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心游目游泮水 读诗读词读国学

2023-12-22 15:16谢静吟
师道·教研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读诗意境古诗词

谢静吟

在古诗词教学中,部分老师急于求成,忽视了古诗词言简语美的特质,不重视运用诵读的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词的意境美、音乐美,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美的享受中去热爱诗词,形成学习诗词的行动自觉。如何打破固化的应试教育模式,加强诵读教学,引导学生读诗、赏诗、爱诗,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借鉴先贤朱熹“读书三到”,诵读教学可从上口、入脑、入心三阶展开。

一、大珠小珠落玉盘──上口

古诗词文笔清丽,遣词凝练,一字千金。一言以蔽之,其内涵丰富,具有殿堂级的审美价值以及无以复加的艺术感染力。加之古诗平仄起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易读易记,读来琅琅上口。如蜂蝶飞过花丛,似山泉流经峡谷,洋洋盈耳,娓娓动听。不同文本,别样讽诵。或慷慨激昂,或低回婉转;或欣喜若狂,或悲痛欲绝;或含情脉脉,或离愁别恨……激越时则引吭高歌,低沉时则浅吟低唱。

诵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口到”,首先老师要做好范读,引领学生读准字音、平仄、节奏,领略韵律,再由学生齐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诵读,诵读过程所有的学生都要开口,鼓励人人大声朗读。一方面搭建独自朗读、结对互读、男女赛读等多种形式的平台,特别要照顾平时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部分同学,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和舞台。一方面辅以肢体联动,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吟诵活动,让学生自主在朗读、吟诵中自行体味,享受韵律美。

如在教学《小儿垂钓》时,可提炼讲解内容,留出足够的课内朗读的活动总量。适时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摇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点拨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在朗诵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感悟内容,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熏陶情感。在学生初步掌握韵律的前提下顺势而为,当老师将教学频道切换到多媒体播放吟唱旋律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兴奋地跟着律动浅唱低吟,时而男女对和,时而竞读赛唱,汇成一个欢乐的海洋,学生沉浸诗海,遨游诗海;不是音乐课,胜似音乐课。

诗词不厌百回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孩子们不知不觉中已然与诗人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中小孩童顽皮机灵的性格。渐入佳境,体会到诗人仅用四句话便勾画了小孩童的外貌、动作、心理、神情。熟读精思子自明,起句“蓬头稚子学垂纶”平起叙述,突出“学”字;第二句“侧坐莓苔草映身”用叙述的口吻,强调“侧坐”二字;第三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摇招手”应重、快,读后稍停,表现钓鱼小孩童焦急、机敏,认真专注,又不失礼貌。仿佛让人看到小孩童举起食指竖在嘴巴上,轻声发出“嘘……”示意路人千万不要发出声音,招手让路人走近他,他会小声告诉路人路该怎么走,别吓跑快要上钩的鱼儿。那童真、童心、童趣跃然纸上,活灵活现。第四句中的“怕得鱼惊不应人”,“惊”“不应”三字轻、慢,似乎让人看到“小主角”又专心致志,沉浸在钓鱼的乐趣中。

“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声情并茂,反复诵读,自能窺探中国经典诗词的博大精深。功到自然成,当孩子们告别往昔机械式读书进入有效诵读吟唱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脸上泛出的已不再只是简单的渴求知识的目光,更多的是兴味盎然的神采,对国学瑰宝的热切向往与膜拜。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二、东风夜放花千树──入脑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并不是只有王维如此。古诗词中,诗画一体同源,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画意一直是中华文化最高妙的一个载体而永恒地遗存于世。许多优秀的诗词都是一幅幅意味隽永的画卷,尤其是其中的佳词丽句,更是诗人的匠心独运。

教学苏轼所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时,笔者告诉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先让学生自主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通读顺之后,让学生借助注释和课前预习查找的资料释诗题、明诗意。学生明白作者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夏天西湖的雨景。接着,抛出问题:“诗是无形画,请你说出你心目中诗里的画面?”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不失时机,相机点拨,给每句诗所描绘的场景命名:黑云翻墨未遮山——乌云密布图,白雨跳珠乱入船——大雨倾盆图,卷地风来忽吹散——风卷残云图,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天一色图。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汉字瞬间变成一幅幅动感十足的画面,深深烙印在学生脑子里。学生读诗索画,依画觅诗,诗画有机融合。开口诵诗,入情入景,画入脑中。反复诵读,揣摩画面,相得益彰,读诗赏诗,乐在其中。

课后拓展,可让学生用简笔画绘就如诗如画的诗词名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古诗的图画美陶冶了学生高尚的情操,金色童年厚植着诗意盎然的文化自信的种子,在这里,老师有意无意帮助学生储蓄涓涓的人文素养之流水,浇灌幼小心灵的国学之花,以期结出丰硕的成果。

三、心有灵犀一点通──入心

古诗词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放手让学生自己诵读,深入体会,让诗词游走于心间,自然会感受其精美奇妙的意境。

譬如,教学《泊船瓜洲》时,不妨引导学生试着这样思考:“绿”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换掉“绿”字,这样好不好?让学生爬坡仰望,步步登高,领悟“到”“过”“入”“满”等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有色,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读着“绿”字仿佛看到了绿茸茸的细草翠色欲滴,遍布江岸。“绿”字可谓一字千金。品味咀嚼,学生自然而然会被诗人精益求精的精神折服。古诗幽深的意境润泽了学生的心田,填满学生心灵的深处,先贤山高水长,高山仰止。

一诗一世界,一词阅人生。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通过诵诗、赏诗、品诗,隽永的诗意一旦走进儿童的心房,就像一阕阕悠扬的乐曲,装点多彩的童年,扮亮多姿的生活。

古诗词是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诵读之如丝丝细雨,滋养心灵。古诗词是春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吟唱之似缕缕幽芳,沁人心脾。古诗词是春光——东风好作阳和使。吟唱之似缕缕幽芳,沁人心脾。

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也。中华诗词以其简练的语言、丰富的思想、深远的意境传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和文化价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优点。老师通过吟诵等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懂诗爱诗的情结,引导其深入感悟其中的诗词意韵,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意义。

责任编辑 钱昭君

猜你喜欢
读诗意境古诗词
读诗偶得
读诗质疑
踏青古诗词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