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宁,刘 合
(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天津 3019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中曾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但伴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导致的人才需求多元化和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成为严峻的社会现实,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当今社会,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企业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多元化的办学局面已初步形成,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大好的发展时机,随之而来的中职学生就业形势也较为喜人。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一部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中职生就业困难的第一表现是就业稳定性差。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社会为中职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充足,但学生实际就业成功率不高、稳定性较差。如我校每年除升学外会有300名左右的毕业生直接就业,毕业季会有本地区及北京等周边城市的很多企业前来招聘,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极其充足,大约是毕业生数量的两到三倍。但学生就业后的稳定性较差,据调研,多是由学生嫌工资低、工作累和其它不适应等多种原因造成的。而用人单位则苦恼于学生规范意识较差,没有发展意愿,没有团队合作能力等等,从而存在着诸多的双向不适应,导致学生就业失败。据我校2020、2021年就业情况统计,学生一次就业率较低,有的学生甚至需要推荐四五次才能就业成功。
图1 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2020、2021年学生就业情况统计
中职生就业还普遍存在着对口率低的现象。由于大规模、高效率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行业用工需求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从而导致就业供求信息中出现了诸多的不对等。而学生还没有做好相应的技能准备和心理准备,很多学生不敢或是不愿迎接挑战,不能适应新用工需求,最终导致就业失败。
现在中职学生已全部是“00后”,他们大多生活条件优越,享受意识较强。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需求的调查中显示:毕业生普遍要求就业单位工作相对轻松自由、工作环境好、尽量不要从事室外或流动性较大的岗位,73%以上的学生就业意愿趋向于事业单位、国企、大型知名企业,甚至有23.2%的学生认为可以不就业。
从整体就业情况看,部分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基本能够适应企业的需要,但由于社会阅历有限和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们在职业理想、行为习惯、规范意识、敬业精神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进入企业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甚至导致就业失败。另外,学生的“理解”和“应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普遍较差,有的同学甚至表现出我行我素的个性。而从企业对一线劳动者的要求来看,工作技能不是最重要的,企业最看重的是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如:积极向上的态度、规范意识、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等。从这些方面看,大部分中职生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首先,学校缺少对学生全面的专业岗位认知教育,导致学生在就业前没有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其次,学生就业前没有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学生对所从事岗位的工作特点及发展前景了解不够,没能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再次,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学生吃不了苦,又对工资待遇期望值过高,导致就业不稳定。
在对学校2020、2021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问卷结果统计中发现:有28.1%的同学接受不了企业加班;有18.7%的同学因为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看不起三四千元的工资,认为自己可以赚大钱;有63.3%的同学认为自己是中专生,和农民工一起工作,要当领班、主管,不应该当普通员工;8.6%的同学选择工作的标准是哪个钱多就选哪个……由于没有正确的择业观,对自己没有合理的定位,时间一长,学生便开始腻烦,最后导致就业失败;还有的同学存在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态,挑三拣四,最终使就业机会白白流失等等。
在对我校部分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在择业时存在着种种不良就业心理,也严重影响了就业成功。
1.从众心理
部分学生在择业时完全不考虑自身情况,看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平时的玩伴去哪个企业自己就去哪个企业。结果给自己增加了许多无谓的竞争,甚至有可能工作完全不适合自己,最终导致就业失败。
2.依赖心理
有些中职毕业生认为就业会有学校和家长负责,他们会为自己选择比较好的工作,自己完全不用操心。其实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自己根本就没有做好就业准备,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会手忙脚乱,出现各种的不适应,最终就业多以失败而告终。
3.虚荣攀比心理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还有一些毕业生存在着虚荣攀比心理。他们在择业时只考虑哪个企业名气大、哪个工作赚钱多,说出来有面子。不考虑什么企业更有发展前景、什么工作更适合自己,即使有些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种攀比引起心理不平衡,就轻言放弃。
此外,中职学生就业年龄偏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对自身就业的合理规划,所以在就业选择上家长的意志会主导学生的择业方向。但相对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家长的择业观念都显得比较陈旧,往往倾向于离家近、工作稳定、甚至还有人强调“铁饭碗”,缺乏对就业的前瞻性和自主创业意识,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准确地对自己的就业进行合理规划,最终影响就业的稳定性。
在对学校2020、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中发现,其中75.3%学生是学校推荐就业,22.6%的学生是家长或亲属介绍就业,0.26%的学生实现了自主创业。由此可见,学生的就业渠道主要还是来自学校的推荐和家庭的介绍,自主择业的几乎没有。分析原因,主要是中职生年龄偏低,对学校和家庭的依赖性较强,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反映了学生接收到的就业信息渠道单一,眼界和就业面相对较窄。而在这样的前提下,随着学生社会阅历和眼界的不断开阔,学生就会不满意当下所从事的工作,随之造成就业的不稳定。
根据对我校合作企业的走访统计,现在企业不可或缺的是两类人员:第一类是能够引领企业发展进步的、具有超高技术技能水平的人,如行业专家、大国工匠,但这样的人数需求量不大,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达到的;而企业需求量较大的是第二类人员,也就是具有较高综合职业素质的普通社会劳动者,企业对这类人员的要求标准不仅仅是具备合格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其核心因素主要体现在职业理想、敬业精神和职业行为习惯三个方面。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具有较高的理想追求,爱岗敬业,有较强的规范意识和合作精神,那他一定会在工作中快速成长,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优秀员工。所以中职学校应该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爱岗敬业、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使之成为中职学生就业的优势。
在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中,我校以学生德育工作为抓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德育管理的“四小秘诀”,即:小寝室,大文章,以宿舍文化为起点,培育学生规范意识;小餐厅,全参与,以餐厅文化为抓手,培养学生习惯养成;小活动,大平台,以值周文化为动力,助推学生职业素养;小超市,大实训,以“超市”文化为辅助,展示学生职业能力。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
在这方面,我校的具体做法是实施校企思政双导师制。即从学生入学开始,为每一名学生配备校企思政双导师,在思政教育、专业学习、生涯规划、岗位实习、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引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第一,在校企思政导师人选的选择上,学校导师以思政教师、班主任、实训指导教师和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干部为主;企业导师以能工巧匠、企业技术骨干和工作中已取得一定成绩的优秀毕业生为主。所有导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能够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细节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使学生在提升技能本领的同时增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第二,校企思政导师要具有榜样示范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实现学生当下与长远的价值观改造与升华,帮助学生克服懒惰、倦怠情绪,形成持之以恒的干事创业精神。第三,校企思政双导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精心谋划、积极对接,找准教育的切入点,同向同频地开展教育指导。双导师必须以结对子形式定期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每一阶段的引导教育工作,最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劳动观,保证学生顺利、稳定就业。
1.岗位认知,把就业指导关口前移
中职学生年龄偏低,对专业、职业、技能、岗位认知的清晰度不够,即使是自己选的专业,大多人也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所以在新生入学后,首先进行的是岗位认知(包括家长)。让学生先对自己所学专业及今后从事的工作岗位有大概的了解,同时这些活动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新鲜事物,可以提高学生后续专业学习的兴趣。对于体验后确认不适合该专业的学生,学校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调整,让所有学生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2.职业体验,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学生在二年级要进入企业进行跟岗实习。这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机会,也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我们始终坚持把学生跟岗实习落到实处,决不走过场。而且还会选择企业最忙的时候进入企业,既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又能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并且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工作岗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做好对今后就业岗位的预判和心理定位,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经过这样的强化训练,学生已经在身体、心理和专业技能方面对就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基本保障他们就业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适应企业要求。
3.个性指导,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准确定位
学校还要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就业指导教师要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首先,教师可以以德育活动为载体,有意识地加强学生人格、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如开展“值日班长”和“岗位扮演”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通过劳动实践周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服务意识;通过技能竞赛和各种展示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才华的舞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体验。
之后,教师还要在广泛收集整理就业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全面了解岗位需求、就业面向、企业和个人发展前景,同时学校可以召开模拟招聘会、就业指导讲座,让学生双向对照,找准定位;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学长们就业、创业成功的实际案例,用榜样的力量为学生引领发展方向等等。
最终,让学生都能够在客观认识自己、了解岗位的基础上,以不跟风、不攀比、不等、不靠、不抱怨的积极心态,根据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
如今的世界进入了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就业也早已不再是狭义上的概念。曾有经济新闻报道,某家用电器企业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曾出乎意料地带火了与之相关的食品企业。所以说,现在一些跨界的商机可能是无法预估也始料不及的,而这些商机恰恰能为学生就业、创业带来更多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恰当的推荐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是新时代做好中职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是,现代化手段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加之中职生社会阅历浅,容易上当受骗,所以在利用现代化手段时学校必须做好前期的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和后期的信息筛选等把关工作,必须确保安全,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通过上述促进学生就业成功的实践探索,我校2022年学生一次性就业成功率和学生就业稳定率分别比2021年提升13.2%和7.8%,取得了可喜的改革成果。
总之,提高中职学生就业质量是一项需要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多方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工作。而中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主动担负起这一工作的主导责任,对内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对外及时了解就业政策信息,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充分调动家庭、社会、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推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机构改革,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助力学生就业成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