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栋
金秋十月,香漫申城。10月27日,在全党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时刻,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中国期刊协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大学承办的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上海举办。
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讲话,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出席大会并致辞。本次论坛“引领创新 追求卓越:奋进新征程的中国期刊”为主题,设1个主论坛、6个分论坛,来自全国各地、各领域、各学科的期刊专家、学者代表紧紧围绕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深入探讨期刊高质量融合发展之策,交流成绩经验、探讨思路对策、凝聚力量共识,共同研讨新时代新征程上期刊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该文件由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四部门联合印发。为落实文件要求,中国科协、国家新闻出版署等7部门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随着卓越行动计划的实施,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在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上快速提升。
“我们正处于一种不进则退、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仍需要久久为功。”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刘兴平分析我国科技期刊目前发展的总体情况。刘兴平介绍,从效果导向上看,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成效显著,高水平期刊数量持续增多,学术水平开始与发文规模同步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显著增强,重磅成果汇聚能力不断提高,学科布局不断优化完善,集群化办刊改革取得实效。同时他也指出,我国科技期刊與国际期刊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头部期刊影响力存在差距,集群办刊改革仍需深化,数字出版链条尚待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亟须加强,学术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
作为发行量长期位居国内期刊前列的《读者》杂志,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提出“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为了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近年来《读者》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出新出彩。《读者》杂志社社长宁恢介绍,为保证《读者》杂志的内容足够出色,杂志社不断改进调整编辑机制,在每一个环节上下功夫,争取每一期《读者》杂志都是精品。宁恢谈到,狠抓内容质量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稿源。《读者》每期备选稿件有3万余篇,主要来源于世界各地的华文报刊、全国出版的新书、2000余位《读者》的签约作家作品、读者投稿以及400多家互联网平台作品授权转载,多管齐下。此外,稿件还要经历层层把关,广泛听取意见,确保杂志舆论导向正确,内容质量优中选优,最终杂志选登的只有四五十篇。
新时代新征程,一流期刊建设应该抓住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期刊需要以创新的思维探索新模式、打造新流程、拓展新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郭建宏谈到一流期刊建设要抓住四个方面:一是坚持正确导向,期刊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科研导向,胸怀国之大者,以国家发展面临重大问题和人民关切热点问题作为中心议题;二是要提升专业水准,学术期刊编辑队伍不仅要成为办刊专家,同时也应该成为学科领域的通家;三是要强化精品意识,学术期刊应该致力于打造学术精品,以精品塑造期刊的影响力;四是要注重创新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革,同时对科研和期刊领域同样带来重大影响。
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时代发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加快建设一流期刊、构建中国国际学术话语体系是新时代期刊建设发展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并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具体要求,为建好期刊这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要阵地指明了方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学科发展的政治方向。《社会》杂志主编、社会变迁研究会会长李友梅介绍,近年来,《社会》杂志推出一系列专题聚焦于学术阐述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阐释共产主义文明的历史根基和制度创新,深化了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理解和分析。李友梅认为,发掘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不同领域应用,并以此推动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深入理解。深刻实践践行着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指示精神,这一做法有效推动学术界将历史厚重性和当代实践紧密结合研究转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蕴含的科学精神,正是我们文化主体性建设之底气所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人文杂志》主编秦开凤研究员介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起源于西方国家的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以及学术规范毕竟不是从我们中华文化的土壤中自然生长的产物,不能被当作终极目标照搬照抄,否则会出现水土不服,导致我们自身的文化主体性会丧失。”期刊除了学术传播的一面,还承担更为重要的本土原创性知识的生产任务。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学术期刊必须把如何催生和扶持原创性知识生产、知识生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两个结合”应当成为学术期刊办刊基本理念和选稿用稿的重要标准。
学术期刊代表一个时代精神产品的主要成果和最高水平,《北京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刘曙光教授高度凝练了学术期刊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具有的引领作用。他认为,新时代,学术期刊当前的任务是做好三件大事:第一,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宣传和主题出版;第二,要以有组织的科研发挥学术期刊的引领和服务的功能,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第三,要贯彻新的办刊理念,建构期刊的发展新格局,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来服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推进文化自强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的辉煌。
当前,社会思想日渐多元,各种思潮纷繁复杂,新兴媒体迅速兴起,思想舆论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本论坛特设“奋进新征程 党刊的责任与担当”分论坛,研讨党刊在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方面的作用。
由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主管的《机关党建研究》是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型、研究型、学习型机关党建月刊。《机关党建研究》杂志社总编辑李海翔介绍,多年来杂志社聚焦机关党的建设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努力打造机关党建理论研究与宣传的高地、服务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的阵地、助力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和理论素养提升的重要园地,杂志的传播力、引领力、影响力、公信力逐年提升。
创刊于1958年的《前线》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理论立刊、研究见长”的优良传统。近期,《前线》杂志社按照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的精神,把“七个着力”的要求贯穿落实到办刊的全过程,主要有四个想法。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总编辑李森介绍:一是立足党刊阵地,坚持理论立刊,充分发挥思想理论宣传主流媒体作用;二是立足北京实际,坚持成果转化应用,发挥促进首都改革发展的智库作用;三是立足媒介融合,坚持刊网互动,发挥新媒体平台传播作用;四是立足未来发展,坚持强化队伍建设,发挥人才引领支撑作用。
“党刊内容要能让年轻人“路转粉”,就必须适应年轻人的节奏和语态。”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社长、总编辑贺弘联谈到,这些年杂志社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传播效益,主要是以年轻语态吸引“Z世代”。年轻群体从来不排斥主旋律、正能量的内容,善用富有时代感、亲近感、年轻态的话语体系进行传播,用轻快、轻松的文本阐释解读重大主题,用“短平快”的内容抢占舆论传播第一落点。
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其中在“优化布局结构”一节提出,推进学术期刊集群化集团化建设,开展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试点,建设一批导向正确、品质一流、资源集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学术期刊集群。
近年来,科学出版社一直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正确出版导向。科学出版社期刊发展中心主任黄延红介绍,科学出版社依托数字化平台站在科技集群发展的大视角下,引领科技期刊的发展,助力成长为国家级科技期刊出版集团。目前,科学出版社的出版规模达568种,中文258种,英文276种,从各个期刊的业务板块来说,出版社下属中科期刊公司支持国内为主的300多种期刊的集群化服务,打造全流程出版平台。围绕集约化建设,目前在平台上集群了400多种期刊,在发挥办刊优势方面提供梯队式发展,围绕着学科刊群、技术刊群,做了一系列的重要设计。
学术期刊是提升国家科学技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上海大学期刊社总编辑秦钠分享了集群化建设心得与经验。第一步要做好顶层设计,学校层面上给予了政策、资金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在期刊社层面上主要是制度建设和创新机制,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效提升。第二步是对社里的刊号进行供给侧优化,期刊社对多种期刊进行了刊号优化处理,对标一流期刊,对应期刊的定位为了高校服务社会学的需要,转型成学术期刊,成为学术交流的阵地。第三是制定了多层次期刊集群化发展制度,保障期刊社的集群化建设顺利推进。决策层面上,有校期刊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主编联席会议、创新刊评估制度。激励方面则推出了编辑职业生涯规划,还有新编辑带教制度,还有绩效考核管理,等等。
“高校的期刊集群建设必须立足大学母体,坚守高校出版的教育本质和学术使命,延伸拓展大学的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功能。”北京师范大学期刊社社长姜钰介绍,高校期刊的出版,包括高校出版中有几个角色: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协调;大学知识生产与学术成果的组织评定者保存者与传播者;大学承担国家战略和社会服务的践行者和助力者。姜钰谈到,高校的期刊集群化不是形式上集群,而是通过集群形成资源的重组和整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匹配程度,引导期刊集群中的不同主体形成价值协同,建立良好的学术生态,走内涵式的特色发展之路。
2023年8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题为《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文指出,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发起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鼓励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率先在我国期刊、平台上发表和开发利用。习总书记的讲话和指示精神对于办好学术期刊提出了方向引领和工作指引。
清华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宗俊峰介绍,近年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加快实施数字化、国际化战略步伐,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大局,在期刊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是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清华大学出版社现在各类期刊54种,其中科技期刊有44种。这些期刊英文期刊36种,中文期刊18种;SCI收录7种,而且全部位于Q1区;ESCI收录6种,CSSCI及扩展版收录6种。二是自主建设数字出版与传播平台,推动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体系。该社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和学校的支持下,于2019年开始自主进行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SciOpen的建设,2022年6月已经正式发布。这个平台支持数字化生产、全媒体发布、国际化传播与期刊运营数据分析等功能,能够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协会、期刊社等创办新刊,发展期刊提供全流程数字化出版与国际化传播服务。
“我国历来重视国家形象的建设。”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期刊中心主任龙杰介绍,从国家形象的概念来说,国家形象是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国家行为与活动在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和评价。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树立我国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建设对于期刊构建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凝聚力,有重要的意义。龙杰谈到,国家形象需要通过国际传播和国际化来实现,要做好国家形象的建设,要实现国际传播,提升科技期刊的国际传播能力。就科技期刊而言,国际化是战略定位的国际化、运营与管理模式的国际化、编辑作者的国际化、选题的国际化、市场宣推的国际化,实际上就是完整产业链的国际化。
中国社科院科研局期刊与社团管理处处长刘普谈到社科学术期刊在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方面具有四个重要的价值体现:一是用学术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二是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和巩固我国的国际地位;三是争夺国际学术话语权,参与全球学术治理的需要;四是通过提升传播力,我国的学术界可以更好与国际学术界开展平台的交流,不仅提升学术影响力,而且可以推动我国人文社科学术的发展,实现社科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是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推动文化交流、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践行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宣部高度重视期刊发展建设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印发系列政策文件,出台重大引导项目,加强精品期刊建设,优化行业布局,有力推动期刊业良性健康发展。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汇聚奋进合力,各位专家学者聚焦本次论坛主题,深入交流探讨,发表真知灼见,为奋进新征程的中国期刊发展凝聚更大共识,探索更优路径,谋求更大发展。
【编辑:钱尔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