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峙 邱子沫
摘要:作为电影重要类型的科幻电影,拥有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需要从“本土”走向“国际”。本文回顾了基于“本土想象”的中国科幻电影的类型融合;分析了中国科幻电影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作探索;提出了中国科幻电影要立足国际视野,以跨文化传播竞争力的提升推动中国科幻电影“走出去”,在国际传播中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
关键词:中国科幻电影 本土想象 国际视野 跨文化传播
科幻电影是电影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全球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Box Office Mojo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历史票房前十的影片中,有八部科幻电影,其中《阿凡达》以27.88亿美元位列第一,可见科幻电影的魅力。2019年《流浪地球》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迎来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同档期的科幻电影《疯狂外星人》也表现不俗,收获了22亿元的票房,让中国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产生了极高的期待;《上海堡垒》虽然有极高的关注度和话题度,却透支了中国观众对科幻电影的希望。2022年暑期档科幻电影《独行月球》上映,票房破30亿元,再一次让中国观众看到了中国科幻制作的水准和工业化电影的水平,进一步点燃了社会大众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期望。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也并非不可复制,中国科幻市场的无限潜力也呼唤电影人能够制作出具有“本土想象”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又具有“国际视野”走出中国大门的优秀科幻大片。
《电影艺术词典》将“科幻电影”定义为以科学幻想与想象为内容的故事片。可见,基于技术的“想象”是科幻电影的重要元素。中国科幻电影面临着历史发展不足和现实发展受限的深层困境。一方面,中国电影工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观众无法从影片中看到由科幻电影带来的想象力以及精彩绝伦的视听效果;另一方面,除了电影技术上的欠缺,这也和中国人更加关注现实、反思过去的思想有关,创作者往往习惯向后看,从悠久的文化中汲取创作源,基于“本土想象”,而缺少对未来的思考和想象。因此,从形式上来说,中国现有的科幻电影多数都是以“软科幻”为主,只是具有科幻外衣包装的电影,“硬科幻”电影制作欠缺;从内容上来说,中国早期的科幻电影,由于其概念内容过于宽泛,科幻因素也常常在喜剧片、爱情片、灾难片中出现,故而科幻电影会与其他电影类型杂糅而形成一个新的类型,形成基于“本土想象”的类型杂糅,从而衍生出了科幻喜剧片、科幻儿童片、科幻乡村片等。
1.科幻喜剧片:科幻与喜剧的融合。当科幻与喜剧进行类型上的融合,就形成了“科幻喜剧片”类型,它既拥有科幻类型中对未来的想象、科技的发展等表现,也具有搞笑、有趣等特点。长期以来,基于本土想象的中国科幻喜剧贴近大众,在两种类型之间寻求平衡,以此拓展受众面,降低票房风险,以求获得国内电影市场的认同,已经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重要类型。科幻喜剧片的出现,是中国科幻电影基于本土想象在科幻类型拓展上的尝试与探索,拓展了喜剧电影的限制,增添了叙事的神秘性以及人物命运的不可预知性,在精神愉悦的同时也能获得视觉上的享受。一方面,科幻喜剧片突破了科幻电影严肃、深沉、冷硬生猛的感觉,喜剧软化了科幻电影的硬度,让科幻电影变得更有趣;另一方面,科幻与喜剧的融合在于对反差与平衡的把握,让观众在含泪嬉笑后对科学法则以及人类命运进行更多的思考。例如,《六十年后上海滩》(1938),对本土想象进行探索,影片包含了机器人、气候控制室等科幻元素,呈现了主人公在六十年后的上海闹出的一系列笑话;《疯狂的外星人》(2019),穿插着各种喜剧片段,以滑稽、荒诞增添影片的趣味性;《独行月球》(2022),影片以太空为背景,延续了开心麻花传统的荒诞喜剧风格,与科幻元素相整合,在科幻与喜剧的结合中实现平衡,让观众更加容易接受这两种类型的杂糅,契合了本土化科幻喜剧的类型特质。
2.科幻儿童片:儿童片内核下的科幻外衣。回溯我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科幻片与儿童片两种类型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早期在中国科幻电影总体缺乏的大背景下,产生了多部中国儿童科幻片。这部分科幻儿童片在两种类型的基础上还加入其他的元素使影片更为丰富,涉及超能力、环境恶化、科技滥用等方面的主题,以儿童作为主要角色,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氛围,在表现儿童间的友谊的同时也对培养儿童的科学兴趣、增加儿童的科学知识起到一定作用。近几年,科幻儿童片发展愈发成熟,在科幻+儿童类型元素基础下进行升级,融奇幻、家庭、喜剧、音乐等多种类型元素于一体。在电影制作工业水准上也更成熟,彰显出强烈的重工业意识。中国的科幻儿童片基本上都是在儿童片的内核下加入科幻外衣,坚守儿童本位意识,在思想深度上无法深入探讨,技术的困境回避了对想象空间的展现,发展逻辑更多的是一种情感逻辑,而不是科学逻辑。例如,《小太阳》(1963)讲述了儿童对科学的向往,想要造出人造太阳的故事;《霹雳贝贝》(1988)中的影片主人公贝贝一出生就带电,影片设计了贝贝带电控制世界的超能力;《魔表》(1990)加入了冒险的元素,讲述了小男孩康博思利用一副魔表变成了大人所遭遇的事情;《大气层消失》(1990)加入了灾难元素,讲述了小男孩能听懂动物的语言知道了拯救世界的方式,最终救下人类的故事;《外太空的莫扎特》(2022)以少年任小天和外星人莫扎特的友谊为叙事主线,是集科幻、儿童、喜剧等元素为一体的为暑期档定制的合家欢电影。
3.科幻乡村片:把“本土想象”进行到底。近年来,中国的科幻电影,尤其是网络电影,围绕乡村振兴的命题,探索用科幻题材来讲好乡村故事,逐渐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新品种。从乡村科幻片的总体特点来看,相较于都市科幻,乡村科幻片具有鲜明的中国本土的乡村特色,乡村科幻片植根于中国的乡村发展,在乡村振兴目标、乡村面貌呈现、乡村发展路径等多方面探索和发力,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的乡土、乡音、鄉情的诗意,在放飞想象中,把乡村的非遗、景观、特产、风俗都融入科幻电影中,开拓了科幻电影的新频道。例如,《我儿子去了外星球》(2018),讲述了农民守护外星人的故事;《外星人事件》(2020),讲述了村干部偶遇外星飞船坠落发生的奇幻扶贫故事;《你瞅啥?外星人》(2021),讲述了村干部为了保护村民和外星人斗智斗勇的故事。这些科幻片进一步把“本土想象”进行到底,都是通过科幻元素展现了乡村旅游、乡村振兴、乡村特色等乡村面貌。
无论是科幻喜剧片、科幻儿童片还是科幻乡村片,这些基于中国“本土想象”的科幻电影融合类型,虽是受制于电影工业化和制作水准的产物,但也为中国科幻电影在类型探索上添加了独特的“中国特色”。伴随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提升和技术水平的发展,中国科幻电影更应该在“本土想象”的融合类型中进一步探索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幻电影制作模式。
1.从软科幻到硬科幻,制作与国际接轨。所谓硬科幻,从内容体系来说,电影作品的核心内容是与科技有关或对科技知识进行大量的介绍;从制作体系来说,其制作是用大量的特效和技术来支撑。硬科幻代表的是电影高度的工业化、体系化、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的水平。电影作为科技化、工业化、产业化的艺术,高科技的支撑、发展对现代电影产业极为重要。电影科技的进步以及对国际电影科技的影响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为电影强国的重要指标。所以,中国必须具有代表中国电影工业水平和标准的科幻大片,在高科技、产业规模等层面全面跟进甚至超越好莱坞。因此,中国科幻电影必须实现从“软科幻”到“硬科幻”的转向。
在《流浪地球》(2019)出现之前,中国科幻电影主要基于“本土想象”的类型融合,科幻只是包装的一个元素,科学设定不强,处于世界科幻电影创作的边缘,难以与西方科幻电影同台竞争。《流浪地球》的出现开启了中国硬科幻电影元年,以一己之力提高了中国电影工业水平,让世界各国观众看到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为中国电影工业奠定了极大的自信。此后《独行月球》(2022)、《明日战记》(2022)等硬科幻电影相继上映,也体现了中国科幻电影保持着高水准的制作水平,代表着中国的科幻电影也是有实力转向硬科幻、与国际接轨。
2.彰显中国特色文化,开启全球叙事模式。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比其他艺术更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人民深层倾向的反映。科幻片是幻想电影的亚类型,是以理性的方式,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对人类的未来命运进行想象,而想象的背后则依赖于一个民族自身的文化特质。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更应该在立足本土的发展中,彰显中国特色文化,走中国特色的科幻电影之路。事实上,中国科幻电影在增加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话语权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全球叙事模式,不仅是中国特色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要求,更是一种主体意识蜕变的体现。
中国科幻电影要发展,在叙事层面,应该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通过叙事满足更多国家的价值取向,迈出全球叙事的步伐。《流浪地球》在彰显中国文化的同时,有效地探索了全球叙事模式。影片一方面将叙事逻辑建立在中国式思维上,从“流浪计划”中可以看到影片呈现出的中国寓言故事中“愚公移山”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影片以全球视角讲述了中国人拯救地球的故事,将叙事背景安排在全球的语境中开启了中国的科幻故事,在面对地球面临毁灭危机时,中国人扮演着人类拯救者的角色,带着地球去流浪,也是中国的一种崭新的文化经验和主体意识,展示了中国的世界观和全球想象。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全球话语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世界之变”,科学回答“世界之问”,鲜明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全球问题提出了中国方案,为共创美好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可以看到,全球化正在向“共同体”演变,也可以感受到,中国智慧直抵人心,中国电影在与时代并行的同时,更应建构起基于民族精神与中国经验,与世界文化、艺术经验“携手向前”的共同體机制。近几年,中国电影中的世界图景想象进一步转变,将中国自身变成具有全球和人类视野的主体,在心态上完成了“翻身”。如张艺谋导演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采访所说,我们的视角从“我”变成了“我们”,这是一个质的飞跃。相较于好莱坞成熟的、标准的科幻电影生产制作模式,虽然中国的科幻电影还在探索中,但是在世界科幻电影这一经久不衰的电影序列里,中国也开启了以自我的目光眺望浩瀚星空的历史时段,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大气候”也逐步形成,在电影叙事层面开始融入全球话语体系中,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
《流浪地球》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时代主题,诗意地表达了中国对于未来世界的历史责任,呈现了中国人也可以以人类的名义拯救世界,以中国人的视点构建起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在观众的共情机制中加入血缘共同体来寻找家园的情感认同,这种价值观包含着国际主义精神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疯狂的外星人》中将猴子赋予超能量和高智商,看似荒诞讽刺的外壳下,蕴涵着导演对人与人、人类与外星人以及人与动物等的相处沟通的主张,也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思想。《独行月球》的主题是英雄式个体以牺牲自我拯救全人类,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独孤月的个体成长、沈腾式的英雄观,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的时代主题叙事,折射出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中国力量与中国精神。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科幻电影思考人类命运的国际通约性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实现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国电影“走出去”,可以让世界各国人民认知和认同中国及其文化,也有助于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在“走出去”时,中国科幻电影需要立足国际视野,要在坚守中国民族气质的同时,实现多元化创作模式、置身国际语境、立足国际视野,在实现文化精准传播中走向国际,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推动中国电影强国的建设实现。
1.实现多元创作模式,提升国际竞争力。纵观在世界影坛成功的跨文化传播影片,在价值观的共性探寻和建立上都有着巧妙的构思。具有人类共性的价值观能使具有不同背景的各国观众进入故事情景,理解影片意图,从而帮助影片进行跨文化传播和交流。就电影而言,一部影片的文化价值观通常是通过其叙事策略来实现的。在电影叙事层面上,中国科幻电影很少与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形成基本的通约关系,尚未建立起能够有效实现中国电影价值传达的叙事策略,在跨文化传播中易陷入困境并很难吸引国外受众关注中国科幻电影。因此,中国科幻电影创作在叙事策略上可以寻找人类共性和中国个性的结合点,跨越不同国家文化的传播隔阂,以期实现价值理念的有效传播和国家形象的积极塑造。
因此,中国科幻电影创作应确立并坚定自己独立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在坚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结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联合制作是中国科幻电影“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中国科幻电影可以进一步尝试与其他国家合作摄制影片,拓展合拍制作的样式,拓宽中国科幻电影的发行与传播渠道。联合制作能在各方面实现跨文化交流,与各国利用合作机会在科幻电影的技术、叙事等方面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实现资源互补,以及利益和效益的最大化。将其他国家的科幻电影创作理念、电影技术等和中国故事融合创作,打破文化壁垒,挖掘能唤起各国观众共鸣的中国故事。另外,也可以利用海外发行公司的优势,保障影片的海外市场排片和营销,提升中国科幻电影的能见度和认可度,帮助中国科幻电影进一步“走出去”。
2.置身国际语境,实现文化精准传播。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科幻電影要以更宽广的胸怀和更坚定的立场把握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性。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对国外受众期待视野的揣摩是中国科幻电影实现跨文化传播、增强国际传播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中国科幻电影要置身于国际语境,时刻关注、参考海外受众的评价,实现中国科幻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精准传播。如通过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和烂番茄网站中海外观众对《流浪地球》的评论,可以得知《流浪地球》对外传播效果好的原因包括影片表现了中国式叙事,融入中国元素,展现中华文化价值观,以此引发了海外侨胞的共鸣;影片传达了团结全人类的精神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用共通的精神各国观众,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得到海外受众的认同。
此外,还可以从中国科幻电影的海外排片上映,海外电视台播映、网络播映平台点映,海外票房数据,网络传播、电影期刊报道评价,国际电影节获奖、展映,国际电影研究学术期刊发表等方面的数据统计和评价反馈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国际传播进行考量。这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国际传播效果、影响力的提升建设以及未来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作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流浪地球》《独行月球》在海外上映时,相应的国际媒体报道和播映数据呈现为中国科幻电影在“走出去”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3.立足国际视野,推动电影强国建设。习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早在2013年,中国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近年来,中国电影繁荣发展,在全国影院数量,内地观影人次,银幕总块数等方面都呈稳定增长的趋势,票房规模位居全球第二,银幕数量稳居全球第一。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是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国”,但中国电影在国际视野以及跨文化传播领域上并没有和在世界电影市场中所处的地位相匹配,中国电影的整体传播力度和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中国科幻电影要立足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传播竞争力,在国际化、全球化语境中增强市场竞争力,与好莱坞电影展开全面、可持续地博弈是推动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变的重点发展方向。新时代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国际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国际文化交流的大格局下,中国科幻电影应当承担起对内弘扬主流价值、对外展示中国形象的媒介功能。除了坚守讲述中国故事,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电影技术,推动中国电影工业的提升,提高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巩固和提升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更要强化科幻电影项目开发的国际视野,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引导,紧跟国际观众的观影需求,拓展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和话语权。在中国科幻电影中体现中国智慧,推动中国电影由大到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强国。
回溯中国科幻电影发展史,可以看到中国科幻从本土想象到国际视野的发展与突破。如何使电影行业的发展与国家地位相称,使中国尽快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科幻电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科幻电影反映了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也是电影市场上最重要的商业类型片。中国科幻电影创作者不仅要在电影工业、电影技术上进行提升,在类型拓展、价值观展现以及跨文化传播上也要不断吸取经验进行突破,以此创作出更多彰显中国文化特色并能在全世界进行广泛传播的中国科幻电影。
作者王峙系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
邱子沫系四川传媒学院讲师
本文系四川传媒学院202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时代献礼题材新主流电视剧的创新表达研究”(项目编号:X2022094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修订本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王雪梅.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与探索——以历史类纪录片《中国》为例[J].传媒,2022(13).
[3]陈旭光.类型拓展、“工业美学”分层与“想象力消费”的广阔空间——论《流浪地球》的“电影工业美学”兼与《疯狂外星人》比较[J].民族艺术研究,2019(03).
[4][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M].黎静,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饶曙光,王曼.电影强国建设视野下的国际传播[J].世界电影,2021(04).
[6]周星.国际视野下认知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J].艺术评论,2019(01).
【编辑:杨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