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栏目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

2023-12-22 07:59黄旭升
出版参考 2023年11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高质量发展

黄旭升

摘 要:在当前期刊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为提升期刊的市场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名栏目的策划、经营、培育势在必行。本文基于对福建省新闻出版局近年评选出的期刊名栏目的研究,总结了名栏目担当时代使命、构筑地域特色、形成独特个性、注重长期传承的内在特质,并提出主题式建构、内涵式发展、差异化策略、规律性传播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名栏目 高质量发展 内在特质 培育路径

栏目作为期刊的四梁八柱,搭建起期刊的整体结构。结构或紧凑以聚焦重点,或松散却保持形散而神不散之效,全靠不同作用的栏目在其间发挥建构作用。许多期刊编辑部举编辑骨干力量重点经营主要栏目,以重点策划聚集优质作者,着力内容建设,吸引读者持续关注,使之成为期刊的重要招牌,与期刊品牌同频共振,共同推进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一般而言,栏目之于期刊发展的作用有三:一者使期刊上的众多文章条理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二者使零散的各篇文章呈现内在的联系,打造期刊整体形象;三者强化期刊个性,体现编辑思想。在此基础上,经时间沉淀和技术淬炼,一些栏目便在同类期刊中脱颖而出,逐步形成名栏目的品牌效应。但纵观已有的研究,有关期刊名栏目的研究相对较少,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有关名栏目的研究聚焦于新闻类报纸和电视节目。在当前期刊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为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名栏目的策划、经营、培育势在必行。

近年来,福建省新闻出版局致力于培育报刊名栏目,已评选五届福建省报刊十大名栏目。本文试以福建省一些期刊名栏目的建设和培育为例,管窥期刊名栏目的内在特质和培育路径。

一、期刊名栏目的内在特质

综合分析福建期刊出版界的名栏目,我们会发现这些栏目具有一些共性特点,在主题先行、策划发力、结构调配、区域个性、领域调性、内容风格等方面彰显了出版人的价值取向、系统思维和整体建构。

1.服务国家战略,担当时代使命

国家战略作为指导国家各个领域发展的总方略,影响着社会和时代的方方面面。期刊作为传播思想和交流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以学术繁荣和思想活跃引领社会经濟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期刊密切追踪国家战略大方向,围绕国家战略总体布局,展开重点策划和栏目建设,既响应了国家的重大决策,又塑造了自身的高站位、高品位。

放眼福建省主要期刊的重点栏目,都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做出了富有自身文化特点的应答。学术期刊坚守“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的角色定位,[1]从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新发现的战略高度体现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学术引领。[2]比如,《东南学术》主动担负时代赋予的学术使命,开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栏目,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论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加强学术期刊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推出综合性跨学科重点建设栏目“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综合性时政期刊则在宣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上高举旗帜,引领导向,紧贴时代脉搏,讲好时代之变,回答时代之问,向读者讲清楚新时代我们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3]《海峡通讯》的“两岸观潮”栏目以深度报道的形式,聚焦闽台融合发展,关注两岸发展形势和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深度剖析两岸关系走向,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栏目的长期经营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对台工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的理论创建的宣传阐释,也是基于福建和台湾一衣带水、处在两岸融合发展最前沿的认识的使命承担。

行业期刊虽然受众面有所局限,但是依然可以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行业政策如何落地落细,权威文件如何准确解读,改革成果怎样宣传推广,基层实践如何助力上层决策,主流价值怎样入读者之脑入读者心灵,都充分考验着行业期刊编辑主动担当历史使命的编辑实践。《福建教育》“关注”栏目编辑正是站在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全局的高度,审时度势地抓准抓实选题策划,打造阐释主流教育意识形态的福建教育高地。

不同类型的期刊都以自己的办刊实践强化了期刊的意识形态属性,体现了政治家办刊的行动自觉。政治导向鲜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期刊作为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必备也是最重要的特质。

2.把握区位文化,构筑地域特色

文化的发展一定和地域的形成紧密相关。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区位都蕴藏着具有该区域社会历史发展特点的文化表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内涵。将地方文化特色与期刊编辑思路紧密结合,以地域小特色撬动学术大视野、文化大景观,形成期刊栏目特色,是地方期刊寻求生存空间和塑造个性特点的重要途径。《闽江学院学报》的“闽文化研究”栏目选择植根八闽大地、广纳外来文化的思想养料、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内涵的闽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打造期刊栏目特色,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点,塑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品位,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则依托毗邻台湾地区的地域优势,借势闽南文化的源远流长,研究、探索和辨识闽南文化和台湾文化,持续经营重点栏目“闽台文化研究”。该栏目挖掘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其为当代经济发展、和谐社会构建服务,为文化桥梁的搭建、两岸交流的有序服务,为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强化海外华人对闽地和祖国的感情归属服务。足见,期刊以学术研究本身的深度、广度及其价值的厚重,以地方性与传统文化结合的鲜明特色凸显了自身在文化复兴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3.凸显期刊特点,形成独特个性

不同类型的期刊有不同的个性,在人文社科大环境大背景一致的情况下,不同期刊的栏目设置和选题策划要体现的社会文化是相当的。基于此,期刊只有根据自身的宗旨定位、历史文化、专业发展路径,提炼出选题的细分方向,才能凸显“这一个”的独特生长点,彰显期刊的格调和品质。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研究和阐释是当前学术期刊界的关注热点。但细细分析有关这个主题的不同期刊的不同栏目,同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视角不同,结构不同,其格调就各有特点。作为高校学报,《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栏目利用高校学科背景和学术资源,其栏目选题囊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六个研究方向,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该栏目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方面进行阐释和解读,不断发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活力和时代价值。《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的重点栏目“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紧密围绕中心工作策划选题,强化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重要理论实践探索的溯源整理、研究阐释,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福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阐释研究,在学习宣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该栏目积极贯彻落实福建省委省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关注数字福建、海洋强省、文化强省战略研究,构筑了栏目建设中的鲜明学术特色。

上述两种期刊作为福建省学术期刊的代表,依托高校和研究机构丰富的学术资源,研究马克思主义有天然的优势,作为新闻传播专业期刊的《东南传播》,在这方面要怎样做出自己的特点?他们立足受众对象和服务内容,独出机杼地聚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栏目,呈现了独特的样貌。该栏目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结合舆论宣传的环境特征,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着力阐述马克思、恩格斯、中国不同历史阶段主要领导人关于新闻和其他信息传播的论述,推动新闻工作者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好做实舆论引导工作。

由此可见,栏目策划的母题是一致的,但每个刊物基于自身特点的生发逻辑却体现了不同刊物编辑的个性特点,也就造就了期刊名栏目“这一个”的价值。

4.注重长期传承,扩大社会影响

名栏目之“名”,既是思想和理念之“名”,也是名家云集之“名”,更得益于时间的淬炼。在岁月的沉淀中,媒体的计划性和连续性得以更好地体现:栏目定位需得精心策划和周密论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还需不断精进,在稳定中反映变化,在变化中凸显特色。

《中篇小说选刊》的“创作谈”栏目创栏39年,刊登了2000余篇名家名作创作谈。作家为自己作品所写的创作感想和体会既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理解作品、了解作家文学理念的窗户,也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有历史感的栏目自会散发持久光芒,长期经营的静气和定力让这个栏目的成果成为当代文学史的一部分,也让栏目呈现出推动文化进步的价值。《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闽台文化研究”创栏30余年,一开始将研究重点聚焦于闽南文化,后来编者意识到闽南文化和台湾文化同根同源,研究闽台文化既具有文化学理价值,也具有国家战略意义,遂转向闽台文化研究,久久为功。

长期用心经营必将带来高影响力和强辐射力。在学术期刊中,高影响力体现为学术质量高,转载率和引用率遥遥领先。比如,《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马克思主义研究”栏目的刊文多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摘,转摘率高达71.4%,被引文章占文章总数的85.7%。《理论与评论》的“理论前沿与经典新读”栏目所刊文章,省部级及以上课题项目的比例高达88.8%。而在综合性期刊中,强辐射力体现为对行业趋势的把握和对行业作者的培养。《福建教育》“关注”栏目每期聚焦一个大主题,这个大主题引领基层教育工作者明确何为工作重点,有关这个重点全国、全省发展到什么程度,渐渐地塑造了这本刊物的视野和格局。而该刊“专辑”栏目则通过前沿教学话题的策划、准确的作者判断和到位的组稿编辑,培养了一大批福建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

二、期刊名栏目的培育路径

名栏目的培育和经营需要付出相当的智慧:长期稳定和推陈出新的一致性,角度独特和深度挖掘的一致性,严谨协调的结构和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内容的前沿化和形式的时代化的一致性,都考验着编辑的职业素养。总体而言,以下几条培育路径不可忽视。

1.主题式建构:期刊战略布局的体现

主题式建构就是指以主题策划的形式将读者的阅读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话题上。期刊上的文章若都是“散兵游勇”,就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在栏目的发展过程中,编辑若能提升议题设置能力,强化重大选题策划,便能以精心策划的富有前瞻视角的话题,实现高品质的深度报道,引领读者对前沿领域的深度观察和思考。其一,期刊可以将栏目规划与主题主线宣传有效结合,围绕特定主题实现价值输出和引领。比如《东南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栏目在2022年1-9月设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喜迎二十大新时代叙事”专题,10月之后改设“宣传党的二十大:新时代叙事研究”专题。这条主线宣传主旨鲜明,脉络清晰,展示了主流媒体新时代的叙事研究,很好地诠释了福建省生动的新闻宣传实践,并进行了学术话语建构,为福建新闻出版贡献了理论智慧。其二,期刊编辑应该强化研究阐释能力,拓展栏目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推动研究谱系的深化和延伸。比如《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栏目就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说再发现和经典理论命题的再探讨,以“当代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恩格斯诞辰二百周年”“列宁诞辰15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等系列研究专题聚焦经典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文本,逐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谱系。又如,该刊近年来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展开系列选题策划,在党的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治国理政、摆脱贫困与共同富裕、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引导作者深化对新思想研究阐释的深度和广度。专题化、系列化报道让栏目实现了单打独斗到组团呈现的进阶,有力回应重大理論发展和实践进步。

这里的主题式建构体现了对选题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无论是主线鲜明还是广度深度挖掘,都体现了期刊在关键选题上的战略布局。

2.内涵式发展:期刊学术品位的展示

内涵是指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期刊栏目要实现可持续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强化内生动力。对于栏目而言,什么才是内生动力?毋庸置疑,深度策划是发展方向,保障栏目朝着热点聚焦、特点鲜明、亮点规划行进;人才队伍建设则是发展路径,保障策划落地、落实。

深度报道作为媒体差异化最大且最具特色的一种报道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4]在多元化的全媒体时代,虽然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技术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内容为王”的特质并未改变。[5]要想做好深度策划报道,期刊编辑就要对所在行业所在学科有深入的理解,以对行业的宏观认知和微观理解引领读者、作者对前沿话题的思考和表达,以自身的专业洞察力锻造行业思想高地。《福建教育》“关注”栏目的编辑正是以敏锐的宏观判断和微观分析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策划,体现对教育行业政策的跟踪与研究,对教育现实难点的观察和表达,对教育盲点的追问和省察。比如,教育部于2021年4月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对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学校的作业管理做出了重要部署。7月,“双减”政策落地。在此背景下,《福建教育》2021年8月刊“关注”栏目适时推出“作业管理:‘小事情,‘大学问”。专题策划的独出心裁在于将作业视为民生工程,不仅致力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直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这就将作业这件小事情研究出了大学问。专题策划没有将作业局限在教师教学技术的微观层次,而是主张学校应主动作为,以科学的作业质量观为导向,强化制度建设,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开发具有评价属性的高质量校本作业。同时,文章呼吁家校密切配合,形成育人合力,全面落实五育并举,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体育、美育、劳育的实践当中。专题制作意在强调一种教育观:基于时代的发展,全社会都应该重新审视作业的价值功能,树立并落实新的质量观。也在强调一种出版观:立足当下,从现实难点入手,生发合适的切入点,着力对社会热点、行业痛点的内涵挖掘,可以更好地展示期刊的学术品位。

显而易见的还有,内涵式发展不可或缺的还有人才结构的支撑。这里的人才包括两方面的人员:编者和作者。编者的编辑思路决定了期刊栏目的整体定位和发展方向,编者对名家优质作品的跟踪、组织,对新作者的挖掘、培养、塑造对激扬学术风气、培育研究人才梯队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期刊而言,具备良性循环能力的作者群体建设应该是构建“名家—知名学者—中青年学者”相结合、互促进的作者群体。据统计,《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栏目,其作者队伍中副高及以下职称的作者占比大约是40.5%。《东南学术》近五年内发表的论文中,博士研究生独署57篇,40周岁以下的作者约占总发文量的40%。《福建教育》的教学类重点栏目“专辑”通过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选题策划和稿件征集,发现了一些有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年轻作者,长年累月精心培育,一路扶持青年作者成长为福建基础教育界的骨干、领军研究力量。

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一个有思想有眼光的编辑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编辑在政治导向、价值取向上的正确把关,在学术走向、研究方向上的前瞻引领,在文章结构、语言表达上的精批细改,都可以给作者价值的引领、灵感的启发、适时的纠偏。一个名栏目的生成,势必少不了编者和作者的相互学习、促进、成长;编者和作者的专业精进也会推动名栏目的持续迭代、稳步发展。

3.差异化策略:期刊编辑思想的表征

人们在一种工作中常常会陷入思维僵化的窠臼,如何克服思维惰性,体现编辑这项文化工作的推陈出新、与众不同?在具体主题策划中采取差异化策略体现了编辑的多元阐释、多维探讨能力。首先,多元阐释和多维探讨重在呈现对同一话题的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主题策划常常关注社会热点,同一个话题若只有一个角度的探析,难免失之单薄,也会有所偏颇。媒体观察、期刊宣传,视角是关键。从什么视角观察、发问、思考,就可能产生不一样的思想力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公布时,在同类刊物着力组织文章对阅读指导目录进行学科角度分析的背景下,《福建教育》“关注”栏目的策划走向何方?我们把读者的思考方向导向对承载阅读文本的载体和空间——图书馆的思考,策划了“在图书馆,读懂儿童成长”的话题,引导读者认识到图书馆的文化意义,及其在助力儿童发展方面的特殊价值。其次,多维和多元还体现在表现手法的综合和立体。学理阐释、观点对话、深度调查、通讯报道、本刊评论、背景链接等手法的运用,旨在将话题的深层逻辑以或并列或递进或因果或总分的形式清晰地呈现。杂志是一种在专一、明确的编辑思想统领下的多声部合唱,专中有杂、杂中有专,是期刊编辑的基本特点。这种多声部合唱的特点同样可以运用于栏目的制作中。《海峡通讯》的“两岸观潮”栏目就利用这样的思路,在一个专题中既组约学理深厚的理论文章,又呈现观点鲜明的评论文章,还推出可读性强的通讯文章,甚至开辟图片专版,图文并茂,深度剖析,将反映国家重大战略和两岸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讲深讲透,努力使栏目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根据不同话题适时调整相应文章体裁和表达形式的排列组合,是对差异化策略的灵活化应用。

4.规律性传播:期刊媒介特质的彰显

媒体传播是有规律的。期刊既是聚集知识的平台,也是传播思想和观念的特定场域。这些思想和观念的传播需要精心策划的有效的传播渠道,以促使知识的累积、发酵、衍生,实现思想的碰撞、深化和拓展。在传统媒体的操作方式中,仍然有一些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第一,将专栏成果结集出版,在相关学术领域可以引起更广泛关注和更深远影响。比如,《闽江学院学报》对该刊名栏目“闽文化研究”已刊发的322篇文章进行遴选,并结集出版了《闽文化研究学术论丛之一:闽文化的前史今声》《闽文化研究学术论丛之二:闽文化的人文解读》《闽文化研究学术论丛之三:闽文化的历史思辨》《闽文化研究学术论丛之四:闽文化的精神解构》《闽文化研究学术论丛之五:闽文化的时代传承》《闽文化研究学术论丛之六:闽文化的多元传播》系列丛书。该刊物在23年前即聚焦闽文化的研究,学术嗅觉敏锐,经23年耕耘已建构了这一学术领域的完整体系和话语特点,使得区域文化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溝通。

第二,强化重大课题研究与栏目建设的合作基础,以研究成果促进栏目发展。比如,《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闽台文化研究”栏目依托学校闽南文化研究院、闽南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等区域权威研究机构,不断深化和细化闽台文化研究,形成范围广而规模宏阔、跨度大而深度卓著的学术探讨。该编辑部的编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的研究,为专栏的选题策划、稿件组织奠定了学术含金量,提升了栏目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三,将栏目建设成行业学习与宣传阵地,提升栏目的实践转化能力。福建省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成立后,《福建论坛》杂志社获批成为省研究中心宣传基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栏目紧密围绕中心工作组织策划选题,推出系列专题,在学习宣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东南传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栏目,使之成为福建省宣传系统重要舆论宣传学习阵地。这种阵地建设让栏目中刊发的相关文章的研究成果有了实践转化和发展创新的机会;在实践运用中,相关研究进一步丰盈充实,栏目的选题策划得以系列化拓展、体系化构建。

第四,创新宣传报道的融合路径,实现线上线下、刊内刊外的多维整合。全媒体时代,人类的交往方式被互联网重新解构、塑造,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和数据处理也因为大数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时代背景下,期刊编辑也要着重细分受众特点,探索不同媒介的特点,发挥不同媒介的优势,匹配内容生产和受众需求,兼顾内容生产与传播形式的适配,从而让适切的传播路径和渠道提高传播质量,拓展传播的效度和广度。近年来,《福建教育》的“关注”栏目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比如,2021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福建教育》重点栏目迅即策划深度专题报道“双向、互通、破壁:走好幼小衔接第一步”,借由对教育理念的更新、教研制度的建设、课程安排的调整、学校管理的完善、校园生活的丰富、教学方式的改进等维度的探索,强调幼小双向衔接的重要性。同时,为了回应家长对幼小衔接的关注,破解家长的困惑,期刊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幼小协同,科学衔接”系列视频,邀请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一线教师、家长共话幼小衔接的教育理念、引导方向和操作细则。又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的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能力”[6],达到“用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7]是一线教师的教学追求。于是,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单元作业应运而生。《福建教育》2023年第1期于“专辑”栏目推出专题“单元作业设计:践行‘双减,深研学习”,以单元视角审视作业设计,以教材与学情的深入解读完善单元作业设计的顶层逻辑,以完整的作业设计过程呈现作业内容的统整与形式的创新。[8]其中,六个年级完整的作业设计过程如果依托纸质媒体,必定使刊物容量过载。我们将作业设计的具体内容呈现在公众号上,让读者在纸刊上读到作者有关单元作业设计的整体思考,在新媒体上读到完整、具体的作业设计。传统媒体体现了深度思考的智慧,新媒体拓展了读者的阅读需求,期刊报道和新媒体宣传形成了一个相互呼应的系统链条,很好地处理了在这一热点问题上专业读者思想流和普通读者信息流的关系。这类尝试在现在的期刊界也多有灵活变式。

因期刊关注点的广和博,其专业思想上的深和厚常会被忽视。而名栏目则凭借其聚焦、多元、深入的专题策划而成为一份期刊立于丛林而独秀的法宝。期刊编辑唯有敏化职业感知,夯实专业素养,主动进行主题式建构、内涵式发展,以研究的眼光将职业敏感化作为名栏目建设的生发点;唯有在信息多元传播的当下提高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敏锐把握传播时机,机智研究传播视角,创新融合形式;唯有塑造自身办刊理念的个性,挖掘期刊所处地域的文化特点,将内容制作要领和传播规律烂熟于心而适时化用,方能使重点栏目向名栏目优化发展。名栏目带来的是高影响力、高传播率、高关注度、高质量作者群体,势必助推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系福建教育杂志社)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