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祥,尚 欣,刘 宁,刘 蕾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天津 300382)
自200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文件以来,我国大学生以“奖、助、贷、减、免、补、勤”相结合的多元混合资助体系日臻完善,有效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和生活经济压力。近年来,在他们学业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础上,部分高校困难学生心理和行为扭曲现象时有发生,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比,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状态更容易受到当前社会变化和信息冲击,这使得社会、家庭和高校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投入了更多关注。特别是各地高校在教育部引领下,进一步倡导将经济帮扶与资助育人并举,不断深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要“扶贫”,更要“扶志”的理念。本文对此群体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和研究的意义不仅旨在进一步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脱贫”,同时也是对党和国家实现教育公平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导思想的再延伸。
抽取天津一所高职院校2022年级学生1542人进行团体测试,剔除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样本1536份,回收率99.61%,年龄19.60±0.86。其中,由学院大学生资助中心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03人为样本组(目前全国尚无统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我们依照学院在资助工作长期实践中制定的《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准入名录的相关规定》,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特困救助家庭、孤残家庭、助学贷款家庭等学生纳入研究对象,且其均获得当年国家助学金),其余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233人为对照组。
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该量表由郑日昌等编制,旨在进一步统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标准,提供适合我国国情与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具。量表共96个项目,分为三级筛查,共22个筛查指标。一级筛查为严重心理问题筛查,包括幻觉等严重精神病性症状、自杀行为与意向两个指标;二级筛查为一般心理问题筛查,分为内化心理问题和外化心理问题两类,其中内化心理问题包括了焦虑、抑郁、偏执、自卑、敏感、社交恐惧、躯体化七个指标,外化心理问题包括了依赖、敌对攻击、冲动、强迫、网络成瘾、自伤行为、进食问题、睡眠困扰八个指标;三级筛查为发展性困扰筛查,包括学校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困扰、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困扰五个指标。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手册》,该量表可以适用于我国各年级的高职生,这一点符合本次调查和研究的需求,能够从整体上描述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可以在样本中筛查出可能具有的严重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和潜在心理问题。
此次样本通过教育部建立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动态分析与会商指导信息化平台进行收集,结果采用SPSS27软件开展分析。本研究中Cronbachα系数为0.961,且涉及量表各筛查指标仅将总分纳入统计。
在阅读相关文件后,书面向主管部门申请开展测评工作,确定校级管理员,对接系统平台技术服务人员,搜集与问卷及测评工作相关的文献。根据系统平台开展教师管理,为涉及部门领导和参测学生建制的辅导员开设用户。同时完善院系信息,按照系统平台中数据模板导入2022年级学生数据1542条。
对参与测评组织工作全体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主要包含心理测量的一般原则和量表使用技巧。特别是根据北京师范大学量表编制项目组发表的相关文献,对量表编制的理论依据、量表结构、记分和适用范围进行讲解。规范统一工作组织流程,示范并练习指导语宣讲和注意事项,强调测评过程中学生知情同意,同时在测评工作中对伦理和保密等相关工作提出要求。
依照工作流程要求,以班级为单位(50人左右)宣讲及实施测评,组织学生分批次开展线上小程序注册、个人信息完善、问卷作答等工作,因疫情防控要求,校外学生通过网络会议同步部署了前期准备工作。最终经剔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样本1536人,是量表题项的16倍,符合kendall样本量标准。
结合量表报告的心理问题检出结果,针对样本组和对照组开展分析,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c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困难生部分指标相关性检验。下文及图表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简称为“困难生”与“非困难生”。
在n=303的困难生样本中,其中无心理问题158人,占52.1%;提示可能存在潜在心理问题48人,占15.8%;一般心理问题59人,占19.5%;严重心理问题38人,占12.5%。在n=1233的非困难生样本中,其中无心理问题730人,占59.2%;提示可能存在潜在心理问题202人,占16.4%;一般心理问题161人,占13.1%;严重心理问题140人,占11.4%。结果显示困难生的一般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于非困难生6.4%。
表1结果显示,相对非困难生,困难生中的女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分别占比较高。特别是农村生源地区和多子女家庭的困难生占比要明显高于非困难生。
表1 困难生与非困难生描述性统计
表2结果显示,困难生在性别和民族占比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高于男生,少数民族高于汉族,p值均<0.05;在生源地区和家庭子女情况占比方面差异更为明显,农村生源地区高于城镇地区,多子女家庭高于独生子女家庭,p值均<0.01。说明性别、民族、生源区以及多子女家庭可以给困难生带来显著影响。
表2 困难生类别间差异显著性检验
表3结果显示,与非困难生相比,困难生在8个筛查指标上的得分表现偏高,p<0.05,分别是一级指标中的自杀意图,二级指标中的敏感、社交恐惧、躯体化、依赖以及网络成瘾、进食问题与睡眠困扰;在抑郁、自卑、强迫以及学校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困扰、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恋爱困扰8个二三级筛查指标上的得分表现更高,p<0.01。统计检验具有显著差异。
表3 困难生和非困难生筛查指标差异显著性检验
表4结果显示,各指标间双尾检测p值均<0.01,说明困难生在抑郁、自卑、强迫这3个二级指标和在学校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困扰、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困扰这5个三级指标之间存在呈显著相关。
表4 困难生部分筛查指标相关性检验
在本文1536个总体样本中,困难生303人,占19.73%,相比学院2005年资助体系初步建立时减少了约5-7个百分点。当然近二十年来,困难生的总体受助金额和学习生活环境同比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从生源地区和家庭情子女情况来看,农村地区及多子女家庭的困难生仍占一定比例。相对城镇独生子女家庭,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和养育多子女的经济负担,仍然是造成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部分主要因素。这与学院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实践中的发现也是相吻合的。加之大学生正处于青春与青年时代的交集时期,因其自我同一性发展会给自身不断带来矛盾冲突,这导致他们更容易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
在量表报告的心理问题检出结果中,困难生有两类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要高于非困难生,一是一般心理问题,二是严重心理问题,特别是一般心理问题检出率要高出非困难生6.4%。从本文报告的量表二级筛查指标总分均值结果对比来看,困难生在抑郁、自卑、强迫方面所体现出的心理问题更为凸显,这也与诸多研究一致,这些指标可能与学生对经济和资源的占有和掌控能力联系更加密切。困难大学生因受异地就读和住校等现实情况限制,目前其心理健康教育、预警和干预工作主要来自高校。有研究表明困难生的经济和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人和亲属,其次是朋友和同学,这也说明做好大学困难生心理健康工作仍要对家校协同模式进行深化。
从近年来的大学生资助和心理健康工作实践中发现,困难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经常是伴生的,且二至三种心理健康问题交织。从本文报告的数据可以看出,反映一般心理问题的部分二级筛查指标与反映潜在心理问题的全部三级筛查指标均具有显著相关性。这可能说明家庭经济困难更容易令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在大学期间的发展。但伴生的除了一些心理问题,也同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有研究表明困难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总体高于非困难生,经济的拮据和资源的匮乏使得他们更加珍惜教育机会,特别是到大城市求学和就业的机会。也有研究从心理资本来看,其在韧性和合作维度也更具有优势。如孤残大学生一般各高校都列入困难生范畴,但其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全国大学生常模。
党和国家长期坚持实施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从总体上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和生活的底线,降低了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但随着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在我国实现全面脱贫后,这部分困难学生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经济弱势群体。总体来看,困难学生家庭仍然是中西部地区多于东部地区,农村地区多于城镇地区。因发展不均衡、生源地区偏远、家庭多子女养育所引发的阶段性贫困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仍不容忽视。近二十年来的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使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受教育情况有了一定改善,伴随资助政策的延续和东西部经济差距的缩小,学生困难帮扶也要从“普惠”模式向“精准”模式转换,这就要求高校的“经济资助”和“心理资助”工作要持续探索大数据视角下的评估和帮扶手段,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以“精准”评价效果,让“精准”保障公平,用“精准”防范风险。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凸显,不仅影响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发展,甚至来自学业、就业的压力和恋爱困扰可能会影响他们至毕业后数年。人口众多和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即使经济长足进步,也会有大学生家庭因故、因病、因残、因灾而带来临时性贫困,使他们的经济状况阶段性下降,进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大学生资助和心理健康工作要进一步融合,在校管理和家庭管理要进一步融合,心理委员和宿舍生活要进一步融合,打造好困难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构建课上有老师、课下有导员、到校有同学、回家有亲属的心理健康保障圈。
多年来,我们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总是从“病与非病的症状”着眼,从“管与咋管的应对”着手,对资助育人环节以及积极心理培养和支持给其带来的自身成长重视不够。要正确看待和处理困难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品质的关系,以资助育人为核心,在“扶贫”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扶志”。家庭经济困难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而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解决困难大学生在自身特殊时期成长性和发展性问题所带来的矛盾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高校要按照“三全育人”的精神要求,全方位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构建“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使困难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业能完成、生活有保障、心理受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