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2023-12-21 06:10:08程金晶
天津教育·下 2023年11期
关键词:跳绳核心情境

程金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是小学阶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发展,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提炼关键问题,并将核心教学目标问题化,进而构建基于问题引领的教学模式,着力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本文采用多种方法对基于问题引领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讨教学实践策略,并从几个方面提出参考建议。

一、基于问题引领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当前,在强调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数学课堂对提高学习效果以及实现自身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在预习过程中让学生产生问题、思考问题对后续的课堂教学是十分有益的。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引领中,教師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预习任务,并利用学习任务单等工具来突出问题的引领,促使学生思考新课中的核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而为探究和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例如,在“认识角”相关内容的预习中,教师在预习单中提出核心问题:“什么是角?”并要求学生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等方式完成对这一数学概念的理解,同时说一说关于角有着怎样的疑问。此外,教师在预习单中设计了操作活动并提出问题:“小明用纸条和图钉制作了一个活动角,现在请你也尝试做一个活动角,并说一说怎样把自己做的角变成一个更小的角?怎样把自己做的角变成一个更大的角?”通过练习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发现学生在学习“角”的过程中存在的较为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角”的知识,并提出自己的困惑,这样教师就可以集中力量来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基于问题引领对课前预习活动进行了优化设计,能够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到课堂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同时,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而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设计分析、研究、探讨、反思等活动,以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二、结合问题创设课堂情境,丰富学生探究体验

情境教学是呈现教学问题的重要方式。在情境的助推下,学生不仅能够更加直观地发现和理解问题,还能够调动积极情感,增强解决问题的动机。但是,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如何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核心问题、如何利用核心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等缺乏深入研究,导致情境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情境中的参与度不高。对此,教师应深入教研,不断优化情境教学策略,加强核心问题的选择与设计,为学生创造体验学习的机会。

例如,在“周长”相关内容的教学指导中,教师根据“什么是周长”这一核心问题创设了“昆虫比赛”的趣味情境,要求学生思考什么是树叶和数学书边线一周,以及如何测量它们一周的长度,进而形成周长的概念。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生动而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境,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获得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其次,教师根据情境提出核心问题:“什么是周长?”让学生分组合作,展开描一描、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为他们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其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数学的美,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为了体现问题的引领作用,教师围绕核心问题“什么是周长”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并呈现多元化的探究活动:学生在学习单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边线的一周,初步感知周长的概念;学生在树叶和数学书封面上指一指,说一说它们的周长是什么;小组合作量一量如何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在问题引领下的亲身感受,在多元活动的推动下,学生既参与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又体验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生活实际和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每个组员都有明确分工,共同参与对问题的探究,并分享学习体验,进而使学生在共同探究中相互帮助,共同感知周长的含义,掌握了知识。

三、利用问题引导课堂互动,促进学生释疑提升

释疑提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生成新知并加深认识的重要环节。当然,释疑提升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更需要彼此之间互动交流、集思广益。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应该重视问题的引领,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积极为学生搭建发表个性观点的平台,使学生敢于表达和交流,从而暴露出最真实的想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释疑中得到提升。

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指导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余数的含义后,提出一个核心问题:“余数和除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并要求小组内部集思广益,层层递进,解决情境问题。首先,教师呈现情境图:4个小朋友分13个气球,平均每人分到几个?还剩几个?学生通过口算或者竖式计算完成解答,并在组内交流分享,派出代表回答问题。其次,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并继续提问:“如果增加1个气球,想一想,现在平均每人分到几个?还剩几个?”各组学生继续讨论并列出算式:14÷4=3……2(个),完成解答。教师再次提问:“再增加1个气球,平均每人分到几个?还剩几个?”学生迅速地给出答案:15÷4=3……3(个)。最后,教师提问:“如果是16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几个?余几个?”有的学生说每人分3个,余4个,有的学生则认为16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4个,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的。针对学生的分歧,教师组织课堂互动讨论:余数到底是几?为什么余数不能是4?通过学生交流和师生互动,学生认识到:剩下的4个气球每人还可以再分1个,这样就不会有剩余的气球了。基于这一结论,教师引领学生再次回到核心问题,并共同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结论。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利用学生的认知差异和思维惯性,巧妙地处理学生认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教学过程,并利用问题诱导学生发现认知矛盾。同时围绕核心问题组织课堂交流,在学生的相互讨论中逐渐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从而突破认知误区,有效解决了问题,实现了认知能力的提升。

四、围绕问题做好巩固总结,强化学生知识掌握

课堂是学生获取新知、提升能力的主阵地。一堂课结束后,要想促使学生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网,将直接经验内化为能力,教师需要合理设计巩固练习和归纳总结这两个环节,而利用问题引领这两个环节则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例如,在“初步认识分数”这部分知识教学指导中,通过课堂集中讲解,学生对分数知识进行了初步了解。为了巩固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教师在课堂结束前10分钟设计练习题:第一,感受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将一张纸条全部涂满颜色并用1来表示,随着电脑的演示,让学生说一说涂色部分是这张纸条的几分之一,以及自己能想到些什么。在练习中学生逐渐认识到:同样长的纸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第二,生活中的分数。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法国国旗、五角星、8块连在一起的巧克力,并提问:“看到这些东西,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给出不同的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在练习环节,教师把握重点,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对分数的读、写、意义和大小进行巩固,让学生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继续利用问题引领学生思维:“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促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说明分数的概念,表达对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阐述“将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以巩固基础知识,为分数和小数的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教学设计中,问题贯穿在学生的练习与总结的始终,有效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既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应用,也能够梳理重点内容,完善数学知识网络。

五、借助问题组织课后活动,引领学生实践探究

基于问题引领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课堂活动的设计与推进,还要重视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课外教学指导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同时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进而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同步发展,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例如,在“统计”相关知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基于问题驱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探究“跳绳”这一体育运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对“跳绳中的数学”这一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围绕“为什么选择体育项目”“为什么选择跳绳运动”“为什么要用数据说话”这三个问题进行探究,明确主题选定的缘由,即旨在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感悟数学在体育中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然后,教师基于学生学情提出驱动问题:“关于跳绳,你想研究什么?想要回答哪些问题?”学生发散思考,并纷纷提出自己的诉求,有的说想研究跳绳的作用,想回答“跳绳有哪些好处”“跳绳真的能长高吗”这些问题;有的学生说想研究跳绳水平,想回答“我的跳绳成绩在全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五年级男生/女生跳绳的达标线是多少”等问题;有的学生说想研究跳绳的选购,回答“跳绳的长短会影响跳绳时的速度吗”“如何根据个人身高选择最合适的跳绳”“目前市面上的跳绳有哪几种?价格如何?”“怎样选择跳绳最划算”等问题。在明确学生的诉求之后,教师设计活动框架,并从“一核”(数学意识)“四能”(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引导学生以“小研究者”的身份进行深入研究,并在课外综合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學生经历了“围绕跳绳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用数据的眼光分析问题——调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在真实的“与教师协商测量方案——优化测量方法——完善研究方案”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体育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由此可见,基于问题引领课外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综合发展。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探索数学知识,不仅能够促进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深入研究问题引领的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在问题中主动思考、尝试、交流、分享,进一步落实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跳绳核心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学跳绳
跳绳
学跳绳
跳绳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