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莲,王 粲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 青岛 266520)
2018 年5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的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1]在立德树人的具体实施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强调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2]。
当前,各类课程如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各类专业课程应守好哪段渠、种好哪块责任田,如何将立德树人(“盐”)融入专业知识(“食物”)教学中,是高校专业课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3-4]。
目前,关于立德树人这一主题的研究,学者们在其时代要求、历史渊源、生成逻辑[5]、精神实质[6]、理论和时代内涵[7-8]、目标体系、环境和机制构建、推进路径[9]等问题上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落实路径方面已形成共识:要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强调课程、课堂、教师的关键作用,特别是要深入挖掘各门专业课程中蕴含的育人要素,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专业课的协同,应以“润物无声”的方法将德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但是,具体如何“挖掘”、如何“协同”、如何“融入”仍有待深化、细化,立德树人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走尚需具体清晰的思路和做法[10-11]。
本文立足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几门主干课程——“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研究如何将立德树人嵌入、融入、渗入这些专业课的教学中,目的是通过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与再设计,切实提高立德树人教育的成效。
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要求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现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互补效应就是要利用不同类型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差异性,做到功能与优势互补;协同效应要求各类课程在遵循共同主线——“树人”的前提下实现互推与激发,即产生1+1>2 的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真正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其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基本的行为规则和框架;激发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渴望和事业进取的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讲求立德树人教育的理论性、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专业课教学的主体任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相对来说,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融入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分散性、延伸性、贴近现实性和渗透性,具有说服力强、影响力深、学生参与主动性高的优势。
具体到管理学学科,从根本上来说它是研究“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从课程内容上来看,了解“人”、教化“人”、管理“人”、激励“人”、“以人为本”本身就是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核心,与立德树人目标高度契合;从教学形式上来看,更易引入融合社会、企业、工作、生活等实践和参与的环节,实现体验、感受和现实教育;其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这些独特优势可以强化和提升“育人”的实效。因此,管理类学科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它是立德树人资源最为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一,其高度的实践应用性、现实生活关联性以及人文关怀性使得这类学科在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实现管理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互补与协同就是要发挥这类课程春风化雨的隐性融入功能。
立德树人目标要落地于课堂,需要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主题与立德树人目标的对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立德树人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结合众多学者对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阐释,笔者经过进一步的梳理、细化,把这些目标表达为内涵更清晰的立德树人细化落地目标,见表1。
通过梳理“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单元与主题,挖掘出其中蕴含的立德树人素材,建立了专业知识教学向立德树人目标的对接与延伸。管理类课程教学主题与立德树人细化目标对接示例见表2。
以“管理学”中“管理理论发展”的教学为例,进行如下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创新:在主体教学内容开始前增加“西方管理理论发展史图谱”,不仅使学生对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总体上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把握,还有利于培养他们探索知识历史和结构脉络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强化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通过与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历史对照,激发学生对古代先贤的敬仰,增强文化自信;增加当代管理理论新发展的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时代性、现实性;增加中国本土管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历史使命感,激发其进取心,增强创新创业精神。另外,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历史人物、时代精英的介绍,激励学生树立远大抱负并做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使学生充满动力和能量。
结合不同教学主题与相关立德树人细化目标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如图示、对比、案例、背景资料课外阅读、讨论、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对标学习、现场参观教育、社会调查等,并根据学生特征、课时安排、教学条件、外部支持等情况设计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作为上述方案实施的基础条件,进行面向立德树人任务的管理类课程建设,包括案例素材库建设、教学与学术团队建设、实践资源建设等。通过优化案例素材,做到国外经典案例与国内案例、本地案例紧密结合,并让学生参与到身边案例的采集工作中,增加真实感与冲击力。通过培育面向立德树人使命的教学团队和学术团队,展现教师的思想、学识和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积极寻求社会资源支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内化于心”向“外化于行”的升华提供现实条件。
明确每一个教学单元在三个层次上的教学目标,为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提供依据:第一,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层次——“教书”目标;第二,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层次——“立德”目标;第三,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层次——“树人”目标;真正实现在知识、视野、格局、思维、习惯、精神、能力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仍以“管理理论的发展”为例,嵌入立德树人目标的教学设计示例见表3。
表3 “管理理论的发展”嵌入立德树人目标的教学设计
高等教育专业课在教学体系中所占比重最大,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找到立德树人落实于专业课程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将立德树人完美嵌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优势教学资源立德树人功能的回归,是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关键。以上述细化落地目标与教学设计创新作为“路线图”和“工具箱”,解决当前教书和育人“两张皮”的问题,解决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扭转现实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讲大道理的做法和认识,使专业课程更加贴近实际、更富趣味,提升课程本身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做到知技赋能和价值引领的无缝对接、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