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歌《粉墨春秋》的演唱探究

2023-12-21 10:50
关键词:粉墨京剧声乐

肖 虹

(宝鸡文理学院 音乐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文化自信,他还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中华儿女集体智慧的结晶,始终鼓舞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砥砺前行。音乐、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吸收与借鉴必不可少。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在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中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继承传统是发展民族声乐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如若丢弃我们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就如同割断了民族声乐创作的源泉,民族声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放弃继承即放弃发展。我们应当立足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挖掘创造多元的话语发展平台,吸收借鉴外来的科学理论,凸显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特征,使其发展更具特色和科学性。

众所周知,京剧被誉为我国的“国粹”,其精神核心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世界各地把京剧称为中国的演剧学派。梅先生1930年率团赴美演出时,当时的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1](P101)“近代戏曲音乐的艺术表现手段最具代表性的仍属京剧,其中包括:集西皮、二簧于一身,且拥有吹腔、拔子、四平调、南梆子以及杂腔小调等各种腔调的腔调系统;以生旦分腔为基础形成的行当分腔系统;利用调式调性变化,建立在调转调基础上创造的,唱腔音乐的正反调系统;在结构上完整、科学、规范的板式系统;在吸收、借鉴、创新过程中形成的,规范、完整的伴奏系统”[2](P197)。京剧穿越历史,带着它的故事和韵味与现代歌曲艺术交汇,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符合中国人审美的高雅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京剧传承创新的一种新形式——京歌。谈到京歌,不得不提及戏歌,戏歌的字面意思即“戏”与“歌”的结合,它是将传统的戏曲艺术与现代歌曲艺术相互交融的艺术,即戏曲音乐元素通过高度的艺术性创作与表达方式融入现代歌曲创作中,达到“戏中有歌、歌中有戏”的主旨[3]。京歌属于戏歌的范畴,是戏歌的一个分支,戏歌的本质是歌,却含有戏曲的味,是中国声乐创作领域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形式。戏歌在唱腔特点上,是戏曲唱法与现代民族声乐唱法更新迭代不断发展的唱腔艺术;在旋律创作上,它采用古典戏曲音乐的旋律特点与现代音乐创作手法及风格相结合的方法,形成古韵今味的旋律特点。

一、京歌《粉墨春秋》的创作背景

(一)京歌的概念及起源

1.京歌的概念

京歌,也被称作京剧风格歌曲,以京剧、京韵大鼓、单弦等元素为音乐种子,采用京剧的程式、唱腔、曲调,结合传统民歌的特点,融入现代歌曲创作的技法,形成独特的时代风格,又不失传统艺术的魅力,京剧元素便是其灵魂之所在。京歌堪称是戏歌中的典范,当然这也得益于京剧作为众多戏曲种类中的翘楚地位,京歌依托京剧的板式,突破传统唱腔行腔的手法,采用新的表演形式,形成独特的板眼交替、错落起伏的旋律风格,富有强烈的时代感,新颖而别致。京歌将民族声乐引领到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戏曲唱腔的现代化和戏曲艺术的传承开辟了一条全新可循的路径,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放眼时代潮流,用前瞻的视野与多民族文化的碰撞形成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及音乐风格,拥有健康持久的生命力。人们在欣赏京歌时,既能从中捕捉并回味经典传统戏曲艺术的唱腔特点,又能感悟到现代音乐创作的艺术魅力所在。

2.京歌的起源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于京歌的起源时间,人们普遍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末,歌曲《故乡是北京》被认为是京歌的开山之作[4]。该歌曲由著名词、曲作家阎肃、姚明联袂创作,歌唱家李谷一演唱,一经问世,人们便被其独特的曲风和优美的旋律所吸引,传唱于大街小巷之中,尤其是当它出现在198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时,更是让很多音乐爱好者对这种亦戏亦歌的全新艺术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热爱。《故乡是北京》完美地汲取了京剧婉约细腻的声腔板眼,采用现代通俗歌曲的创作手法,它是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史上一次全新而成功的尝试。阎肃老师在谈及他们的创作初衷时曾说到,是为了引导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快速认识并接受了解我国的“国粹”,不要将它丢弃遗忘,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完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至今这首京歌史上里程碑式的佳作仍然被广为传唱,成为专业院校及综合类大学音乐学民族声乐学生的必唱曲目。之后的《前门情思大碗茶》《说唱脸谱》等同样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成为大街小巷传唱的经典,人们也就自然亲切地称其为“京歌”。根据创作方式的不同,京歌可分为:(1)依照古诗词创作谱曲运用京剧元素,如以毛主席诗词《送瘟神》《卜算子·咏梅》等;(2)现代创作歌曲、流行歌曲中运用京剧元素,如《故乡是北京》《千古绝唱》《粉墨春秋》《说唱脸谱》《北京一夜》等[5]。

(二)京歌《粉墨春秋》的创作背景

歌曲《粉墨春秋》是同名舞剧《粉墨春秋》的主题歌及片尾曲,舞剧《粉墨春秋》是由李碧华编剧、邢时苗导演的一部以中国古典舞为主要表演风格,借鉴中国戏曲及山西地方戏曲的诸多表演形式,用现代思维和视角,表现人性、人情、人理,挖掘人的本质和中国戏曲所具有的内涵与魅力,风格独特、色彩艳丽、情感浓郁、哲理深刻的大型原创古典舞剧。舞剧《粉墨春秋》是以著名京剧大师盖叫天和青年舞蹈家黄豆豆的人生经历为素材,讲述了清末民初梨园“喜顺”戏班面临巨大的社会变革,几经繁荣与衰落的跌宕起伏之中,认真严厉、忠厚老实的师父带领整个戏班,最终用自己的性命保住了戏班的生存与大家的安全;刚毅果敢的大师兄原本是师父最好的接班人,最终却未能逃脱厄运而英勇牺牲;英俊帅气的二师兄是戏班中的顶梁柱与表演担当,却与风姿妖娆的三姨太陷入爱情纠葛,二人虽情深义重,却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命运多舛,命丧“桃花劫”;而自身条件不好的三师弟黑豆,凭借其天资和意志苦练功夫,加之小师妹的陪伴与鼓舞,最终重振师门,另立猴戏新派,再放武戏光辉。通过师兄弟三人的不同人生,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烙印,剧中的师徒情、弟兄情、儿女情以及各种恩恩怨怨,通过戏剧舞台展现戏剧人生,真实地再现了人世间的千姿百态,正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该剧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五法”手、眼、身、法、步和山西地方戏曲的表演形式,创造性地通过现代手法将舞、戏融合,用当代人的视觉、思维、感知,挖掘人的本质,表现人的性、情、理,把剧中故事背景与现实情境相联系,以“戏中戏”的新颖构思推动剧情的发展,将“戏中大戏”与“人生大戏”相呼应,折射出中国戏曲潜在的内涵与魅力,进一步深化舞剧主题的同时,也展现国粹京剧艺术。亦如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改革创新成为当代中国的最强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交相辉映,为伟大的“中国精神”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元素[6]。

同名歌曲《粉墨春秋》由微尘作词,方鸣作曲,谭晶首唱,它与同名舞剧一脉相通,它们的根与魂就是我们的“国粹”京剧。它巧妙地运用了京剧音乐元素,曲调悠扬,字字铿锵,韵味十足,端庄典雅,在迂回婉转中尽显“国粹”之魅力,是一首艺术性极高、时代性与文学性极强的声乐佳作,也是民族声乐演唱者极具挑战性的一块试金石,不仅要有高超过硬的声乐技术做支撑,还需一定的戏曲功底做后盾,对演唱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来把握作品风格、塑造声音形象。谭晶的演唱属于通俗流行唱法,情感婉约细腻,声音迂回婉转。武汉音乐学院余惠承教授也曾多次在音乐会上演绎该作品,她的演唱属于民族唱法,深沉大气,声音铿锵有力、戏韵十足。她们虽唱法不同,但是都唱出了“梨园”戏班荣辱辛酸沉浮起落的人生体验,道出了经久流传、生生不息的“国粹”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粉墨春秋》的曲式分析及艺术特征

(一)曲式分析

《粉墨春秋》从曲式上看属于单二部曲式,拍子为抒情的4/4拍,中速偏慢,该曲的节奏节拍与戏曲唱腔及程式化的表演相得益彰,由前奏(1—5小节)+A 段(6—27小节)+间奏(28—36小节)+B段(37—64小节)四部分构成,由弱渐强的前奏慢慢引入;A、B两段作为主题乐段,音乐层次清晰分明、对比强烈,A段为民族五声B徵调式,由四个乐句构成,节奏顿挫极具分寸感,休止符的运用恰如其分的体现出字字铿锵的唱腔韵味,使润腔表现更加富有弹性;简短的间奏进行了转调,使调性改变;B段同样由四个乐句组成,属E宫调式,音乐宽广大气,极富张力,层层递进,最终收拢结束在“锣鼓响起”音乐材料不断上行模进重复中,完美地升华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音乐主题、人生主题。宫调式和徵调式作为民族音乐创作中常用的调式,音乐色彩大气明朗、积极向上,该曲属于雅乐调性,音乐风格端庄典雅、沉稳大气,音域从小字1组的E跨度到小字2组的B,对于声乐演唱者极具挑战性,同时也对女高音音色的发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艺术特征

1.歌词

一首歌曲的艺术特征往往通过词曲来体现,词即歌词,是歌唱语言的基础,在歌唱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是歌唱的灵魂,经典流传的歌曲大都是词曲俱佳的作品,具有歌词美旋律美的艺术特征,百听不厌,耐人寻味。总体上看,《粉墨春秋》的歌词属于“十三辙”中的“由求”辙,也就是每一句歌词最后落音基本在“ou”或者“iu”上,如“后”“丑”“秋”“袖”“首”“眸”“流”“仇”“头”等,非常押韵,朗朗上口。A段歌词“台前幕后,生旦净末丑,戏里戏外,粉墨春秋”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字里行间让人仿佛置身于戏曲演员台前幕后忙忙碌碌的场景之中,看到了他们每一个光彩照人的台前,都有多少个不为人知的幕后,要想做到“台前”的光彩绚丽,“幕后”台下的勤奋训练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正是对于他们人生缩影的高度概括,接下来的两句“一喜一悲一抖袖,一跪一拜一叩首”和“一颦一笑一回眸,一生一世一瞬休”形成对偶,前一句描写他们人生的过程,后一句是他们人生的结果;B段歌词“人生如戏,唱不完的故事;戏如人生,道不尽的风流”更为犀利,进一步升华主题,戏曲艺术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千姿百态搬上艺术舞台,展现在唱腔身段的一招一式里,“恩恩怨怨,真善美丑,生生死死,爱恨情仇”是对自古以来、世世代代人世间复杂关系的高度概括。而结束句“曲终人散夜幕后,锣鼓敲响,锣鼓敲响又开头”用了两个“锣鼓敲响”起到了强调作用,预示着锣鼓敲响便是戏曲的开始,这样通俗易懂且意味深长的歌词,虽然写的是台前幕后,实际上讲述的是人生的历程,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它是对自己的人生经历的一种回望,是沉甸甸的,因而直击观众的内心,与舞台上的演员产生心灵上的共振,达成情感上的共鸣,戏曲演员为了站在舞台的中央,需要付出怎样的艰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便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何止戏曲舞台是这样,现实生活中的人生舞台不也是如此吗?这首歌的歌词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用简短犀利的文字把戏曲演员艰辛而短暂的一生刻画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

2.旋律

《粉墨春秋》的旋律深沉且大气,于委婉细腻、清新优雅之中彰显“国粹”之美,将京剧元素融入优美流畅的旋律中,多用“一字多音”的行腔特点及表现形式,如“生旦净末丑”的“丑”字(见谱例1,104页),“粉墨春秋”的“秋”字,尤其是“一生一世”的“世”字(见谱例2,104页)和“锣鼓敲响又开头”的“响”字(见谱例3,104页),更能体现出“一字多音”的唱腔特点,一个字用几十个音来修饰,音区跨度较大却要保持声音的流畅性和连贯性,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不同戏曲演员内心的诉说,迂回婉转的旋律线条,一字一句的唱腔韵味,完美地诠释了戏曲舞台与人生舞台相互交织的“戏中戏”。歌曲的前半部分是戏,音乐低沉细腻,速度缓慢悠长,节奏错落有致,强调突出重拍,抑扬顿挫、连断结合的唱腔特点充分体现出戏曲演员庄严而神圣的人生态度;而后半段是歌,用大线条的旋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以琶音为伴奏织体,更加抒情流畅、宽广大气,随着最后一句高亢嘹亮的甩腔精彩亮相而完美落幕,使观众陷入期待好戏再开头的无限遐想之中。

谱例1:

谱例2:

谱例3:

三、京歌《粉墨春秋》的演唱技巧分析

(一)润腔的演唱技巧

1.甩腔

上文提到,该作品属于“戏歌”,且是“先戏后歌”,前半段为“戏”,后半段为“歌”,这里的戏即京剧,“京腔京韵”的音乐风格一目了然。因此,在演唱时的角色定位在京剧旦角和青衣上,运用京剧“脑后摘筋”的发声技巧来表现婉转而细腻的润腔,每一个字都集中在头腔的“上支点”,点小而集中的把声音送出来。特别是中段结束句“一生一世”的“世”字(见谱例2)和全曲结束句“锣鼓敲响又开头”的“响”字(见谱例3),一个“世”字对应26个音、一个“响”字对应15个音,此处的“润腔”技巧类似京剧里的“嗖音”效果,即在行腔、拖腔的转折点收腔处,用抬起的软腭后部与喉头挡气产生的摩擦音,也叫“喉阻音”,用来加强行腔的节奏和气势,这个“响”字不能直接进行到韵母“ɑng”上,而应先咬住音头“xi”行腔,再慢慢过渡到韵母“ɑng”上。“甩腔”和“拖腔”都是戏曲常用的润腔技巧,使声音富有张力和韧性、神彩和力量,当然,这对演唱者的要求极高,首先,要有相当扎实的气息功底做支撑,并且具备很好的气息控制能力;其次,声音在高位置上保持连贯性和流畅性,这样才有一气呵成的完整性。

2.倚音、波音

歌曲几乎每一句都运用了倚音和波音等装饰音润腔技巧,如“台前幕后,生旦净末丑”中的“幕”“后”“丑”(见谱例1),“一喜一悲一抖袖,一跪一拜一叩首”中的“悲”“抖”“拜”字等等(见谱例4),它们属于装饰唱腔旋律的倚音;“唱不完的故事”的“事”、“道不尽的风流”的“流”、“锣鼓响起,锣鼓敲响”的“起”和“响”字,它们属于装饰尾音的倚音,这些倚音的演唱是有区别的,不能千篇一律。

波音出现在“台前幕后”的“幕”、“生旦净末丑”的“末”、“戏里戏外”的“戏”、“一跪一拜一叩首”的“叩”、“人生如戏”的“戏”字和“戏如人生”的“生”字上,波音一般是二度关系,由于倚音、波音的音程关系较近,一般不超过三度关系,所以,听起来比较和谐,具有加强和强调唱腔韵味的作用,且排比的句式结构为音乐达到上下呼应的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

谱例4:

(二)咬字吐字技巧

虽然《粉墨春秋》是在描绘戏曲演员的人生历程,但用第一人称感同身受地来演唱这首歌,更容易进入角色,体会其中的情感,仿佛自己就是台前幕后的一份子,遵循京腔京韵的基调,运用规范的咬字吐字技巧,精彩演绎舞台上的大千世界,深情流露现实生活的真实表达,用心倾诉舞台与生活的形形色色,从而拉近艺术舞台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京剧元素的融入为这首歌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之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生旦净末丑的角色特征立刻浮现在眼前,通俗而考究的歌词在旋律唱腔的映衬下格外合拍。采用第一人称来演唱,运用准确讲究的咬字吐字技巧,灵活贴切的身段表演,让歌曲更加熠熠生辉,勾勒出一幅“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精彩画面,渗透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我们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咬字吐字一定要结合借鉴京剧的咬字发音技巧,讲究咬字吐字的过程,不宜直接迅速归韵到韵母上,要拉长字腹而慢慢归韵,这样,既能把字咬清楚,又能表现出京腔京韵京味。如谱例1“台前幕后”的“前”字,“qiɑn”把它分解成“q-i-ɑn”,首先要咬住声母“q”,拉长字腹“i”,慢慢再归到韵母“ɑn”上,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咬字吐字过程,但一定是在音符的时值内完成的。类似的还有“生旦净末丑”的“丑”字,“粉墨春秋”的“秋”字,“一抖袖”的“袖”字,“一瞬休”的“休”字等等,都需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技巧,讲究慢慢归韵的过程。

(三)情感处理技巧

通常我们依靠声音的强弱快慢处理、咬字的抑扬顿挫和肢体语言的变化(包括面部表情)来表达情感。在强弱关系的处理上,首先,音阶走向上行时会做渐强渐快处理,音阶下行时会做渐弱渐慢处理。其次,采用“欲强先弱”“欲快先慢”的原则。从整体上讲,这首作品是“先戏后歌”,“先戏”的部分速度较慢,中强处理,基本按照戏曲的旋律走向、行腔规则进行,演唱时就要特别注重戏曲的韵味,尽量做到京剧的声线上去;“后歌”的部分速度流畅,强处理,需要大的腔体管道的支持,完全把腔体打开。而每一句都有不同的处理,强中带弱,弱中带强,以丰富情感的表现。比如“台前幕后”的“后”字(见谱例1)要按照戏曲行腔的规则、抑扬顿挫来完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寸劲”,讲究顿的力量,需要给它充足的气息支持,不能太软;还有,“一喜一悲一抖袖”“一跪一拜一叩首”这两句(见谱例4),“一喜一悲”连贯、稍弱,“一抖袖”断开、稍强,要配上“抖袖”的动作,仿佛自己穿着戏服,挥舞着水袖;而“一跪一拜一叩首”反过来做,“一跪一拜”断开、稍强,“一叩首”连贯、稍弱,做出左手在下右手在上的叩拜动作,强烈的对比处理形成强大的反差,“一颦一笑一回眸”面部表情和动作都要到位,尤其是“回眸”的点睛动作,沉浸式的表演代入感更强,使作品表现更加生动形象;再比如,“人生如戏,唱不完的故事,戏如人生,道不尽的风流”整体上都强,最后“道不尽的风流”就要弱处理,行腔迂回婉转;“锣鼓响起,锣鼓响起,锣鼓敲响又开头”,为体现它的层次感,随着旋律的走向做渐强处理,尤其要注意节奏律动与甩腔的高度吻合,以及乐句的连贯性,这些都需要有合理的气口安排来保证。

京剧讲究“长腔之要‘圆活流动’,系对行腔板滞而言,太长则不免显其拖沓”[7],这首作品中的“一生一世一瞬休”的“世”字就属长腔(见谱例2),歌曲原唱者谭晶和武汉音乐学院余惠承教授对这个字的演唱做了不同处理,各有千秋,谭晶演唱“世”字是一气呵成,体现出音乐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余惠承教授演唱“世”字中间稍作停顿,她依照歌词的内涵,认为人生也是千回百转,年龄和阅历赋予她这样的处理,在节奏里处理润腔赋予音乐的思想感情,运用抬笑肌和抬软腭的技术,将声音集中在哼鸣的点上进行哼唱,灵活自如。最后一句“锣鼓敲响又开头”(见谱例3)的“响”字的演唱技巧也是一样的,而“开”字的甩腔技巧对气息推送、腔体打开、节奏律动、收放尺度都很讲究。这句是全曲的结束句,同时也是舞剧的主题曲,歌曲结束之时正是舞剧拉开序幕进行正式演出之时,因此,在演唱时要传达给观众一种好戏正要开场的感觉。

为了准确表达作品的内涵,塑造音乐形象,我们必须要了解、学习“国粹”京剧唱腔的特征和身段表演,对于它的演绎是“千人千面”的,歌曲的演唱表达既依赖于创作元素本身的特点,更取决于演唱者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演唱者的声线特点、演唱风格、音乐感觉,以及对音乐、对艺术、对作品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也不能矫揉造作,而应该与民族唱法适度结合融会贯通,立足作品本身,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声音表现、身段表演,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真实自然的反映作品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推己及人,感动自己的同时去感动他人[8]。

四、京歌《粉墨春秋》的演唱感悟

通过上文对京歌《粉墨春秋》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的分析,加上笔者长期对这首歌曲的演唱和揣摩,以及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从中获得以下感悟和启示:

(一)在演唱中传承

几年前,当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时,笔者便被其大气委婉、独特优美的旋律和歌词所吸引。京歌《粉墨春秋》是新时代创作的歌曲,它将京剧元素运用到民族声乐创作中,是新时代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共生发展的体现,也是民族声乐与京剧艺术融合创新发展的体现。民族声乐与京剧同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拥有相同的文化根源,具备相同的传承基因、艺术美学思想及审美标准,表演都具有综合性。首先,相同的传承基因,造就了它们以继承中华民族特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涵,真挚而浓厚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结赋予它们传统血脉的精髓与气质。京剧艺术一直秉承“中正平和、含蓄典雅、传情达意”的审美标准,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用他的一生诠释着“中正平和”四字,他认为,心平气和、行端坐正才能做到坦然自若,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表演和创作中去。《礼记·乐记》中也讲到“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这些在民族声乐的表演和创作中也遵循同样的审美标准。其次,它们都是以演唱为载体,必须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及演唱要领,有良好的气息、共鸣作为支撑,具备较强的气息控制能力,要求气息饱满沉稳且不失灵活;在唱腔上都讲究“润腔”,通过装饰音的演唱为歌曲、唱段润色添彩,在咬字上同样讲究字正腔圆,要求咬好字头、过渡好字腹、归好字尾;两者都需要在艺术舞台上,通过不同的表演形式和表现方式来刻画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感,表达音乐内涵,以此来展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美,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认同[9]。

一直以来,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的发展相伴而生、影响深远,“戏曲音乐在演唱、演奏以及音乐结构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丰富了戏曲本身音乐表现力的同时,也常常被其他音乐品种所吸收,反过来又推动着其他音乐品种的发展。”[2](P4)纵观中国民族歌剧的产生与发展,很多民族歌剧的唱段中运用了传统戏曲的板腔体变化和作曲依据,来加深戏剧冲突和丰富人物的个性特征,如歌剧《白毛女》中的唱段《恨似高山仇似海》和《血里火里又还魂》、歌剧《江姐》中的唱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和《五洲人民齐欢笑》、歌剧《小二黑结婚》中的唱段《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等,创作歌曲《孟姜女》《兰花花》《断桥遗梦》等也都运用了戏曲元素的创作手法,还有典型的京歌作品《故乡是北京》《千古绝唱》《醉了千古爱》《梅兰芳》以及本文的主题作品《粉墨春秋》等,作品中京剧元素的运用,使其民族性更强,更加贴近生活,展现了中国的民俗、民风、民情、民韵,以经典带动原创,以原创再造经典。

(二)在传承中发展

无论是民族声乐演唱者,还是京剧演员,优质的嗓音和乐感是必备条件,良好的道德修养、艺术修养和音乐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各自不同的舞台表现和艺术实践中所展现的精神风貌,恰恰会将这些方面充分地体现出来,如对戏曲唱段、音乐作品的理解,以及它们所要传达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正是中华民族的审美表达和灵魂所在,也正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核心部分。“戏曲是通过舞台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优秀的戏曲作品能够生动地再现时代的生活本质和人们的精神面貌”[10](P389),也就是说,我们在舞台表演中,不仅要唱得好,更要演得好,而较高的艺术修养和道德修养是唱好演好的基础,无论声音有多么强的震撼力,音色有多么漂亮,如果缺乏与之匹配的艺术审美和修养,就会使音乐作品本身的艺术分量大大缺失。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曾通过“声、情、字、味、表、养、像”七个方面来说明声乐演唱的艺术性,他要求,声音音色要纯净统一,感情表现要有深度,要表现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韵与美,这些都是声乐艺术的审美要求。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精神方面的追求越来越高,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要求、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标准也不断提升,使得音乐创作空间和领域大大拓展且不断创新,各种艺术门类相碰撞、相融合,大量富有时代感的经典作品不断涌现。京歌《粉墨春秋》正是京剧元素与民族声乐的完美结合,这些艺术性、时代性很强的作品推动着相关的艺术领域、艺术门类、艺术形式的多元发展,发挥着巨大的艺术潜力。

(三)在发展中创新

民族声乐和京剧虽然都是根植于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之上发展壮大起来的,但是不同的自然条件、风土地貌、人文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导致各地的语言风俗、音乐文化、审美习惯都各具特色,形成了五十六个民族多元化多层次的色彩差异。在当代,在演唱方面,京剧艺术在不同戏曲种类的影响下不断发展改良,民族声乐也受到中国传统声乐和西洋美声唱法的影响,取精华去糟粕,形成了当代民族声乐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具备科学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符合国人审美诉求的独特演唱形式。京剧与其他传统戏曲一样,始终以尊崇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秉承并遵循各行当传统规范的表演程式及唱腔特点,坚守本民族风格特点,博众家之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如在乐队的编排方面,采用中西乐器结合的方式,加入了大提琴、低音贝司等西洋乐器,以弥补民族乐器在中低音区的演奏缺陷,增强了听觉效果的立体化,使音响效果更加丰满完美。又如以我国音乐艺术院校中民族声乐专业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声乐,在继承发扬民歌、说唱、戏曲等传统艺术演唱特点的基础上,吸收借鉴意大利美声唱法科学的歌唱理论、发声方法及演唱技巧,形成了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特征的新民歌艺术。强大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强烈的民族色彩和时代气息、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构建了民族声乐独特的艺术特征和风格色彩,它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西方歌唱理论与技术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真假声混合的头腔共鸣,使音色明亮集中且具有穿透力,声音灵活流畅,提高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了民族声乐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只有在有根可寻、有据可依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演唱,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才能更好地创新、健康地发展,才能符合新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能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京歌《粉墨春秋》正是有根可寻、有据可依的创作,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且与人们的审美需求相吻合,当人们在聆听或者演唱这首作品时,去学习涉猎京剧的唱腔及相关知识,这个过程就是传承的过程。

结 语

京歌可以看作京剧艺术在当代的全新传承方式,同时,它的出现对于民族声乐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断推进全新演唱风格的产生和民族声乐的创新,京歌的风格特点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完全契合,是一种高贵典雅且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京剧虽是“国粹”,但真正了解喜爱京剧的国人并不多,而京歌的出现使人们原本认为不易接受的戏曲唱腔,以新的方式呈现在歌曲创作中,新的韵味让它焕发出新的艺术光芒,通俗易懂,受众范围扩大。正如京歌《粉墨春秋》把人生的一招一式每一个动作细节都融入到歌曲中,通过“一喜”、“一悲”、“一抖袖”、“一跪”、“一拜”、“一叩首”、“一颦”、“一笑”、“一回眸”等不同的人物身段形象,把戏曲人生从前到后画了一个圆,华丽或是悲戚都要在锣鼓敲响时再次开始,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动作表情,人们非常容易接受和理解,梅兰芳说:“创造角色时,必须从现实生活中吸取各种类型人物的习惯语言、动作,加工组织成‘有规则的自由动作’,才能保持京剧的风格”[1](P101),京歌正是沿着“形似-神似-超越”的步伐向前行进着,并实现着对京剧艺术的传承,不论已行至何处,它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粉墨京剧声乐
脚下掘进
京剧表演开始了
粉墨
浓墨重彩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我的京剧之路
声乐诊疗室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