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态融合”理念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设计策略探究

2023-12-25 23:53聂心茹
艺术科技 2023年23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设计策略

摘要:目的: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发展面临着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与此同时,传统村落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拥有丰富的传统内涵,保持着活态文化传承,旅游开发价值高,但是许多村落进行模式化的开发,出现雷同化、同质化、商品化现象。因此文章以“四态融合”规划理念为切入点,探索传统村落的发展出路,解决当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方法:以村落自有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特定历史文化文态为核心,把握村落空间形态特点,因地制宜推动产业业态发展。结果:通过“四态”及“四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助力村落焕发新的生机。让人口回流乡村,逐渐解决村落空心化与荒废的问题,留住独属于这个村落的历史文化、空间记忆及风土人情。结论:中国是一个根植于乡土的社会,中国基层传统社会——乡土社会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村落是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一个个村落串联形成了中国庞大的乡土社会。其中传统乡土聚落,即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产,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传播交流有重要意义。在设计过程中,以保护为基础,合理规划村落生态、文态、形态、业态,因地制宜构建发展体系,才是长久之计。

关键词:“四态融合”;传统村落;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3-0-03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当前村落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本研究着眼于传统村落生态、文态、业态、形态四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探究传统村落设计策略,推动村落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传统村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

1 “四态融合”的理论基础及辨析

1.1 “四态融合”的基本内涵

传统村落具有乡土性[1],拥有有别于城市的景观、文化、生产生活、产业结构,可以将其概括为乡村意象下的生态环境、空间形态、文化文态、产业业态,即“四态”。以“四态”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切入点,“四态融合”,相互贯通,对立共生。

传统乡土聚落,即传统村落,是自然经济时期人类的社会、经济形态和自然环境达到整体协调而呈现出的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人居环境[2]。生态环境、空间形态、文化文态、产业业态可构成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四项要素,要把握“四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合理利用“四态”之间的动态互动与协同关系,挖掘村落地域特征,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1.2 “四态”的辩证关系

自然生态环境是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基底,亦是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文化文态是村落的灵魂与核心,能反映村落的历史内涵,凝聚着村落的精神意志;空间形态是村落的活态载体,是承载村民生产生活的地理空间,是地方村民文化精神、历史沿革的转化;产业业态是村落发展的关键,集中体现了村落的生产方式和发展动力。

“四态”各要素之间协同发展,呈现出多种互动组合关系:一为生态与文态相辅相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文化发展延续的基础,而文态下的精神意志又影响着村民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保护。二为生态与业态对立共生,生态环境是村落业态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可持续的业态发展亦会反哺生态环境,但错误的业态开发会破坏生态环境。三为生态与形态制约协调,生态是村落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自然山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村落的形态,而村落的形态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着村落的生态结构。四为业态与文态融合共生,业态是文态集成的展现,其发展更好地促进了文态的传承。文态带来的丰富历史文化特性及地域特色影响着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业态提供了特色发展空间。五为业态与形态协同互动,业态是村落发展的原生驱动力,产业结构的优化进一步推动村落空间形态变化,空间形态的弹性则支撑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六为文态与形态相互贯通,文态是村落空间形态形成的精神内核,引导着村落的空间秩序,形态则是村落文态的空间载体与空间表征,承载并推动着村落精神意志的传承与发展[3]。

2 前湾村概况

2.1 前湾村区位概况

前湾村位于湖北省襄阳枣阳市新市镇东南部13千米处,海拔约199米,因在湖北省枣阳市新市镇、河南省桐柏县程湾乡、河南省唐河县祁仪乡、湖北省随县吴山镇四县交界处的桐柏山南麓,素有“一脚踏两省,鸡鸣闻四县”之称。

前湾村位于丘陵地带,村落除西面外皆有低山丘陵环抱,但整体地势较为平缓,山体为沙石质,村落处于地势下凹处,形似元宝。村落整体坐北朝南,冬暖夏凉,是宜居的风水宝地。

2.2 前湾村历史沿革

前湾邱氏起于周朝,其故里始于营邱,是姜太公的后代,祖先为姜太公之三子丘移公。宋末元初,东北地区冲突加剧,战乱不止,许多百姓南下落户江西定居,其中便有邱家先祖一支。元末明初,湖广地区成为红巾军与元朝军队以及朱元璋和陈友谅厮杀拉锯的主要战场,于是社会动荡,百姓流亡。邱氏祖先又一分支,弃别江西,随着“江西填湖广”的移民大军由江西迁往湖北麻城、黄陂、蒲蕲(今赤壁)一带定居[4]。明成化年间,南部地区瘟疫盛行,无法控制,邱氏族民一百多户有组织地由麻城分三支北迁,其中一支二十余户迁来枣阳。其中邱氏兄弟三户,于枣阳北小刘庄暂时安家,后又迁至现前湾东北处的村庄。期间,考察居住地的中、东、西三方位,定位建房、筑堰、垦田,奠定基业。明嘉靖年间,邱氏三兄弟分立而居,长房定居中位,命名为“邱家前湾”;二房在东方位定居,故称东湾;三房在西处定居,故称西湾。清乾隆年间,邱氏在前湾西修建祠堂,周边邱姓民众也相继迁入此地定居,邱氏家族辈分得到统一。除后来少数迁入该村的异姓外,当地人多为邱氏族人。至今,邱家前湾居住的邱氏人家占比仍在60%以上。

2.3 前湾村空间结构及建筑概况

2.3.1 空间结构

前湾古村落格局肌理相对清晰完整,历史上存在的四条纵向街道目前只有三条尚存。村落民居依小山坡而建,明清时期建造的四合院式青砖老屋顺着山坡高低分台而筑,中间一条主路贯穿东西,主路两侧各有三排宅院,每排宅院又有六条巷道,相邻的还有十二个四合院,这些宅院除正门外,在巷道处都设有侧门,贯通东西,极为便利。村落被小山冈和林地包围,周围有田地、河滩,整体空间环境质朴亲切,勾勒出了一幅独具特色的山野乡村画卷。

2.3.2 建筑概况

前湾古民居始建于嘉靖年间,邱氏族人定居后,早期建造的房子多为石头墙的小瓦房,材料多取自当地林中杂木,较为简陋。后来发展成砖墙小瓦房,使用木料大多为杉木。随着邱氏祠堂兴建人员的增多,住户视野开阔,住宅建设更讲究,大多建造青砖灰瓦房,墙体为双层挂斗,墙外用青砖,内用土坯,既节省了用砖,又坚固了墙体,保暖抗热,形成了庙、市、街、景合一的特有的明清风格建筑景观。居住户发展到近百户,素有“百户石头寨”之称。

村落建筑多为四合院,小的为一进式四合院,中央有一天井。面积为150~200平方米,大的为复合式四合院,面积有数百至上千平方米。天井下方地面铺有青石条形板,排水系统设置合理。这种四合院一般由内外朝门、过厅、天井、正厅、厢房组成。屋脊由小青瓦覆盖屋面,部分瓦当与滴水瓦上有福、禄、寿、喜字样图纹,部分建筑的上堂横梁还雕刻有花卉及戏剧人物。

目前,这些古建筑群多已无人居住,大部分古建筑已倒塌或改建,保存完好的有邱氏宗祠及4处30多间老宅。现存的四合院民居,屋院庭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砖雕、石雕、木雕、灰瓦飞檐独具匠心。

2.4 前湾村基本产业形态概况

前湾村的整体经济状况一般,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及外出务工,村中基本没有支柱产业,附近的一家石材厂也为邻县所有。当地主要种植小麦、水稻,随着前湾村被纳入传统村落名录,慕名而来的游客逐渐增加,部分农家乐和作坊产生。

3 “四态融合”下前湾村保护与开发设计策略

3.1 空间形态是村落的活态载体——以保护为主,更新为辅

村落的格局肌理是在历史变迁中逐步形成的,是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下形成的。对于村落的空间形态,要以保护为主导,在因地制宜、把握村落地域特色的情况下,合理进行设计规划。核心区以游览为主,集中的住宿与餐饮设施均放置在核心保护区外围,同时扩大了游赏区域。一是为了保护前湾村的基本空间肌理、建筑形式;二是为了延长游客游览时间,增加村落收益。

3.1.1 核心区域的保护建设

村落保护区以原有寨墙为界,将寨墙以里设为核心保护区。核心区域的保护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一为空间的整体性原则,要保护历史地段的整体景观风貌,主要为村落大体轮廓形态、村落的古树水系以及建筑群体特征——建筑高度和屋顶形式;二为空间的历史性原则,保护古巷道等传统巷道形成的历史空间结构和肌理,如村落三街六巷的基础建筑空间布局,同时还要保护历史文物建筑,以及其他有价值的建筑或建筑局部,如灰瓦飞檐、门头、彩画、雕刻等;三为文化的延续性原则,要保护其他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如与传统生活方式有关的水井、巷道铺装形式,以及历史事件的物质载体,这些都展现着村落的风俗民情。

核心保护区内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应体现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核心保护区范围内,除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其他新建、扩建活动。调整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功能,完善村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3.1.2 建设区域的更新控制

建设区域的历史留存少,是后续游客开展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建设控制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是协调性原则,建设控制区内新建或改建的建筑,要与核心保护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使环境及视觉景观和谐统一;第二是统一性原则,新的建设要控制用地性质,实现建筑高度、体量、形式和色彩的统一,建筑的色彩应朴素,以灰色为主调,建筑要采用坡屋顶,屋顶材料选择用小青瓦;第三是适度性原则,进行新的建设时,要避免简单生硬地大拆大建,注意历史文脉的延续,建筑布局要符合村落原有的空间肌理,以线性巷道或四合院落为单位。

3.2 生态环境是村落发展的基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设计应当尊重自然,在追求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受不同时间、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每个村落都有地域性,应保护当地的风土人情。因此,应保持当地良好生态环境,不实行大土方工程,实施垃圾管理回收,制定更加完善的生态管理政策,增强村落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依托良好的自然景观条件,创造自然景观和谐的生态环境。

3.3 文化传承是村落发展的核心

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是村落不可再生的财富,保护地方特色文化遗产、传承区域民俗文化是需要遵循的重要规划理念之一,文化是区域发展的核心,也是区域旅游特色的集中体现。

第一,传统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以探寻村落的文化内涵、文化精神,同时其也是历史研究的实物例证,村落的古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工艺技术、艺术风格等。第二,传统文化是产业发展的依托,可以利用村落的文化内涵打造品牌特色,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3.4 产业业态是村落发展的关键

当前前湾村以种植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基本为零。产业发展是前湾村未来发展的核心支撑,旅游则能为产业增加价值。第一,产业优先,通过产业发展形成乡村旅游集吃、游、购于一体的经济模式。第二,通过分析村民消费与旅游消费,科学确定产业发展规模,而非盲目扩张。第三,通过旅游消费,带动跨区域产业要素发展。第四,实施生态修复,发展生态循环产业,打造环境优美的传统村落景观,形成种养立体产业链。

4 結语

传统村落凝聚了当地历史文化内核,同时也承载着村落村民的共同记忆与风土人情。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我国的传统村落受到了不可逆的影响,乡土社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传承村落文化,保护村落生态环境、空间形态以及实现村落产业的持久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依托“四态融合”理念,合理运用“四态”及其之间的多种组合方式,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设计策略,以期重新激发传统村落的生机与活力。传统村落应借鉴先进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空间、文化特色,探寻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5-17.

[2] 李伯华,曾荣倩,刘沛林,等.基于CAS理论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化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J].地理研究,2018,37(10):1982-1996.

[3] 于荟,张沛,李稷,等.“五态”融合理念下的村落分类与发展策略研究:以陕南传统村落为例[J].南方建筑,2021(4):105-111.

[4] 张奕,童佩.因移民而兴的汉水古村:邱家前湾村[J].华中建筑,2014,32(5):144-147.

作者简介:聂心茹(1997—),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设计策略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浅谈农村普通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艺术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