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基
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想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掌握阅读方法,对名著有自己的理解,教师在名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引导。什么是思辨阅读呢?“思辨”即思考与辨析,思辨性阅读是通过阅读者的思考与辨析,对文本及其价值作出准确理解与合理评判,能够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品质,使学生深入文学著作,成为阅读的主要参与者与学习者。
目前,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名著阅读导向以应试为目的展开,认为语文学习时间有限,而每个地区几年内中考名著出题的内容、类型和方向等基本是固定的,因而不去研究思辨性阅读的有效策略,而是研究每年中考试题的名著题目,然后将考试概率大的内容精选出来,利用各种学辅资料让学生去记忆,生生地将“阅读名著”变成了“死记名著”。
此外,学生因为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名著阅读中也比较抗拒思辨。第一,受教师应试性和功利性名著阅读导向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熟记名著考点内容,多做题就行。第二,学生问题意识不强。他们在阅读文本时,往往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没有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因而思辨无从谈起。第三,学生缺乏思维模式。由于缺少思维模式,在平时的阅读与学习中,学生只是用感知思维去阅读,名著中的人和事在书中是怎样就怎样,很少能触动学生思辨。第四,学生在思辨阅读中没有足够的动力。学生在名著思辨性阅读过程中,遇到难题和困惑是很正常的,但他们觉得这样费时费力的思辨阅读没有什么好处,就不再坚持下去了。
基于以上教师与学生在初中名著思辨性阅读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初中名著的思辨性阅读策略进行探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动学生在阅读名著中的思辨(以《骆驼祥子》为例)
“问题”是学生思辨性名著阅读的发动机。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在思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在思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更是在思辨。在名著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向,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从中获取更全面的知识。教师应该将提出问题贯穿于整个名著阅读过程,用问题促使学生在名著阅读中不断思辨。
阅读《骆驼祥子》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先针对书名、作者、背景等提出问题,引导其思辨,激发其阅读兴趣。如:书名为什么叫《骆驼祥子》?骆驼与祥子之间有联系吗?影视作品《骆驼祥子》跟老舍写的《骆驼祥子》有什么异同?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到底是怎样的社会?祥子作为一个破产农民进入城市会遭遇怎样的生活?他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名著前思辨,也能够让学生对整本书的人物、情节、主题等产生兴趣。
真正进入书本阅读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继续在思辨中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思辨,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辨不间断。如祥子能吃苦耐劳如骆驼,他确实通过努力赚到了钱,买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辆车,如果他继续坚持下去,会不会赚到更多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呢?影视作品《骆驼祥子》对原著是有改动的,编剧为什么要这样改?老舍在老马、二强子、小福子、虎妞、刘四爷、孙侦探、阮明等人物身上寄寓了什么样的感情?想通过他们反映旧社会的什么?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是语言大师,为什么在原著中运用了那么多的北京方言,而不用比较有艺术性的语言来写呢?这个阶段提出的问题可以与阅读前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要去限制学生思辨问题的方向和角度,而是要尊重他们的观点,只有这样做,学生才会真正进入书本,拥有自己的阅读体会,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提高自我鉴赏能力。
在名著阅读后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方面去思辨和提出问题,如祥子是那样努力不懈,他买了三次车,为什么还是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祥子与小福子相爱,为什么小福子最终要自杀,不能和祥子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祥子为什么要堕落,他是否对这个社会绝望?祥子如果生活在现在的中国,他的结果是不是不一样?以上这些问题是要让学生围绕本名著的价值与意义去思辨。读完一本书,总要把握这本书的价值与意义,这样读书才有收获,否则就变成无意义的空读书了。教师让学生在这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辨,对文本及其价值作出自己准确的理解与合理的评判,从而收获真正属于自己的阅读价值与意义。
二、构建多种思维模式,触动学生在名著阅读中的思辨(以《朝花夕拾》为例)
思维模式是学生名著思辨性阅读的触动机关。学生如果不具有思维模式,那么在阅读名著时就是凭感觉,只会一个劲地读下去,过程中很少会有触动学生思维的地方,自然就没有了思辨。而学生如果具备足够的思维模式,在名著阅读过程中,人物、情节、环境等各种细节都会触动他们的思维模式机关,让他们迅速进入思辨阅读,在多种思维模式的思辨下,学生能更准确,更深刻地掌握名著内容,形成更高的作品鉴赏能力。
“长妈妈”是《朝花夕拾》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对鲁迅成長有一定影响,让鲁迅敬重的人物。书中长妈妈给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体现了阿长有封建迷信的一面。另外,阿长喜欢告状、睡觉时摆“大”字、正月初一让“我”说祝福语、塞“我”吃冰冷的福橘等,这些行为让鲁迅反感。明明是封建迷信、粗俗、让人反感,但在文章中鲁迅又对长妈妈充满敬意和爱戴,这是为什么?如果学生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思考理解的思维模式,即系统思维,就会在“长妈妈”这里触发思辨机关,展开系统思维模式的思辨,将《朝花夕拾》中所有关于阿长的信息整合起来思辨,知道阿长出身卑微,连名字都是顶用人家的,不可能受过什么教育,这就可以理解阿长为什么迷信和粗俗了,更可以理解阿长其实是用自己的方式来爱着鲁迅:告状是怕鲁迅出事,要“我”说祝福语,塞“我”吃冰冷的福橘是为了让“我”在新的一年吉利。通过系统思维的思辨,学生对“长妈妈”这个人物就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
如果学生具备辩证思维模式,“长妈妈”这个人物还会继续触动学生的思辨机关,阅读思辨还会持续。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的视角来看问题,事物可以同时具有正反两方面而不矛盾。长妈妈目不识丁,却给鲁迅买来期待已久而又不能得到的《山海经》,做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这让鲁迅对她特别敬重,在鲁迅的其他文章里,她也备受鲁迅的尊重,是鲁迅成长路上一个重要的人物。在《朝花夕拾》里,同样可以看到长妈妈是个极其封建、粗俗的人,如塞“我”吃冰冷的福橘、睡觉时摆“大”字、说“长毛”的故事等,这样的“长妈妈”能让人敬重吗?这不矛盾吗?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辩证思维模式的思辨也就开始了。通过辩证思维思辨,学生明白长妈妈是可以“亦此亦彼”的,因为长妈妈出身农民,没有名字,没有受过教育,身份地位极其卑微,在当时的大环境影响下,她封建迷信、粗俗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能影响她对鲁迅的爱和鲁迅对她的尊重。
如果学生具有对比思维模式,当在书中看到“衍太太”时,就会触动对比思维的机关。长妈妈与衍太太同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同为鲁迅小时候对其成长产生过影响的女性,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将这两个人进行对比思辨。衍太太表面对鲁迅等孩子好,实际上暗中对孩子们使坏:怂恿孩子们吃冰、怂恿小孩子打旋、怂恿“我”看不健康的图片、怂恿“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怂恿“我”在父亲临死时大声呼唤父亲,让其死不安生。这个表面对孩子好的衍太太,其实坏到了骨子里。而长妈妈虽然封建迷信、粗俗,却处处用自己的方式关心鲁迅,为他买来盼望已久的《山海经》。通过两者对比,长妈妈的淳朴善良、真诚以及对鲁迅的关爱会让学生铭记。
学生有了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对比思维等多种思维模式的构建,在对《朝花夕拾》“长妈妈”这一人物的阅读中就会思维活跃,不仅对人物有了深刻理解,而且提高了对名著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布置连续性有效的阅读任务并结合鼓励性评价,驱动学生在名著阅读中的思辨(以《西游记》为例)
在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布置连续性有效的阅读任务,并结合鼓励性评价是驱动学生进行名著思辨性阅读的动力源泉。学生在阅读中如果没有阅读任务,那么阅读肯定是比较随意的,思辨也可有可无,即使有时思维活跃,可当遇到困惑或者精神疲惫时,就会随时中止阅读,所以没有阅读任务的阅读,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都是非常低下的。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如果有任务,就会以名著作为依托想方设法地去完成任务,他们会自主加快阅读速度,搜索名著中的一切可用资源,结合各种要素围绕任务思辨,为了更出色地完成任务,学生思辨的品质也会层层深入,阅读效率会极大提高。很明显,有任务加持的阅读肯定是速度快、效率高的思辨性阅读。如果在阅读任务完成之后,还能对學生予以鼓励性评价,学生的阅读欲望会更高,在阅读中的思辨也会更积极。
在《西游记》阅读前期,教师可以布置一个有关情节表演的任务: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在《西游记》中选取一个最感兴趣的情节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表演时要求每个饰演者将人物的特点展现出来,在三周内完成。学生为了赶剧本,就会加快阅读速度;为了找到表演情节,就会对接触的情节思辨和筛选;为了写剧本,就会思辨讨论,集中意见;为了将人物演好,就会对人物展开深入阅读思辨来把握人物特点。同时,由于是小组表演,学生需要磨合,磨合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一起探究思辨名著的过程。可见,通过情节表演任务,学生阅读名著的速度加快,对名著里的人物也会有自己的看法,阅读质量就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这是任务驱动阅读思辨的结果。
表演后,教师可以设置最佳编剧、最佳小组、最佳主角、最佳配角、最佳舞台设计等奖项,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属于自己的奖项,得到肯定,在鼓励性的评价中,学生名著的思辨性阅读热情会更加高涨。
在《西游记》阅读的中后期,为了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思辨,教师可以布置一场辩论比赛。如可以将辩题定为“唐僧是勇者还是懦夫?”然后让学生自愿选择正、反方,要求他们迅速读完全书,搜集支撑己方观点的辩论材料,一周内完成。如果想赢得比赛,学生就要快速读完整本书,找到全面的材料,还要思辨甄别,才能得到高质量的材料。所以准备辩论比赛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名著进行高效思辨性阅读的过程。在比赛中,正、反双方激烈的辩论过程就是学生思维激烈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新的观点和新的发现。
辩论比赛后,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颁发“辩论小勇士”奖,当然还有最优团体奖、最佳辩手等奖项,这样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将《西游记》的思辨阅读推向高潮。
为了巩固《西游记》阅读成果,教师可以布置“做手抄报”的任务。手抄报主题围绕《西游记》这本名著自定,所选材料要紧扣主题,图文并茂。学生要为手抄报定题、选材,就得对名著进行再阅读、再思辨;图与文怎样结合起来也需要学生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如何将自己的手抄报做得有特色,更需要学生对名著的价值和意义有自己的理解。可见,手抄报任务继续驱动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思辨,巩固了学生的阅读成果,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手抄报完成后,教师可以将所有的手抄报进行评奖,并展示出来。学生受到鼓励,名著阅读兴趣会陡增,期待下一部名著阅读。
情节表演、辩论比赛、做手抄报等连续性有效阅读任务的布置和鼓励性评价,极大提高了学生阅读名著的速度,驱动学生参与阅读名著中的思辨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四、结语
很明显,在思辨性阅读策略指引下的初中名著阅读是快速、高效的。学生的思辨阅读其实就是兴趣阅读、高速阅读、深入阅读,能够让学生准确、深入地把握名著方方面面的知识,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考试极其有利。教师应坚信思辨性阅读是初中名著快速、高效阅读的有效方式,想方设法将思辨性阅读落实在名著教学中。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