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应用

2023-12-21 08:34潘来强
天津教育·下 2023年11期
关键词:连续性必要性

潘来强

依据道德与法治小学新课程理念,生活被视为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应该将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纳入教学内容,并采用活动化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策略,以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素养,还能够推动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活动化教学”被认为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巧妙地汲取了杜威活动课程理论精髓,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求为出发点,以活动为核心,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活动化教学”的优势与程式

“活动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旨在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这种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師和教材为中心”的观念,将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实践。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活动化教学”要求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设计学生有兴趣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而非“看图说话”“照本宣科”。最后,在活动方式上,“活动化教学”要求教师在组织、指导和调控学生的各种活动时注重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活动化教学”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模式。“活动化教学”的一般程式如下:

(一)情境导入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生动且具有感染力的演讲等方式,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发学生共鸣。当然,教师也可以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营造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此外,新旧课程的有机结合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通过温故而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性,为学生学习新课奠定基础,引导他们进入“优势兴奋中心区”,以更积极的态度迎接新的学习挑战。

(二)探究体验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对学习过程进行详尽规划,运用多种形式的辩论、角色扮演以及情境设置等教学方法,将教室变成一个让学生能够感受生活、探索知识的场所。通过“问题情境”与“角色扮演”,让学生进行主动探讨,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充分交流,获得愉快的实践体验,从而逐步掌握知识,培养情操,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三)梳理明理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回归教材,对知识进行梳理。这种梳理知识的过程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如小结和总结,同时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变化多样的方式。这样的梳理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另外,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后续的指导提供有力依据,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拓展迁移

为了使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真正内化为道德行为,教师需要进一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再次体验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道德问题,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使其更深入地理解和内化道德观念。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用“活动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新课改的要求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说教和灌输的现象,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生活,教学方法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所导致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通过实施“活动化教学”来打破这一传统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的课堂模式。“活动化教学”新课堂可以更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更高效。

(二)德育改革的需要

学生作为道德学习的主体,需要他人的帮助和引导,但这并不能代替他们自己学习。当今的德育已经有了从“道德教育”到“道德学习”的转变,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需要自主进行德育学习。品德教育本不在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和实践。因此,德育课程需要运用“活动化教学”,采用辩论、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等形式,给予学生理解的空间和锻炼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材改革的需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德育教材已经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体系,而是采用更新颖、活泼的内容展现方式,以生活问题、案例情境和活动体验等形式为主。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共鸣,它们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更像是一个引导学生向现实世界发展的舞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真正实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目标。

(四)儿童身心发展决定

小学生天生具有喜欢活动的特点,活动不仅是学生认知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学的活动化设计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实际需求,并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更好地实现自主德育。

总之,“活动化教学”已经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教师需要更多地将“活动化教学”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化实施策略

(一)活动目标加强针对性

为了展现新课程理念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需要将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作为依据,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兴趣、需求、经验和能力,设计适合本班学生的活动方案。比如,在三年级上册《做学习的主人》一课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正确认识“人人都能学好”;学会“多在心中画问号”,学会“科学安排时间”;分享“学习经验”。目标贴近学生实际,活动效果良好。

(二)活动内容强调生活性

要想激发学生内在而非外在的道德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真实而非虚幻的道德经验和道德认知,需要从真实的生活中去挖掘。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真实生活中抓住那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课本中的原始资料与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发现的新鲜素材相融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开展的活动要具有体验性、具体化、生动活泼等特点。因此,教师不应局限于教科书内容,而应将教育活动拓展至生活和社会中。在教学中,教师要设定弹性目标,激发学生思维,组织各种活动,使学生与课本内容进行深入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教师要不断地调动学生思维,丰富他们的认知,帮助他们反思自身经验。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家乡物产养育我》一课教学中,课前,教师布置“了解家乡的一些有名物产”任务,并在课上通过视频、图片、动画等展示出来。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品增强了学生的亲切感,不仅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对知识进行主动理解与表达,还可以让教学连接生活,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环境出发,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从而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活动形式彰显灵活性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课本特征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依据,以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角色游戏为主要内容,灵活地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如演小品、讲故事、听音乐、看视频、观投影……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推动他们独立学习和思考。在课程预习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实地参观、社会調查以及资料搜集等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以实现教学目标。而在课外拓展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学校、家庭以及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参与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从而达到课程目标。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在不同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同时,这些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完成《可爱的家乡》一课教学后,教师就可以抓住“我要把自己的故乡变得更美”这一话题进行拓展,让学生体会到家乡的美,找到家乡的问题,然后合作商讨加以改进。“主动捡垃圾”“写建议信给街道主任”等课后活动方案顺势形成,实现了“以活动促进巩固,以活动促进发展,以活动促进实践”的教学目标。

(四)活动过程注重体验性

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是其对生命的感知、认识、体验和感悟的结果。所以,教师应该自觉地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不断地领悟道德规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

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关键在于:第一,创设问题情境,创造一种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的氛围;第二,通过虚拟情境的设置,使学生感觉和经历具体的情境;第三,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索,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生命最宝贵》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活动:交通事故被称作“世界第一公害”,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生命因此凋零,其中不乏少年儿童。为了避免悲剧重演,请用你所知道的交通规则给大家提个醒吧!(至少写三条)。这一活动设计从学生的日常交通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感受自己的生活,自发地关注交通规则,注意交通问题,自主探寻产生交通问题的原因以及避免交通悲剧的方法,从而明白在生活中注意出行安全、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五)活动设计聚焦实效性

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效果和组织形式等因素,特别注意以下关键词:必要性、连续性、可操作性和生成性。

首先,必要性是指通过活动帮助学生领悟、行为迁移和品质内化,要确定内容是否适用于“活动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注意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

其次,连续性。课前、课堂和课后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构建,扩大教学活动空间,拓展课堂教学范围,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会探索,并能够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再次,可操作性指的是在教学中不能完全复制课本中的内容,而是将这些内容与本班学生的真实生活相结合,借鉴其形式,采用一种容易操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去发现、去思考。

最后,生成性是指德育课程具有较强的生成性和动态特征,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尽量预设可能产生的新问题,并做好预案。

在教学中,常用而有效的活动包括角色表演、儿童游戏、讨论交流、情景再现、动手操作和辩论对抗等。角色表演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领悟道德、激发情感、规范行为;儿童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培养兴趣,发展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讨论交流让学生提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探讨,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情景再现将现实的生活环境想象性地移入课堂,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中感受、体验、领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辩论对抗,摆出具体的人和事,设置具体的道德情境,演示具体的道德行为,让学生自主辨析和选择,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应当将这些活动看作提升教学效率的方法,充分运用它们,让课堂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经验,在经验中明理,在明理中践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猜你喜欢
连续性必要性
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非线性连续性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连续性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非经典扩散方程的拉回吸引子在中的上半连续性
联合疗法治愈连续性肢端皮炎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