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高校研究生荣誉体系构建探索与思考

2023-12-25 17:11汪一舟
科教导刊 2023年33期
关键词:荣誉研究生体系

贾 超,李 阳,汪一舟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 成都 6117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水平、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完善教育评价导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出了新要求。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构建研究生荣誉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鼓励公平竞争、激发研究生教育活力、改革评奖评优评价体系,是推进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有力支撑。

1 研究生群体特点及读研需求分析

自1978 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经过不断探索,研究生教育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学位授予、质量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形成了涵盖14 个学科门类、113 个一级学科、47 个专业学位类别的学科专业目录,涵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从单一学术学位培养转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培养,从单一学科专业的培养转变为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也随着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创新。《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 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24.2 万人,在读研究生365.4 万人,毕业生86.2 万人。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长,研究生生源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生源结构越来越复杂,往往来自不同层次的本专科院校的不同专业,他们在读研预期、学术志趣、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职业发展兴趣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群体中既有应届大学生,又有往届大学生,还有在职攻读人员,他们思想相对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更加多元;自我成长成才意识较浓,注重自我,刚入学时可能更倾向于拓展社交圈,提高交际能力。进入科研学习阶段,迫切地想突破自身能力的瓶颈并在科研中实现价值追求;在就业阶段,着重考虑提高职业选择能力;签约工作单位后,又希望进一步提高社会化的综合素质,为进入职场平稳转变身份奠定基础。因此,研究生学习的动力更具有现实性,对于这些思想和心理特征,通过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评价引导,可以更加充分激发研究生追求个人成长的内在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2 研究生荣誉设置面临的现实困境

2013 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研究生奖助工作的新政策,高校相继建立了以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为基础,校内优秀奖学金或各类评优为补充的荣誉奖励体系,在激发学习积极性、强化价值观塑造、营造良好学风方面发挥了促进作用,但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存在一些不适应培养目标的内容。主要表现如下:

①重物质奖励轻精神激励。只有高层次的需求才能对人的行为产生持久的激励作用和巨大的推进动力。但当前大部分荣誉奖励都是以奖学金的形式呈现,特别注重物质奖励,奖学金只是满足了低层次的物质生活需求,难以对高层次的成长性需求产生明显的激励效应。近年来,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居民家庭收入普遍增长。相比80 后,新生95 后对物质奖励的追求愿望没有那么强烈。过于重视物质奖励,容易忽略精神激励,非但不能带来持久的激励效果,而且还难以在思想上塑造研究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重结果奖励轻过程激励。奖学金的评选总是强调过去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激励。奖学金评定方案一般都会设定各种量化指标,例如:论文和专利数量、论文发表期刊的级别、获奖级别等,使得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大部分精力专注于完成论文、专利等的数量,而忽视论文、专利等学习成果的实际价值以及学习过程中给自己成长带来的内在变化。以显性的成果为导向容易诱导研究生急功近利,引发像灌水、抄袭等学术诚信问题。只有注重过程评价、潜力评价,才能充分激励研究生把学习科研当作一份追求的事业,而不是为了获得奖学金。

③重奖励数量轻激励质量。学校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科研处、二级学院等一般都设置了种类繁多的荣誉奖项,奖励在学习、科研、学生工作、竞赛、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研究生。但各单位各自组织评定,相互之间的评价内容交叉重复,导致各类荣誉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层级协调性不够明确。特别优秀的学生以同样的成果在各部门评选过程中均获得了荣誉,出现了奖励重复的现象。荣誉集中在少部分优秀同学手中,让其激励全体学生的初衷打了折扣。虽然投入了大量奖励资金,却因荣誉体系缺乏兼顾性、系统性、协调统一性,难以形成合力育人格局,在激励质量上打了折扣。

3 研究生荣誉体系的基本特点

荣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对优秀研究生的评价导向,受到研究生、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的普遍重视,因此,荣誉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研究生荣誉体系一般应具备以下基本特点:

①荣誉类型丰富。从面向的评价领域看,为满足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需求,研究生荣誉一般应包含:学业类、思政教育类、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类、职业选择类等。相比本科生,研究生已逐渐成为高校就业的主力军,而研究生的培养更加凸显“研”字、更加注重个性独立、更加重视职业规划教育,因此也需要荣誉来激励引导。从评选周期看,既会按照学年评选荣誉,也会按照不同阶段成果累积、攻读学位期间的整体综合表现来评选,既有培育性质的,又有奖优性质的,分层级、分阶段进行激励,更能体现荣誉的激励效应。

②评选聚焦学业水平。虽然在评选各项荣誉时会关注非学业方面的表现,但在理工类高校中最能体现学生学业水平的指标,如:综合成绩、学术研究成果、学科竞赛获奖、社会实践等,依然是需要聚焦看重的。

③多元化的表彰方式。荣誉表彰方式重在激发获奖学生的自豪感,一般应在学校网站上公布获得荣誉的名单,颁发荣誉证书,或在五四、年终总结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颁奖典礼。通过颁奖礼上正式而庄重的仪式,让获奖学生的自豪感得到充分满足。

综上所述,在理工类高校中构建科学合理的荣誉体系,应在充分尊重研究生成长的现实需求基础上,契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独特的培养理念,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荣誉体系的导向作用,增强研究生学习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全面引导研究生结合职业发展的兴趣发挥专长、多元发展。

4 构建研究生荣誉体系的原则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激励研究生的荣誉也应根据培养目标的变化进行重构设计。在新时代,研究生荣誉应当以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突出精神奖励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①以德为先、学术为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为人之先,德高则志远,志远则智深。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更加需要以德为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础上,在荣誉评选时强化德育评价,引导研究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立志扎根人民、奉献社会主义建设,这也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理工类高校研究生教育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最前沿,学术研究依然是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中心任务”。荣誉评选要凸显出学术研究的中心地位,营造学术氛围、凸显学术创新、奖励学术佳绩。

②分类覆盖、科学导向。研究生的学业虽然大部分以学术科研为主,但个人的成长背景、兴趣爱好呈多样化,未来发展方向、职业理想呈多元化。荣誉的设置应充分遵从研究生教育规律,尊重研究生的个性,引导专长发挥,按照有利于研究生未来多元化的职业发展来分类构建。各类荣誉的评选导向与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评判导向相契合,才能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③层级协调、比例恰当。每一类荣誉都能表征获得者在该领域的先进性,先进的程度需要一定的比例、层级、数量来体现。获奖比例太低则覆盖面不足或评价标准偏低,获奖比例太高又无法体现荣誉的含金量。因此,应综合考虑设定比例。

④易于评价、配套资源。荣誉的设置应考虑方便评选,能够尽可能简化评定程序。资源配套是指对各类荣誉,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量的奖学金之外,还应匹配一定的发展性资源,例如:骨干研修班、高层次人才接洽会、实习实践等。发展性资源往往能够进一步帮助优秀研究生扩大视野、促进其成长,增强激励效果。

5 研究生荣誉体系的重构设计

立足新时代研究生的思想特征、成长规律,在理顺各类荣誉的内涵、荣誉之间的层级协调关系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合理配置荣誉奖励资源,让荣誉充分表征优秀研究生学习的获得感,激发其创造力,弘扬优秀品质,拓展其毕业后的成长空间。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如图1 所示,分类构建了贯穿培养全过程,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荣誉体系,形成了激励长效机制,具体设置了综合类、党建思政类、学术研究类、科技创新类、实践类、职业选择类共六大类荣誉,促进荣誉激励多元化。

图1 研究生荣誉体系

①综合类:主要用于评价研究生的学习成绩、科研创新质量、社会服务贡献、发展潜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全方位激发研究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力牵引,一般包括国家奖学金、十佳杰出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在评选过程中,往往遵循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学位类别、不同学习阶段的教育规律,通过多维的评选标准、多元的评选内容,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不断提高其综合素养。学校统筹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持续增加投入,嘉奖获奖研究生,以点带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激励其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②党建思政类:主要用于激活各类研究生基层组织的育人功能,树立先进典型,有力支撑研究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一般包括优秀研究生干部(标兵)、“三助一辅”优秀奖、优秀研究生会、先进研究生党支部等个人或集体荣誉。鼓励研究生集体和研究生干部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巩固研究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引导研究生通过承担“三助一辅”岗位工作提升职业胜任能力。

③学术研究类:主要用于鼓励研究生学术创新,努力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助力学术领军人才培养。通过“学术青苗”的培育、“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选,激励一批具备优秀学术品质、科研潜力和创新素养的硕士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提高博士生生源质量。通过“学术新秀”的培育、“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营造学术研究氛围,激励博士生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不断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④科技创新类:主要用于调动研究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鼓励其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和创新创业,提升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群体的创新活力,激励研究生勇攀科研高峰,不断增强创新能力。

⑤实践类:这是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支教、公益实践、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培养勇于探索、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实践育人质量。激励研究生赴党政基层单位挂职锻炼,服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研究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⑥职业选择类:毕业研究生是学校就业的主力军,更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生力军。通过设置职业选择类荣誉,着力引导研究生厚植家国情怀、明确使命担当,鼓励研究生到国家重点单位、党政基层单位、艰苦偏远地区就业,不断优化就业结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输送更多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为确保荣誉评选的落地实施、高激励效益,还需开展条件保障建设,构建与研究生培养相适应的校院两级荣誉评选管理体系。学校成立“研究生荣誉奖励评审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生荣誉奖励评审管理办法制订、名额分配、评审指导等工作。学院成立“研究生荣誉奖励评审委员会”,负责学院研究生荣誉奖励评定方案拟定和具体评审组织工作。只有荣誉奖励评定实施细则不断完善,评选程序不断规范,保证评审质量,荣誉奖励奖得有理、实至名归,才能更好地发挥荣誉奖励的激励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

6 思考与展望

构建贯通培养全过程协调统一的荣誉体系,初步满足了引导研究生多元化成长的需求,激励研究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确保高校研究生培养能够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但荣誉奖励激励效应的发挥是一个系统工程,荣誉体系及评选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可以激发一批研究生积极参与评选细则修订、评选组织实施、评选材料审核等工作,让研究生充分了解学校荣誉评选的导向,更加重视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二是树立先进典型,加强成长经历宣传,充分体现朋辈之间鸿沟小、共通性大、互动性高的先天优势,带动研究生的品行作风和精神风貌整体提升。三是构建荣誉设置的成效评估体系,从以评促培贡献度、思政教育引领度、学校师生满意度等方面分析各类荣誉设置的成效,发挥荣誉评选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杠杆调节作用,进一步优化培养资源配置。

猜你喜欢
荣誉研究生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获得的荣誉
荣誉得主们都说了些什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获奖荣誉统计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