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时代际遇、历史演进与基本遵循

2023-12-22 03:07崔宇馨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摘要:建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世界大变局的时代命题,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经历了“早期形成—孕育萌芽—初步架构—日益完善—创新发展”的历史演进阶段,对于党在新的百年征程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要夯实话语根基,强化马克思主义核心话语的理论阐释力;站稳话语立场,提升为广大人民群众发声的舆论号召力;增强话语自信,彰显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的文化感召力;推进话语传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

作者简介:崔宇馨,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邮政编码 225009)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3)05-0058-05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立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经验,构建一套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底蕴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把握发展大势的时代命题,有助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著话语优势,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体系。

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时代际遇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深受世界大局变化发展的影响。创新传播策略,讲好中国现代化故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话语体系,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理解和认同。

(一)世界大变局呼唤崭新的现代化话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格局的加速演变和深度调整,对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战略作出科学研判,阐释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内涵,指明当前党和国家发展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以21世纪为时间坐标,世界力量发生转移,人类社会转型处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阶段,世界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新问题迫切呼唤崭新的现代化话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言,“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要变量,分析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对的新挑战、新斗争,筑牢后发型现代化国家话语阵地,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引领力和感召力,是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的时代要求。

(二)讲好中国现代化故事急需话语支撑

话语是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和中介,话语体系为思想观点的核心价值表达提供系统化的逻辑框架,为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法规等提供合法性和合理性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3]作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新样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讲好中国现代化故事的时代呼唤。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平稳进行,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互利共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塑造力正在日益彰显,中国理念价值、智慧方案等话语范畴逐渐成为国际话语场域的关键议题和基本共识。中国式现代化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民对“大同世界”的朴素期待,延续着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思想,秉承“义利并重”的正确义利观,以“一带一路”的中国倡议推进人类文明共同体建设,为谋求“人人参与的全球化”发出“中国声音”。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重要任务是如何向世界传达中国和平发展的声音,讲好中国现代化故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如何出“新”出“彩”,加强世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将引领世界发展大势的话语认同,开启新型全球化文明类型,为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故事”提供价值认同和话语支持。

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演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始终立足“中国本位”,厘清不同时期现代化叙事的历史变迁和时代脉络,有利于彰显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精神特质,推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初步架构

1954年至1978年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初步确立时期。党对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有了较为清晰的把握,带领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现代化话语模式中国化根本奠定政治基础,推动建立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初步架构。

第一,从“工业现代化”到“四个现代化”的话语过渡。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里辩证分析了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处理和平衡的几对关系,寻找适合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为单一维度的“工业现代化”过渡到“四个现代化”提供话语阐释。

第二,以“四个现代化”主导的现代化话语扩展。1954年9月,毛泽东指出,“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的国家”。[4]周恩来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5]此后“四个现代化”的内涵和提法不断调整完善,先后补充了“现代科学文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等话语表述。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将“四个现代化”的内容确定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6]标志党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初步确立。1975年,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会议上重申“四个现代化”建设,提出“两步走”战略构想。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日益完善

1978年至2012年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积极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在“四个现代化”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代化话语,积极构建科学性、时代化和大众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话语体系。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与调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成为我国现代化道路发展的历史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新时期现代化的话语表达。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搭建了原创性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基本框架。1979年3月,邓小平正式表明中国要基于自身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和国情特点,“走出一条中國式的现代化道路”。[7]同年12月,他创造性地用“小康”阐释“中国式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出场再到“小康”原创性话语的表达,我国现代化话语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始终观照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诉求。

第二,现代化远景的勾勒与目标话语的形成。邓小平在“小康之家”的基础上融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提出“小康目标”“小康社会”的概念。为实现“小康”的宏伟愿景,党对国家现代化道路作出系统性设计和战略性构想。1982年,党的十二大制定20世纪末分两步走实现“小康目标”的规划。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次正式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概念,确立了“三步走”战略部署,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1997年,党的十五大规划了新世纪基本现代化三步走未来蓝图,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细化了走向“小康”社会的战略步骤。党的十六大强调了“新三步走”战略的重要性,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调整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8]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9]随着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的勾勒,“小康社会”的概念范畴不断延展,衍生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标识性话语,凝练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价值内核,绘就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宏伟蓝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新的历史方位,以伟大成就彰显了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优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价值内核创新马克思主义时代话语,致力打造具有中国气质的现代化话语,构建开放包容、走向世界的现代化话语和叙事体系。

第一,新时代伟大实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日趋成熟。进入新时代,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清晰,现代化话语兼具守正创新和自立自强的鲜明特质。从话语目标来看,党的十八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继而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0]“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1]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完成,中国式现代化进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现代化目标由“现代化国家”转向“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彰显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自觉与话语自信。从话语架构来看,现代化国家远景勾勒由“三位一体”拓展为“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话语转换呈现为动态递进的特点。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下话语体系实现转型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现代化话语体系的跨越性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从话语内容来看,习近平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基本内涵和本质规定,构建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复合型现代化新范式。从话语价值来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挖掘了中国现代化话语独有的文化内涵,凸显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中国奇迹”“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印证了中国对外话语正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同,“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提供了社会主义国家话语模式的成功范本,“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回应了世界各国如何超越“文明冲突论”,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方向指引。

三、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遵循

基于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在根基上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力;在立场上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舆论号召力;在精神上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感召力;在传播上要始终坚持与世界沟通对话,推动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国际影响力。

(一)夯实话语根基,强化马克思主义核心话语的理论阐释力

1.马克思主义核心话语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提供学理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本质上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下,解释中国现代化“以何成功”及“何以成功”的话语呈现。马克思主义话语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引下的话语表达,贯穿于我国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全过程。马克思用“自由人的联合体”呼唤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人以此开启“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基于马克思对未来理想图景的描绘,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创新中国式的话语表达,深刻思考中国应当“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向世界和人民回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建立了中国话语阐释的话语语境。

2.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要坚持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话语。立足新时代,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读当代中国的鲜活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提供政治导向。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话语表达,将抽象的政治话语转化为简明生动的大众话语,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亲和力。要与时俱进丰富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时代内涵,概括凝练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取得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就,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的时代感染力,构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二)站稳话语立场,提升为广大人民群众发声的舆论号召力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根本立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讲好中国的现代化故事,首先要做到“为人民说话”。人民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物质条件,为建设国家现代化话语体系提供了鲜活素材和创造活力。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13]致力实现“人的现代化”,最终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回顾百年奋斗史,中国现代化话语表达始终围绕“为人民代言,为百姓说话”的价值逻辑而展开。从“打土豪、分田地”“走群众路线”“先富带动后富”,到“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共同富裕”,再到“人民至上”“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不同时期的话语表达都体现了党真挚质朴的人民情怀,表明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贯穿于国家现代化事业的主线,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独有的价值底色。

2.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要准确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赓续为人民发声的优良传统,才能增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话语底气。要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维护劳动人民“发声”的话语权利,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提供价值遵循。要持续打造符合人民群众表述方式的“人民话语”,如“撸起袖子加油干”“切蛋糕”等通俗易懂的话语,把官方话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感召力。

(三)增强话语自信,彰显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的文化感召力

1.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注入话语自信。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独特的文化沃土,“民本”关怀、“和合”智慧、“大同”理想等是古代优秀知识精英对构建理想社会的话语表达,蕴含着中华儿女的精神气概和胸襟风貌,展示出“文明型国家”话语体系深厚的人文底蕴。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伟大的精神谱系,如“红船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抗疫精神”等概括了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丰富了新时代党的现代化话语类型。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同样孕育了民族复兴话语的特殊表达,从“独立解放”到“团结统一”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演变,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延续自身民族文化与历史传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历史自信突破外来文化的话语垄断,塑造了东方文明独特的话语自信。

2.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要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协同奋进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力量源泉,是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文化语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14]必须重视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秉承“治国平天下”的治理理念,使之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目标相互统一。必须科学借鉴当代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以“协和万邦”的胸怀承载和平发展的话语,积极探寻国内外话语契合点,实现中华民族话语和世界各民族话语对话借鉴。

(四)推进话语传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1.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15]构建开放包容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对于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展示真实全面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扩大中国国际话语空间,推动形成人类文明的多元话语体系意义重大。

2.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要协同推进多元立体的国际传播格局。通过话语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在哪”“特在哪”是我国现代化话语构建的关键命题。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表达,为解决全世界现代化问题展示中国主张,同世界各国积极共建公平正义的现代化话语体系。要积极开拓话语传播的平台,以技术赋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深入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世界意义,凝聚世界范围内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广泛认同。要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议题设置,让世界人民通过“中国故事”关注“中国道路”,推动中国现代化话语和世界话语的对话与沟通,为构建“走向世界”的现代化话语体系提供思想启迪。

参考文献:

[1][3][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團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6(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5][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03.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18(1).

[9]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797.

[10][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1.1.

[13]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9.

[14]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8-21(2).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3.

(责任编辑 何爱云)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