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文广
(西安航空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在汉译佛教典籍文献中,《杂譬喻经》有多部,如支娄迦谶译《杂譬喻经》一卷、道略集《杂譬喻经》一卷、失译《杂譬喻经》二卷、失译《杂譬喻经》六卷、失译《杂譬喻经》八十卷等。其中道略集《杂譬喻经》与《众经撰杂譬喻》(亦称《众经撰杂譬喻经》)关系最密切,历来被认为是同部譬喻经,如《大正新修大藏经》在道略集《杂譬喻经》校勘记中曰:“此经题号三本(宋、元、明本大藏经)俱作《众经撰杂譬喻经》,为上下两卷。”[1](P522)再如《二十二种大藏经通检》曰:“《众经撰杂譬喻经》二卷,比丘道略集,姚秦鸠摩罗什译,又名《杂譬喻经》。”[2](P711)事实上,前人对道略集《杂譬喻经》与《众经撰杂譬喻》的认识是值得商榷的。本文从文献学、语言学等角度入手,对两经的内容、成书时间以及撰者等问题进行比较研究。
《二十二种大藏经通检》曰:“《杂譬喻经》一卷或二卷,比丘道略集、姚秦鸠摩罗什译。”[2](P681)《杂譬喻经》一卷本,最早见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曰:“《杂譬喻经》一卷,比丘道略所集,……晋安帝时,天竺沙门鸠摩罗什,以伪秦姚兴弘始三年至长安,于大寺及逍遥园译出。”[3](P50-51)梁僧祐以后,法经《众经目录》、彦琮《众经目录》、费长房《历代三宝纪》、静泰《众经目录卷》、道宣《大唐内典录》、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等,皆沿袭此观点。
《杂譬喻经》二卷本,最早见唐智昇《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三“有译有本录”,曰:“《杂譬喻经》二卷,比丘道略集、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拾遗编入单本。”[4](P895)《开元释教录》在佛教目录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评价曰:“此书集诸家之成,百补其阙漏,订其讹误。有旧录以为失译而并未失译者,有旧录未详时代而今已知其时代者,有旧录译人误而今特正之者,可称后来居上。”[5](P14-15)此经目虽然成就甚高、影响巨大,但其在传抄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杂譬喻经》二卷的记载,便是《开元释教录·有译有本录》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误。理由有二:第一,《开元释教录·有译有本录》与《开元释教录·入藏录》矛盾。《杂譬喻经》在“有译有本录”中为二卷,而在“入藏录”中则为一卷。方广锠《中国写本大藏经研究》曰:“《开元录·入藏录》系据别录中《有译有本录》撰成。《有译有本录》于每部经都著录较详,而《开元录·入藏录》著录较简单,盖为智昇改订整理后的西崇福寺所藏佛藏的随架目录。”[6](P547)由此可见,《开元释教录·入藏录》是在“有译有本录”的基础上,结合西崇福寺所藏经整理而成。《开元释教录》虽有多个版本,但《入藏录》中的《杂譬喻经》各本皆为一卷。并且《〈开元录·入藏录〉复原拟目》中亦曰:“《杂譬喻经》一卷,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6](P633)由此可见,在《开元释教录·入藏录》编纂时,《开元释教录·有译有本录》中的《杂譬喻经》是一卷。第二,《开元释教录·有译有本录》与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有译有本录》矛盾。《杂譬喻经》在《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中亦为一卷,《有译有本录》卷二十三曰:“《杂譬喻经》一卷,比丘道略集、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拾遗编入单本。”[7](P956)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中说:“其(《开元释教录》)后贞元间圆照为《贞元新定释教目录》,袭录其文,不易一字,惟增实叉难陀、义净、不空、菩提流志等数译家而已。”[8](P270)从梁启超之言可知,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有译有本录》几乎是照抄了《开元释教录·有译有本录》,那么《贞元新定释教目录·有译有本录》中的《杂譬喻经》一卷,在《开元释教录·有译有本录》也应是一卷,因此可以推出,在《开元释教录·有译有本录》最初版本中《杂譬喻经》是一卷,后来在传抄过程中出现了二卷。因此,道略集、鸠摩罗什译《杂譬喻经》只有一卷本,而无二卷本。《杂譬喻经》现存最早的版本为赵城金藏本、高丽藏本。从赵城金藏、高丽藏本可知,《杂譬喻经》由39则譬喻故事构成,并且正文前有目录。
《众经撰杂譬喻》二卷,《二十二种大藏经通检》认为《众经撰杂譬喻》最早被收录在开宝藏中[2](P711),蔡运辰《二十五种大藏经目录对照释》亦认为此经开宝藏已经收录[9](P24)。事实上,《开宝藏》所收录的是道略集、鸠摩罗什译的《杂譬喻经》,而非《众经撰杂譬喻》。《北宋〈开宝大藏经〉雕印考释及目录还原》亦认为开宝藏所收录的是道略集、鸠摩罗什译《杂譬喻经》一卷。[10](P123)再者从《开宝藏》的覆刻藏高丽藏、赵城金藏来看,两藏只收录了道略集、鸠摩罗什译的《杂譬喻经》,而未收录《众经撰杂譬喻》。其实,《众经撰杂譬喻》最早被收录于北宋崇宁年间刊刻的《崇宁藏》。《崇宁藏》之后,毗卢藏、圆觉藏、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洪武南藏、弘法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嘉兴藏、清藏、频伽藏、弘教藏、大正藏等皆收录此经。从内容来看,《众经撰杂譬喻》有故事44则,分上下卷,每卷各有故事22则,正文前无目录。两经相比只有9则故事相同。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众经撰杂譬喻》与《杂譬喻经》相同故事对照表
由此可见,《杂譬喻经》一卷,故事39则,正文前有目录,而《众经撰杂譬喻》二卷,故事44则,正文前无目录,两经只有9则故事相同,因此,从内容比较来看,《杂譬喻经》与《众经撰杂譬喻》内容大不相同,两经属于不同的譬喻经。
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曰:“《杂譬喻经》一卷,比丘道略所集,……晋安帝时,天竺沙门鸠摩罗什,以伪秦姚兴弘始三年至长安,于大寺及逍遥园译出。”[3](P50-51)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第八曰:“《杂譬喻经》一卷,弘始七年十月出,道略集。”[11](P78)弘始七年,即公元405年,由此可知,《杂譬喻经》成书于公元405年。
《杂譬喻经》是譬喻类经典中的重要典籍,成书以来,首先是以写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目前可见的《杂譬喻经》写本有日本金刚寺本、七寺本、石寺本、兴圣寺本、新宫寺本等。[12](P259)宋代时,《杂譬喻经》又被收入刻本大藏经,《二十二种大藏经通检》认为只有赵城金藏、高丽藏、弘教藏、频伽藏、大正藏等五部大藏经收录此经。[2](P681)《二十五种藏经目录对照考释》则认为除以上五部大藏经之外,卍字藏也收录了此经。事实上,《杂譬喻经》最早应收录于《开宝藏》初雕本,李富华、何梅《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曰:“《开宝藏》的初雕本是据《开元释教录》雕造的,总计收录大小乘经律论及圣贤集传五千四十余卷,四百八十帙。”[13](P80)又曰:“《开宝藏》初雕本的480帙所依据的底本是以《开元录·入藏录》为目录依据的某种写本大藏经,这是毫无疑问的。”[13](P84)而《杂譬喻经》正位于《开元释教录·入藏录》之中。因此,《杂譬喻经》最早应收录于《开宝藏》初雕板之中,也正因为《杂譬喻经》收录于《开宝藏》之中,所以其覆刻藏赵城金藏、高丽藏中皆收录此经。
《开宝藏》之后,陆续刻印十多种不同版本的大藏经,方广锠教授认为众多的大藏经可分为三个系统:北方系、中原系、南方系。其中北方系以契丹藏为代表,中原系以开宝藏为代表,南方系以崇宁、毗卢、思溪等藏为代表。[14]正因为开宝藏系统与崇宁藏系统不同,因此,所收录的佛经典籍也存在一些差异。《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曰:“《崇宁藏》刊板依据的底本是北宋初年在褔州及其附近地区流传着的一种古写本大藏经,这种版本与四川益都(今成都市)地区的古写本大藏经,即《开宝藏》所据底本,以及与唐智昇撰《开元录·入藏录》所据之长安西崇福寺的官写本大藏经均不尽相同。”[13](P173)对于《杂譬喻经》而言,其属于中原系大藏经文本,因此只收录于开宝藏、高丽藏、赵城金藏之中,而南方系的崇宁藏、毗卢藏、圆觉藏、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洪武南藏、弘法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嘉兴藏、清藏等皆未收录《杂譬喻经》。直到《缩刻藏》的编纂,《杂譬喻经》又重新被收入大藏经。而重新被收录入大藏经的《杂譬喻经》主要来源于高丽藏和赵城金藏。其中以《高丽藏》本《杂譬喻经》为底本而编纂的大藏经主要有《缩刻藏》《卍字藏》《大正藏》,如《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曰:“《缩刻藏》的出版,采用《高丽藏》作底本。”[13](P600)又曰:“《大正藏》正藏的主体部分是以《高丽藏》为底本。”[13](P618)《卍字藏》本《杂譬喻经》的末尾有“乙巳岁高丽国大藏都监奉敕雕造”十四字。[15](P690)另外,民国编纂的《频伽藏》中的《杂譬喻经》也是《高丽藏》本,只是它并非直接来自《高丽藏》,而是来自《缩刻藏》,《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曰:“本藏(《频伽藏》)对校,以日本《弘教藏》(又名《大日本校订缩刻藏大藏经》)为蓝本。”[13](P536-537)而以《赵城金藏》本《杂譬喻经》为底本编纂的大藏经只有《中华大藏经》。
《众经撰杂譬喻》二卷,最早见《崇宁藏》,因此,成书最晚也应在《崇宁藏》刊刻之前。在《崇宁藏》中,每经都有刊刻时间,蔡运辰《二十五种藏经目录对照考释》曰:“(崇宁藏)目录一卷,载于《昭和总目》七,名为《东寺经藏一切经目录》。每经所标刻版年月。”[9](P469)关于《众经撰杂譬喻》的刻版时间,《东寺经藏一切经目录》曰:“《众经撰杂譬喻经》二卷,上卷崇宁元年八月刊,下卷同年九月刊。”[16](P813)由此可见,《众经撰杂譬喻》最晚应成书于崇宁元年之前,即公元1102年。《崇宁藏》之前,《众经撰杂譬喻》未见任何史料,因此,关于《众经撰杂譬喻》的具体成书时间已无从知晓,但是从文献学和语言学角度可以对其大概成书时间进行推测。
首先,从文献学角度来看,《崇宁藏》前480函基本上是以《开元释教录略出》为入藏目。《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自天字函《大般若经》至英字函《开元释教录略出》共480函……与《开元释教录略出》(以下简称《略出》)比较,却几乎相同。”[13](P171-172)因此,《崇宁藏》中的《众经撰杂譬喻》应见于《略出》。现就《崇宁藏》中《众经撰杂譬喻》所在写字函(434)中四经与《略出》进行比较,见表2:
表2 《崇宁藏》与《略出》经名、卷数比较
从目录比较来看,《众经撰杂譬喻》与《略出》中《杂譬喻经》对应,但《略出》中与《众经撰杂譬喻》对应的《杂譬喻经》与《开元释教录·入藏录》中道略集、鸠摩罗什译《杂譬喻经》不同。虽然“《开元释教录略出》可以说,就是《开元释教录·入藏录》的一个单行本”[4](P8),但是《略出》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方广锠《中国写本大藏研究》说:“《略出》出现之初,与《开元录·入藏录》的部、卷、帙想必完全一致。我把这种与《开元录·入藏录》的部、卷、帙完全一致的《略出》称为正统的《略出》。”[6](P417)因此,“正统”《略出》中的《杂譬喻经》应与《开元录·入藏录》中的《杂譬喻经》相同,应为一卷。但除了“正统”的《略出》外,还有“广义”的《略出》,方广锠先生认为《略出》在流传过程中,传抄者根据实际藏经情况做过一定的改动,因此,衍生出了与“正统”《略出》存在差异的《略出》,即“广义”的《略出》,现存的《略出》即为“广义”的《略出》。由此可见,“广义”《略出》中的《杂譬喻经》二卷,即《崇宁藏》等南方系大藏经所收录的《众经撰杂譬喻》。
《崇宁藏》以《略出》为入藏目,方广锠认为“《略出》不但非智昇所撰,它的出现年代也应晚于《贞元录》。”[6](P409)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是在智昇《开元录释教录》的基础上新录入了一些之前经目未收之经后形成的,但是在《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中依然未见《众经撰杂譬喻》,因此推知,《众经撰杂譬喻》应成书于《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之后,吕澂《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30卷,唐圆照撰,贞元一六(800)。”[17](P151)因此,《众经撰杂譬喻》应成书于公元800年之后,现存《略出》之前。现存《略出》成书时间目前尚不可知,此目录最早见《崇宁藏》,由此可知,《众经撰杂譬喻》应成书于公元800-1102年之间。
其次,从语言学角度来看,《众经撰杂譬喻》中的一些用词与公元800年左右的唐代佛教典籍用语相契合。如“侵盗”“谏正”等。第一,“侵盗”。《众经撰杂譬喻》曰:“外国有一人治生,进金银数千斤,意甚重之,欲藏着地中,恐蝼蛄虫鼠而侵盗之。”[18](P65)“侵盗”意为“侵占盗窃”。在佛教典籍中,最早见唐澄观《贞元新译华严经疏》“积贮香稻,生我所心。多收无厌,故随收处。无复再生,遂共分田。虑防远尽,便有贪恡。侵盗过生。”[19]关于《贞元新译华严经疏》的成书时间,任乐《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曰:“至贞元十四年(798年)二月二十四日,全经翻译完毕,共四十卷,也题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该年五月……澄观奉旨,到终南山草堂气只用了半年多时间,便撰写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十卷。”[20]因此,“侵盗”一词,在佛典中最早出见于公元798年。第二,“谏正”。《众经撰杂譬喻》曰:“是以主客之宜理有谏正,虽堕恶道故有善缘,可谓善知识者是大因缘也!”[18](P116)“谏正”意为“谏诤,规劝。”在佛教典籍中,最早见唐慧琳《一切经音译》,曰:“呵谏,加鴈反。郑玄注《周礼》云:‘谏正也。以道正人也。’”[21](P344)吕澂《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曰:“《一切经音义》100卷,唐慧琳撰,元和二(807)。”[17](P150)因此,“谏正”在佛经文献中最早见于公元807年。因此,综合文献学、语言学来看,《众经撰杂譬喻》应成书于公元800-1102年之间。
《杂譬喻经》一卷,自僧祐《出三藏记集》以来,《众经目录》《历代三宝纪》《大唐内典录》《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开元释教录》《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皆作道略集,鸠摩罗什译。但在《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字藏》《大正藏》,以及《中华大藏经总目录》中却只署“比丘道略集”,而未提“鸠摩罗什译”。《古今图书集成选辑》曰:“《杂譬喻经》一卷,右抄集诸经中善恶因果种种譬喻事。”[22](P479)通过佛典文献的比较研究得出,《杂譬喻经》有10篇譬喻故事与《大智度论》、失译六卷《杂譬喻经》相同,其中9篇与失译六卷《杂譬喻经》相同,1篇既与《大智度论》相同,又与失译六卷《杂譬喻经》相同,具体见表3:
表3 三部经典重复故事出处比较
《大智度论》一百卷,鸠摩罗什译,《历代三宝纪》曰:“龙树菩萨造,弘始六年五月于逍遥园出。”[11](P78)《杂譬喻经》一卷,《历代三宝纪》曰:“弘始七年十月出,道略集。”[11](P78-79)失译《杂譬喻经》六卷,《出三藏记集》曰:“《杂譬喻经》六卷,或云《诸杂譬喻经》。”[3](P124)此经今已散佚,在《经律异相》收录其佚文约15则。从三经共同重复譬喻故事的内容来看,《大智度论》与道略《杂譬喻经》内容基本一致,而失译《杂譬喻经》与前两二者相比,内容上有省略。如《杂譬喻经》曰:“是梵天王于诸淫瞋已尽无余,以是故言,若有人修禅净行,断除淫欲,名为行梵道。佛转法轮,或名法轮,或名梵轮。是梵天王坐莲华上。”[23](P246)此句在失译《杂譬喻经》中则被省略为“是梵天王,淫瞋已尽,坐莲花上。”[24](P102)由此可以推知,《大智度论》、道略《杂譬喻经》不可能抄录失译《杂譬喻经》。而从譬喻故事用词来看,失译《杂譬喻经》抄录于道略《杂譬喻经》,如《大智度论》曰:“十方风至,相对相触,能持大水。”[25](P116)此句在道略《杂譬喻经》中略有改动,曰:“十方风至,风风相次,能持大水。”[23](P246)由此可见,道略《杂譬喻经》在抄录《大智度论》时将“相对相触”四字,改为“风风相次”。而在失译《杂譬喻经》中用的也是“风风相次”,曰:“十方风至,风风相次,能持大水。”[24](P101)由此可见,三经的关系是道略《杂譬喻经》三二故事抄自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十四,失译《杂譬喻经》卷六又抄录道略《杂譬喻经》。
虽然从譬喻故事重复的角度来看,道略《杂譬喻经》只有一则譬喻故事抄录自鸠摩罗什译经,但僧祐《出三藏记集》对《杂譬喻经》一卷,道略集,鸠摩罗什译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除《杂譬喻经》有一则譬喻故事集自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外,其它38则譬喻故事不见鸠摩罗什之前的任何译经,并且从译经语言运用角度来看,《杂譬喻经》中有一些译经用语首见于鸠摩罗什译经。如“怪愕”“胜满”“碎烂”“媒人”“赤祼”“懊恨”等。具体情况如下:
1.“怪愕”。《杂譬喻经》曰:“沙弥怪愕,不知何意。”[23](P197)“怪愕”在佛经翻译中,最早见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曰:“尔时大众见彼女人诸骨相拄,犹如苇舍,甚生怪愕。”[26](P278)
2.“胜满”。《杂譬喻经》曰:“所以尔者,发菩萨心,其功德胜满三千世界成就罗汉故也。”[23](P197)“胜满”,在佛经翻译中,最早见鸠摩罗什译《佛说华手经》曰:“是心无比胜满三千大千世界摩尼珠故。”[27](P140)
3.“碎烂”。《杂譬喻经》曰:“此比丘遂堕地而死,身首碎烂。”[23](P203)“碎烂”在佛经翻译中,最早见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曰:“譬如极高处堕,摧碎烂坏。”[25](P232)
4.“媒人”。《杂譬喻经》曰:“于是长者即遣媒人,到其女家宣长者意。”[23](P210)“媒人”在佛经翻译中,最早见鸠摩罗什译《十诵律》,曰:“有人问迦罗言:‘大德!汝至某家不?汝能语某,与我儿女若与姊妹。’迦罗言:‘能。’是作媒人往来。”[28](P18)
5.“赤祼”。《杂譬喻经》曰:“王故如前赤裸而坐。”[23](P224)“赤祼”在佛经翻译中,最早见鸠摩罗什译《十诵律》,曰:“云何名比丘,为赤裸外道物故,未受大戒人前,现过人圣法。”[28](P269)
6.“懊恨”。《杂譬喻经》曰:“一人都无愁色亦不懊恨。”[23](P243)“懊恨”在佛经翻译中,最早见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曰:“心大懊恨,每一思至。”[25](P182)
由此可见,《杂譬喻经》一卷,撰者应是比丘道略集,鸠摩罗什译。
关于《众经撰杂譬喻》的撰者历来认为是道略集、鸠摩罗什译,如毗卢藏、资福藏、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嘉兴藏、清藏、大正藏等。关于鸠摩罗什译经的观点,《中华大藏经总目录》并不认可,曰:“《众经撰杂譬喻》二卷,比丘道略集,失译,各藏多从《开元录》作罗什译。”[29](P142)事实上,此经既不是鸠摩罗什译,也不是失译,而是抄录众经而成,并且抄录者也不可能是道略。通过文献比较研究得出,《众经撰杂譬喻》主要抄录的佛经有鸠摩罗什《大智度论》、道略集《杂譬喻经》、康法邃《譬喻经》、失译《譬喻经》、失译《杂譬喻经》等。(具体抄录情况见表4,44页)
《众经撰杂譬喻》二卷,被认为是道略集、鸠摩罗什译,或道略集、失译的问题根源在《开元释教录略出》,《略出》曰:“《杂譬喻经》二卷,比丘道略集,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30](P744)《杂譬喻经》二卷即《众经撰杂譬喻》二卷,但撰者不应该是道略集、鸠摩罗什译。首先,从《众经撰杂譬喻》与他经的关系来看,《众经撰杂譬喻》为抄经,并非译经,所以鸠摩罗什译不成立;其次,从《众经撰杂譬喻》成书时间来看,《杂譬喻经》一卷的撰集者道略不可能出现在公元800-1102年之间,因此,道略集亦不可能;第三,最早收录《众经撰杂譬喻》的《崇宁藏》在《众经撰杂譬喻》中未署名撰者,由此可见,《众经撰杂譬喻》在收入《崇宁藏》时撰者即已不详。而广义《略出》将《杂譬喻经》(即《众经撰杂譬喻》)归道略集、鸠摩罗什译应该是受了正统《略出》的影响。正统《略出》收录的是道略集、鸠摩罗什译《杂譬喻经》一卷,而广义《略出》所收录的《杂譬喻经》二卷是不同于道略集、鸠摩罗什译的一卷《杂譬喻经》,但广义《略出》的编者没有注意这一问题,致使将《众经撰杂譬喻》二卷依然归于道略集、鸠摩罗什译。《崇宁藏》之后,《毗卢藏》首次明确将《众经撰杂譬喻》二卷,归比丘道略集,鸠摩罗什译,此后这一观点就被宋元明清人所接受,如明智旭《阅藏知律》卷三十八曰:“《众经撰杂譬喻》二卷,南所北群。比丘道略集,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31](P780)清咫观《水陆道场法轮宝忏》卷第六:“《众经撰襍譬喻》,比丘道略集,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32]由此可知,《众经撰杂譬喻》不可能是道略集,鸠摩罗什译,而具体撰者不详。
表4 《众经撰杂譬喻》抄录他经对照表
在汉译佛典中,譬喻经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众多的譬喻经中道略集《杂譬喻经》与《众经撰杂譬喻》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同一部譬喻经。事实上,两经并非同一部譬喻经,首先,两经内容不同。《杂譬喻经》有故事39则,《众经撰杂譬喻》有故事44则,两经只有9则故事相同;其次,两经的成书时间不同。《杂譬喻经》成书于公元405年,而《众经撰杂譬喻》成书于公元800-1102年之间;第三,两经的撰者不同。《杂譬喻经》的撰者为道略集,鸠摩罗什译,而《众经撰杂譬喻》的撰者与道略、鸠摩罗什无关,具体撰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