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浸润式美育教学体系构建探析

2023-12-25 22:13吴丹
艺术科技 2023年23期
关键词:浸润式教学体系师范大学

摘要:目的:聚焦新时期的辽宁师范大学美育工作,构建师范大学浸润式美育教学体系。方法:通过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梳理当前辽宁师范大学美育概况,形成面向师范生的美育工作观念,包括双向培养目标、育人机制和总体方式。探索构建师范生美育协同完善育人的发展机制,利用师范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结合新文科、新工科建设内涵及思路引领美育的转型发展,实现浸润式普及,提升师范生的审美素养。为此,设置多级联动的师范生美育课程;整合美育教学资源,深化社会实践;升级专业艺术教育,促进艺术与科学、艺术与人文的跨学科融合项目建设,营造学校整体艺术文化氛围。此外,通过打造公共美育环境、建立美育联合发展基地等方式打造创新实践平台,建立健全美育评价机制。结果:科学构建师范生浸入式美育教学体系。结论:通过挖掘美育典型案例资源、创新培养方式,深化师范生对于经典艺术人文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其审美意识,提升师范生的美育教学能力。

关键词:师范大学;浸润式;美育;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J0-4;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3-00-04

0 引言

在美育工作中,师范大学美育教学体系建构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使命担当。进入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多次發表关于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指示。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3月、2020年10月相继出台文件,多次强调推进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改革发展,要求到2035年要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的总体目标。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应确立以艺术教育改革为核心,在普及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三个重点领域大力深化美育教育教学综合改革[1]。统筹资源,探索构建高校支持中小学美育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具化高校美育改革,结合相关资源,在拓宽艺术教育横向范围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打造艺术教育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相结合的美育空间。师范大学是基础教育教师培养的摇篮,肩负着为师范生提供审美教育的职责,同时对中小学美育教学的开展也起到一定的引领、支持作用。师范大学美育教学体系构建更应遵循美育特点,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让美浸润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心灵[2]。

1 辽宁师范大学美育概况

项目前期以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对师范生进行调研,梳理当前辽宁师范大学的美育概况。前期调研反映出学校对美育工作比较重视,学生对美育有一定认知。学校坚持美育教学的不可或缺性,在开设艺术公共选修课的基础上,经常开展美育支教活动、美育讲堂,支持美育教研建设。支教活动既帮扶了中小学的美育建设,又使学生得到了以美育人的锻炼。在美育教研方面,截至2023年8月,知网统计有关美育研究的文献232篇,其中人文社科类专业美育教学研究占90%以上,理工科等自然科学类专业美育教学研究不足10%。访谈及问卷调研也反映出,文科及艺术专业学生对美育的普遍认知要高于理工科学生,理工科学生由于学科性质等原因对美育的认知稍显不足,美育活动参与度不高,反映在其专业学习中,即很少感受到美育的融合,缺少对专业学科美的认知,并且在许多需要艺术等审美辅助的研究中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更多学生希望将美育融入自己的学科教学。尤其在目前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部分理工科师生渴望接受审美教育、提升审美素养。也有部分学生对美育缺乏认知,认为美育仅针对艺术教育,只有外在形式的变化,没有意识到美育对于学术进步、学科教学乃至对受教育群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此外,师范生对于自己应该具备的学科美育教学实施途径等方面的认知水平有待提升。此外,调研还发现师生整体的审美素养、审美能力和当前新文科、新工科等学科建设的发展要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鉴于师范生美育培养的特殊性和迫切性,急需构建行之有效的美育教学体系,使美育理论的深化与师范院校美育观念认识及其理论实践体系形成有机关联,确立新的文化适应性,推进新时期师范大学美育教学的转型[3]。

2 师范大学美育工作

2.1 探索建立美育协同育人的发展机制

首先明确新时期师范大学美育工作“育己育人”的双向目标,指出美育工作对师范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的重要现实意义[4]。“育己”目标为提升师范生的审美认知和审美素养,并指引其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育人”目标着眼于帮助师范生树立“大美育”和“育人应遵循美的发展规律”来实施教学的教育美学观。培养学生对学科美的认知和将美育渗透进学科教学,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通过美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双重目标,有利于师生深刻认识到没有高质量的美育,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增强教育主体的观念认知,确立美育立德树人的宗旨,协同完善促进受教育群体形成完美人格的育人机制。建构学校、学院、师生多级联动、多方协同的美育模式,将美育工作体系与师范生课程体系相融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探索建立美育协同育人发展机制。

2.2 利用综合学科优势,结合新文科、新工科建设内涵及思路引领美育

师范大学是综合类高校,须立足自身师范办学特色,与各学科专业特色相结合,顺应国家导向和时代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新工科及新文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应对全球科技产业变革和挑战的战略需求。师范院校各综合学科发展方向亦要与国家战略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同时,各专业学科建设是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为师范生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力支撑。美育是新文科及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是推动其创新发展的驱动力量[5]。从艺术美育的功能来看,福楼拜曾说过,“艺术与科学在山脚分手,在山顶汇合”。由此可知,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学科领域解决的问题都离不开艺术的参与。例如,乡村振兴、花园城市建设、低碳可持续发展等重大课题都与艺术存在交叉融合,因此需要以“大美育”作为桥梁创新融通多学科。师范院校拥有丰富的教学案例及基础资源,有利于构建“大美育”格局,打破学科范式和专业壁垒,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2.3 普及审美素养重在浸润

新时期,师范大学的审美教育首先要分析学情,全面认识美育主体的成长环境和学习背景。“00后”见证了经济迅猛发展、网络迭代升级等变化,他们对美的理解往往较为片面、零散、表面,有个性化的视角但无法全方位辨析[6],且师范生未来会影响他人审美意识等,因此须为学生提供更多可接触真实情境的美育实践机会,使学生浸润其中。应搭建学校、学院、学科专业分层联动的美育培养框架,将美育融入各学科专业课堂,结合新生代群体的成长环境,综合利用新媒体、新方式积极创造新颖的美育实践活动、美育校园环境、美育展演、美育公共服务、美育智慧平台等。推动研发课程体系、深化社会实践、设计校园文化环境、助推社会美育、建立美育评价机制“五位一体”的审美教育普及,结合审美体验的层级“鉴赏、甄别、创造”,将美育全方位浸润于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中,使其身在其内,乐在其中,让美育真正涵养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3 师范大学浸润式美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3.1 多级联动,强化师范生美育课程建设

学校、学院、学科专业多级联动,满足师范生接受美育教学对教师、时间、场地和其他教育资源的需求。要加强师资队伍对美育的观念认知,培训专业教师的美育教学能力,使美育渗透到各个专业学科领域。教师以自身影响学生,以美启智、以美化人,将美育与专业基础、核心等必修课程融会贯通,加强师范生对学科美的认知,进而促进学科美育观的形成。此外,专业教师应在学科美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较高的审美素养,以期驱动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志向高洁、豁达开朗、不急功近利、不趋炎附势。结合新文科、新工科建设,打破专业壁垒,推进各专业课程融会贯通,建设“艺术+科技”“艺术+人文”“艺术+学科专业”的综合美育课程。应结合专业培养方案,增设专业方向美育选修课,如工科专业可增设生活美学研究、视觉媒体艺术、艺术行为学、艺术创造与心智成长、人文艺术教育等选修课程;人文社科学专业可增设民族艺术、中外艺术史、艺术作品评析、新媒体艺术与技术、艺术教育哲学等选修课程;艺术类专业增设艺术与科技交融、人文艺术教育、艺术的数字可视化等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研究方向或兴趣选择更有针对性的美育课程。

3.2 整合美育教学资源,深化社会实践

通过对照专业学科特征及学科教学核心素养,不断扩充美育教学资源,并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展开当代适应性重构,引导师范生坚定文化自信,从情感上認同,在行动中落实。开发典型案例资源库,打造示范课程,形成学科美育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增强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实践教学中要根据审美体验的层级鉴赏美、甄别美、创造美。大学一年级开展渗透性美育实践教学,以校内美育课程及美育活动为主,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展演、艺术活动,使其尽早树立学科美育观。大学二年级则要在已有基础上开展定向美育研学活动,同步进行美育教学见习,研学场地注重凸显当地历史文化,如建筑、名胜古迹、自然风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例如,开展古建筑研学,使数学等工科专业的同学更深刻地理解尺度、比例的美学关系;中文、历史等文科专业的同学更深入地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艺术专业同学更关注建筑的形态、空间、图样及建造技艺的溯源等。在研学后,展开跨专业小组研讨,不仅可以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还给师范生未来的美育教学提供了更充分的教学素材。大学三年级在前两年美育浸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实现科研及教研成果转化,鼓励学生参加学科教学竞赛、美育教研项目及支教等活动,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学习、探索、训练,提升师范生的审美素养及美育能力。大四开展中小学实地教育实习,鼓励师范生不断反思基础教育的美育教学,善于收集教学反馈,测评教学效果,不断强化美育教学效果。研究生在教育实习的基础上,与中小学一线教师联合开展美育教研,争取打造美育示范课,构建遵循审美规律的美育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更多有教育情结、有艺术素养、有美育理念、有生活美感的“四有”师范生[7]。

3.3 升级专业艺术教育建设,营造学校整体艺术氛围

以艺术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进行跨学科升级,应打破美术、音乐、影视、数字媒体技术等艺术专业学科界限,以艺术专业跨界融合为试点,结合新媒体、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新兴技术手段开展多专业的融合艺术创作,提升艺术教育类师资水平,打造艺术专业的新格局[8]。同时,打造数字媒体艺术、AI艺术、手作艺术、展演展示、文创文旅开发等联合的教研项目,高质量融通艺术学科。鼓励学生参与艺术竞赛、艺术乡建、美育支教、艺术扶贫等实践项目,全方位高效普及艺术美育。基于艺术专业优势,定期组织形式新颖的校园艺术节、艺术作品展览、艺术讲座、戏剧表演、行为艺术等活动,并将活动场地扩展到开放广场、长廊、餐厅等公共空间,利用校园新闻中心、校园广播站、校园媒体平台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艺术专业师生带动其他专业师生积极参与校园公共空间设计,助力校园景观、文化长廊、艺术展馆等特色建筑、场景和设施的展示,实现校园景物使用、审美、育人功能的和谐统一,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此外,增设跨学科艺术实验室、艺术开放区等,将艺术与科技、艺术与人文、艺术与心理等多专业、多学科重组。艺术实验室主要促进融合学科新形态下的研究成果完善及成果创新转化。艺术开放区定期开展线上线下“校园集市”“美美与共课堂超话”等活动,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实现优质美育融合成果的产业孵化及运营尝试,学生的作品可以在开放区集市进行展示、售卖,不仅面向校内师生,还可以定期对外开放,吸引中小学生及大众的参与,也给学生提供讲解展示、交流互动的机会,扩大影响力,助推实现社会美育。

3.4 打造公共美育环境,建立美育联合发展基地等互动创新实践平台

打造师范院校特有的公共美育环境,学校牵头建立美育联合发展基地等互动创新实践平台。例如,利用“校园开放周”,吸纳美学、艺术、“非遗”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校园举办讲座和活动,充实“大美”教育资源,让学生全面体验到自然的美、情感的美、人文的美、校园的美、教育的美。充分利用公共资源,联合校外图书馆、科学宫、博物馆、影剧院、文创文旅基地、网络国家精品课平台等公共文化及服务空间,使其成为校园美育的社会补充平台,减少学校投入,双向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结合对接单位所需,积极推动高水平艺术团体服务社会,适时解决问题,增强文化自信,彰显学生的综合素养。

3.5 建立健全美育评价机制

支持認定学生在网络平台选修的国家精品公共艺术课程、参与相关科研院所及美育对接单位的美育实践活动,均可认定相应学分,设立专项奖,奖励取得突出成果的学生,并在奖学金及评优评定中给予一定支持,从而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艺术学习的兴趣。同时,不可依据唯一论、知识技法论评价学生,要重视美育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独特作用。另外,学校积极支持打造美育教研项目,将美育教学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中,使美育成果成为教师评优评先的绩效依据,努力落实、拓展、延伸美育工作。

4 结语

文章以辽宁师范大学为研究样本,明确新时期师范大学美育工作“育己、育人”的双向目标,形成面向师范生的美育培养方向、内容、方式、方法的创新路径,打造典型案例资源库,培养学生对经典艺术等的美感认知,增强审美意识、提升个人审美素养。期望通过建构与实施浸润式美育教学体系,提升师范生的美学素养,真正帮助师范生开阔眼界,并形成服务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学科美学观和教育美育观,推进美育理论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04-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

[2] 郑军德,钟朝芳.“师范美术教育与当代美育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J].美术观察,2022(10):32-33.

[3] 王德胜.历史继承性与文化适应性:当代美育理论构建的两面[J].美育,2020(1):30-35.

[4] 易晓明.师范生美育的双重目标及其改革路径[J].美育学刊,2021,12(1):8-15.

[5] 金江波,张习文.引领与融合:新文科建设语境下的“新美育”建构思考[J].装饰,2021(7):18-25.

[6] 高欣,冯亚星.试论地方院校新美育体系建构[J].美术观察,2020(10):70-71.

[7] 杜卫.建设高质量学校美育体系[J].中国德育,2022(11):1.

[8] 许奋.许奋|推行美育:新文科背景下设计学科发展路径探析[J].设计,2021,34(22):76-78.

作者简介:吴丹(1981—),女,辽宁大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艺术教育。

猜你喜欢
浸润式教学体系师范大学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小学英语浸润式语用教学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浅谈主题情境下“浸润式”阅读的有效策略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
浸润式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习中的应用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