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战士逃亡问题的认识及因应

2023-12-22 06:33刘艳静
红广角 2023年5期
关键词:解放战争民主管理思想教育

【摘 要】解放战争时期,基于革命现实的需要,中共军队的兵源结构发生变化,部队成分不纯问题日渐凸显,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这一时期兵员逃亡现象较为普遍。面对战士逃亡问题,中共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政策理念及工作机制。具体而言,中共主要采取灵活包容的政策,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群众性动员、集中式教育、民主化管理等举措,积极对逃亡战士进行反复的思想教育,真正打通逃亡战士的思想顾虑,解决其实际困难。中共在动员归队工作中,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努力纠正以往工作中的偏差,最大程度争取逃亡战士自觉自愿归队。

【关键词】解放战争;兵员逃跑;思想教育;动员归队;民主管理

【中图分类号】K26;D2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6644(2023)05-0029-12

战争年代兵员逃亡现象经常是部队非战斗减员的主要原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无论是正规军还是地方游击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士兵逃亡减员的问题。在中央苏区扩红时期,中共军队士兵逃跑的问题就已经凸显,“开小差”现象出现于从征集兵员到部队服役的各个阶段。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军队战士逃亡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并一度成为困扰军队建设的重要问题。关于以上历史时期中共兵员逃亡及归队工作的情况,黄道炫和齐小林两位学者已经作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不再赘述。事实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共战士逃亡的原因和归队措施大同小异,中共对逃亡战士的政策也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细化和完善的,到解放战争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政策理念和工作机制。目前学界关于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兵员逃亡及归队工作的专题研究较为匮乏,且多集中于区域性的历史考察。另外,以往学者涉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逃兵问题的研究,往往忽视了新形势下中共军队的成分变化。部队新成分特别是俘虏成分的急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逃亡现象的产生。有鉴于此,本文在吸收和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利用大量相关而零散的资料,对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士逃亡问题作一整体性研究,重点分析这一时间段部队士兵逃亡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从宏观层面考察中共对待逃亡战士的政策原则及因应举措,以期拓展与深化解放战争史的研究。

一、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战士逃亡问题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军队的兵源结构发生变化,军队主要由从国民党部队过来的解放战士、老八路和土改后参军的新兵三种战士组成,其中解放战士是中共军队的主要兵力资源。战争环境下,许多战士仅仅是形式上加入到解放军的队伍中,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逃亡现象较为严重。

(一)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军队兵源结构及成分的变化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兵力消耗巨大。关于兵源补充问题,毛泽东指示全军应“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兵员(十之八九的士兵和少数下级官佐)补充自己,主要向敌军和国民党区域求补充,只有一部分向老解放区求补充”。为了支持长期战争,中共中央明确强调:“今后攻城野战所获俘虏可能大为增加,各区及各军应用大力组织俘虏训练工作,原则上一个不放,大部补充我军,一部参加后方生产,不使一人不得其用。我军战胜蒋介石的人力资源,主要依靠俘虏,此点应提起全党注意。”解放战争时期前线战争所需兵员大部分来自被俘的国民党军官兵,这些被中共军队吸收后的国民党士兵被称作“解放战士”,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兵源。关于解放战士在人民解放军中的具体比重,极少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一般只知道個概数。如1948年8月23日,朱德在人民解放军总部作战局战况汇报会上指出:“现在我们的军队有百分之六七十是解放战士。”

解放战士大多数出身贫雇农,是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受害者。由于受国民党军队的反动教育和欺骗宣传,对人民解放军了解不够,存在着不少错误认识,有些人还比较严重地沾染旧社会、旧军队的一些坏思想、坏作风、坏习惯。这些解放战士有一部分为地富子弟、流氓分子、国民党党员、三青团成员,甚至是隐藏身份混进中共军队等待逃队甚至“应变”的国民党下级军官。他们“享受思想浓厚,怕吃苦,留恋蒋伪军中的淫侈生活”。中共军队补充进大量俘虏兵后,部队成分变得更为复杂:“虽然我们也清洗了一部分有不良的嗜好的、残废的、当过胡子和地主雇来的流氓分子等,但是绝大部分的国兵和学生,他们的政治认识和参军动机是不正确的,怕打仗。”

解放战士们的阶级觉悟和政治觉悟普遍不高,缺乏革命信仰。“不懂得革命军队与反动军队的根本区别,不知道为谁当兵,为谁打仗,仍然存有‘当兵吃粮的雇佣思想。”他们被俘参加解放军后,虽然组织上翻身入了伍,但政治上、思想上还没有翻身入伍,“两条心、半条心分子”普遍存在。这些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新兵在战争中大量逃亡,对部队的巩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948年7月18日,舒同在华东军区第一届政工会议上指出:“新从国民党军队解放过来的战士(一般百分之五十以上),则常常敌我不分,充满着雇佣观念,以致在战斗中常常产生所谓保命思想(或三快思想)等,逃亡现象非常普遍与严重(例如渤海前年逃一万五千,后动员九万新兵逃亡五万),违犯纪律与破坏政策的行为常常不断发生。”解放战士多具有“多疑多虑、神经过敏”的特点,“总觉得自己和老战士不同,甚至在某些很小的地方也时常引起他们的怀疑和忧虑”。当时东北第四野战军的政工人员郑文翰认为部队士兵逃亡,“除主观原因外,外部居民与解放战士的影响是值得注意的。”他曾在日记中写到:“现在连队上对新解放来的战士感到落后、有不耐烦教育的样子,因此大部分新战士在情绪上尚未与我靠拢,情绪不安,逃亡严重。”

此外,从解放区参军的新战士中,也有因审查不严,混进少数逃避土改的投机分子和流氓分子。还有部分在参军动员运动中,由于某些地方党内工作作风的包办代替、强迫命令等,发生许多强迫、收骗、徇私、雇佣等恶劣现象。如晋绥山阴五区曾规定“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各村抽好,工作组一到就集合带走,结果逃亡甚多。这些农民并非自愿参军,其参军动机一般缺乏阶级的自觉性,因此在战争中多有逃亡。

由此观之,成分复杂的解放战士和参军动机不纯的新兵构成了解放战争时期逃亡战士的主体,这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的革命思想教育,缺乏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对共产党的政策方针和军队纪律认识不足,所以在战争中更容易受到影响,从而出现逃亡问题。

(二)解放战争时期战士逃亡原因分析

造成战士逃亡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既有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也有个体与群体之分。在这里,笔者主要是对整个士兵群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逃亡原因加以分析。

其一,部分官兵对战争时局及前途认识不清,思想混乱,悲观厌战情绪泛滥。这些不良的思想和倾向在战争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如在战争初期轻敌速胜的思想,接着是阶级意识模糊,怕打内战的思想,战争规模日益扩大后,又发生所谓“报销思想”,有的表现为享乐厌战,有的表现为拼命主义,基本上是右倾思想。有的士兵对解放战争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清,对蒋介石抱有幻想。在解放战士中普遍存在着“变天思想”和“正统思想”。有的解放战士甚至怀疑自己被监视,不被信任,对前途悲观失望。因此不少人报假姓名、假籍贯,隐瞒职务,有的甚至组织小集团,企图逃跑。这种悲观厌战的情绪也存在于部队的少数基层干部中,“特别营以下干部一般有很大厌战情绪”。1946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关于开展反退却逃跑斗争的决定》中强调,很多华中干部“没有认识目前人民自卫战争的性质”,“没有认识战争的长期性与残酷性”,“甚至对人民自卫战争与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怀疑”,在工作中“悲观失望,消极怠工,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在接近战争胜利的时候,很多干部“认为战争快要完全胜利了,革命很有前途,但对个人前途则很悲观,不知何日报销(牺牲之意)”。这种思想情绪表现于革命的急性病,希望革命明天胜利,否则就等不到,不耐烦,害怕牺牲,顾虑死的问题,在前方部队中这种思想情绪较为普遍,造成一定程度的临战逃跑现象。

其二,有些部队管理方式缺乏民主,存在军阀作风,导致官兵关系趋于紧张。1945年10月,聂荣臻在晋察冀中央局干部大会上指出:“军队中目前打骂现象与逃亡现象还很严重,固然与新战士增多、任务繁忙有关,但首先必须解决官兵关系问题”。郑文翰在日记中也分析:“除逃亡者主观原因外,主要的还是发生在关系上,特别是班排干部的管理方式上”。贺龙同样认为“干部的管理方法简单粗暴,这也是战士大量逃跑的一个重要原因”。1948年8月1日,徐光达在建军大会上表示:“今天我们部队还存在很严重的军阀主义倾向,打骂战士,打骂群众,管理方式很坏,部队逃亡很严重,这就是军阀作风在里面作怪,不民主,官兵不团结”,部分军官瞧不起士兵,而又忽视检讨自己的领导,总之“哪个单位逃亡严重,哪个单位军阀主义就严重”。军阀主义的管理倾向严重破坏了部队的民主建设,使得官兵关系恶化。就如徐向前所强调的那样:“连队里缺乏民主,士兵的情况就不能反映,他有什么意见,也不敢讲,这就上下不通气。我们研究士兵逃亡,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逼跑的。你不爱他,不把他当兄弟看,而把他看成奴隶,所以他只有跑。”

其三,战争残酷恶劣,部队物质条件艰苦,以及家庭、地域等观念的影响也会动摇官兵的战斗意志。解放战争规模巨大,人力物力消耗极大。陈毅认为:“今天的战争,从兵员的动员来说,从每日的伤亡来说,从其破坏的残酷性来说,无论北伐战争,二十年军阀论战,十年内战,八年抗战,都不能比拟。”中共士兵大多为拿起武器的农民群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军人,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想家、怕苦、怕野战、怕牺牲等不良思想倾向”都会显现出来。有时引起战士逃亡的原因很简单,如郑文翰在日记中记录的那样:“他逃亡原因除想家外,因近来天冷无棉鞋,给以刺激。”部队的物质条件艰苦,有时满足不了士兵的基本需求。此外,战士参军后对家乡和家庭的眷恋,在思想上往往会产生很多顾虑,“担心家庭生活困难,担心优属是真是假”。军属的具体生活状况和思想觉悟直接影响战士在部队中的思想情绪变化。1949年3月,华北局反映:“近来军属来部队看望其子弟及丈夫者甚多,影响部队不断发生逃亡及请假现象。”

除以上原因外,地方政府为完成扩军指标进行强迫命令,也会造成参军战士的抵制情绪,最终演变成逃亡问题。总之,造成兵员逃亡的原因是多样且复杂的,抛去战争环境的客观因素以及逃跑官兵的个人因素,主要的就是部队管理方式的弊端和参军动员工作的某些偏差,这正是中共可以通过政策和实践加以弥补和改正的。

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战士逃亡问题的认识及处理原则

解放战争时期针对部队的逃兵问题,中共一贯坚持“教育感化”“治病救人”的原则,通常以宽严相济的包容性政策教育与改造逃兵,旨在培养具有牺牲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军人。

一方面,在中共看来,逃兵的行为是可耻的,是缺乏革命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的表现。朱德曾指出:“革命的英雄主义,是视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革命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以革命之忧为忧,以革命之乐为乐,赤胆忠心,终身为革命事业奋斗”,并且“为了革命的利益和需要,不仅可以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而且可以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因此,中共在人民解放军内部一直广泛宣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反对保命思想。“鼓励大家的前进心和战斗勇气,在各机关部队中造成参战是革命军人无限荣誉和光荣的空气”。中共希望通过对比性的荣辱观宣传让战士们从思想上形成“逃兵可耻”的观念,从而对逃亡的战士造成一定的心理冲击,帮助其主动认识到错误,早日迷途知返。如1946年10月,《新华日报》(华中版)刊登题为《英勇战士和可耻的逃兵》一文,针对自卫战争中两种不同的表现,强烈号召全体官兵尤其是党员干部,“行动上要完全符合于战争的利益,在任何困难条件之下,都应当坚守岗位,埋头苦干,不动摇消极,不退却逃跑”,在战争面前“要经得住战争和历史的考验”,“做一个英勇无畏的战士而不要做一个懦怯可耻的逃兵”。通过报纸等的舆论宣传,让解放军战士们深刻认识到“开小差是顶不体面的,是破坏中共军队的可耻行为”,“一切贪生怕死的怯懦可耻的表现,都应受到广大群众的唾弃。一切坐待胜利,个人打算,缺乏自我牺牲精神等等,都是渺小卑微的,不是一个革命战士应有的气概”。

另一方面,中共认为逃兵是可以教育和改造的,应坚持说服教育与整肃纪律相结合的原则对其进行巩固。“在革命队伍的大家庭中,本来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的本质是好的,但思想上没有准备,未经过残酷斗争锻炼,也不免一时动摇悲观,这是可以教育的”。在严酷的战争面前,普通的战士有时难以战胜思想的敌人。对于意志不坚定的逃兵,中共更加注重教育引导,而非一味地打骂惩戒。徐向前强调,“对于逃兵,基本原则是采取说服教育,爱护他,感化他”,部队中有的连排干部“对待逃兵时打他、骂他、禁闭他,有的甚至用非人道的办法,这是极端恶劣的现象,是违犯纪律的行为”。

单纯地处罚逃兵,只能让逃兵做到形式上的服从,而绝对达不到思想上的认同,这样不可能达到巩固部队的效果。1947年4月25日,中共晋察冀中央局亦指出:“军队对于逃亡人员,应当是对他们进行教育感化,启发他们的觉悟;应当是对归队人员采取欢迎的态度,对自动归队的及归队后有进步的还要加以表扬;应当是了解逃亡人员的思想情绪,当做一面镜子,用以检查领导和我们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感动这些不觉悟的分子,鼓励他们觉悟上进;这样才能改进工作,改进军队内部关系,真正做到巩固部队,消灭逃亡现象。”逃兵如果归队,“首先要安慰他,再调查他为什么逃跑,然后对症下药去教育他,这样一定能够巩固他的”。只有真正从思想上打通逃兵的思想,才能使其自愿留在部隊。

在中共军队中,严格禁止枪毙逃兵。“要认识枪毙逃兵是反中共军队镇压士兵的办法,我们中共军队决不能引用来对待自己内部不觉悟的分子”;禁止对逃兵进行侮辱与虐待,“要认识侮辱与虐待不符合治病救人的精神,却足以增加他们的不安与不满情绪,并不能达到启发觉悟与巩固的目的”。对此,中共曾在中共军队中三令五申要“绝对禁止打骂”逃兵,并严令要求“如果用非人道的办法来处罚他们,就要受严厉制裁”。中共对军队逃亡战士的包容性态度,并不是姑息宽容,助长罪恶,而是想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将逃亡战士从思想上引回正途。

在思想教育的同时,中共也通过整肃军队纪律来使全体官兵养成服从组织、严守纪律的风气。中共军队向来“反对一切损害组织纪律的行为,犯错误的必须给以适当的纪律制裁和处分”,在逃亡战士中,对于屡次逃亡的或“带枪逃跑或组织逃跑的首要分子,应逮捕送交军队进行严肃处理”。通过严整部队纪律,有助于克服部队中的各种不良倾向,巩固战士的战斗情绪。

总体看来,中共对待军队逃亡战士的政策是相对宽容的,以极大的耐心和理性教育逃兵,这与其一贯的征兵理念是相符的,完全不同于国民党拉丁派夫的征兵方法。相比于国民党军队一味地缉拿逃兵,通过逼迫的方式将逃亡战士抓捕归队,中共军队主要采取灵活包容的政策,希望通过说服教育和整顿纪律的方式启发逃亡战士的政治思想觉悟,提高战士的纪律性和自觉性,使之完成从形式上参军到思想上参军的转变,而中共具体的归队措施也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开展的。

三、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战士逃亡问题的因应举措

从军队逃跑的兵员,一般都是有战斗经验的战士或干部,他们的逃跑对部队来说是巨大的损失。采取何种措施应对部队的战士逃亡现象,保证前线兵源充足,成为摆在中共军队面前的一大难题。中共将动员归队、输送教育、部队管理这三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努力践行群众路线,强化思想教育,发扬部队的民主作风,对逃亡战士进行反复而持续的教育,要求其不仅是从形式上“归队”,而是能真正从思想上达到“归心”。

(一)动员归队:践行群众路线

1947年8月6日,中共冀南第一地委针对逃兵归队问题时曾指出:“在动员的方式上,以群众性的政治说服教育、说明在爱国自卫战争中动摇军心是可耻的,但二次上战场依然是光荣的……怎样帮助解决对于思想不通的不归队者?应以群众性的逼迫,强制归队,但村在送逃亡战士时,尽量发动盛大的归队欢送,这样在精神上给予鼓舞及政治地位上的提高,使他可耻自己的错误,巩固其二次上战场的决心,但是对于不走群众路线,单纯逮捕捆送动员方式,应当检讨纠正。”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归队运动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军队派干部协助的方式展开的。通过动员与组织农会、贫民会等群众团体,对逃亡战士采取一切积极的办法,促使其按时归队。中共主要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对逃亡在村的战士进行教育动员。

一方面是从精神层面出发,对逃亡战士进行群众性的思想动员。由于过去地方动员农民参军工作的不成熟,在动员过程中未打通参军农民的思想,没有真正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多数人对于逃亡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因此,对于逃亡在村的战士“首先应在思想上指出其错误的严重性,使他们认识到错误的严重程度,说明我们革命的任务并未完成,逃亡是背叛人民背叛革命的行为。另外说明我们为啥翻的身,并指出应该迅速归队,重为人民立功”。部分逃亡战士在思想上的顾虑是怕死,群众进行思想动员时应“说明死有两种,为人民利益而死是光荣的,贪生怕死,背叛人民是耻辱的。怕死不见得不死,在前线打仗不见得就死,只要学好本领与听从指挥,就不容易死”。

在动员的具体方式上,首先,采取群众性的方式进行谈话和探访,了解逃兵的真实思想,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教育,发动群众在各村进行调查,对逃亡在村的战士形成群众性的监督与动员。其次,召开群众大会,酝酿讨论逃兵归队问题,检举出逃亡在村的战士,组织贫民小组等对其进行思想动员。有时通过“召开逃亡家属会,打通思想,使他不拉腿、不掩护,打掩护不报的,可由群众制裁、孤立”,并“追查掩护逃亡的思想和责任,保证今后做到三不进(使逃亡不能进村,不能进家,不能进屋)”。有时还以召开群众座谈会的方式“宣扬胜利,表扬军属光荣,说明拉后腿可耻,动员大家都应自觉地负起巩固中共军队的责任”。再次,利用农会广播、黑板报、标语、歌谣等宣传方式,及时宣传成熟的模范或个别的逃亡现象,在精神上给以鼓励或控制,表扬积极,批评落后,在群众中造成“自动归队最光荣、逃亡回家真可耻”的氛围,动员群众及军属劝说逃亡人员归队。如冀南隆尧二区重贤村小校配合动员归队制定标语口号,结队在街上游行宣传,并敲着鼓打着锣扭着秧歌,呼着口号。最后,归队氛围营造起来后,离队落伍战士在思想上起了变化,区村干部随即抓住时机,组织群众召开离队战士及其家属座谈会,反复说明形势,耐心说服教育,让战士们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错误,自动归队。

另一方面则是从物质层面入手,努力解决逃兵及家属的实际困难。军属群体对于部队的巩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军人家属是我们的阶级弟兄的家属,我们的事业是与我们每个革命军人家属的利益一致的,他与我们部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若做的不好,就会影响到部队的巩固,而且也表现不出我们阶级部队的特点。”很多战士逃亡是因为顾虑家里面的生活状况,担忧亲属的困难无人解决。特别是有的“村干动员参军时说的天花乱坠,战士走后就把具体问题即扔到一边不管”,没有认真落实党的拥军优属政策。

1946年7月,贺龙在晋绥分局高干会上曾指出:“要建设好军队,就必须要解决士兵的家庭生活问题”,在动员士兵归队时“要看他家中有没有劳动力,有没有饭吃。如果没有劳动力、没有饭吃,就不要归队。否则,即使归队了,也不安心”。如果不及时解决逃亡战士的家庭困难,便会直接影响其归队情绪。因此,在动员归队工作中,首先要调查了解逃亡战士家庭困难,发动群众给以适当的可能的解决,解决困难后,要“使其宣誓立约、保证今后不逃亡,群众并保证优抗,把家里照顾好”。用这种积极照顾的办法,启发逃亡战士及落后军属的觉悟,让他们认识到“参军的光荣与保卫家乡保卫土地的责任”。军属的家庭困难得到解决,可以消除逃亡战士的各种疑惧,使之能自觉地安心在前线作战。同时军属在得到物质利益保障后,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思想觉悟也相应提升。再加上中共大力表扬自动劝说和送自己子弟、丈夫归队的军属,发扬他们的光荣事迹,让军属在心理上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荣誉感,反过来对于逃亡战士形成一种强大的制约力。如有的战士逃亡回家后,“亲友们多对其冷淡,就连老婆也是沉着脸、噘着嘴,不欢迎其回家”。还有的战士逃亡躲藏在外,“家属也是自愿的去把他们找回来”。

在动员归队运动中,中共也在努力纠正以往“强迫命令,乱抓乱捕”、“不动员则已,一动员就是捆送”等错误做法,广泛践行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力量,形成“归队任务完成不完成,就在会不会发动群众;群众路线走没走,就在村干放手不放手”的实践原则,将党的领导与群众说理斗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归队运动真正开展成为一场广泛的群众性运动。

(二)收容整训:强化政治思想教育

逃兵一般在思想上有包袱,思想情绪不够稳定,在送回部队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部分人逃跑的现象。因此逃亡战士在返回部队之前,一般还要经过集中整训这一环节,再次对其进行巩固与教育。

集中整训通常在各地建立的逃兵收容所中进行,主要依靠当地政府和民兵的协助,军队也会派出一些干部进行督促检查。“收容上来的主要人员统交各县大队,(无县大队的县交县公安队)编成班排连队进行整理教育后送交军区。”由各村送来的逃兵“首先要登记审查和编制,逃兵来了够一个班,就编一个班,够一个排,就编一个排”,严格进行管理。为了提高管理效率,一般从逃兵中挑选出真心悔过、表现良好、过去曾担任过干部的人来管理逃兵。干部需要经常深入班排,通过个别谈话或以班为单位开反省会的方式,发动以班排干部为骨干的积极分子,努力争取中间分子,教育落后分子,主要对逃亡战士进行政治上的再教育。

一是进行形势教育。以上政治课为主,“使他们了解蒋介石,在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已到严重危机,打破他们对蒋介石国民党的幻想和一切糊涂观念,奠定他们对自卫战争必胜的信心,提高斗志”。对逃兵进行形势教育,有利于他们认清战争局势的发展和共产党的优势,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解决他们的思想混乱问题。

二是进行阶级教育。阶级教育主要以诉苦运动的方式进行。通过“挖苦根”等方式,启发逃兵找出苦的根源,“追根要追到都是蒋介石独裁专制而使之遭受苦难,加强他们对蒋介石国民党的仇恨”,让他们真正明白“只有坚决去打垮老蒋,才能回家过安生日子”的道理。引导逃亡战士将个人仇恨转变为阶级仇恨,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激发他们去前线作战的勇气。

三是进行纪律教育。归队战士大都来自农村,本质上是一群生活散漫、缺乏纪律性的农民,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很多是由于受不了部队的纪律生活而逃跑。在收容所整训期间,战士们的“一切起居活动,都要高度的集体化,使之在极其紧张的生活中,减少胡思乱想的时间”,提高战士们的服从意识。在送逃兵回部队的路上,要严格执行行军纪律,对于反复逃跑的士兵给予严重的处分,用革命军队的铁的纪律来严格约束归队战士的错误行为。

此外,整训中除严格的行政管理和紧张的生活制度外,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缓解逃亡战士思想上的压力,如冀中十一分区,在逃亡战士收容所中提供“月琴、笙、扑克牌、象棋等娱乐工具,打消逃亡战士思想上的苦闷”。

总而言之,在送逃亡战士回部队之前,进行收容整训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逃亡在村的战士通过村级干部及群众的初步教育及动员,归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但思想还不牢固,在送返途中还是会存在再逃亡的现象。因此,对逃兵的集中整训作为一个中间环节,起到了对逃兵的巩固及再教育的作用。

(三)军队管理:发扬民主作风

地方动员逃亡战士归队后,并不是就意味着归队工作的彻底结束。如果部队的后续管理工作没有做好,那么已经归队的战士很可能再次逃亡,造成归队工作恶性循环的不良影响。前文已经提到,部分基层军官军阀式的管理方式是造成战士逃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改善官兵关系,减少战士逃亡现象,中共军队内部开展了广泛的群众性的民主运动,大力发扬军队的民主作风。

关于部队官兵关系,邓小平曾强调:“我们的军队是建筑在阶级本质上的,所有的人都是为着一个政治任务,都是自觉地来革命的,利害都是一致的,所以在人格上、政治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尽管工作上有上下级的区别,但另一方面又都是同志关系,同样的光荣。反对把我们的战士降低到一个单纯的人,降低到军閥部队的一个兵的地位,单纯地使用他,当成驱使的对象。我们确实有些同志不去关心战士,打呀,骂呀,侮辱他们。这样便模糊了战士对自己是人民军队主人翁的观念,糊涂了自己对人民军队也要负责的观念,战士便不会发挥高度的积极性,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提高觉悟性。”干部应该时刻关心爱护战士,对战士负责。“士兵就是军队中的群众,干部就是士兵的勤务员,要为士兵服务。把士兵照顾好,仗就能打好,也就是为兵服务。”如果解放军战士们在部队中人格得不到尊重,便会对干部缺乏信任,甚至产生憎恶,致使官兵关系恶化,进而出现逃跑现象。虽然基层军官的军阀作风不是中共军队的主流,但却能产生极端恶劣的影响。“在部队中进行民主运动和建立民主生活,是为了改善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并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是为改善与加强领导和部队中的纪律。”在部队中通过开展民主运动、建立民主生活的方式对士兵进行民主管理与教育,可以让士兵和干部之间相互通气,有利于及时了解士兵的思想动态和需求。

部队实行民主的关键在于掌握自上而下的自我批评与自下而上的批评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从领导上、從思想上解决问题。军队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和管理方式直接影响着部队的巩固力和战斗力。“许多翻身入伍的农民,缺乏战争锻炼,对纪律生活不习惯,动作不熟练,干部对他帮助少,教育少,责备却多,甚至错误地怀疑他是破坏分子,致使他因失望而开小差。”因此“我党宽大政策和自我批评的民主作风,更强调先批评领导,再检查自己”。一般先通过班排会议、个别谈话的方式鼓励逃亡战士勇敢发言,对干部管理教育方面的错误予以批评,然后召开军人大会展开民主讨论,有错误的领导干部需要做出深刻的检讨,逃亡战士在会上亦须反省逃跑的错误思想。通过民主讨论和互相批评的方式,可以达到一种互动式的双向教育的效果。不仅可以有效纠正领导干部的不良作风,还可以真正从思想上教育“开小差”的战士。

为进一步发扬部队的民主精神,1947年11月,东北民主联军某部六连建立了战士轮流评论制度。该办法系每班每日由一人担任值日评论员,负责检查与督促全班每个同志的思想、工作、生活和武器弹药的保管,课余时间领导战士学习。每晚开评论会,由评论员总结各个同志一天的思想、工作和学习,评论员可批评或表扬班内任何一个同志,如其顾及私人情感,看见别人缺点不讲,大家亦可对他提出意见。批评是为了让人更好地进步,“对有缺点的同志,在班内批评后,排连不再批评,并须向其进行安慰解释,分工教育,使有缺点的同志增加改进的勇气”。逃兵本身在心理上已经背负很大压力,如果一味地责备,只会让其更加离心,造成再次逃亡现象。因此,改良基层干部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民主教育逃亡战士,才是巩固部队的良策,取得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战士经过正确的民主运动后,一般是表现更迫切要求进步,更服从命令,更勇敢作战,更自觉的遵守纪律,原因是政治觉悟提高了,干部缺点改正了,纪律也成为他们自己的纪律。”战士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了,便会以更高的积极性和强烈的责任感支持革命事业,逃亡的现象自然就会减少。

(四)成效评析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使得动员逃兵归队工作在困难重重的环境中依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反映逃亡战士归队实际效果的材料非常少,但亦能从当时的报纸记载中管窥一二。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经过群众性的动员教育,打通了部分逃兵的思想,提高了归队工作的效率。例如,1947年12月,冀南李辛村王金岳在群众的细心教育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深感逃亡无味,决心归队,痛改前非,不但自己归队,又动员了王绍林、王继昌、赵汝义归队。又如,1947年5月,在土地改革分得了土地,解决了家庭的实际困难后,公村逃亡战士吴金亭、吕少治等四人,政治觉悟空前提高,自愿再回战场。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动员归队的效果往往更好,比如冀南任县的逃兵孙奇山等二人听到归队后跑了,群众说跑了和尚跑不了寺,到他家去动员,儿童团,姊妹团、在他家唱反逃亡歌,院里屋里,地上炕上、椅子上、桌子上、到处都是孩子,农会民兵就劝说他父亲、母亲,结果他看暗中发动起来了,在村中不能存在,只好低头认错宣誓归队。

第二,在军队中发扬民主作风,打破了军阀主义和官僚主义,使得官兵关系得到改善,减少了战士逃亡现象。例如,东北某部“巩固模范连”,由于连队领导不断注意全连的思想教育,发扬民主作风,并注意劳动生产,改善部队生活,使部队互相团结,上下团结,新老团结,创造了七个半月没有逃亡也没有掉队落伍的显著成绩。又如,刘伯承麾下某部模范战士史玉伦,热情关爱身边战友,其任班长后,全班队中月中补充上了六个解放战士,四个新战士,无一人逃亡。在邺城战役被解放的王臣友,最初对八路军不了解,想逃跑,经史班长耐心教育改过,竟变成了战斗英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共以极大的历史主动性,积极应对部队中的战士逃亡现象,努力纠正归队工作中的错误与偏差,改善军队中不合理的管理方式,但是在很多时候归队工作推行的结果并不理想,甚至与中共的预期存在较大差距。这是由于动员逃兵归队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涉及的问题非常多。从逃兵本身来看,自私自利、狭隘保守的农民意识,畏苦怕难的思想情绪,以及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这些属性很难在一朝一夕得到改变,短期的思想教育和物质激励只能稳定其一时的情绪,并不能永久地杜绝逃跑现象的发生。从动员归队工作本身来看,乡村基层社会生态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归队工作的有效进行。以血缘、地缘、人情等为纽带的乡村社会,有时往往成为藏匿逃兵的巢穴。区村干部是地方动员逃兵归队的主体,但是其素质良莠不齐,在动员归队工作中或“怕报复”而顾虑过多,或出于“私情”而进行包庇,个别村干部粗鲁强迫的手段也会增加逃兵的对抗情绪,这些因素都会让中共的归队工作成效大打折扣。

四、结语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军队兵员逃亡问题难以避免,虽然未对战争全局产生根本性影响,但却对部队的团结力和战斗力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中共向来高度重视部队兵员的逃跑问题,许多革命将领都曾从不同角度对士兵逃亡现象予以分析,并提出应对之策。总体来看,在解放战争时期,面对战士逃亡问题,中共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政策理念及工作机制。相对而言,中共更加注重对逃亡战士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刚柔结合的政策持续教育逃亡战士,努力将其改造成具有革命信仰的人民战士。在具体的工作运行中,中共则广泛践行群众路线,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不断克服与纠正部队管理方式上的弊端和地方动员工作中的偏差,适当解决逃亡战士及其家属的实际困难,最大程度地争取逃亡战士自觉自愿归队。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中共一直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应对部队的战士逃亡问题,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士兵逃亡现象的普遍存在及归队工作的现实困境也从侧面表明,参军战士与中共革命之间既有利益契合的一面,也有利益冲突的一面,二者之间充满张力,构成中共革命复杂而真实的历史面相。关注中共革命过程中底层战士的心态与行为,或许能更真实地展现中共革命的曲折与艰辛,进而深刻地理解中共领导的中共军队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刘艳静,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丽红)

猜你喜欢
解放战争民主管理思想教育
1947年,攀越解放战争的“十八盘”
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的方法探究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抓过程 求实效 深化推进职工民主管理工作
加强民主管理对于提升团队凝聚力的认识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国有企业工会在新形势下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途径
解放战争战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