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内涵和路径

2023-12-25 18:09李应伟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边疆地区民族团结共同体

李应伟

(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信息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理念,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①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年,第44页。;同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明确“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第45页。;同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要求“要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4年12月23日,第1版。。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18年3月,“中华民族”被正式写入宪法。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④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9月28日,第2版。。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在2020年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治疆方略。2020年10月,“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①《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民日报》2021年3月6日,第1版。。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②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第64页。。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③《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编著:《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年,第30页。。可以看到,从“牢固树立”“积极培养”“积极培育”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确立并深入人心,我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路逐步清晰,理论框架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边疆地区民族众多,该地区体现出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以及边境问题相互交织、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各民族交流交融密切等特点。尤其是在边境地区,受到外部敌对势力渗透等因素的影响,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隐患任务繁重,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极端紧迫和重要。可以说,“在边疆地区,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

一、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围绕这个“纲”开展,尤其是边疆地区,更需要这个“纲”来指导和推动。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有人口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25个,其中特有少数民族15个,跨境民族16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11个,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④李正洪:《云南“民族”基本新省情的丰富内涵》,《民族时报》2020年8月7日,第4版。。多民族聚居的云南,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缩影,也是“多元一体”民族关系的典型,全国民族地区所具有的特点在云南均有体现。所以,在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至关重要。

(一)推进边疆地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我国边疆地区大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临沧市居住着23个少数民族,其中12个为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00.0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41.6%;其中,佤族人口约占全国佤族人口的60%,是著名的“世界佤乡”⑤李晓辉:《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保护和开发探讨——以边疆欠发达少数民族聚居区云南临沧为例》,《南方论刊》2016年第4期,第73—75页。。在临沧,佤族、傣族、拉祜族、布朗族、德昂族、彝族、景颇族等民族的文化多元,却又相互包容。在当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传统,有自己的习俗,有自己的信仰,而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信仰等又有所区别,有时会因一些区别而产生矛盾,影响到民族团结,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解决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关键和钥匙。各个民族都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纲”的指导下处理好各种关系。对于边疆地区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当地民族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二)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出行、产业发展、创新思维等因素的影响,边疆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普遍属于经济发展滞后区域。边疆地区只有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下,形成空前的民族团结局面,才能充分发挥各民族的优势和能力,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家乡,更好地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作用,经济发展是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经济发展了,老百姓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样,边疆地区的人民群众生活好了,就能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凝聚民族团结力量的源泉和核心,只有在这个源泉和核心的指引下,边疆各民族才能团结一心,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用自己的辛勤和奋斗创造价值,从而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谋幸福。

(三)做好边疆地区统战工作的需要

边疆地区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加之传统文化的影响、各民族语言的融合不畅,再加上信教群众数量较多,统战工作呈现出点多面广的特点,深入细致地做好统战工作面临许多现实困难,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有效地解决了这个困难。边疆地区人民,无论属于什么民族、信仰何种宗教,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大家都共同坚持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呈现出一片“石榴红”景象。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团结奋斗,团结协作,团结友好,互通有无,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各自的力量。在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有效提高各民族的团结程度,使各民族达到空前的团结,使民族团结之花遍地开放;可以有效化解矛盾,让边疆地区社会和谐、宗教和顺,让边疆地区各族人民享受到祖国发展繁荣的红利;可以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凝心聚力谋发展,让边疆地区充满发展的活力。

(四)增强边疆地区文化自信的需要

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具有各自的优秀文化和传统。以临沧为例,其有翁丁佤族传统文化、丁来佤族传统文化、滚乃傣族传统文化、大南直布朗族传统文化、南美南愣田拉祜族传统文化,有凤庆鲁史、沧源翁丁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碗窑组、凤庆县诗礼乡古墨村委会古墨村等34个中国传统村落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充分展现出了云南省甚至是我国的民族特色,这也是各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这些文化自信都根源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而各民族体现出来的民族文化特色也正好印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也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才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民族文化景象。

(五)推进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需要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地区群众居住分散,民族众多,信仰不一,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效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有效化解矛盾,让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坚定的“五个认同”,并为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从而形成强烈的社会参与感,为家乡的建设建言献策,贡献力量。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基层尤其是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治本之策,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引群众实践,让边疆民族地区呈现出更加和谐、更加团结、更加富裕的生动图景。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价值追求、物质基础、身份认同、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四个与共”与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的“四个共同”,以及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认同”,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

(一)“五个认同”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论民族问题的时候,提出“四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①石平:《深入开展“四个认同”教育筑牢新疆长治久安根基》,《求是》2014年第14期,第24—26页。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原有“四个认同”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五个认同”强化的就是民族大团结: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爱国主义,以祖国为荣,以身为中国人为荣;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民族团结,56个民族都是中华儿女,都处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文化自信,是对一个民族文明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基础和情感纽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制度自信,是我国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是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跟党走。“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直观的表现。

(二)“四个共同”

“四个共同”是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的,即“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②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9月28日,第2版。“四个共同”,从疆域、历史、文化、精神四个层面深刻阐述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对国家的贡献。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各民族共同形成的,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同时也是引领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源泉动力。“四个共同”彰显出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基础。

(三)“四个与共”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③《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第1版。。休戚与共,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有福同享、有难同担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根本追求;荣辱与共,体现出的是民族团结,中华民族能够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就是各民族团结一致、团结奋斗的结果,每个民族、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正是各民族在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起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战线;生死与共,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大是大非、大灾大难、生死考验面前,各民族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构筑起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命运与共,体现出的是共同富裕,在发展的道路上,56个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丢,一个都不能落下,大家同心同德,共同奋斗,共同富裕的道路只会越走越宽阔。“四个与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和动力基础。

三、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边疆民族地区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将少数民族文化、地区差异、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考虑进去,通过用新发展理念来引领,用全面发展促进民生改善,解决边疆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通过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示范,构筑美好家园;通过深入挖掘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通过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增强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通过优秀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综合素养,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奠定人才基础;通过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用全面发展促进民生改善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根本,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33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上层建筑才能更加稳固和持久。边疆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与沿海和内地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仅从云南8个边境州市2021年GDP数据就可看出(文山1298.77亿元,西双版纳676.15亿元,德宏556.12亿元、临沧908.48亿元、怒江234.11亿元、红河2742.12亿元,普洱1029.15亿元、保山1165.54亿元)②《云南16州(市)2021年GDP出炉》,《云南经济日报》2022年1月28日,第1版。,发展的滞后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边疆地区民生的改善,影响了边疆各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当前,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利用好当地优美的生态环境资源、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以及沿边地缘优势,不断丰富和积累财富,切实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以民族乡、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为重点,加快完善民族地区交通、水利、能源、物流、信息等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打牢边疆地区发展基础。加大对边疆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扶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兴边富民工程、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程,加快沿边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民族地区内生动力。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支持民族自治地方、散居民族地区、高寒山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加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实惠,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促进边疆地区民生改善,全面提高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注重典型示范,深入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

边疆地区大多处在边境地区,是国家对外的窗口,是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是充分发挥地方资源,展示我国良好形象的一项重要举措。云南省制定出台的《云南省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规划(2021—2025年)》,明确了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范围为怒江、保山、德宏、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红河、文山8个边境州市、25个边境县市的374个抵边行政村。近年来,为实现“到2025年,把沿边一线的行政村(社区)建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③省委、省政府印发《云南省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规划(2021—2025年)》,2021年9月22日,https://mzzj.yn.gov.cn/html/2021/minzongyaowen_0922/40881.html,2023年6月24日。的目标,云南省级财政将用两年时间筹措112.2亿元保障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例如,保山市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示范村指导性指标,整合资金2305万元,全面打造边境小康示范村。例如,临沧市整合了186个项目50亿元资金,把沿边村寨率先建成小康村,如今沿着临沧市290多公里边境线,从镇康过耿马再到沧源,241个自然村的“沿边小康村”正在兴起,像一串美丽的珍珠,扮靓了祖国西南边陲。例如,普洱市自2021年投入资金4.5亿元,实施项目345个。通过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沿边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形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廊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村,边疆各族人民听党话、感恩党、跟党走的信念越发牢固。

(三)坚持文化引领,传承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最具有持续性的凝聚力。边疆地区的人民群众经过长期实践所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就好比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每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一个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就是由无数个部分凝结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也正是由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和升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原生态性、独一无二,也正是因此才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要加快推进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镶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坚持把尊重保护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程,组织开展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加强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挖掘、收集、整理和保护,推进边疆地区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四)加强社会治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边疆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体现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在少数民族聚集的边疆地区,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各民族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有了这个凝心聚力的同心圆,边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就能够得到充分凸显。要在边疆地区全面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宣传教育,推动各民族坚定“五个认同”。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全面深化边疆地区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边疆地区法治建设,建立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村级治理评价体系,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构建边疆地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巩固拓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感恩教育活动,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五)强化人才支撑,培养优秀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地方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边疆地区汇聚了各民族的优秀人才,要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人才资源,着力锻造一批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要积极选派边疆少数民族干部到基层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实践锻炼,到省、州(市)等机关挂职和学习,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对有发展潜力、需要递进培养的应该抓紧放到关键岗位历练。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和边疆地区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坚持培养引进相结合,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吸引各类人才到边疆地区发展创业,积极推进乡村人才“归雁工程”和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实施“云岭同心”工程,加强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工作。把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规、民族知识纳入窗口单位、服务行业和执法人员业务的培训内容,纳入领导干部选拔、公务员招录、教师资格考试、学生升学考试和媒体从业人员上岗的培训范围,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学习培训工作,注重提高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综合素养。

(六)构筑精神家园,合力打造良好社会氛围

在各民族干部群众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发扬“一心向党、爱国奉献;团结到底、命运与共;坚守初心、奋斗筑梦”的新时代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赓续民族团结精神血脉。全面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的要求,巩固国家统编教材在边疆地区全覆盖,实施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建设和民族地区教师普通话能力提升项目,确保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社会氛围,传播现代理念和行为方式,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推进民族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高各族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边疆地区民族团结共同体
边疆地区经济增长动力探析
——基于扩展的增长核算方法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民族团结之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打造边疆地市报影响力,锤炼过硬新闻队伍
对边疆地区反恐维稳策略的思考
浅谈南疆地区学生学习存在问题及如何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