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培养的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路径

2023-12-20 05:12:52李凌霄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协同体系大学生

李凌霄

(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阜阳 236041)

高校就业创业课程是高校课程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对其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更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下,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具有较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高校就业创业实践的引导教育为主要内容,包括就业创业的方向选择、规划、行动落实、效果评估等,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以教学体系建设为落脚点,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方面与全过程。从本质上讲,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实现多维度要素的协同,为此本文从协同培养视角出发,探寻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1 基于协同培养的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1.1 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及价值

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源于人才高质量发展下的协同培养需求。一方面,就业创业形势发展迅速,高校就业创业课程的开展需要借助校外资源[2]。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人才培养合力,有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与适应,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社会企业等组织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也需通过及早与学校合作予以明确。通过就业创业课程,企业在校园阶段即开始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实践,能有效节约社会筛选人才、再培养人才的时间,实现人才的针对性培养。由此,协同培养是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完善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基于协同培养理念构建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走入社会通过就业创业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是每位高校大学生的需求,也是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构建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大学生打通就业创业实践的具体操作路径,有助于有效节约高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漫无目标独自摸索的时间精力,有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3]。另一方面,基于协同培养理念构建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促进稳定就业,推动社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引导,有助于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创业尝试机会,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意愿,促进高校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参与社会建设。同时,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搭建,有助于完成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对接,实现人才针对性培养,稳定就业创业市场。

1.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一方面,实践教学的理念符合时代要求,适应教育需求,而协同培养更是有助于实践效用的最大化发挥。实践教学的推行,为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教学强调教育教学与学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相适应,鼓励打破“死读书、读死书”现象,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正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和践行,其教学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成果的路径更加通畅。另一方面,在协同培养理念下,丰富的社会资源为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开放化的平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总体持包容开放、鼓励支持的态度。社会机构可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一定的定向机会。同时,以高校大学生为主的年轻一代是新时代互联网经济下消费的主力军,高校大学生对社会潮流感知的敏锐度更高,也更容易挖掘创业转化机遇。这使得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得以站在一定社会资源的基础上,不需要从零开始,只要合力盘活社会资源,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便可有效提升教学体系构建效率[4]。

2 基于协同培养的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基于协同培养的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对其出发点、核心步骤和落脚点进行全面把握与分析,才能够多方整合资源,确保协同培养效益最大化。

2.1 以渗透职业精神、贯彻集体精神为出发点

在协同培养视角下,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需要以渗透职业精神、贯彻集体精神为出发点。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需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方可坚守初心,走得更深更远。

一方面,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需要在其中有效渗透职业精神。以敬业乐群、爱岗奉献等为主题的职业精神是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第一课。通过职业精神的有效渗透,高校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面对职业选择、职业诱惑等分歧时,能够把握通用性的思想原则以应对,最大程度避免了在职业生涯中走弯路乃至误入歧途。职业精神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渗透有助于激活教育效果的长效性,真正为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系好第一颗扣子,立好指南针和信号塔[5]。

另一方面,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还应贯彻集体主义精神。这与协同培养以发挥教育合力的初衷是一致的。职业精神更多围绕高校大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展开,在微观层面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和实用性,为具体的职业发展情景提供了思想指南。而集体主义精神则立足于更高的格局与视野,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探索职业思想。只有秉持集体主义精神,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融汇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就业创业才更有可能找到精神归宿,其中的坚持才更有意义。

2.2 以深入密切合作、实现协同培养为核心步骤

深入密切合作、实现协同培养是高校就业创业实践课程的核心步骤,也是协同培养内涵的体现。就业创业不是单打独斗的行为,只有培养合作思维,打通合作路径,发挥团队合力,才更有可能使团队中的个人扬长避短,充分实现最大价值。

一方面,在协同培养理念下,高校就业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应突出合作性特点,这体现在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各方面。合作不仅局限于教学体系课堂内的合作,还应打通渠道,从校内、校外、毕业生校友、家长社会等各方面谋求合作资源,完成就业创业实践与社会现实的融合衔接,使合作精神和合作思维根植于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

另一方面,在协同培养过程中,应在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各个流程节点渗透协同与合作思想。合作不是机械地将流程拆分为各个模块步骤,增加复杂的行政流程,让本可以由一个人完成的工作由多人多条线完成。相反,合作是有效整合资源,使本来由一人单线条完成的工作由团队分工合作多头进行,提升工作效率。由此,在协同培养理念下,高校就业创业课程践行需要重实质行动而轻形式,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全过程的引导,包括从团队组建到项目选定乃至成果推广,都需要团队精神的引领。

2.3 以充分引导学生、推进成果转化为落脚点

在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应以充分引导学生、推进成果转化为落脚点。协同培养不是多头管教、推诿责任,而是扬长避短、授之以渔。

一方面,应充分引导学生,推进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效果提升。实践强调切身躬行,需要探索行动,而在此过程中,教师无法替代学生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教师在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应该发挥引导的角色,即通过启发式教学、榜样示范等形式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自身的就业创业道路中走好走直[6]。

另一方面,应推进成果转化,充分促进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成果落地。在这一过程中要强调激活学生主观能动性,不直接将“应然”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挖掘“实然”,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与资源,帮助学生走好自己的道路。而就业创业本身确实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实践课程,通过有效引导及成果导向,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更有可能对自身性格特点、选择偏好、专业特长、社会环境等有切身体会,进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3 基于协同培养的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路径

3.1 多层级协同:完善教学体系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引擎。完善的顶层设计有助于理顺教学体系构建的逻辑,促进教学体系构建可持续高效发展。基于协同培养的教育体系顶层设计有助于有效协同各层级、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一方面,教学体系顶层设计需构建完善的教学队伍。首先,要完善教学管理队伍。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应由专职部门组织管理,一般由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的专职人员负责课程设计组织以及师资选拔培训等工作。教学管理队伍决定了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前进方向,是顶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处于顶层设计的起点与开端。其次,要完善教学师资队伍。教学师资队伍直接参与一线教学工作,决定了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水平和高度。师资队伍是顶层设计框架内的中流砥柱,涉及人员较多,可从高校辅导员等群体中落实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师的选拔。最后,要完善教学督导队伍。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离不开有效的督导。由此,教学督导队伍也应纳入顶层设计的框架之内,与管理队伍以及师资队伍并行,组成网格状顶层设计矩阵[7]。教学督导队伍辐射范围要广,应切实保证督导队伍的专业度,从而为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提供更专业的反馈。为此,可从政府相关部门聘请就有就业创业管理经验的人员加入督导队伍,也可返聘专业退休教师、邀请熟悉市场的企业管理人员等进行督导。

另一方面,教学体系顶层设计的完善需明确相关规章制度。通过相关规章制度的梳理与明确,为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提供操作性指南。首先,需要明确教学体系构建的定位。其中,思政性原则是指导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核心。可围绕思政性原则,具体从教学目标、课时设置等方面规定教学体系定位。同时,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体系构建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其次,在制度建设中,可明确相应教学队伍架构,明确人员配比以及师生比,并对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队伍的管理定位作出界定,以制度推进教师发展、职称评聘等工作的落实。最后,在教学体系建设中,还需要落实相应教学监督评估制度,可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对评估专家资质、监督频率、指导力度、评价方式乃至申诉调整等做出规定。

3.2 多主体协同:打通教学体系合作渠道

基于协同培养的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充分打通教学体系中的合作渠道。

首先,需打通校企合作渠道。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走出去、引进来”。一方面,可引进企业中对市场动态敏锐度较高的人才参与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另一方面,高校从事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管理人员和教师也可到企业挂职锻炼,加深对人才市场的了解,构建校内、校外双线教学体系。

其次,需打通家校、校友合作渠道。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不应仅仅是高校大学生甚至毕业生面临的一课,而应是贯穿于职业生涯启蒙到自主发展的全过程。一方面,教学体系建设应提前至高校低年级学生的教育中,从入学起即启蒙就业创业意识、提供就业创业平台,促使高校大学生尽快完成从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高中生,到为建设社会准备的大学青年的转变。家校合作有助于提升这一衔接过程的效率。不少高校大学生的家长正值壮年,在社会中有一定的行业资源与社会地位,通过家校合作促进家长发挥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有助于打通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的家庭通道。另一方面,教学体系建设应充分延伸至毕业后,从而实现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生涯的有效追踪。对于取得一定成就的校友,可邀请其作为教学嘉宾,分享经验,挖掘带教实习等合作机会,由此打通教学体系中的校友合作渠道。

最后,需打通师生合作渠道。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需以学生为出发点,打通师生合作渠道,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可通过产学研项目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机会,让学生充分体验就业创业实践成果。

3.3 内外协同:激活教学体系发展动力

实现内外协同,有助于激活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动力。

从内部来看,激活教学体系内在动力是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着力点,是教学相长、师生协同的保障。一方面,教学体系内在动力的激活需要从学生兴趣入手,引导高校大学生充分参与就业创业课程实践。可根据时代热点由学生选题明确项目,并通过自主研讨、模拟市场、角色扮演等形式实现翻转课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观察员和引导者,以此最大程度减少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千篇一律、照本宣科的可能,为教学体系赋能。另一方面,教学体系内在动力的激活需要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拥有充分的自主性与灵活性。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应根据市场动态、行业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对接资源,安排真正有助于培养高校大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的实践内容,而非将实践教学等同于形式上的任务项目。可开拓更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如走进企业体验不同岗位的一个周期内的工作,以有限的固定资金或虚拟币开展创业挑战等,以此促进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中的教学相长。同时,可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建立群组、打卡监督等形式促进就业创业实践的交流分享。

从外部来看,应注重探寻更加灵活的实践形式。一方面,确保组织实践教学的形式更加灵活。传统实践教学的开展往往以线下实体教学为主,但突破时空限制在不久的将来或有可能。在时间上,随着延时科技、AI互动等技术的发展,实践教学的形式得以不局限于同一时空。在空间上,实践教学更是可以通过智能设备以模版化路径设置的形式,在教学准备中实现多路径模拟预演,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一对一演练互动,极大节约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率。另一方面,确保参与实践的形式更加灵活。传统参与实践的认证和评估多以完成任务、获取学分为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参与就业创业实践的形式必然更加多样,可能通过“实践码”等互联网技术记录实践进度与线索,甚至可能依靠区块链等技术对就业创业实践情况进行系统跟踪反馈[8]。

3.4 多载体协同:打造优质高效实践资源

首先,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保持与时俱进,挖掘更多样的载体,协同更先进的技术力量培养实践人才。一方面,原有载体的创新应用。目前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动画展示、投影等现代化电子工具已然是常见的载体。但对此类载体的应用,更多的是分享展示式,其互动体验感仍有待加强。在未来的发展中,灵活创新已有载体是大势所趋,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扫码、投屏、弹幕等形式融入新媒体的应用,提升实时互动效果。另一方面,新载体的研发。随着科技与时代的发展,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也必然与更先进的技术融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交互体验等技术很可能不再停留在概念构造中,而更有可能走进课堂,成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得力助手。同时,技术的发展创新将进一步把高校大学生从单调重复的机械劳动中解救出来,为高校大学生完成从执行者到管理统筹者的角色转变提供了机会,从而有助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落地与就业创业质量的提升。

其次,打造精益求精、丰富优质的教学实践资源,为推进协同教学保驾护航。在互联网信息过载的时代,内容始终是质量的核心与根本,这对于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不例外。只有持续打磨、丰富内容,才能延伸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教学的内涵和外延[9]。一方面,内容的打磨将融入更体系化更深入的理论框架。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虽然落脚于实践,但并不意味着这是一门剥离理论、纯经验分享式的课程。相反,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中的理论应更深入扎实。究其原因,高校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基于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往往已经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对就业创业理论有所接触,但内容较为零散,并未整合成体系,也未能高效运用理论指导实践。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框架搭建与内容完善有助于填补这一空白,通过更新完善教材以及与此配套的手册、实操指南、提示锦囊等,可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全面的富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内容的丰富在某种程度上建立于拓宽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外延上。高校大学生就业不应局限于找到合同签订单位,创业也不应等同于“做小生意”,而应在此基础上囊括更弹性灵活的范畴。如灵活就业、弹性工作等也应纳入高校就业框架,互联网运营、新媒体等也应作为创业的一种形式,至此,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得以拓宽,在此框架下针对具体实践准备、项目筛选、成果验证以及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也必然更加丰富。

4 结 语

基于协同培养的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符合新时代实践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符合稳就业、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社会预期,具有较强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在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需瞄准其出发点、核心步骤和落脚点,完善就业创业顶层设计、打通就业创业合作渠道、激活就业创业内在动力、打造优质高效实践资源,推动教学体系建设走深走实。

猜你喜欢
协同体系大学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协同进化
生物进化(2014年2期)2014-04-16 04:36:26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