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时代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3-12-25 10:23承凯杨东润
艺术科技 2023年23期
关键词:数字媒体传统文化

承凯 杨东润

摘要:目的:当今数字媒体行业迅猛发展,交互游戏、交互视频、电影、数字电影、数字文创等在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与传统文化形成紧密联系。无论什么时代,文化传承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数字媒体时代,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社会和市场发展需求。随着元宇宙的发展,虚拟数字人慢慢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众多领域都出现了虚拟数字人的身影。虚拟数字人作为非物质设计的一种方式,将全新的数字技术呈现在大众面前。方法:文章从虚拟数字人的角度出发,将新颖的数字人技术与传统文化成果——长信宫灯相结合,寻找新的传承与创新方向。在设计过程中,积极使用数字技术,如动作捕捉、表情捕捉等,使传统文化在信息时代产出全新内容。结果:通过研究和创新传统文化,结合虚拟数字人的形象特征,设计了长信宫灯虚拟数字人IP形象,绘制了动态图和三视图,通过虚拟数字人IP形象,将传统文化与信息时代连接起来。结论:以长信宫灯为代表的文物体现了古代的造物智慧,也是时代的瑰宝,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人的责任,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希望本设计能够成功转译时代符号,守护好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数字媒体;虚拟数字人;长信宫灯;传统文化;IP形象设计

中图分类号:G122;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3-00-03

0 引言

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信息的载体。目前,数字媒体的表现形式涉及数字化电影、电子图书、网络数字传媒等,以微电子风格的电子屏幕作为载体。相较于传统的大众传媒,数字媒体的内容传播具有数字化特点,引发双向传播。数字媒体艺术最显著的特征是交互性,數字媒体作品由数码产品和用户共同参与完成。应重点关注如何在媒体艺术创作中提升数字媒体艺术的生命力和活力。数字媒体为新型艺术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平台。未来,艺术探索与变革必然少不了人机互动。数字媒体技术发展速度惊人,艺术设计与技术的相互渗透和影响程度也不断加深。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艺术与科学的通力合作。随着科学与艺术慢慢融合,人们能够直观感受到艺术和科学带来的便利与美好。

1 虚拟数字人的发展历程

1.1 虚拟数字人的发展背景

技术是元宇宙的基石,共建协同创新、资源共享与共同治理的体系。在短期内,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平行,而这两个世界无缝融合是长期演进的必然结果,最终形成虚实共生的局面。当前,不管是学界还是产业界对于元宇宙的内涵认知都是纷繁复杂的,被广泛接受的对元宇宙的解释有三种。首先,有观点认为元宇宙将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现实应用场景出现在大众视野。互联网已经向Web3.0发展,Web3.0以去中心化为核心,环境量身定制,更加注重保护隐私,用户主导互联网内容,隐私数据由用户自己主宰。其次,在三维数字环境中,元宇宙彻底重构其生活模式。元宇宙汇集了社交媒体、在线游戏、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以及加密货币等多重元素,能够利用数字舞台,重新塑造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最后,元宇宙还是物理世界与数学世界虚拟交融的场所,不仅超越了实际与抽象的划分,还能够赋予生活全新的意义。

1.2 影响虚拟数字人发展的因素——关键技术的进步

1.2.1 动作捕捉技术的发展

不同于电影和动漫等二维视觉产物,三维虚拟数字人的动作捕捉对于精准度的要求不是很高,因此不需要逐帧调试,但是三维的大量动作需要通过骨骼和蒙皮牵动,比二维更加复杂。目前,主要采用光学捕捉和惯性捕捉两种方式,惯性捕捉技术较为方便,只需要穿上动捕衣手动校准磁场即可,一个小箱子也便于携带。随着摄像头的增多,光学捕捉的精度也会提升,其稳定度和精度是惯性捕捉难以企及的。当前,大多数公司使用的是光学动作捕捉设备,其通常被应用于动画电影、虚拟主播等领域,大大减少了后期动画师的动作调试工作,降低了动画电影的制作成本。

1.2.2 表情捕捉技术的发展

最新的表情捕捉技术是使用双摄像头进行红外线捕捉。苹果手机自带的表情捕捉功能使表情捕捉技术成功进入大众视野。目前,在抖音等直播平台上,虚拟主播得到了较多的关注,而表情捕捉赋予露脸的虚拟主播更多类似人的表情,提高了虚拟主播行业的粉丝效益。表情捕捉与动作捕捉相辅相成,可以更好地实现虚拟数字人的技术呈现,将新颖的数字人技术带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1.2.3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

康德认为,“为了心智之官能”是人的社会生理根基。从这个角度来看,虚拟数字个体没有完全具备人类心智。虚拟数字人虽有社会性,但没有自我意志,它们通过独特的语言、互动方式等进行有效社交。自然人会感到孤独,而虚拟数字人不会。虚拟数字个体没有自我意志,受秩序管理,被视为工具。虚拟数字人是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产物,是元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世界中拥有独特的属性和作用。

1.3 虚拟数字人的定义

虚拟数字人的概念起源于赛博格(Cyborg),1985年,哈拉维在其赛博格宣言中将赛博格定义为无机物机器与生物体的结合体,如安装了假牙、假肢、心脏起搏器等的身体,这些身体模糊了人类与动物、有机体与机器、物质与非物质的界限[1]。

1.4 虚拟数字人的发展历程(见表1)

2 长信宫灯的多方位研究

2.1 考古文本中的长信宫灯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对长信宫灯有详细记载。对长信宫灯的报告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含长信宫灯的出土情况;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长信宫灯本身的物理状况;第三部分是灯具铭文的历史考证和相关推测,也包括对构件重量和容量的记录;最后,结尾部分出现的设计特征等内容在工艺美术史以及设计史书籍中频繁出现[3]。

2.2 设计史文本中的长信宫灯

从《中国设计史》等书对长信宫灯的描述可以看出,长信宫灯的核心内容主要涉及造型、尺寸、材料、结构、工艺、原理、装饰七个方面。长信宫灯整体造型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双手执灯,宫女造型生动,面部栩栩如生,神态自若,灯由灯罩、灯盘、灯座组成。采用的材料为汉代较为流行的鎏金材质,虽然埋在地下千年,表面很多地方已经生锈腐坏,但仍不难看出其华丽精致。

2.3 美术史文本中的长信宫灯

工艺美术史文本详细解释了长信宫灯对虹吸原理的利用。在田自秉的著作《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本)》中,有对长信宫灯的详细描述:“长信宫灯在河北满城出土,其优雅仕女形象是与其他青铜器最大的不同,也是其优势所在。仕女身着长袍,右手轻拿灯罩,左手托着灯盏,利用右手长袖制造出虹吸原理,栩栩如生。灯体造型为圆形,附加两块形状为瓦片的光罩,光线投射的方向可随意调整。”

2.4 长信宫灯的设计思想及意义

首先,长信宫灯充分践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充分满足实用功能的情况下,解决了照明时的安全问题和烟油污染环境的问题。其次,长信宫灯以跪坐执灯的宫女形象为基本造型,符合当时儒家对于人物举止“文质彬彬”的要求。长信宫灯不仅是功能与审美统一的产物,其提倡的绿色设计理念也符合当代设计主流,宫女身体为空心,灯油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烟气通过灯罩上方的虹管导入灯腹中的水盘内,使废烟气溶解于清水,减少了空气污染。综上所述,长信宫灯是一个成功的设计作品。

3 数字媒体在文化传承中的其他应用

3.1 網络游戏

网络游戏是年轻人排遣压力的娱乐方式之一,在信息时代,游戏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优质的游戏能够承载文化价值并塑造用户的文化观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游戏剧情,让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在潜移默化间促使玩家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比传统的视频、实物周边等,这种互动性较强的方式能够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在非物质设计遍地开花的当下,利用在游戏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网络游戏传播文化和优秀思想已成为大势所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虚拟现实技术在游戏中的应用越来越成熟,玩家在虚拟世界中能够获得更逼真的体验。因此,促进文化与游戏融合发展,开拓文化传承的新路径具有现实意义。比如《故乡的记忆:味缘篇》就鼓励玩家在游玩中了解、体味、感受重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美味的特色佳肴,使重庆成为玩家的向往之地。这是将游戏与城市文化旅游推广相结合,开创城市文旅宣传推广新模式的有益尝试。

3.2 数字电影

随着技术的变革,以电影为代表的艺术媒介信息被数字技术整合为可感知的综合视听信息,这颠覆了艺术信息的呈现方式,艺术与媒介之间形成了全新的认知关系。数字信息传递是数字时代人类感知方式变迁的重要表征,经历了从物质性媒介向信息化非物质媒介的变化。从弹窗到界面,数字信息在电影艺术领域的传播介质发生了变化;从字符到图像,数字信息逐步形成了独立的视觉表现系统,并且日趋完善的信息呈现系统延伸了电影艺术的本体功能和媒介内涵,也让电影艺术从稳定的视听艺术结构转向虚拟现实、多感知等复杂综合型新媒体艺术的不确定的发展道路。

4 长信宫灯IP形象设计实践

5 结语

数字媒体时代,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新兴产业相结合,成为各个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实现深度开发,又要实现自主保护。为了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本文将长信宫灯与虚拟数字人相结合,探究当代数字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方式。以虚拟数字人为媒介,将传统的物质文化与信息时代的非物质文化相结合,突破传统的宣传方式,用更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手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以衍生出更具时代特色的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1] 郭全中.虚拟数字人发展的现状、关键与未来[J].新闻与作,2022(7):56-64.

[2] 谢新水.虚拟数字人的进化历程及成长困境:以“双重宇宙”为场域的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22(6):77-87,95.

[3] 吴文治.中国古代设计史学科范式反思:基于“长信宫”灯书写文本的个案探究[J].湖南包装,2020,35(4):1-6.

作者简介:承凯(1999—),男,江苏常州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数字化艺术设计。

杨东润(1979—),男,江苏镇江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化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数字媒体传统文化
数字媒体技术介入地方性博物馆资源开发讨论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动画原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
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与前景
数字媒体的时代特征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