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士人择友困境管窥

2023-12-20 13:15方颖洁
长江小说鉴赏 2023年11期
关键词:儒林外史

[摘  要]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花大量笔墨描写了科举制度下士人的交友风貌,也揭示了时代背景影响下士人的择友困境。本文通过分析二娄、马二和杜少卿这样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择友困境,探究这一困境形成的原因及出路所在。作者吴敬梓揭露这一困境的目的并不止于讽刺和反思社会现实,还积极寻求择友困境的出路所在,试图重新建构理想的交友之道。

[关键词] 明清世情小说  《儒林外史》  择友观

[中图分类号] I2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3)11-0003-04

荀子曰“人之生不能无群”,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择友交友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小说作为再现生活的文学样式,亦有许多关于择友交友的内容。作为明清世情小说的代表,《儒林外史》结合社会现实,描写了各样的士人,这些士人彼此交往联系,展现出当时各样的交友风貌。作者吴敬梓在小说中花大量笔墨描写了文人群体的结识过程,并展现了识人不明、以利相交的择友失败案例,而这些与传统友道观念背道而驰的择友观令结友者最终自食恶果,也令读者愤懑不平、印象深刻,深刻展现了受科举环境和世风影响的这一时期文人交友的困境。

一、功利主导下的士人择友困境

1.二娄的择友困境:沽名钓誉的名士幻想

娄二、娄三身为娄中堂的两位公子、通政的弟弟,身份本已足够富贵:“这两位公子,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甲,入翰林,激成一肚子恼骚不平。”[1]因自己与科举差些缘分,便渴望异路求名,模仿信陵君等人之举,谋求名士声誉,甚至常说激狂语:“自从永乐篡位之后,明朝就不成个天下。”[1]二娄因听人说起杨执中也曾说过反对当朝、向往周朝的言论,便立刻有了知己之感,判定杨执中是个读书君子却被守财奴欺辱,与之惺惺相惜,不但马上花了七百五十两白银担保他出狱,还数次带厚礼上访,将之邀请入府,奉为上客。两人通过杨执中结识了权勿用、张铁臂二人,又邀蘧公孙、牛布衣等人聚会,吟诗击剑、打哄说笑,席间人气质各异,好不热闹。二娄亦沉醉于自己多方寻访名士、求贤若渴的美名中,自得其乐。

谁知他们心中的名士、高人、侠客却一个个都是道貌岸然之徒,以无意功名富贵的风流人物自居,实际却过着只知享乐的寄生生活,既无真知灼见,亦缺乏自食其力的骨气。杨执中被二娄从监狱中解救,却不愿寻根问底、报答恩人,反而清闲自在地照旧过自己的逍遥日子。权勿用是个认为读书无用之人,杨执中便指点他做个高人,靠骗人度日,整日以“我和你至交相爱,分甚么彼此,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1]等荒唐言语骗吃骗喝。张铁臂假装自己是“知恩报恩,有仇报仇”的侠义英雄戏耍二娄,骗走二百五十两银子后消失无踪,而权勿用则因曾经拐奸霸占尼僧被捕入狱。这些事闹得两公子尴尬万分,自此只闭门整理家务,不再热衷于寻访名士高人。

二娄择友的失败正是因为二人一心做着模仿信陵君求取声誉的美梦,并不曾真正地通过文行出处来全方位地辨别一个人的学问、品行和出入世态度,只为求名而不是真心择友,其精神世界也是空虚腐朽的,而这种对名誉不切实际的幻想也终究会被现实打破,成为惹人耻笑的丑闻。

2.马二的择友困境:追求功利的时代风气

马二先生一心希望通过科举实现阶级跨越,获得功名富贵,并且常常用自己的想法劝诫他人,希望他人能够走和自己一样的正途。马二先生并非胸无点墨之人,他有多次科举经验,是个懂得作文章的行家,且个性坚韧自强,不但不因屡次失败而厭弃和反对科举,还热心助人,常以自己之心得劝诫别人。马二先生先后帮助过蘧公孙、洪憨仙、匡超人等人,以为自己和他们有深交,却屡屡落得恩将仇报的结果。

马二先生在遇到蘧公孙时,感觉他还有江湖名士的作风,便警醒他应以举业为重,走科举之道,令蘧公孙顿悟,并与之结为性命之交。马二先生尽心尽力帮助蘧公孙,仗义疏财,花光了自己仅有的九十二两银子,从牢狱里将其解救了出来,然而蘧公孙不仅只拿出二两银子为他饯行,甚至直到最后也没有考虑归还他的救命钱,还试图侵占他的学术成果,想在马二先生编写的《历科墨卷持运》一书上加上自己的姓名,在遭到拒绝后仍不死心,几年后他违背马二先生意愿,还是添上了自己的名字。马二先生在遇到洪憨仙后,将之看作恩人,虽然后面得知洪憨仙一直在欺骗自己,想借用自己的声名,因其并未实际得逞而始终真心实意地对待洪憨仙,并出钱出力为之料理后事。在碰到穷困潦倒的匡超人时,马二先生本着善心对他多加关照,有意帮助他走上正途,不但亲自给他出题指点文章,还出资帮助他安身立命、孝敬父母,匡超人当即感动得与之结为盟兄弟。然而,匡超人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之下恩将仇报,靠诋毁马二先生来抬高自己的身份。

待人热切、以诚相交的马二先生屡屡遭遇恩将仇报的择友困境,固然有他本人只知圣贤书中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而过于天真,导致识人不清的原因,更重要的客观原因是当时恶劣的科举环境,在这样的风气下,人人皆被功名富贵引诱,能坚守本心之人太少,士人间交朋友时多看重利益而不是诚信,忽视甚至反叛传统的道德理想。最终,马二先生也无法拥有患难与共的至交好友。

3.杜少卿的择友困境:挥霍家财的富家做派

小说中,杜少卿可谓是仗义疏财一词的代表,他被公认为江南有名的豪杰。杜少卿乐善好施,甚至为资助他人散尽了几万两家财。慷慨解囊本是值得称赞的品德,为何杜少卿却被他人作为反面教材引以为戒呢?根本原因在于他在择友帮扶时从来不加甄别,只追求慷慨大方时的豪气畅快,却丝毫不去考虑对方是否真的急需资助,而且他还有一身败家公子的做派,全然不知打理家产,只出不进,以致最后倾家荡产。

杜少卿对弱者富有同情心,不但在不贪不占、扶贫济弱的娄老伯生病时以礼相待、悉心照料,还在自己没有钱财的情况下典当了衣服,帮助杨裁缝料理母亲的后事。但他的这种慷慨是泛化的、不加甄别的。鲍延玺与之并不算深交,完全是冲着杜少卿身家富贵又仗义疏财而来,串通王胡子骗取他的钱财,只要他稍加甄别,就知道鲍完全不需要相助,然而杜少卿却在其只要几十两银子的情况下足足给了一百两。臧三爷因为收人钱财帮人行贿买文凭的不正当行为而吃了官司,来找杜少卿借钱,杜少卿也丝毫不在乎臧三爷的恶行,就把钱借给他。张俊民想送孩子冒籍应考,本也是违背规则的行为,可杜少卿还是因王胡子这个小人的言语刺激,帮助张俊民办成了这件事。这些人并不是冲着杜少卿仗义豪气的人品而来,而是看上了他的万贯家财和极易慷慨解囊的性格,他们动机不纯,却因杜少卿不加辨别的倾力相助,一次又一次被钻空子骗走钱财,最终走向倾家荡产的穷途末路。

二、《儒林外史》中士人择友困境的原因及出路

1.士人择友困境的原因

“文变染乎世情”,文学作品反映的是深刻的社会现实,《儒林外史》中士人凸显出来的择友困境自然也离不开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风潮。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演变为了八股考试,要求以“四书五经”为主,严格遵循朱熹等人注释的儒家经典内容与思想行文,通过“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阐述道理,不能有自己的思考见解。一方面,八股取士作为普通人提升阶级入仕为官、获得功名利禄的途径,引发了痴迷于科举考试的变异士风;另一方面,八股取士这种单一的选举条件忽略了对士人品行道德的考察,因只注重士人写文章的功底,变相造成了当时道德意识淡漠、寡廉鲜耻的士风。此外,由于八股制度周期长、名额有限,绝大部分人都会在考场上失利,无法通过这一途径实现名利双收的美梦。有些落第之人放不下自己读书人的身份和近在眼前的士人头衔,于是纷纷走向以名士自居的道路,成为沽名钓誉、有名无实之徒。同时,由于科举取士越来越规范化,士农工商几大阶级中,士大夫社会地位最高,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唯有读书高”的风气,人们对科举考试成功者多方巴结、万般尊敬,如范进在科举中第前,在家挨饿都无人接济,中举后却有邻居送来米面蛋肉,他的老丈人也由天天痛骂到不敢伸手打他;周进在没有入仕前,被梅玖多次奚落侮辱,高中后,梅玖却一改之前的态度,恬不知耻地称自己是周进的门生。这样的风气无疑给士人带来了多方面的压力与诱惑,让他们不顾一切地想要追求举业成功。士人置身于这样的科举环境中,难免一心追求功名利禄,在择友之时也以利交不以义交,面对声誉、财富的诱惑,他们抛弃了作为读书人应有的道德操守,在择友时不注重道德品行,只关心家世地位;对待朋友也不再讲究道义、患难与共,而是趋利避害、是非不分。

南朝刘峻在其《广绝交论》中专门批判了五种利益之交:“一曰势交,即追随权贵,阿谀拍马;二曰贿交,即贪图钱财,不顾名节;三曰谈交,即倾慕名士,附庸风雅;四曰穷交,与落魄失意之人暂时苟合;五曰量交,即凡事再三权衡,只求自利。”[2]二娄和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等人的择友正是“谈交”的真实写照。娄二、娄三两兄弟在择友时只顾模仿前贤举动,希望为自己获得一场美名,并非真正为这些人的真才实学、道德品行所打动。二娄在择友时,顾自将杨执中幻想成在科举中碰壁的名士,全然不听身边人的劝解,而几次拜访未见真人的误会,让他们误以为杨执中是什么隐士高人,更将自己幻想为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的名士,将其奉为座上宾。权勿用和张铁臂也是二娄轻信他人、任意择友所交得的假高人、假侠客,而一心倾慕名士的二娄最后只落得个美梦破碎、丢人现眼的尴尬下场。同样虚伪的还有小说后半部分西湖诗会的成员,他们打着以文会友的旗号,把吟诗作对作为附庸风雅、博取美名的手段,心里琢磨的却还是功名富贵。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商人来说,追逐利润是他们信奉的准则,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社会中产生了一些唯利是图的不良风向,也导致当时人们的择友观念从轻利变为了重利,更讲究趋利避害、利尽则疏。杜少卿本是富家公子,家财万贯,偏又乐善好施,有些人难免会为了求财而趋附于他,指望从中获利,这便是“贿交”的典型。在王胡子等市侩小人想方设法地欺诈下,纵使是万贯家财最终也挥霍散尽。

马二先生的择友则贴合了五种利益之交中的“穷交”一说,他热情直爽,碰见生活困窘的读书人便想要拉一把,甚至不惜搭上自己全部家当。这些落魄失意之人或许会在困窘之时因他的帮助而感恩戴德,却更有可能在发达后经不住利益的诱惑而背叛好友。不论是蘧公孙还是匡超人,在功名利禄的腐蚀下,都背离了初心。蘧公孙是个注重名声之人,为求名摇摆于“做名士”与“做举业”之间,一开始为了出名将王惠赠书占为己有并刻印传播,以求得少年名士之声誉,后在见证了二娄的名士美梦破碎后又经马二先生点拨想要做举业,然而做名士之心亦不歇,在结交了景兰江等人后,为求名在遭到拒绝后依旧在马二先生的独作选本上添加了自己的名字。匡超人在经马二先生帮助和县老爷抬举后有了一点功名,从此受了功名利禄的熏陶,心思开始变坏,在结交了景兰江之人后愈发为了求利求名抛弃道德良知,日渐堕落。蘧、匡二人的择友可谓是“势交”“谈交”的典型,择良友可以批评、督促他们坚守正道,而景兰江之类的贪名虚伪之流则只会引着他们不断堕落。《卧闲草堂》评之曰:“斗方名士,自己不能富贵而慕人之富贵,自己绝无功名而羡人之功名,大则为鸡鸣狗吠之徒,小则受残杯冷炙之苦,人间有个活地狱正此悲当之,而尤欣欣然自命为名士,岂不悲哉!”[3]这番点评可谓切中要害,点出了这些人的虚伪可恨之处。匡超人的好友潘三入狱后,他不但不去营救,还准备了一段说辞来为自己逃脱责任,更令评点者忍不住感叹:“使天下之人尽如匡超人之为人,而朋友之道苦矣。”[3]可见,受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影响,社会风气逐渐败坏,士人择友交友观念也随之变得势利,而这正是当时士人择友困境的根本原因。

2.士人择友困境的出路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揭露了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的士人交友的现实困境,但其目的却不止于暴露和讽刺黑暗,而是积极地寻找择友困境的出路,他在小说中寄寓了自己的理想择友之道。小说开篇第一回目“说楔子敷陈大义”中,作者塑造了心中的理想人物王冕,也借王冕道出了自己的最高理想——文行出处。文行出处是指知识分子既注重著书立说,又能够保持对道德品行的修炼,在对待出仕隐退的选择时,能够秉持本心、追求自由。这种追求是追名逐利的对立面,而士人只有以身作则,自然而然地在社会上形成重视文行出处的风气,压倒追名逐利之风,如此理想的择友交友氛围才能产生。

王冕家境贫寒,为生活不得不放弃读书去放牛,他却不认为放牛比读书低等,只说自己在学堂里坐着反而烦闷,倒是放牛之余读书更轻松自在,他因坚持学习,“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1]。王冕并不专研科举,反而追求博闻强识,塑造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也因此,他能夠结识真正的知己好友。秦老和王冕本是主雇关系,但秦老对王冕照顾有加,也能够理解他的不俗之处,真心敬他爱他、理解他,常常与他交流。在王冕为了躲避官府的邀请远走时,秦老将他送到村口,还尽力照料王冕的母亲。这两人虽然年龄差距大,却彼此尊重相知、真诚以待成了忘年交,是让人心生向往的理想友情。除王冕外,在正文中,作者还塑造了虞博士、迟衡山、庄绍光等正面角色,他们也能够践行文行出处,既有真学问,也有好品行,他们都精通诗文,热心助人,且彼此相知,能够心领神会好友无法被他人理解和接受的想法,也正是因为他们志趣相投,才成了惺惺相惜的知己。

除士人外,吴敬梓还对乡间市井的小人物寄寓了希望,他也看到了小人物真诚、有侠义精神等美好品质在择友中的重要性。例如与王冕相敬相知的秦老是淳朴善良之人,能够包容理解他人,这是钻进名利场的士人所无法拥有的品质;又例如卜老爷,常常救济贫弱,尊重理解他人,所以也获得了杜少卿的以礼相待与倾力相助;地位低下的戏子鲍文卿,只因敬爱才子便冒险为向鼎求情,且不求回报,这样的真诚无私也赢得了向鼎的礼遇,因此获得了一段密切长久的友谊。

三、结语

《儒林外史》结合社会现实情况,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士人形象,这些士人互相交往联系,呈现出了不同的择友风貌,也暴露出当时士人的择友困境。本文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分别论述了二娄、马二和杜少卿遭遇的择友困境,并对其原因进行深入探讨,认为商品经济发展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造就了趋利避害的世风,也导致了士人的择友观发生巨大变化,选择朋友时以利交不以义交,不注重文行出处,只关心功名利禄,最终导致了士人普遍的择友困境。作者吴敬梓的目的并不止于讽刺社会现实,还积极寻求择友困境的出路所在,认为士人应以身作则,在社会内重新形成重视文行出处的风气,试图重新建构理想的传统交友之道。

参考文献

[1]    吴敬梓.儒林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    萧统.文选[M].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

[3]    吴敬梓.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M].李汉秋,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特约编辑 刘梦瑶)

作者简介:方颖洁,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儒林外史
“淡言微中”,查无此“词”
论《儒林外史》序跋的批评价值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单宝塔诗
从《儒林外史》来看明清科举制度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和讽刺艺术
儒林中的“美”与“丑”
从《儒林外史》看科举制度下学儒的生存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