迹、故居遗址遗物、馆藏文物等。教师还可以结合各类社会实践,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课程资源方面的有力支持。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家乡的变化”一课时,教师结合“国务院总理李强上任后第一站视察株洲制造业”这一时事新闻,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自己家乡的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比较。如此一来,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激起爱家乡的情感。
5.优化作业设计,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
“双减”背景下,教师应优化作业设计,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布置相关理论作业时并非仅仅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展开背诵和抄写,而是可以把理论知识融入具体情境中,让学生便于理解与运用。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我们是公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身份证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设计情境:欢欢和妈妈假期乘飞机外出旅游,一路走下来,乐乐发现身份证虽小,但作用很大。同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请联系生活,说说身份证的用途。通过创设情境,把理论性道德与法治作业环节转换成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能够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总之,“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更要关注学生核心素质的养成,在教学时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并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有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