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价值

2023-12-21 09:28廖艳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19期
关键词:直肌受检者间距

廖艳华

(广州爱博恩妇产医院超声科 广东 广州 510000)

产妇妊娠晚期子宫增大,使得腹壁扩张延伸,两边腹直肌自腹中线部位向两边分离,该情况被称为腹直肌分离[1]。通常情况下,产后腹壁会慢慢恢复,而腹直肌会靠拢腹中线,但部分产妇腹壁比较薄弱,或者存在胎儿较大、双胞胎、羊水偏多等情况,产后腹直肌便不能恢复到原来位置,容易发生产后腹直肌分离,该症状在产妇产后比较常见[2]。产妇一旦发生腹直肌分离,则会因为腹直肌不足以支撑而导致产妇腹内的器官下垂,进而压迫到膀胱,从而出现漏尿情况,会使产妇体态臃肿,伴随腰酸背痛等情况,影响产妇生活质量[3]。所以针对该情况给予产妇早期诊断与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110 例妊娠晚期产妇,以未育龄期女性为对照,分析超声诊断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州爱博恩妇产医院2020 年6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110 例妊娠晚期产妇作为观察组,平均年龄(29.25±4.57)岁,平均身高(162.43±4.87) cm,平均体重(56.62±8.14)kg,平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1.25±2.88)kg/m2; 同时选取同期80 例门诊未育龄期女性为常规组,平均年龄(28.84±3.69)岁,平均身高(161.95±4.48)cm,平均体重(55.69±8.22)kg,平均BMI(21.14±2.75) kg/ 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受检者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②依从性良好;③观察组为初次、足月妊娠孕妇。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者;②观察组既往骨盆外伤史、腹部手术病史、神经肌肉疾病病史者;③观察组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④躯干畸形者。

1.2 方法

仪器采用Voluson E8 超声诊断仪,设置探头频率为(5 ~14)MHz,条件设置为肌肉骨骼条件。常规组进行1 次腹直肌间距测量。观察组根据不同的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与阴道分娩,其中59 例剖宫产于受检者妊娠晚期、产后42 d、产后6 个月进行测量;51 例阴道分娩于受检者妊娠晚期、产后3 d、产后42 d、产后6 个月进行测量。为了将测量误差降低,每次测量均由同一工作人员完成。

检查方法:利用超声测量法对其进行测量,检查前叮嘱受检者将膀胱排空,协助受检者取平卧位,同时将探头横向放置在受检者腹部中线的三个位置,包括脐水平处、脐上方3 cm 处、脐下方3 cm 处,找寻受检者腹直肌内侧缘边界,在静息状态下对不同位置两侧腹直肌内侧缘直接的距离即IRD 进行测量。为了使测量探头位置标准化,需要使用记号笔在受检者皮肤上对每个测量位置进行标记,上述所有值均需要测量三次,然后取三次平均值。如果受检者存在比较严重的腹直肌分离,则需要选择超声宽景成像模式,受检者的腹直肌间距超过2 cm 时,则诊断为腹直肌分离。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受检者腹直肌间距、不同分娩方式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不同分娩方式下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情况、不同时点脐水平处腹直肌间距与腰背部疼痛程度关系。疼痛程度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疼痛程度用0 ~10 来进行表示,临床评定以0 ~2 分为优,3 ~5 分为良,6 ~8 分为可,>8 分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腹直肌间距比较

观察组腹直肌间距各指标均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腹直肌间距比较(±s,mm)

表1 两组腹直肌间距比较(±s,mm)

组别脐水平处脐上方3 cm 处 脐下方3 cm 处观察组(n=110) 69.29±14.2861.11±14.5240.61±8.84常规组(n=80) 12.59±5.2310.58±4.733.75±0.97 t 33.75029.88137.097 P<0.001<0.001<0.001

2.2 不同分娩方式腹直肌分离发生率比较

阴道分娩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低于剖宫产方式(P<0.05),见表2。

表2 不同分娩方式腹直肌分离发生率比较[n(%)]

2.3 观察组产后6 个月腹直肌间距与常规组比较

观察组产后6 个月腹直肌间距均大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后6 个月腹直肌间距比较(±s,mm)

表3 两组产后6 个月腹直肌间距比较(±s,mm)

组别脐水平处脐上方3 cm 处 脐下方3 cm 处观察组(n=110) 15.94±3.3819.96±5.127.42±1.85常规组(n=80) 12.59±5.2310.58±4.733.75±0.97 t 5.21012.65716.073 P<0.001<0.001<0.001

2.4 观察组脐水平处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情况比较

剖宫产与阴道分娩不同时间点的腹直肌间距差异显著(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影响会逐渐减小。见表4。

表4 观察组脐水平处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情况比较(±s,mm)

表4 观察组脐水平处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情况比较(±s,mm)

组别妊娠晚期产后42d产后6 个月剖宫产(n=59) 58.89±14.5831.35±6.1121.97±4.96阴道分娩(n=51) 71.6±14.6124.53±6.8919.54±5.01 t 4.5555.5022.550 P<0.001<0.0010.012

2.5 观察组脐上方3 cm 处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情况比较

剖宫产与阴道分娩产妇上方3 cm 处腹直肌间距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见表5。妊娠晚期产妇腹直肌分离会达到最大程度,产后42 d 内恢复速度最快,之后会逐渐减慢。

表5 观察组脐上方3 cm 处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情况比较(±s,mm)

表5 观察组脐上方3 cm 处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情况比较(±s,mm)

组别妊娠晚期产后42d产后6 个月剖宫产(n=59) 57.29±16.9427.75±6.0516.81±3.61阴道分娩(n=51) 61.94±14.1826.03±5.7115.72±3.15 t 1.5471.5261.674 P 0.1250.1300.097

2.6 观察组脐下方3 cm 处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产妇下方3 cm 处腹直肌间距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P<0.05),见表6。不同分娩方式对脐下方3 cm 处腹直肌分离恢复有较大影响,而随着时间延长,这种影响会逐渐减弱,甚至无影响。

表6 观察组脐下方3 cm 处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情况比较(±s,mm)

表6 观察组脐下方3 cm 处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情况比较(±s,mm)

组别妊娠晚期产后42d产后6 个月剖宫产(n=59) 35.76±13.6810.64±4.737.58±2.25阴道分娩(n=51) 41.66±11.9710.89±4.157.45±2.18 t 2.3890.2920.307 P 0.0190.7710.760

2.7 不同时点脐水平处腹直肌间距与腰背部疼痛程度关系

产后3 d 脐水平处腹直肌间距与腰背部疼痛程度呈正相关(P<0.05),其他时间段脐水平处腹直肌间距与腰背部疼痛程度不存在相关性(P>0.05),见表7。

表7 不同时点脐水平处腹直肌间距与腰背部疼痛程度关系

3 讨论

产妇在妊娠阶段会因为内分泌与子宫的变化而导致腹直肌松弛变薄,再加上机械性压力、松弛素等因素的干扰,会导致产妇腹直肌间距增加,从而产生腹直肌分离情况[4-5]。腹直肌分离通常会出现产妇妊娠期以及分娩后一周内,随着产后时间的推移,腹直肌间距会逐渐恢复,一般会在8 周左右的时间内恢复,但部分产妇产后恢复效果欠佳,从而导致产妇腹部的功能与结构出现变化,进而影响到产妇腹肌群的稳定性[6-7]。如果产妇持续存在腹直肌分离情况,通常会给予产妇物理疗法,当治疗无效,且产妇存在功能性不适、疝气时,则需要给予产妇手术干预。在对产妇展开治疗期间,还需要有效评估产妇腹直肌分离程度,有助于提高后期治疗的合理性与顺利性[8-9]。

目前,腹直肌分离在国内外并没有统一诊断标准,通常会根据产妇体格、病史进行判断,比如通过举直双腿训练、抬头到坐起训练等方法来观察产妇腹中线是否有隆起情况,进而对腹直肌分离进行判断,但该方法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情况[10-11]。触诊、卷尺、卡尺等也是判断腹直肌分离的重要手段,但容易受到测量工具、专业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会产生测量误差。超声是检测腹直肌间距的有效方法,有着无创、快捷、操作简单等特征,能够对疾病进行有效鉴别,其独特的分辨率能够对血管、真皮层、肌纤维层、皮下脂肪层、皮肤表皮层等进行清晰显示,而腹直肌是前腹部的主要肌群,处于较为表浅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显示,为疾病诊断提供可靠依据[12]。在本次研究中,不同位置腹直肌分离程度有着明显不同的恢复速度,其中脐水平处分离最宽,恢复速度最慢;脐上方3 cm 处分离程度次之,恢复速度较为良好;脐下方3 cm 处分离程度最小,恢复速度最快。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发病机制、人体解剖结构的影响,腹白线与腹直肌属于上宽下窄结构,再加上激素水平的影响,所以导致脐水平处的皮肤肌肉筋膜最先被撑开,妊娠晚期胎儿才逐渐下移至骨盆内。在本次研究中,腹直肌间距与腰背疼痛程度无发现明显关系,可能是样本量不足所导致,还需要大样本研究。通常情况下,腹直肌间距增加会改变躯干生物力学,使得骨盆灵活度与稳定性降低,同时会削弱产妇腹部肌肉力量,因此会增加产妇腰背部疼痛风险[13-14]。从本次研究中的腹直肌间距变化趋势中能够看出,腹直肌分离具有一定自愈能力,但恢复效果存在明显不同,如果产妇没有意识腹直肌分离存在,产后为了尽快恢复身材而采取仰卧起坐等错误锻炼方法,则容易进一步加重腹直肌分离情况,所以在产妇进行产后康复训练前需要对产妇腹直肌分离进行评估,通过规律运动以及持续有氧运动来加快腹直肌分离恢复。

综上所述,超声诊断能够有效掌握产妇腹直肌分离状况,不仅有助于产后干预工作顺利展开,同时还能够避免产妇出现长期不可逆损害,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直肌受检者间距
宋代君臣殿上间距考论
两种术式对小儿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影响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对比
细节护理在健康体检中心护理服务中的应用及体检满意率分析
冠状动脉CTA检查前需做哪些准备?
说说健康体检中的沟通技巧
高速公路指挥中心小间距LED应用探讨
腹直肌分离CT表现1例
健康管理对纠正体检人群不良生活方式的效果评价
算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