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与德育的融合策略

2023-12-22 15:16朱红如
师道·教研 2023年11期
关键词:刘胡兰美术德育

朱红如

一、挖掘教材,在教材内容中渗透

从古至今,有一种艺术,即使经过岁月变迁,但仍然被称为经典。美术作品不仅仅是因为有着丰富的内容和高超的表现技术,更重要的还是那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作品传递的精神力量影响着每一个观众。在作品中寻找创作者的内在精神,通过作品传达作者情感这无疑是美术德育的重要内容,这种精神力量正是德育的核心内容。

传承传统技法,感受国学魅力。如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里介绍了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提到的作品《清明上河图》《洛神赋图》《五牛图》等。作为中国美术史的丰碑、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些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艺术瑰宝的真正魅力。它们承载着古老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用色彩记录了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中国画是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非常讲究“以形传神”,强调“笔墨意境”。水墨笔法十分生动地表现出中国画的特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还可以使其感受国学独特魅力,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德育相关的内容感同身受,获得精神上的升华。由此学生体悟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二、注重课堂细节,把握德育融入的时机

寻找德育的角度和方式方法,实现“润物细无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及时抓住美术学科德育的时机,把美术德育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达到美术知识技能与德育相融合。

如讲解冯法祀先生的巨作《刘胡兰就义》、当代画家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等红色革命绘画的时候,经常能看到教师给学生讲解技法、构图、色彩,但很少会启发学生去关注画家创作的动机、思想和对比布局安排的关系。这种仅仅完成知识传达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从画家的生平和画家所处的时代特征去思考画家的追求。例如,冯法祀先生为什么选择画刘胡兰?他画了什么样环境下的人物?通过对冯法祀先生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人物形象刻画上真切有力,用笔轻快,塑造坚实,色彩厚重和浑然透明,画面整体通透,在画面中略高一些的雪地上,刘胡兰与身后两边的反面人物构成一个三角形的稳定构图,并位于画面的视觉中心位置。在色彩表现上,画面采用诸多灰色块的对比布局安排,与悲剧的情节、英雄即将壮烈牺牲的氛围相吻合,烘托出那寒冬雪后,山西周西村那一幕惨绝人寰的屠杀场景,歌颂刘胡兰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画面激发了学生们对15岁英雄刘胡兰的钦佩和崇敬之情。刘胡兰壮烈牺牲后,毛泽东还为她的事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冯法祀先生坚持用艺术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讴歌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展示我国的民族信念,为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视觉印证。

《刘胡兰就义》告诉学生们应以爱国精神为首要信念。信念不是铁锤下缭乱纷飞的火花,而是炉中熊熊燃烧的烈火;不是夜空中闪瞬即逝的流星,而是炮火战争彻夜不熄的明灯。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悄无声息地流淌着。守护着先祖荣耀与光辉,向学生们传达着中华民族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牺牲,是他们英勇奋战,经受了难以想象的灾难伤痛,用宁死不屈换取了我们今天的美好。永远铭记中华民族的苦难岁月,我们从不屈服、从不气馁、从不放弃!通过作者的背景、作品的选材以及传达的情感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怀,从而达到德育的融合。

三、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德育素养

丰富课堂实践活动形式,使老师和学生们的广阔创意与想法可以毫无保留地被展示出来。让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感知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如罗中立油画《父亲》,展现了感情真挚、朴素的农民的生动形象,以其最真实的笔触表达了他对父亲的敬重。教师让学生在回顾父亲的操劳后,利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为父亲制作手工作品或给父亲画像。在学生制作完成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送给父亲,让他们知爱,懂爱以及回报爱,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们牢记父母的付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父母,看待他人,让他们明白只有心存感激才能在生活中获得更多快乐,使生活更加充实。这样,通过教学内容与知识的迁移,让美术德育发声,且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使得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产生一种责任感,在感恩之中,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感恩之中,正视错误,互帮互助;在感恩之中,他们也将不会感到孤独。这才是我们进行感恩教育的重大意义,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实现德育的有效深化。

四、激发创作欲望,在创造培养中渗透德育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学生们喜欢无拘无束地自由创造,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与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创作培养中渗透德育,总结了以下策略:一是快乐教学同时可获得德育的快乐。快乐的体验式教学活动远比空洞的说教有力,快乐体验让学生感受德育的快乐。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到快乐,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以人格塑造人格,每位教育者充分享受教育的快乐,在快乐工作中提高幸福指数,并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快乐传递者。二是激发兴趣培养创造力,从而获得德育渗透。当学生们的情绪处在快乐状态时,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是富于创造的,在这种积极的情绪下易于创作出各类作品,创造出无限可能与未来。根据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在课堂上使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等互动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创新精神,从而在创造力培养的过程中升华到德育滲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看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欲望,在开展美术活动过程中还需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了解美术,学会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想画,激发创作欲望,让美术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而有效。如在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剪纸《百变团花》的教学中,从简单的四折或者五折团花剪纸入手,给学生们展示一种四周呈放射状的或旋转式的圆形装饰纹样,让学生们充满好奇,跃跃欲试。当学生独立完成各种形状各异、造型不同的团花的制作,打开团花的那一瞬间,他们快乐涌上心头,意想不到能完成如此漂亮的纹样,自信心爆棚。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创作,了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由被动转变成主动,慢慢地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有所了解,产生美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取向和良好的精神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使我们的优秀文化得到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总而言之,教师要反复钻研教材,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精神引领,使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怀着正确的态度,进步的审美观点和良好的心境来进行审美活动,使学生们用自己的创造实践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综上所述,美术与德育的融合教育不仅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育人的基本准则。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充分思考美术与德育之间的关联,通过搭建美育与德育的桥梁,让学生在接受美育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文化水平与正向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思想意识与行为的规范与矫正,让学生始终可以走在正确的、健康的成长路上。

责任编辑 钟嘉仪

猜你喜欢
刘胡兰美术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唱起歌儿想念她
——献给刘胡兰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创意美术
乐谱:刘胡兰颂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在刘胡兰像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