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晓晓
(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阜阳 236041)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明确要求学生不仅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还要基于自身专业方向实现多种能力的拓展与提升,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精深的学术研究能力[1]。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英语“金课”建设加快,英语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逐渐延伸,为多层次英语课程体系构建创造条件[2]。此外,英语“金课”建设可以创新英语教学模式、优化英语教学策略、丰富学生英语知识、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吴岩提出了“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高阶性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创新性强调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挑战度指课程有一定难度。充分把握“金课”标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才能建设富有创新性、前沿性、互动性的高效课堂。
1.2.1 以生为本,注重内在动力激发 对于高校英语教学而言,无论哪种类型的“金课”,都要坚持以生为本,围绕学生学习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当前高校英语课堂上,要注重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和自觉性。
1.2.2 面向时代,实现教学方式变革 面向应用型人才成长需求,要坚持以时代发展为指引,加快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不能一味沿袭传统、故步自封。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严格围绕“金课”标准开展教学,尝试运用混合教学、翻转课堂、慕课等方式加以实施[3]。
1.2.3 有效响应,提升教师参与热情 打造英语“金课”是时代要求,也是教育任务[4]。高校应高度重视英语“金课”建设发展,依托“金课”建设标准确定教学任务,积极调动教师参与热情,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建设路径与策略,从而培育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高阶性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英语“金课”建设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是教学的高阶性任务。实践过程既要重视英语的理论知识,还应关注英语的工具性属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应用型高校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来制定人才培养策略[5]。对于英语人才培养而言,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更要在行业应用场景中体现专业优势。因此在英语“金课”建设过程中,应对标行业发展前沿,实现英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并注重英语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复合型、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必然是语言与人文两种知识、两种技能同步发展。
创新性是课程内容要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国际社会发展趋势,英语“金课”建设应注重涵养学生的文化情怀和人文技能。实践过程中应围绕应用型英语人才特点,推进英语“金课”建设,制定适宜的育人方案,强化学生的能力素养,使之具备适应国际交流语境的文化素质[6]。
挑战度是课程有一定难度,对教师备课和学生课下复习质量有较高的要求。锻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思维是英语“金课”建设的挑战性任务,也是构建高效英语课堂的重要动力。一方面,“金课”建设过程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认知。英语教材内容多为国外原文,引导学生针对英语原著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素养,能够正确看待、解读西方文化。另一方面,注重学生个性思维的锻造。以“金课”理念为统领,聚焦各类国际技术、国外文化政策、英语文献等,引领学生互动交流,帮助学生形成个性思维。
3.1.1 提高“金课”意识,把握教学问题 在高校英语“金课”建设中,教师要不断提高“金课”意识,淬炼专业能力。“金课”建设要求教师结合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在全新的教育情境中用时代化的语言切实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使命,高效完成教育任务,实现铸魂育人之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应成为授业能手,丰富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夯实学生语言基础,使学生能借助英语这一语言工具顺畅有效地沟通与交流,并将英语语言学习落实于实践运用之中。同时,教师还应成为解惑之妙手,准确把脉学生的问题与疑惑所在,并基于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自主性地研析中找到答案。
3.1.2 提升专业能力,实现知识内化 教师应在授业和解惑的同时实现传道的目的。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与素养,以精于授业,成为授业能手。要擅于启发和激活学生的高阶思维,对学生的深度思考形成循循善诱的引导,使学生对丰富的语言现象既知其表亦知其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历史、人文等多重视角展开拓展式教学,让学生对知识背后的理论有更加深入的认识[7]。
3.2.1 遴选教学内容,贯彻高阶性标准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所在,在进行教学内容设置时应贯彻高阶性标准,以此来强化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促使教学目标达成。其一,英语教学内容的遴选与确定应体现时代性特征,帮助学生形成与时代发展相符的知识能力结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与时俱进,结合时代需求和社会需要来建设相关专业课程。其二,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有较强的现实性,育人应与区域社会的发展建设结合,因此“金课”教学内容的确定应高度契合育人目标和人才规格,立足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设置和完善英语教学内容。其三,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其教学的宗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英语教学内容应体现丰富的应用性特点,实现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持续强化实践应用技能[8-9]。
3.2.2 革新教学方式,体现创新性标准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依赖于教学方法的应用。“金课”标准指出,教学形式要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从而为学生开展个性化、探究性的学习实践奠定坚实基础。教学方式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有重要的意义,建设“金课”需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不断推进教学方法革新。
第一,英语“金课”教学要因时而新、灵活变化。教师应积极突破传统窠臼,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更多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微课教学等,由此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选择适宜自身的个性化学习策略,在丰富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第二,教师应为师生互动创设空间。采取具有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真相与本质,从本源上找到问题的解决之策。如对于词组“hang up”的讲解,不能仅停留在“挂电话”表面意义的解析上,而是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悉为何要将通话结束说成“hang up”。事实上,早期的电话多挂在墙上,它与现在放在桌子上的电话不同,因此挂电话的动作是“将听筒挂起来而非放下去”,学生通过了解电话的发展史可清晰理解并记忆词组。这种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既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内在热情,又能帮助学生轻松学习理解相关知识点,丰富其语言知识积累。
第三,建设英语“金课”应坚持践行具有实践性特点的教学方法[10]。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与理论解析,还要培养和锻炼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实践应用能力,只有知识性与应用性并重,理论性与实践性同步,才能有效地达成英语教学的核心目标。如对一篇以新闻故事为主题的英语课文讲解,既要求学生掌握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新闻题材文章写作等技法,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3.2.3 延伸教学成效,落实挑战性标准 教学成效是评判“金课”“水课”的重要标准。与“水课”的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相反,“金课”的附加值较高,教学成效明显,通过系列教学活动设计和内容建设,能够顺利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足够的英语能力与素养。
第一,教学成效体现在学生的跨文化认知方面。如对“狗”的理解,汉语中其引申义多为贬义,诸如走狗、狗腿子等,但在英语中其引申义则多为褒义,“love me,love my dog”相当于汉语的爱屋及乌之意。良好的英语教学效果必然能促进学生对汉语文化及英语文化更深的辨析与感知。
第二,教学成效还应体现出探究性特点,教师应以引导式、启发式开展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钻研探索精神与能力。如在讲解文章《鲁滨孙漂流记》时,除了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英语语言知识外,教师还应以此为契机向学生介绍荒岛文学及其典型代表作品,使学生了解荒岛文学的创作模式与机制。英语教学应因材施教,基于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情状况而给予针对性帮扶与指导,教师需在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方案制定等方面体现因人制宜特点,并优化和改进评价方式,突出形成性评价,弱化终结性评价,提高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
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成效取得以高效的教学管理为依托。通过优化教学管理模式,可有效增强教学效能,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的提高。第一,要科学合理进行课程设置与建设。英语教育应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融合,因此课程设置也应围绕育人目标,立足人才规格,构建系统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应突出能力本位,以社会与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针对专业选修课和方向选修课进行合理的比例配置,为学生提供自主选课空间,使学生可以从自身兴趣爱好出发,平衡和优化知识结构,丰富跨学科的知识储备,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和要求。第三,课程设置应体现创新性、复合性特点,应与新时代育人机制相结合,使课程成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载体。
应用型高校需结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来设置课程的难度与深度。第一,教师应具有严谨的治学作风与深度探究的学术精神,在拓展教学内容广度的同时向纵深延展,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体现,引导和激活学生的深度思维,使学生进行系统化的问题分析与研究。第二,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判断教学重难点,确定学生的学习困难与疑惑所在,并据此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英语教学应体现知识、能力、素养的高度整合,使学生能深度解析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及理论[11]。第三,教师需进行教学内容的横向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学习语料素材,通过加大课堂容量能有效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化其知识结构,使其在知识实践应用中游刃有余。
课程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教育成效,与育人目标密切关联。因此,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过程应重视和强调“金课”建设,秉持“两性一度”的建设标准构建多层次英语教学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课程的建设规划。与此同时,创新课程管理模式,提高课程管理效能,在“金课”的建设过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活力,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此外,教师在“金课”的建设导向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教学成效,促进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