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晨光
群文阅读教学凭借其独有的优势在高中古诗文阅读的教学活动中发挥了理想的效果。在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古诗文篇目比例呈加大趋势,同时学生对古诗文群文的阅读能力也是衡量学生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尺,而更具科学性与创造性的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古诗文教学中的刻板僵化,对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核心素养视阈下开展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并且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开展与落实,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领悟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一、核心素养视阈下开展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打破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
在传统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多以单篇诗词为单位展开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模式看似精细但过于具体,容易让学生形成僵化思维,在解读与赏析诗文的过程中运用某种既定的“答题套路”,导致古诗文教学停留于应试的浅层面,却无法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而群文阅读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现状。群文阅读突出的特点为多文本的同步结合阅读,打破了传统单一文本阅读与答题相关联的局限性,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让学生摆脱应试思维的桎梏,真正立足于古诗文的本质内涵与文学价值。
(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多元综合
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多层性和多元性。教师需要强调诗文学习的综合性,在教学备课中遵循有效的组文原则,从而推动学生鉴赏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语言运用、问题分析以及技巧鉴赏等方面得到切实提高。古诗文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其内涵深远、思想深刻,在传统教学中仅凭借单篇诗文是很难让学生形成深刻的理解与认识的,而群文阅读则可以很好地发挥古诗词之间情感共同、意象多元的特性,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升华认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在群文阅读的教学工作中组建相应的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多元综合。可以说,群文阅读让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绽放了新光彩,且与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不谋而合。
二、核心素养视阈下开展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语言构建与运用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结构中语言构建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语言构建与运用”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抓手,特别是在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中,教师也要格外重视核心素养中的这一维度。在古诗文的教学活动中,文本之中的字词多有隐喻,寄托了诗人丰富且内敛的情感。因此,在群文阅读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便可以对古诗词之中的某些特定字词进行钻研,以此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领悟古诗文的表达内涵。
以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为例。在这一首诗词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引入阅读文本《明月夜留别》,并以“赏景品月”为主题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在这两首诗中,“月”这个意象多次出现,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准备一些春江绚烂、月夜朦胧的影音资料,并且通过情感丰富的朗诵在课堂上呈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便更能够理解阅读文本之中的意象内涵,通过联想与想象,认识语言的特点与规律,把握运用语言的过程,在学习与领悟中,形成语言经验,提高语文素养。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文课程教学的总目标强调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更对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开展高中古诗文群文阅读的工作中,教师应当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与思维品质提升的重视,在阅读设计中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让学生领悟古诗文背后的内在价值。
以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中《阿房宫赋》的教学为例。在这一首诗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不妨与《六国论》《过秦论》进行整合,开展群文阅读。这三首诗文都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就六国以及秦灭亡的故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但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在群文阅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这些诗词文本整合起来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张力,引导学生立足于不同的文本展开学习,在求同存异中发展思维品质,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切实提升。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古诗文学习能力的直接体现。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却忽略了诗词中的美育资源。因此,在古诗文群文阅读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格外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能理解、会赏析的基础上感受诗作之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真正做到体察“诗情”。
以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中《声声慢》的教学为例。在这一首詩词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就可以以“乱世李清照”为主题,构建出包含《醉花阴》《声声慢》《一剪梅》以及《武陵春·春晚》为内容的群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从作者的经历出发分析诗文本身的风格变化,体会其中的文学价值。李清照词风变化较大,前期的词作多描写闺中生活和爱情经历,恬静悠闲、温馨甜蜜,后期战乱频繁,经历过“国破家亡人沧桑”后,李清照的诗词多有沉郁哀伤、苍凉悲凄之感。其中《醉花阴》中“怎一个愁字了得”透露出了心中的无限苦闷,《武陵春·春晚》之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悲苦溢于言表。教师用李清照的个人经历与历史背景串联起了具体的诗词教学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词中的价值,提高自身发现美、领悟美、感受美的能力,推动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意识的切实性提高。与此同时,教师不仅要抓住诗词之中的情感美,而且要引领学生探究诗词之中的意境美、音律美,帮助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的“综合美”。
(四)文化理解与传承
文化理解与传承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性纽带。因此,诗词教学不应停留于技巧的传授与内容的灌输上,而是要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群文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文化因素作为群文阅读的议题,对教材加以整合,让学生综合全面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进行文化积累。在群文阅读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发挥经典古诗文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获得先贤智慧的传承,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文化的内涵,重构文化自信的归属感与民族认同感。
以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中《登高》的教学为例。这首诗词涉及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这时候,教师就可以以“重阳节”为立足点,构建出以《登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醉花阴》为内容的群文阅读。让学生能够领略不同作者笔下的“重阳节”,丰富了学生对重阳节的认识,引导学生感受重阳节的不同画面以及作者的不同心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思维平台,让学生立足具体的教学内容探究“我心中的重阳节”,让古人眼中的重阳节与现在学生眼中的重阳节相结合,让学生在加深认识与理解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